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4)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4)
1. 熟地黃
味甘、微苦,氣微溫,無毒,味厚氣薄,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少陰、厥陰經。活血氣,增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治傷寒後,脛股之最痛;療新產後,臍痛之難禁。退虛熱而潤燥,補敗血而調經。蓋其性能泥隔,膈氣不利者,宜活法而酌斟。
此補腎之聖藥。雖云補五臟內傷,要惟補腎之功居多,故凡滋陰補腎丸用之為君,蓋腎主骨髓。
《本草》云:能填骨髓,助筋骨。胞漏下血,與腰痛、臍下痛等候,俱腎氣不足也,皆補之。性頗寒、泥滯,故用醇酒洗過,或用薑汁炒,或同附子用,不惟行滯,乃能引導入腎,故下元衰者須用之。又能填骨髓,長肌肉,尺脈微者,桂、附相宜,尺脈旺者,以黃檗、知母兼用,則滋陰降火補腎。此劑泥膈,不宜獨用。
若犯鐵器,令人消腎。又忌萊菔,能耗諸血,見之則無補血之功矣。生地亦然。初採得以水試之,浮者天黃,沉者地黃,半浮沉者人黃,惟地黃獨優,取用。畏蕪荑,惡貝母。得麥冬、清酒善為引導,拌薑汁炒,下胸膈痰。如上達補頭腦虛,或外行潤皮膚燥,必須酒浸,方促效臻。
生則氣大寒而涼血,熟則微溫而補腎。又脈洪實者,宜用生地;若脈虛者,宜用熟地。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白話文:
熟地黃味甘微苦,性微溫,無毒。其味厚而氣薄,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特性,走入手足少陰、厥陰經。它能活血、增強骨髓、滋養腎水、補益真陰。可用於治療傷寒後脛骨股骨劇痛,以及產後臍部劇痛。能清除虛熱、潤燥,補益敗血、調和經血。但因其性質粘膩,若有胸膈氣滯者,需配合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並根據情況調整用量。
它是補腎的聖藥。雖然說能治療五臟內傷,但主要還是補腎的功效最強,所以很多滋陰補腎的藥方都以它為主藥,因為腎主骨髓。
古籍記載:熟地黃能填補骨髓,強健筋骨。婦女胞漏下血、腰痛、臍下痛等症狀,都是腎氣不足引起的,都可以用熟地黃來治療。由於它性寒且粘膩,所以通常會用米酒清洗,或用薑汁炒制,或與附子同用,這樣不僅能去除其粘膩之性,還能引導藥力進入腎經,因此下元虛衰的人更應該服用。它還能填補骨髓,使肌肉豐滿。如果尺脈微弱,宜與桂枝、附子同用;如果尺脈旺盛,則應與黃柏、知母同用,以達到滋陰降火、補腎的效果。但因其粘膩,不宜單獨使用。
熟地黃忌鐵器,接觸鐵器會損傷腎氣;也忌諱蘿蔔,蘿蔔會耗損血液,服用後則失去補血功效。生地黃也有同樣的禁忌。初採摘的地黃可用水試驗其浮沉:浮於水面者為天黃,沉於水底者為地黃,半浮半沉者為人黃,只有地黃品質最佳。熟地黃畏蕪荑,惡貝母。配伍麥冬、米酒能更好地引導藥力,與薑汁同炒能治療胸膈痰飲。如果要治療頭腦虛弱或皮膚乾燥,則需用酒浸泡,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生地黃性寒涼,能涼血;熟地黃性微溫,能補腎。脈象洪實者,宜用生地黃;脈象虛弱者,宜用熟地黃。外用時,可用酒浸泡。
2. 生地黃
味甘、苦,氣大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生新血能補真陰,療折傷兼行瘀血,除五心之煩熱,涼諸經之血熱,故有涼血之功。然其性大寒,胃氣涉虛者,不可輕用。
生地性寒,涼血為最,故凡婦人血崩、吐衄、溺血、便血、產後血攻心,及胎動下血,皆多屬熱,血熱則妄行,此藥俱能涼之。
