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

1. 荊瀝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助以薑汁之辛,又行經絡,滌心胃之煩熱,化經絡之風痰。人虛胃弱者勿用,痰盛氣實者能安。

白話文:

荊瀝味苦性寒,沒有毒性,屬陰,具有下降的特性。加入薑汁的辛味,能更好地運行經絡,消除心胃的煩熱,化解經絡中的風痰。體虛胃弱的人不宜使用,痰盛氣實的人則可以使用。

2.

味甘、辛,氣大熱,有小毒,陽也。可升可降。大抵重厚者易於下行,輕薄者長於上升,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桂入手少陰,枝入足太陽經。入三焦,散寒邪而利氣,莫如肉桂。達身表,散風邪而解肌,還須桂枝。入血脈有通利之妙,佐百藥有宣導之奇。

欲補腎以下行,須用肉桂。如上升而發表,桂枝可通。

桂有四等,在下最厚者,曰肉桂,氣熱味重,堪療下焦寒冷,並秋冬腹內冷痛。泄奔豚,利水道,溫筋暖臟,破血通經。經云:氣厚則發熱。是也。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重而最精者,曰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則能行地黃之滯而補腎。由其味辛屬肺,而能生腎水,性溫行血,而能通凝滯也。

在中次厚者,曰官桂,由桂多品,而取其品之高也,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曰薄桂,走肩臂而行肢節之凝滯,肩臂引經多用之。其在嫩枝之最薄者,曰桂枝,傷寒、傷風之有汗者宜用之,以微解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虛而邪微,故用此氣薄辛甘之劑,以輕散之,豈有辛甘之劑能固表哉?

按:《本經》謂桂止煩出汗。仲景言傷寒無汗,不得服桂枝。

江云:汗過多者,桂枝甘草湯,是又用其斂汗,何也?蓋桂善通血脈,《本經》言止煩出汗者,非桂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以調其榮血,則衛氣自和,邪無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

仲景言汗多用桂枝者,亦非枝能閉腠理而止住汗也,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調榮衛而發其邪,邪去則表密而汗自斂矣,亦甘辛發散之義也。

桂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得熟性。與參、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實衛護榮。與柴胡、紫石英、乾地黃同用,卻去吐逆。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虻蟲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宜煎。

壯年命門火旺者忌服。惟老弱幼小,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完穀不化,腎虛,產後下元不足,榮衛衰微者之要藥也。

白話文:

桂性味辛甘,氣味溫熱,略帶小毒,屬於陽性藥物,具有升降的特性。藥材質地厚重的,較易下行;質地輕薄的,則較易上行,這符合天地間「上者親上,下者親下」的道理。肉桂走手少陰經,桂枝走足太陽經,皆入三焦經。若要散寒邪而暢通氣機,則以肉桂為最佳;若要散發風邪而解肌表,則需用桂枝。肉桂入血脈,有通利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則有宣導之妙。

想要補益腎氣並使其下行,需用肉桂;若要上行而發表,則桂枝可以通行。

桂樹的藥材可分為四等:最厚重的部分,稱為肉桂,氣味溫熱而厚重,能治療下焦寒冷、秋冬腹內冷痛,並能治療奔豚氣、利水道、溫暖筋骨臟腑、破血通經。古書記載:「氣味厚重則發熱」,此言甚是。去除肉桂粗糙的外皮,保留靠近木質部分,氣味濃厚且精純的,稱為桂心。將桂心少量(二三成)加入補益陰虛的藥方中,就能消除地黃等藥材的滯礙,補益腎氣。這是因為桂心辛味入肺,能滋生腎水;溫性通血,能解除血脈凝滯。

中等厚度的桂皮,稱為官桂,因桂樹有多種品級,故取其上品,主要用於治療中焦寒證。較薄的桂皮,稱為薄桂,能通達肩臂,治療肢節凝滯,治療肩臂經脈引痛多用之。最薄的嫩枝,稱為桂枝,治療外感風寒伴有汗出的患者,可用來微微解表,但不能固表。只有在汗出、表虛邪輕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種氣味輕薄、辛甘的藥物,輕輕地疏散風邪,辛甘之劑豈能固表?

