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7)
1. 辛夷
辛溫入肺,能散風邪,通鼻塞,治肺氣之不清者。
白話文:
辛夷性味辛溫,能發散風寒,通利鼻塞,治療肺氣不暢的病症。
2. 蕪夷
辛散,治風濕寒之用。
入手足太陰經。消疳殺蟲,瘡癬風熱。
白話文:
蕪夷性味辛辣,具有散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寒邪。它進入手足太陰經,能消滅疳積,殺滅蟲害,並治療瘡癬、風熱等症。
3. 木鱉子
掃疥如神。
白話文:
木鱉子:治療疥瘡效果奇佳。
4. 果部
5. 大棗
味甘,氣溫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經。養脾胃而益氣,助十二經脈而生津。
通九竅略亞菖蒲,和百藥不讓甘草。殺烏頭毒。中滿及牙病忌之,亦不宜合生蔥食。入藥擘去核。
白話文:
大棗味甜,性溫和,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具有升降的特性,進入脾經。它能滋養脾胃、益氣,並能促進十二經脈的津液生成。
它的通九竅的功效略遜於菖蒲,調和眾多藥物的功效不輸於甘草。還能解烏頭毒。但腹部脹滿和牙病患者忌食,也不宜與生蔥一起食用。入藥時需將棗核去除。
6. 杏仁
味甘、苦,氣溫,有小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散肺經之寒邪,下喘嗽之逆氣,消心下之急滿,以能下氣。潤大腸之氣秘。《發明》云:杏仁專入肺經,乃利下之劑。
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常以氣血分之。晝便難,陽氣也;夜便難,陰血也。年高便秘不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脈沉在血,桃仁、陳皮。陳皮入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用為使。
杏仁、栝蔞仁,均能治痰者也。杏仁主散痰,從腠理中發散而去,表虛者忌服;蔞仁斂痰,從腸胃中滑潤而流,裡虛者忌服。若痰盛,表裡俱實者,二味並用。湯浸去皮尖用,兩仁者殺人。可毒狗。
白話文:
杏仁味甘苦,性溫,有小毒,屬陽中之陰,能升能降,進入手太陰肺經。它能散肺經寒邪,降逆氣而止喘咳,消除心下急滿,因為它能降氣,並潤腸通便。《發明》一書說:杏仁專入肺經,是能瀉下的藥物。
杏仁治療喘咳,是治氣的;桃仁治療狂症,是治血的。兩者都能治療大便秘結,常用於區分氣血不同的便秘:白天排便困難是陽氣不足;晚上排便困難是陰血不足。老年人便秘不通,脈象浮在表面屬氣虛,可用杏仁、陳皮;脈象沉在裡面屬血虛,可用桃仁、陳皮。陳皮既入肺經又入大腸經,為表裡關係,因此常用作輔藥。
杏仁和栝蔞仁都能治療痰症。杏仁主要散痰,從皮膚腠理中發散出去,所以表虛的人忌服;栝蔞仁則收斂痰液,從腸胃中滑潤而下,所以裡虛的人忌服。如果痰盛,表裡都實證,則可以兩種藥一起使用。用湯泡過後去掉杏仁尖再使用,杏仁和栝蔞仁兩種藥物一起使用劑量過大會中毒,甚至可以毒死狗。
7. 木瓜
味酸,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陰、厥陰經。養肝氣而益筋,和脾胃而去濕,腳氣濕腫得此能安,筋病轉急非此莫治,濕之為病。腰腎腳膝無力,不可缺也。凡用,勿犯鐵器,用石搗。香薷飲用之,專和脾胃,培植肺氣,除夏間之濕,生至微之金,脾胃和而肺金亦益。木瓜味得木之正,故行肝,益筋與血,又風木能勝濕。
白話文:
木瓜味酸,性溫,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升降的特性,能進入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它能滋養肝氣、強健筋骨,和胃健脾、除濕利水。腳氣腫脹服用木瓜可以緩解,筋脈急痛也只有它才能治療。濕邪為病,腰膝酸軟無力,更不能缺少木瓜。使用木瓜時,要避免接觸鐵器,要用石臼搗碎。搭配香薷飲用,能特別有效地和胃健脾,滋補肺氣,去除夏季濕氣,增強肺金之氣。木瓜味道正符合木的特性,因此能疏肝理氣,益筋活血,而且木的特性又能克制濕邪。
8. 桃仁
味苦、甘,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手足厥陰經。苦以破滯血,療諸經久畜之血結;甘以生新血,潤大腸血秘之便難。以湯退去尖皮,研如泥用。
桃仁苦重於甘,用破血為專也。然治血閉血結,須分虛實,實者宜,虛者亦不可也,但用滋血補血之劑,則自濡潤而無閉結之患矣。
《衍義》云:老人虛秘,與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
白話文:
桃仁味苦帶甘,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升降的特性,通行手足厥陰經。苦味能破除瘀滯的血塊,治療各經脈長期積聚的血塊;甘味能生新血,潤滑腸道,解決血虛便秘引起的排便困難。使用時需將桃仁去尖皮,用水煮過,再研磨成泥狀使用。
桃仁的苦味重於甘味,因此其破血功效尤為突出。但治療血閉血結,需區分虛實,實證適用,虛證則不宜。虛證患者應使用滋補血液的藥物,使血液濡潤,自然就能避免血閉血結的困擾。
