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4)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4)
1. 熟地黃
味甘、微苦,氣微溫,無毒,味厚氣薄,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少陰、厥陰經。活血氣,增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治傷寒後,脛股之最痛;療新產後,臍痛之難禁。退虛熱而潤燥,補敗血而調經。蓋其性能泥隔,膈氣不利者,宜活法而酌斟。
此補腎之聖藥。雖云補五臟內傷,要惟補腎之功居多,故凡滋陰補腎丸用之為君,蓋腎主骨髓。
《本草》云:能填骨髓,助筋骨。胞漏下血,與腰痛、臍下痛等候,俱腎氣不足也,皆補之。性頗寒、泥滯,故用醇酒洗過,或用薑汁炒,或同附子用,不惟行滯,乃能引導入腎,故下元衰者須用之。又能填骨髓,長肌肉,尺脈微者,桂、附相宜,尺脈旺者,以黃檗、知母兼用,則滋陰降火補腎。此劑泥膈,不宜獨用。
若犯鐵器,令人消腎。又忌萊菔,能耗諸血,見之則無補血之功矣。生地亦然。初採得以水試之,浮者天黃,沉者地黃,半浮沉者人黃,惟地黃獨優,取用。畏蕪荑,惡貝母。得麥冬、清酒善為引導,拌薑汁炒,下胸膈痰。如上達補頭腦虛,或外行潤皮膚燥,必須酒浸,方促效臻。
生則氣大寒而涼血,熟則微溫而補腎。又脈洪實者,宜用生地;若脈虛者,宜用熟地。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白話文:
地黃的功效與應用
味甘、微苦,氣微溫,無毒。 地黃的味道甘甜帶點苦,性溫和,無毒性。
味厚氣薄,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地黃的藥性濃厚而氣輕,屬於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特性,主要作用於手足少陰、厥陰經。
活血氣,增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 地黃具有活血化瘀、補益骨髓、滋養腎陰的功效,可以補益人體的真陰。
治傷寒後,脛股之最痛;療新產後,臍痛之難禁。 地黃可以治療傷寒之後脛骨和股骨的劇烈疼痛,以及產後臍部的難忍疼痛。
退虛熱而潤燥,補敗血而調經。 地黃可以清熱潤燥,滋陰補血,還可以調經止血。
蓋其性能泥隔,膈氣不利者,宜活法而酌斟。 地黃性質黏膩,容易阻礙氣機,如果脾胃氣虛、胸膈不利者,要慎用或配合其他藥物活血化瘀。
此補腎之聖藥。雖云補五臟內傷,要惟補腎之功居多,故凡滋陰補腎丸用之為君,蓋腎主骨髓。 地黃是補腎的聖藥,雖然可以補五臟內傷,但主要功效在於補腎,因此滋陰補腎丸中常用地黃作為君藥,因為腎主骨髓。
《本草》云:能填骨髓,助筋骨。胞漏下血,與腰痛、臍下痛等候,俱腎氣不足也,皆補之。 古籍記載,地黃可以填補骨髓,強健筋骨。女性胞宮下血、腰痛、臍下痛等症狀,都是腎氣不足導致的,可以用地黃來補腎。
性頗寒、泥滯,故用醇酒洗過,或用薑汁炒,或同附子用,不惟行滯,乃能引導入腎,故下元衰者須用之。 地黃性寒,容易阻滯氣機,所以可以用酒洗、薑汁炒,或者配伍附子來增强藥性,促進藥力進入腎經,特別適合下元虛寒者使用。
又能填骨髓,長肌肉,尺脈微者,桂、附相宜,尺脈旺者,以黃檗、知母兼用,則滋陰降火補腎。此劑泥膈,不宜獨用。 地黃可以填補骨髓,促進肌肉生長。尺脈微弱的人,可以搭配桂枝、附子使用;尺脈旺盛的人,可以配合黃檗、知母來滋陰降火,補腎。需要注意的是,地黃性質黏膩,不宜單獨使用。
若犯鐵器,令人消腎。又忌萊菔,能耗諸血,見之則無補血之功矣。生地亦然。 地黃忌諱鐵器,會損傷腎氣。忌諱與蘿蔔同用,因為蘿蔔會耗損血液,會影響地黃的補血功效。生地黃也具有同樣的忌諱。
初採得以水試之,浮者天黃,沉者地黃,半浮沉者人黃,惟地黃獨優,取用。畏蕪荑,惡貝母。得麥冬、清酒善為引導,拌薑汁炒,下胸膈痰。如上達補頭腦虛,或外行潤皮膚燥,必須酒浸,方促效臻。 初採的地黃可以用水來測試,浮在水面的是天黃,沉到底部的是地黃,半浮半沉的是人黃,其中以地黃藥性最佳。地黃忌諱蕪荑、貝母,可以用麥冬、清酒引導,用薑汁炒可以治療胸膈痰阻,用酒浸可以促進藥效,可以補頭腦虛、潤皮膚燥。
