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3)
1. 山藥
味甘,氣平微涼,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上氣不足之頭眩,中氣不足之虛羸,下氣不足之泄精,涼而能補之藥也。
江云:山藥專能補胃。
《賦》云:益氣補中,去頭面遊風眩運,強陰清熱,療皮膚肌肉虛羸。
山藥甘溫能補,入肺經而補心肺,滋腎養脾,三焦之潤劑也,然補肺為多。蓋肺主諸氣,今益氣以滋腎化源,故主補虛羸,除泄精等候。補肺為多,肺居上部,主皮毛,故主頭面皮膚等疾。山藥屬土而有金與水,大補陰氣,能消虛腫硬。
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著而不去,其病為實。非腫硬之謂乎?故補則留滯自不容不行。舊名薯蕷因上字犯宋英宗諱,下字犯唐代宗名,故改此。
一云:山藥能消腫硬者,以益氣補中也,氣補則邪滯自不容以不行。
白話文:
山藥味甘,性平微涼,無毒,性質偏於陰涼,但仍屬陽性,能升能降,進入手太陰肺經。能治療因元氣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因中氣不足導致的體虛羸弱,以及因腎氣不足導致的遺精等症狀,是一種性質平和卻能補益的藥材。
江氏說:山藥特別擅長補益脾胃。
古籍記載:山藥能益氣補中,治療頭面眩暈,增強腎氣、清熱,治療皮膚肌肉虛弱無力。
山藥味甘性溫,具有補益作用,進入肺經而補益心肺,滋養腎臟和脾臟,是能潤澤三焦的藥物,但主要還是補益肺氣。因為肺主一身之氣,而山藥能益氣,並滋養腎臟以作為氣化的根本,所以能治療體虛羸弱、遺精等症狀。由於肺氣居上,主司皮膚毛髮,因此山藥也能治療頭面部皮膚等疾病。山藥屬土,兼具金、水之性,能大力補益陰氣,並能消散虛腫硬塊。
古籍記載:人體虛弱的地方,邪氣容易聚集,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導致病情加重,形成實證。這難道不是指腫硬的病症嗎?所以,補益身體就能使停滯的邪氣自然消散。山藥舊名薯蕷,因上字犯了宋英宗的諱,下字犯了唐代宗的名諱,所以改名為山藥。
也有人說:山藥能消散腫硬,是因為它能益氣補中,氣血充足後,停滯的邪氣自然無處容身而消散。
2. 當歸
味甘、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血結滯而能散,血不足而能補,血枯燥而能潤,血散亂而能撫,此全體之能也。析而論之,各有優劣,根升而梢降,身緩而守中,善走者長於活血之效,善守者長於養血之功。氣血皆亂,服之即定,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故謂之當歸。
畏菖蒲、海藻,惡濕面。凡使,先去塵並頭尖硬處一分。諸血症皆用當歸,但流通而無定,由其味帶辛甘,而氣暢也,重能補血耳。隨所引到,而各有用焉。與白朮、芍藥、生熟地同用,則滋陰補腎;與川芎同用,能上行頭角,治血虛頭痛;再入芍藥、木香少許,則生肝血以養心血;同諸血藥入以薏苡仁、川牛膝,則下行足膝,而治血不榮筋;同諸血藥入以人參、川烏、烏藥、薏苡仁之類,則能營於一身之表,以治一身筋寒濕痛。
大抵用在參、耆,皆能補血;在大黃、牽牛,皆能破血。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
酒蒸又治頭痛,以諸頭痛皆屬肝木,故以血藥主之。但大便泄者不宜用,以活血助瀉故也。
又云:當歸、地黃戀膈引痰,如上焦痰嗽者忌之。
按:經云:主咳逆上氣。議者以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也?不知當歸非獨主血,味兼辛散,乃為血中氣藥。況咳逆上氣,非止一端,亦有陰虛,陽無所附以致然者。今用血藥補陰,與陽齊等,則血和而氣降矣。《本經》所謂,義或由斯。
又云:川歸力剛可攻,秦歸力柔堪補。凡覓極病優劣,當分行表酒洗片時,行上酒漬一宿。體肥痰盛,薑汁漬,宜曝乾。
白話文:
當歸味甘辛,性溫,無毒。它具有升降作用,走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對於血瘀、血虛、血燥、血亂等情況,都能有效改善。這是它整體的功效。具體來說,當歸的根部偏於上升,梢部偏於下降,中間部分則平和緩和,善於走竄的則活血效果好,善於守住的則養血效果好。無論氣血多麼紊亂,服用當歸都能使其歸於正位,所以叫做「當歸」。
當歸畏菖蒲、海藻,惡濕氣。使用當歸時,需先除去雜質和頭部堅硬的部分。各種血症都可以用當歸,但它本身並無固定的功效,這是因為它味辛甘,能使氣血暢通,主要的功效是補血。根據不同的配伍,當歸能發揮不同的作用。例如,與白朮、芍藥、熟地黃等一起使用,可以滋陰補腎;與川芎同用,可以治療血虛頭痛;再加入少量芍藥、木香,則能養心血;與其他活血藥材及薏苡仁、川牛膝同用,可以治療血不榮筋;與人參、川烏、烏藥、薏苡仁等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全身筋骨寒濕疼痛。
總體而言,當歸與人參、黃耆同用能補血;與大黃、牽牛子同用能破血。與桂枝、附子、吳茱萸同用則偏溫熱,與大黃、芒硝同用則偏寒涼。
酒蒸的當歸可以治療頭痛,因為大多數頭痛都屬於肝木之症,而血藥可以主治。但大便溏瀉者不宜使用,因為活血會加重瀉下。
