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回本書目錄

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 木部

3. 枸杞子

味苦、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少陰,厥陰經。明目疾,生目之血。除腎燥,益腎之精。江云:補漏精。入丸最妙。

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陽衰,興陽常使陽舉,更止消渴,尤補勞傷。

甘泉州出者妙。至於土產,止於利大小腸,明目清心,除煩熱而已。根名地骨皮,入手太陰肺、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除熱清肺,治咳嗽,涼血涼骨之品。其餘大率與子同功。《發明》云:枸杞子補腎之功大。

白話文:

枸杞子味甘苦,性涼,無毒,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歸經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它能治療眼疾,滋養眼睛的血分;滋潤乾燥的腎臟,益精填髓。古人說它能補益精氣,製成丸藥效果最佳。

枸杞子能補益精髓,強健筋骨,滋陰而不傷陽,壯陽而不致陽亢,還能治療消渴症,尤其適合治療勞損。

甘泉州出產的枸杞子品質最佳。至於其他地方出產的,功效僅限於通利大小腸,明目清心,除煩熱而已。枸杞根名地骨皮,歸經於手太陰肺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陰腎經,具有清熱潤肺、治療咳嗽、涼血退熱的功效。其他方面,地骨皮的功效大多與枸杞子相同。《發明》一書中記載:枸杞子補腎的功效極佳。

4. 山茱萸

味酸、澀,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厥陰、少陰經。秘精髓,補水臟之損;暖腰膝,壯下身之罷。

《發明》云:味酸入肝,為能益肝以收滑,固精補腎經之本也。八味丸中用之,取其收澀以固精耳。

所用暖腰膝,壯元陽,必投入血分及肝腎二家引經之藥,方盡其長。其核最能滑精,故用之必去。

亦能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

白話文:

山茱萸味酸澀,性平微溫,無毒。它屬陰中之陽,具有升降的特性,主要作用於肝經和腎經。山茱萸能固澀精髓,修復水臟(指腎臟)的損傷;溫暖腰膝,增強下半身機能。

《發明》書中記載:山茱萸味酸入肝,能滋養肝腎,收斂止瀉,固精補腎,是治療腎虛的根本之法。八味丸中使用山茱萸,就是利用其收斂固精的功效。

若要使用山茱萸溫暖腰膝,壯大元陽,必須配合引導藥物使其作用於血分及肝腎,才能發揮其最佳功效。山茱萸的核仁有滑精的作用,因此使用時必須去除。

山茱萸還能治療小便失禁,這也是因為它味酸的緣故。

5. 杜仲

味辛、甘,氣溫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腎。止腎虛之腰痛,除下弱之腳疼。

《發明》云:杜仲益腎氣助下焦之要藥也。故《本草》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皆益腎之功。又除陰下濕癢,小便餘瀝,腳中痠疼,皆助下之力也。薑汁炒去絲用。與牛膝交相為功。

白話文:

杜仲味辛甘,性溫平,無毒,屬於陽性藥材,具有升降並行的特性,歸入足少陰腎經。能治療腎虛引起的腰痛,以及下肢虛弱引起的腳痛。

古籍《發明》記載:杜仲是益腎氣、補益下焦的重要藥物。因此,《本草》記載它能治療腰脊疼痛,補益中氣,強健筋骨,增強意志力,這些都是滋補腎氣的功效。此外,它還能治療陰部濕癢、小便滴瀝不盡、腳部酸痛等症狀,這些都是它補益下焦的功效。建議用薑汁炒制,去除其筋絡後使用。杜仲與牛膝藥效相輔相成。

6. 茯神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療眩暈,定上氣之亂;安神志,益心氣之虛。

江云:定心安神。

《賦》云:治風眩心虛,安癇定志,止心下急痛,驚悸虛勞。

白話文:

茯神味甘淡,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能上能下。可以治療頭暈目眩,安定上逆之氣;能安神定志,滋補心氣不足。