古籍《衍義》記載:老年人因血虛引起的便秘,可用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量研磨,再以白蠟熔化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用少許黃丹湯送服。
9. 陳皮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留白者補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氣。
辛散苦泄,而氣溫兼補,顧兼用之藥何如,與白朮、半夏同用,則滲濕而健脾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則補脾胃;無甘草、白朮而多用獨用,則泄肺損脾;與蒼朮、厚朴同用,能去中脘以上至胸膈之邪,而平胃氣;再加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表有餘之邪。
又云:君白朮則益脾,單則損脾,佐甘草則補肺,否則瀉肺,同竹茹治飽逆因熱,同乾薑治飽逆因寒,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大抵能散能泄之用居多。入足陽明、太陰經,去白入手太陰經。鹽炒者最能降氣。如藥中多用人參,以此同入,定不飽脹。中燥之人少服。隔年者方可用。去白者曰橘紅,性熱,能除寒發表;帶白者性溫,能理脾胃而和中。
白話文:
陳皮味辛、苦,性溫,無毒,屬陽中之陰,具有升降特性。帶白皮的陳皮能補益脾胃;去掉白皮的陳皮能化痰、行氣。
陳皮辛味能散,苦味能泄,但性溫又能溫補,所以用途廣泛。與白朮、半夏同用,能利濕健脾胃;與甘草、白朮同用,能補益脾胃;如果單獨大量使用,則會傷肺損脾;與蒼朮、厚朴同用,能去除胸膈以上的邪氣,調理脾胃之氣;再加入蔥白、麻黃等藥物,則能散發表邪。
此外,陳皮配伍白朮能益脾,單獨使用則傷脾;配伍甘草能補肺,否則會瀉肺。與竹茹同用能治療因熱引起的飽脹,與乾薑同用能治療因寒引起的飽脹;加入青皮能消減滯氣,促進新陳代謝。總體來說,陳皮多以散、泄的功效為主。陳皮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去掉白皮的陳皮(橘紅)入足太陰經。鹽炒陳皮降氣效果最佳。若藥方中大量使用人參,再加入陳皮,則能避免飽脹。體質乾燥的人應少服。隔年陳皮藥效最佳。去掉白皮的陳皮稱為橘紅,性熱,能散寒發表;帶白皮的陳皮性溫,能調理脾胃,溫和中焦。
10. 青皮
味苦、辛,氣寒,無毒,陰中之陽,入足厥陰經、手少陽經。破滯氣愈低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與橘皮同種。
青皮疏利肝邪,故能削堅積而破滯氣也。堅積,即小腹中溫瘧熱盛,纏久不愈,必結癖塊者是也。滯氣即左肋下鬱怒痛甚者。
陳皮治高氣,青皮治低氣,虛弱者少用,治脅痛醋炒為佳。又伏膽家動火驚證藥,用二三分可也。
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真氣。肝經引經藥也,破肝氣使之下行,故柴胡疏上焦之肝氣,青皮理下焦之肝氣,下引飲食入脾,故清脾飲多用之,然久服則大損脾氣,老年之人忌之。
白話文:
青皮味苦辛,性寒,無毒,屬陰中之陽,歸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它能有效消除停滯的氣,堅硬的積聚越往下走療效越好,能引導其他藥物到達厥陰經的分佈區域,並將積滯的食物排出到太陰脾經的部位。它與橘皮同屬一類。
青皮能疏通肝臟的邪氣,因此能消除堅硬的積聚和停滯的氣。所謂堅硬的積聚,是指下腹部因瘧疾熱盛,久治不愈而形成的腫塊。停滯的氣則指左肋下鬱怒疼痛劇烈的情況。
陳皮治療上焦氣滯,青皮治療下焦氣滯,體質虛弱者應少用,治療脅肋疼痛可用醋炒後服用。治療膽氣上逆、驚恐等症,每次用二三錢即可。
若有停滯之氣,則青皮能破除之;若無停滯之氣,則服用青皮反而會損傷正氣。青皮是引導藥物到達肝經的藥物,能使肝氣下行。柴胡疏通上焦的肝氣,而青皮則調理下焦的肝氣,並引導食物下行進入脾經,因此很多清脾的方劑都使用青皮。但長期服用會嚴重損傷脾胃之氣,老年人應避免使用。
11. 枇杷葉
味苦、甘,氣平涼,無毒,陰中之陽,降也。下胃熱之氣逆,為嘔吐之奇方。入手太陰肺。
枇杷葉偏理肺臟,故主下氣噦嘔不止,主和胃止瀉,又主肺風熱嗽有功。用須刷去背毛,蜜炙入藥,不然反惹嗽也。肉味酸甘,滋潤五臟,少食止吐血止渴,多食發熱發痰。
白話文:
枇杷葉味苦甘,性平涼,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之性。能治療胃熱導致的氣逆、嘔吐,是治療嘔吐的特效藥。它主要作用於肺經。
枇杷葉擅長調理肺臟,因此能治療因氣逆引起的嘔吐不止,能和胃止瀉,也能有效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使用時需先刷去葉背的絨毛,再用蜂蜜炙烤後再入藥,否則反而會加重咳嗽。枇杷葉的果肉味酸甘,能滋潤五臟,少量食用可止吐血、止渴,但食用過多則會導致發熱和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