古籍《神農本草經》記載桂能止煩熱、出汗。張仲景則說傷寒無汗者,不能服用桂枝。

有人說,汗出過多者,可用桂枝甘草湯,這又是利用桂枝的斂汗作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桂枝善於通達血脈,《神農本草經》說桂枝能止煩出汗,並不是說桂枝能打開皮膚毛孔而發汗,而是因為它能調和營衛之氣,使衛氣自然平和,邪氣無處藏身,於是汗液自然排出而解表。

張仲景說汗多用桂枝,也不是指桂枝能閉合毛孔而止汗,而是因為衛氣受風邪侵襲,所以病人自汗,用桂枝調和營衛之氣,使邪氣發散,邪氣去除,則表層肌膚緻密,汗液自然收斂,這也是辛甘發散的道理。

桂枝性味雖有小毒,但可通過配伍來化解。與黃芩、黃連配伍,可以減輕其毒性;與烏頭、附子配伍,則需熟制後方可同用;與人參、五味子、甘草同用,可以調和脾胃、益氣,堅固衛氣,滋養營血;與柴胡、紫石英、熟地黃同用,可以治療嘔吐;但若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虻蟲等有毒藥物同用,則其小毒會變成大毒。春夏季不宜服用,秋冬季節宜煎服。

壯年人命門火旺盛者忌服。但對於年老體弱、幼小兒童、命門火衰、不能化生脾土、飲食消化不良、腎虛、產後元氣不足、營衛衰弱者,桂枝卻是重要的藥物。

3. 吳茱萸

味辛、苦,氣熱,有小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然下氣最速,亦長於降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咽嗌寒氣,噎寒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氣刺痛,成陣而不止;寒中三陰,腳氣乘虛而上衝;冷結下焦,疝氣控睪而內迫。睪,音高,陰丸也。

《本草》云:溫中,下氣。惟溫中,故主太陰脾經。能下氣,又兼理肺氣。或云: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痛。入厥陰、少陰經也,故又能折肝木之性,而治吞吐酸水。厥陰風邪頭痛,用之為引。凡用,先於湯中浸去苦烈,凡亦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之人不宜多服,服之鳴腸愈甚。

又辛熱,久服恐損元氣。又止赤白痢,香連丸是也。

白話文: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熱,略帶小毒,屬性陰中有陽,既能升能降,但其迅速下降的特性更為顯著。主要作用於足太陰、少陰、厥陰經。可用於治療咽喉寒氣阻滯、吞嚥困難;胸部寒邪閉塞不通;脾胃寒邪停滯、腹痛;心臟寒氣刺痛,陣發性疼痛;三陰經寒邪入侵,導致腳氣上衝;下焦寒邪凝滯,導致疝氣疼痛。疝氣指陰囊疼痛(「睪」指陰囊)。

古籍《本草》記載:吳茱萸溫中、降氣。因其溫中作用,故主要作用於脾經(足太陰脾經);因其降氣作用,又能調理肺氣。也有人說它能治療膀胱濕邪、陰囊疝氣疼痛,這些作用是因其走厥陰、少陰經,所以還能抑制肝木的過盛,治療呃逆、反胃酸水。對於厥陰經風寒頭痛,吳茱萸可作為引經藥使用。使用時,需先將其浸泡在湯水中,去除辛辣苦味,通常需重複七次才可服用。吳茱萸降氣速度很快,腸胃虛弱的人不宜多服,否則會加重腸鳴。

吳茱萸辛熱,長期服用可能損傷元氣。此外,它還能治療赤白痢疾,香連丸中就含有吳茱萸。

4. 益智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足少陰經。本是脾經藥,攝涎唾,止嘔噦,調諸氣於三焦,固遺精,縮小便,療虛寒於水臟。

《發明》云:益智子氣熱味辛,主君相二火不足,溫脾腎虛寒。又辛入肺而調氣,有母子相關之義。心肺腎脾三焦有寒邪,及虛寒者,用之為當也。故《本草》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是益腎之虛寒也。若腎經相火動,而致遺瀝等候,禁用之。