生則氣大寒而涼血,熟則微溫而補腎。又脈洪實者,宜用生地;若脈虛者,宜用熟地。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生地黃性寒,可以涼血;熟地黃性溫,可以補腎。脈象洪實者,宜用生地黃;脈象虛弱者,宜用熟地黃。外用治療時,可以用酒浸泡地黃。
总结: 地黃是一味補腎佳品,具有活血化瘀、補益骨髓、滋養腎陰等功效,可以治療各種腎虛症狀,以及傷寒、產後等病症。但是地黃性質黏膩,使用時需要注意配伍和用量,避免阻滯氣機。
2. 生地黃
味甘、苦,氣大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生新血能補真陰,療折傷兼行瘀血,除五心之煩熱,涼諸經之血熱,故有涼血之功。然其性大寒,胃氣涉虛者,不可輕用。
生地性寒,涼血為最,故凡婦人血崩、吐衄、溺血、便血、產後血攻心,及胎動下血,皆多屬熱,血熱則妄行,此藥俱能涼之。
性大寒,較熟地則宣通而不泥滯,能涼血疏血,故心家血熱,折傷瘀血,留血衄血,吐血之實熱者,或凝滯者,皆當用之。其或虛而生熱者,不可多用,以其性大寒故也。惟勞倦傷脾而熱者當用。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攻心悶絕,胎動下血,及老人津液枯竭,大腸結燥,便不潤者,皆當用之。又實脾藥中,薑製用二三分,以固脾氣,使脾家永不受邪。
東垣言其瀉脾土之濕熱,濕熱除則脾氣固矣。但不可多用,恐其太寒,以倒脾氣爾。溺血、便血亦治之。生地能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生之地。
白話文:
生地味甘苦,性寒,無毒,入太陰、少陰經,具有涼血、降火、補陰的作用。它能滋生新血、補益真陰,治療骨折傷、瘀血,消除五心煩熱,清涼全身血熱。但生地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可輕用。
生地性寒,主治婦女血崩、吐血、尿血、便血、產後血熱、胎動下血等熱性出血,因為血熱則妄行,生地能涼血止血。
生地性寒,較熟地更宣通而不滞,能涼血疏血,故適用於心火熾盛、跌打瘀血、鼻出血、吐血等實熱或瘀滯的情況。但脾胃虛寒者不可多用,以免傷脾。勞倦傷脾而熱者則可適量使用。
生地也適用於婦女崩中不止、產後血上攻心、胎動下血、老人津液枯竭、大腸燥結等症。在實脾藥中,可以加入薑製生地,以固脾氣,防止脾胃受邪。
生地可以瀉脾土濕熱,濕熱去除,脾氣就能固守。但不可過量使用,以免太寒傷脾。生地也能治療尿血、便血。生地能生精血,可用天門冬引入其生發之處;熟地能補精血,可用麥門冬引入其生發之處。
3. 川芎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助清陽而開鬱氣,活滯血而養新血。散肝經風邪外侵,止少陽首痛如裂。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血中之氣藥也。不可多服,多服則走真氣。
川芎一味,辛散能助血流行,血中之氣藥也。上行頭目,助清陽,久服致氣暴亡,以其味辛性溫也。以他藥佐使則可服,中病則已,亦不可多服。多服久服俱令人卒暴死。過於走散故也。非惟味辛性溫者必上升而散,川芎味辛性溫,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血海以養新血?四物湯用之者,特取其辛溫而行血藥之滯爾。滯行而新血亦得以養,非真用此辛溫走散之劑以養下元之血也。
其能止頭痛者,正以其餘者能散,不足者能引清血歸肝而下行也。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藥,信哉。惟其血中氣藥,故癰疽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耳。蓋心帥氣而行血,芎入心則助心帥氣而行血,氣血行則心火散,邪氣不留而癰疽亦解矣。
畏黃連,白芷為之使。根生堅大而重者,名芎藭。以川蜀者為勝,故今通謂川芎。為風藥血藥之君,走經絡之痛。小者名撫芎。貫芎是莖間上升之氣所結,故能散頭面之風及開鬱。