性大寒,較熟地則宣通而不泥滯,能涼血疏血,故心家血熱,折傷瘀血,留血衄血,吐血之實熱者,或凝滯者,皆當用之。其或虛而生熱者,不可多用,以其性大寒故也。惟勞倦傷脾而熱者當用。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攻心悶絕,胎動下血,及老人津液枯竭,大腸結燥,便不潤者,皆當用之。又實脾藥中,薑製用二三分,以固脾氣,使脾家永不受邪。
東垣言其瀉脾土之濕熱,濕熱除則脾氣固矣。但不可多用,恐其太寒,以倒脾氣爾。溺血、便血亦治之。生地能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生之地。
白話文:
生地黃味甘苦,性極寒,沒有毒性,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進入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它能生新血,滋補真陰,治療外傷出血和瘀血,消除五心煩熱(手心、腳心煩熱),降低全身血熱,因此具有涼血的功效。但由於它性寒,胃氣虛弱的人不宜輕易使用。
生地黃性寒,涼血效果最佳,所以婦女血崩、吐血、尿血、便血、產後血崩、胎動出血等,大多是因血熱導致血液妄行,此藥都能使其降溫。
生地黃性寒,比熟地黃更能疏通而不滯澀,能涼血、活血,因此能治療心火旺盛導致的出血、外傷瘀血、鼻出血、吐血等實熱或血瘀的情況。但如果是虛弱導致的內熱,則不宜多用,因為它性寒。只有因勞累傷脾而引起的熱症才能使用。婦女血崩不止、產後血崩導致心悶昏厥、胎動出血、老年人津液枯竭、大腸乾燥、便秘等情況,都適合使用生地黃。在一些健脾的方劑中,可以用少量(二三錢)薑汁炮製的生地黃,以固護脾氣,防止脾胃受邪。
李東垣(李杲)認為生地黃能瀉去脾土的濕熱,濕熱去除,脾氣就能恢復正常。但不可多用,以免寒性太強,反而損傷脾氣。尿血、便血也能用它治療。生地黃能生長精血,搭配天門冬能將其輸送到所需之處;熟地黃能補益精血,搭配麥門冬能將其輸送到所需之處。
3. 川芎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助清陽而開鬱氣,活滯血而養新血。散肝經風邪外侵,止少陽首痛如裂。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血中之氣藥也。不可多服,多服則走真氣。
川芎一味,辛散能助血流行,血中之氣藥也。上行頭目,助清陽,久服致氣暴亡,以其味辛性溫也。以他藥佐使則可服,中病則已,亦不可多服。多服久服俱令人卒暴死。過於走散故也。非惟味辛性溫者必上升而散,川芎味辛性溫,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血海以養新血?四物湯用之者,特取其辛溫而行血藥之滯爾。滯行而新血亦得以養,非真用此辛溫走散之劑以養下元之血也。
其能止頭痛者,正以其餘者能散,不足者能引清血歸肝而下行也。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藥,信哉。惟其血中氣藥,故癰疽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耳。蓋心帥氣而行血,芎入心則助心帥氣而行血,氣血行則心火散,邪氣不留而癰疽亦解矣。
畏黃連,白芷為之使。根生堅大而重者,名芎藭。以川蜀者為勝,故今通謂川芎。為風藥血藥之君,走經絡之痛。小者名撫芎。貫芎是莖間上升之氣所結,故能散頭面之風及開鬱。
婦人經住驗胎法:研為末,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腹內微動是有胎也。
白話文:
川芎味辛性溫,無毒,具有升降特性,能通入手足厥陰經和少陽經。它能幫助提升陽氣、疏解鬱結之氣,活化停滯的血液並滋養新血。可治療肝經風邪侵襲、以及少陽經引起的劇烈頭痛。川芎能上行至頭目,下行至血海,是能調和氣血的藥物。但不可服用過多,過量會耗損真氣。
川芎辛散的特性有助於血液運行,它是能調和氣血的藥物,能上行至頭目,提升陽氣。但長期服用會導致氣虛暴亡,因為它味辛性溫。需搭配其他藥物使用,治癒疾病後就應停止服用,不可過量或長期服用,否則會導致猝死,這是因為其辛溫的特性易導致藥力過度散佈所致。雖然辛溫藥物通常具有上升和散佈的特性,但川芎雖能升散,卻不能下降和固守,那麼它如何能下行至血海滋養新血呢?在四物湯中使用川芎,只是利用其辛溫特性來疏通血瘀而已,並非真正用此辛溫走散的藥物來滋養下焦的血液。
川芎能止頭痛,是因為它能疏通過盛之處,引導清血歸肝而下行。古人稱之為「血中之氣藥」,確實如此。正因為它是調和氣血的藥物,所以很多治療癰疽的藥方中都使用它,因為它能入心經並具有散瘀的作用。因為心主血脈,川芎入心能幫助心臟運行氣血,氣血運行順暢,心火就能散開,邪氣無法停留,癰疽自然就能消解。
川芎畏黃連,白芷是它的使藥。根莖粗大而沉重者,稱為芎藭,以產自四川、蜀地者為佳,因此現在都稱為川芎。它是治療風邪和血瘀的要藥,能治療經絡疼痛。較小的川芎則稱為撫芎。貫芎是莖間向上生長的氣所凝聚而成,因此能散風邪於頭面,並疏解鬱結。
驗孕方法:將川芎研磨成粉末,空腹時用濃煎艾湯送服一匙,若腹部微動則表示懷有身孕。
4. 麻子仁
味甘,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太陰、手陽明經。活血脈,去皮膚之風濕。除熱燥,潤大腸之便秘。亦能催生,治橫逆產。
火麻仁補中益氣,潤胃利六腑之燥堅,治陽明汗多胃熱,逐水破積。落入土者損人,不用入藥。用法:炒、研、摻煎藥,浮面取其油效速,既蓖麻子也。火麻仁潤腸胃,取肉為丸。
白話文:
麻子仁味甘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循行足太陰脾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它能活血、去除皮膚風濕,清熱燥濕、潤腸通便,也能催生,治療難產。
火麻仁能補益中氣,滋潤胃腸,緩解六腑燥熱便秘,治療陽明經汗多胃熱等症,並能利水消積。但若是埋在地裡的火麻仁則會損傷人體,不宜入藥。使用方法:可炒制、研磨、加入煎藥中,若取其油脂則療效更快,這與蓖麻子相似。火麻仁潤腸通便,可取其仁肉製成藥丸。
5. 菟絲子
味甘辛,氣平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厥陰經。堅筋骨,除腰膝之冷痛。強陰氣,止陰寒之泄精。
《發明》云:補腎經虛寒之藥。《本草》主續絕傷,補不足,強陰堅骨,主莖中精寒自出,溺有餘瀝,鬼交泄精。又治男婦虛冷勞傷,腰膝冷痛,消渴熱中,泄精尿血。大略補腎虛寒之功多矣。薯蕷為之使。凡用先以水洗去沙,次用酒浸蒸數次,候熟杵作餅曬乾,研末入丸散。
白話文:
菟絲子味甘辛,性溫和,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具有升降的特性,能通達足少陰經和足厥陰經。它能強化筋骨,消除腰膝的寒冷疼痛;增強男性腎氣,治療因陰寒導致的遺精。
古籍記載,菟絲子能補益腎經虛寒;能治療外傷、身體虛弱、壯陽補腎、治療因腎陽不足導致的遺精、尿頻、以及男女因虛寒導致的勞傷、腰膝冷痛、消渴(糖尿病)、遺精和尿血等症狀。總而言之,菟絲子多用於治療腎虛寒症。薯蕷是菟絲子的輔藥。使用菟絲子時,需先用水洗去泥沙,再用酒浸泡蒸煮數次,使其熟透,然後搗成餅狀曬乾,磨成粉末再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