江氏醫家認為:茯神能安定心神。

古籍記載:茯神可以治療風眩、心虛、癲癇、心神不定、心窩部急痛、驚悸、體虛等症狀。

7. 酸棗仁

味酸,氣平,無毒,陰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厥陰肝。助中正之腑,益君主之官,故療膽志弱怯,而止心氣虛煩。膽熱多睡,生用之效;膽虛不寐,熟用之功。又能收虛汗。

《發明》云:棗仁安和五臟,大補心脾。然補心脾之功居多。蓋心主血,脾裹血,惟大補心脾,則血歸心脾而神志寧,五臟得血而養者,亦安和矣。故《本草》主煩心不得眠者,血少故耳。若心脾血足,而五臟安和,則睡臥自寧矣。

又方書云:膽虛不眠,寒也,炒香為末,竹葉湯調服。云膽虛者,肝與膽相為表裡,血虛則肝亦虛,肝虛則膽安得而獨旺乎?

又云:膽實多睡,熱也,生用為末,茶薑汁調下。夫謂膽熱多睡者,蓋膽熱由於肝氣大旺,肝旺則木邪加克脾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令人多睡。蓋棗仁秋成者也,生則全得金氣,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則脾不受侮,而運行不睡矣。

白話文:

酸棗仁味酸、性平,沒有毒性,屬陰,具有升降的作用,主要作用於心經、膽經和肝經。它能滋養中焦臟腑,益補心臟,因此能治療膽氣虛弱膽怯,以及心氣虛弱導致的煩躁不安。膽火旺盛導致嗜睡,宜用生酸棗仁;膽氣虛弱導致失眠,宜用熟酸棗仁。此外,它還能治療盜汗。

古籍記載:酸棗仁能平和五臟,大補心脾,但主要還是補益心脾。因為心主血脈,脾臟統攝血液,只要大補心脾,血液就能歸於心脾,神志自然安寧,五臟得到血液滋養,也就自然平和了。所以古書記載它能治療煩躁失眠,是因為失眠大多是血虛造成的。如果心脾血液充足,五臟平和,睡眠自然就會安穩。

另有古方記載:膽虛導致失眠,是寒症,應將酸棗仁炒香研末,用竹葉湯送服。膽虛是因為肝膽互為表裡,血虛則肝也虛弱,肝虛弱,膽氣又怎能獨旺呢?

還記載:膽實導致嗜睡,是熱症,應將生酸棗仁研末,用茶薑汁送服。膽熱導致嗜睡,是因為肝氣太旺盛,肝旺則木氣過盛克伐脾土,脾臟主管四肢和睡眠,因此導致嗜睡。因為酸棗仁是在秋天成熟的,生酸棗仁能充分保留金氣,可以抑制肝木的過旺,肝木受制,脾土就不會受損,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就不會嗜睡了。

8. 柏子仁

味甘、辛,氣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少陰腎。暖骨髓,潤腎經之燥。安神志,益心氣之虛。

江云:養心脾而有益。

《發明》云:潤腎之藥也。蓋腎苦燥,藉此甘辛潤之,自能生益精血,則五臟安和,而凡虛損等症亦治。目得血而能明,耳得血而能聰。心神足,驚悸恍惚自定矣。

白話文:

柏子仁味甘辛,性平,無毒,屬陽,具有升降的特性,作用於心經、脾經及腎經。它能溫暖骨髓,滋潤腎經的乾燥;安定神志,益補心氣不足。

江氏認為:柏子仁能滋養心脾,有益於身體。

《發明》一書記載:柏子仁是滋潤腎臟的藥物。因為腎臟容易乾燥,藉由柏子仁甘辛的特性滋潤它,就能夠自然產生益精血的效果,使五臟平和,各種虛損症狀都能夠治療。眼睛得到血液滋養就能明亮,耳朵得到血液滋養就能聽得清楚。心神充足,驚悸恍惚等症狀自然就能安定下來。

9. 桑白皮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太陰經。導肺腑之喘渴,泄肺水之虛浮,咳嗽唾血者可用,痰盛氣逆者宜投。