有人說,當歸、生地黃容易導致痰飲停滯在膈間,所以上焦有痰嗽的人忌用。
古籍記載,當歸可以治療咳嗽逆氣。有人質疑,當歸是活血藥,怎麼能治療胸中之氣呢?其實,當歸不僅僅是活血藥,它味辛能散,也是一種理氣藥。而且,咳嗽逆氣的原因不止一種,也可能是陰虛陽虛導致的。使用當歸補陰,使陰陽平衡,則血氣調和,氣機下降。這也是《本經》中記載的功效由來。
據說,川產的當歸藥力強勁,適合攻邪;秦產的當歸藥力溫和,適合補益。如果要辨別藥材的優劣,應該將其洗淨切片,好的藥材可以先用酒浸泡一夜。如果藥材肥厚、痰盛,可以用薑汁浸泡,然後曬乾。
3. 白芍藥
味苦、酸,氣微寒,有小毒,陰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及足厥陰經。收陰氣而補血,治血虛腹痛之功;扶陽氣而健脾,治脾虛下痢之效;收肺氣而斂汗,抑肝邪而緩中。血虛及寒人禁服,故曰減芍藥以避中寒。江云:伐肝木,瀉脾火,療血虛之腹痛。芍藥酸寒收斂之劑,扶陽收陰,助脾瀉肝之要藥也。
腹中虛痛,脾經也,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然酸寒乃收斂之劑,其云可升,須以酒浸用之,以借升發也。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能瀉肝;與蒼朮同用,則能補氣。又下痢腹痛者宜用之,蓋由腸胃濕熱,用此收斂之劑,則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興矣。
又治血虛腹痛,以其補虛,抑且以收斂之酸寒,和濕熱之熾盛,則濕熱自是而釋矣。然須得炙甘草為佐。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檗,惡寒腹痛加肉桂,痢而腹中痛者炒用,後重生用。有赤、白、紅三種,今之市者,皆採紅種,並非真白芍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腹中虛痛本屬脾,以其瀉肝經之邪,而補中焦脾氣也。
丹溪云:芍藥惟治血虛腹痛,余腹痛皆不可治。以諸痛喜辛散,芍藥酸收故也。又產後不可便用,以酸寒能伐生髮之性也。
脾經之藥,赤應南方,能瀉能散,生用正宜;白應西方,能補能收,酒炒才妙。
又云:若補虛,酒浸日曝,勿見火。惡石斛,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按:酸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蓋芍藥非能利小便也,以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白話文:
白芍藥
白芍藥味苦酸,性微寒,略帶小毒,屬陰性藥物,具有升降兩方面的功效,走手足太陰經及足厥陰經。它能收斂陰氣、補益血液,治療血虛腹痛;能扶助陽氣、健運脾胃,治療脾虛下痢;還能收斂肺氣止汗,抑制肝邪緩解疼痛。但血虛體寒者忌服,所以說要減少芍藥用量以避免寒邪入侵。江氏說:它能瀉肝火、清脾火,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芍藥酸寒收斂,是扶陽收陰、健脾瀉肝的重要藥物。
腹中虛痛多屬脾虛,芍藥能緩解肝氣而調和血氣。因為它酸寒收斂,要使其升發作用,需用酒浸泡。酒浸炒制的白芍與白朮同用能補脾;與川芎同用能瀉肝;與蒼朮同用能補氣。下痢腹痛也可用白芍,因為腸胃濕熱,用白芍收斂,就能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邪毒也就無法滋生。
白芍治療血虛腹痛,是因為它能補虛,又能用酸寒的特性來收斂濕熱,使濕熱得以消除。但需佐以炙甘草。夏季腹痛可少加黃芩;伴有發熱疼痛者加黃柏;惡寒腹痛者加肉桂;下痢腹痛者炒用,其他情況生用。芍藥分赤、白、紅三種,現在市面上大多是紅芍,並非真正的白芍。沒藥、烏藥、雷丸是白芍的配伍藥物。
腹中虛痛本是脾虛,白芍通過瀉肝經的邪氣,來補益中焦脾氣。
丹溪先生說:芍藥只治療血虛腹痛,其他腹痛都不適用。因為大多數疼痛都喜歡辛溫散寒的藥物,而芍藥酸寒收斂,所以不適用。產後也不宜立即使用,因為它的酸寒會抑制生髮之氣。
脾經藥物中,赤芍屬南,能瀉能散,生用最宜;白芍屬西,能補能收,酒炒最佳。
此外,若要補虛,應將白芍用酒浸泡後曬乾,不可直接用火炒。白芍忌與石斛、硝石、鱉甲、小薊同用,反藜蘆。
有人認為《本經》中記載芍藥「利小便」,這是因為腎主大小二便,芍藥能益陰滋潤,所以小便得以通暢,而非芍藥本身有直接利尿作用。
4. 赤芍藥
氣味行經同於白芍。散滯血,瀉血中之熱火,行結氣,利小便之淋癃,以其絳赤,不與白者同功。赤者瀉熱,而白者補虛;赤者能瀉肝家火,而白者能除肝經邪。故暴赤眼者,或洗或服,皆當用赤芍。又能消癰腫,破積堅。
白話文:
赤芍藥的氣味和經絡作用與白芍藥相似。它能散瘀止痛,瀉去血中的熱邪,疏通鬱結之氣,治療小便不利或排尿困難。因為赤芍藥顏色絳赤,所以功效與白芍藥不同。赤芍藥能瀉熱,而白芍藥能補虛;赤芍藥能瀉肝經的火熱,而白芍藥能去除肝經的邪氣。因此,對於眼睛紅腫發炎的症狀,無論是外洗還是內服,都應該使用赤芍藥。它還能消散癰腫,消除積聚的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