婦人經住驗胎法:研為末,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腹內微動是有胎也。
白話文:
川芎味辛性溫,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可向上升散,也可向下行,走入足厥陰經、少陽經。它可以幫助清陽之氣,開解鬱結,活化瘀滯的血液,滋養新鮮血液。川芎可以散除肝經外邪,止住少陽頭疼。它可以向上行至頭目,向下行至血海,是血中之氣的良藥。但不可多服,過量服用會耗損真氣。
川芎性辛散,能促進血液運行,是血中之氣的良藥。它可以上行頭目,幫助清陽之氣,但長期服用會導致氣虛暴亡,因為它味辛性溫。和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則可以服用,治好病症後就應該停止服用,也不可多服。過量或長期服用都會導致猝死,因為它過於走散。
雖然味辛性溫的藥物大多會上升散發,但川芎雖然味辛性溫,卻只能上升散發,不能下降守住。所以它如何能夠下行血海滋養新血呢?四物湯使用川芎,只是利用它的辛溫之性,疏通血瘀而已。疏通血瘀後,新血也得以滋養,並不是真的用這種辛溫走散的藥物來滋養下元的血液。
川芎能夠止頭痛,正是因為它能散除餘邪,引導清血歸肝,向下運行。古人稱之為血中之氣藥,的確是這樣。因為它是血中之氣藥,所以癰疽藥中多用它,因為它入心,可以散除邪氣。心主氣血,川芎入心,可以幫助心臟運化氣血,氣血運行,心火得以散發,邪氣無法停留,癰疽自然消散。
川芎忌黃連,白芷是它的使藥。根生長堅實巨大且重的,叫做芎藭。川蜀產的川芎品質最好,所以現在通稱為川芎。它是風藥血藥的君藥,可以治療經絡疼痛。小的叫做撫芎。貫芎是莖間上升之氣凝聚而成,所以可以散除頭面風邪,開解鬱結。
婦女經期停住,可以使用川芎驗孕:將川芎研磨成粉末,空腹用濃煎的艾湯沖服一匙,如果腹部微微動彈,就懷有身孕。
4. 麻子仁
味甘,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太陰、手陽明經。活血脈,去皮膚之風濕。除熱燥,潤大腸之便秘。亦能催生,治橫逆產。
火麻仁補中益氣,潤胃利六腑之燥堅,治陽明汗多胃熱,逐水破積。落入土者損人,不用入藥。用法:炒、研、摻煎藥,浮面取其油效速,既蓖麻子也。火麻仁潤腸胃,取肉為丸。
白話文:
火麻仁,味道甘甜,性溫和,無毒,屬於陽中之陰,可以上行也可以下行,主要作用於脾經和大腸經。它可以活血化瘀,去除皮膚風濕,清熱燥濕,潤腸通便,還可以催生,治療難產。
此外,它還具有補中益氣、潤胃、利六腑的功效,可以治療陽明經汗多、胃熱、水腫和積聚等病症。但需要注意的是,落入土中的火麻仁有毒,不可入藥。
常用的用法是炒制、研磨、摻入煎藥,或者取其油,效果更快。另外,也可以將火麻仁的肉做成丸子服用。
注意
5. 菟絲子
味甘辛,氣平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厥陰經。堅筋骨,除腰膝之冷痛。強陰氣,止陰寒之泄精。
《發明》云:補腎經虛寒之藥。《本草》主續絕傷,補不足,強陰堅骨,主莖中精寒自出,溺有餘瀝,鬼交泄精。又治男婦虛冷勞傷,腰膝冷痛,消渴熱中,泄精尿血。大略補腎虛寒之功多矣。薯蕷為之使。凡用先以水洗去沙,次用酒浸蒸數次,候熟杵作餅曬乾,研末入丸散。
白話文:
這種中藥性味甘辛,氣性平和溫和,無毒,屬陽性,具有升降雙向調節作用,可以進入足少陰經和厥陰經。它能夠堅固筋骨,去除腰膝部位的寒冷疼痛。能增強陰氣,止住因陰寒導致的精液外泄。
古籍《發明》記載:它是補腎經虛寒的藥物。《本草》記載:它能接續斷傷,補益不足,增強陰氣,堅固骨骼,主治因精寒自出、小便滴瀝、夢遺等症狀。還能治療男女虛寒勞損、腰膝冷痛、消渴熱中、遺精尿血等病症。總體而言,它補腎虛寒的功效非常顯著。薯蕷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物。使用時,先用水清洗掉沙子,再用酒浸泡蒸煮數次,待熟透後搗成餅狀曬乾,研磨成粉末,用於製作丸劑或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