甘則能補虛,寒則能利水,故《珍珠囊》曰:益元氣不足,而補中虛;瀉肺氣有餘,而止咳嗽。其說當矣。

江云:除肺中水。

又云:瀉肺氣之有餘。蓋氣余為火,是辛以瀉肺火也。然肺中有水,則停濕而生痰,痰生熱而傷肺,是以咳嗽唾血、熱渴勞傷之候作矣。今言除水氣,正所以瀉火邪也。濕熱生痰,嗽而傷肺,此為要藥。若勞極之咳,又當用潤肺補肺之劑,如款冬花、紫菀、沙參之類也。

白話文:

桑白皮味甘性寒,無毒,屬陰寒之性,具有下降之功效,進入手太陰肺經。能治療肺腑引起的喘息口渴,消除肺部水液引起的浮腫,咳嗽吐血的患者可以使用,痰多氣逆者也適合服用。

甘味能補益虛損,寒性能利水消腫,所以《珍珠囊》中說:桑白皮能益補元氣不足,又能補益臟腑虛弱;又能瀉去肺氣過盛,而止咳。這種說法很正確。

有人說:桑白皮能去除肺部積水。

也有人說:桑白皮能瀉去肺氣過盛。因為肺氣過盛就如同火邪,所以辛味藥物能瀉去肺火。然而,肺部積水會導致濕邪停滯而生痰,痰液生熱則傷肺,因此就會出現咳嗽吐血、口渴、勞傷等症狀。現在說它能去除水濕,正是因為它能瀉去火邪。濕熱生痰,咳嗽傷肺,桑白皮是治療此症的重要藥物。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引起的咳嗽,還應該配合滋潤、補益肺部的藥物,例如款冬花、紫菀、沙參等等。

10. 竹瀝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太陰脾。但潤用頗緩,欲行經絡,須以薑汁傳送。滌臟腑之煩熱,化內外之虛痰,痰在四肢者,非此不去,痰迷心竅者,用之能安。中風失音能治,痰盛氣虛可用。

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本草》云: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況假火而成,何寒之有?

竹瀝燒取與荊瀝同,橫鋸截尺余,直劈作數塊,兩磚架起,緊火中烘,瀝從兩頭流出,每瀝一杯,加生薑自然汁二匙。卻陰虛發熱,理中風噤牙。小兒天吊驚癇,入口便定。婦人胎產悶暈,下咽即蘇。止驚悸,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裡膜外,有此可驅。但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不知系火煅出,又佐薑汁,有何寒乎?

丹溪云: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二味開經絡、行血氣要藥也。俱加薑汁傳送。

白話文:

竹瀝味甘,性寒,沒有毒性,屬陰虛之陽,既能上升又能下降,主要作用於肺經、腎經和脾經。但它的潤澤作用比較緩慢,如果想讓它有效地運行經絡,必須用薑汁送服。它能清除臟腑的煩熱,化解體內外的虛痰,四肢的痰飲只有它才能去除,痰迷心竅也能用它來安神。中風失語可以治療,痰盛氣虛也可以使用。

竹瀝味道甘甜,性質平和,能清除陰虛導致的大熱症狀。

《本草綱目》記載:說它大寒,指的是它的功效,而不是指它的藥性。否則,人們從小吃到大都吃竹筍,怎麼可能沒人因為竹筍寒涼而生病呢?竹瀝是竹筍的汁液,而且是用火烤出來的,怎麼會有寒涼之性呢?

竹瀝的燒制方法與荊瀝相同,將竹子截成一尺長,縱向劈成幾塊,用兩塊磚支起來,用猛火烘烤,竹瀝就會從兩端流出來。每取一杯竹瀝,加入兩匙生薑汁。它能治療陰虛發熱、中風口噤、牙關緊閉。小兒驚風抽搐,服用後就能鎮靜。婦女產後昏迷不醒,服用後就能甦醒。它能止驚悸,化痰涎。手腳四肢的痰飲,只有它才能有效;皮下和膜外的痰飲,它也能驅除。但民間卻誤認為它大寒而不敢使用,殊不知它是經過火烤出來的,而且還加入了薑汁,怎麼會有寒涼之性呢?

朱丹溪說: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這兩種藥都是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要藥,都需加薑汁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