液云: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是補元氣虛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若心經與三焦火動者,用之反耗元氣。治脾胃中寒邪,故能和中益氣。而多唾屬寒者亦治之,是主足太陰經藥也。而脾家有濕熱痰火,又不當用。至若能調諸氣,是辛以散肺經之寒氣,而肺熱者又禁之。

要之,君相二火,脾土之母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脾胃之寒邪悉去矣。脾者,肺金之母也。脾胃之寒邪去,而肺氣自調矣。肺氣調,而滋水之化源,腎氣自益矣。此母子相關之義,故云益智。

江云:止嘔吐而清小便之頻數。凡用,去皮,鹽水炒,入藥用。治虛寒之症,當於補藥內兼用之,勿多服。老人小便多者,取二十四枚打碎,入鹽少許,同煎服之,奇效。

白話文:

益智味辛性溫,無毒,屬陽性藥物。它具有升降作用,能走入手足太陰經與足少陰經。它本是脾經藥物,能收斂唾液,止嘔吐,調理三焦之氣,固攝遺精,縮小尿頻,治療水臟(膀胱、腎臟)的虛寒。

古代醫書記載:益智子氣味溫熱辛辣,主治君火(心火)相火(腎火)不足,溫補脾腎虛寒。它辛味入肺經,能調理肺氣,與其他臟腑存在母子相生的關係。心、肺、腎、脾、三焦有寒邪或虛寒者,都適合使用。所以古籍記載它能治療遺精、尿頻遺瀝等症,都是因為它能補益腎臟的虛寒。但如果腎經相火旺盛而導致遺精、尿頻等症狀,則禁止使用。

另一種說法是:益智能益氣安神,補益不足,調理三焦。它能補益元氣虛寒,以及心火、腎火不足。但如果心經和三焦火旺,使用益智反而會耗損元氣。它能治療脾胃寒邪,因此能和胃益氣。對於唾液過多屬寒邪者也能治療,這是因為它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但如果脾胃有濕熱痰火,則不宜使用。它能調和諸氣,是因為辛味能散寒,但肺熱者也禁用。

總而言之,君火、相火是脾土之母。益智能補益火力,消除陰寒,就能去除脾胃的寒邪。脾是肺金之母,脾胃寒邪去除,肺氣自然調和。肺氣調和,則能滋養腎水,腎氣自然增強。這就是母子相關的道理,所以稱為益智。

古籍中也記載:益智能止嘔吐,減少小便頻數。使用時需去皮,用鹽水炒制後再入藥。治療虛寒症狀時,應與其他補益藥物一起服用,不宜多服。老年人尿頻者,可取二十四粒益智子打碎,加少許鹽同煎服,效果奇佳。

5. 丁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溫胃寒之嘔逆,散腎氣之奔豚。

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少陰經。人知其能快脾止嘔,不知能消冷痰痃癖。人知其能調氣定痛,不知能除冷勞奔豚。若胃中有熱,肺中有火者,勿輕用。

《發明》云:辛以發泄肺氣,溫能補胃暖腎。以生薑汁和,拔去白髮,塗孔中,即異常黑。

白話文:

丁香味辛性溫,無毒,屬陽性,具有升降的特性。能溫暖胃寒引起的嘔吐逆氣,以及散解腎氣不足導致的奔豚氣痛(一種下腹部疼痛,氣衝上逆的症狀)。

丁香走經絡,能進入手足太陰、足陽明、足少陰經。人們都知道它能健脾止嘔,卻不知道它還能消除寒痰引起的痃癖(腹部腫塊)。人們都知道它能調氣止痛,卻不知道它還能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勞損奔豚。但若胃中有熱或肺中有火的人,則不宜輕易使用。

《發明》一書記載:丁香辛味能宣洩肺氣,溫性能溫補胃腎。用生薑汁調和丁香,塗抹在白髮上或髮根處,能使頭髮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