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2. 草部
3. 人參
味甘、微苦,氣溫微寒,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生津液而止渴,益元氣而和中。運用之性頗緩,補益之性尤充。但虛火可御,而實火難用。以其甘能生血,故有通脈之功。人以形言,參者,參也。補人元氣,有參贊之功。人參和細辛可久留不蛀。人參但入肺經,助肺氣而通經活血,乃氣中之血藥也。
《補遺》所謂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者,正此意。生脈散用之,亦以其通經活血,則動脈自生。古方解散藥及行表藥中多用此者,亦取其通經而走表也。其云肺寒用之者,蓋以肺寒則血脈濡滯而行遲,假參之力,而通經血活,則元氣發生而充長矣。肺熱傷肺者,蓋其肺熱,則氣血激行,再加通迅,則助其激速,而肺氣不能無耗損矣。
又補上焦元氣,須升麻為引用。與黃耆同用,則助其補表。與白朮同用,則助其補中。與熟地同用,而佐以茯苓,則助補下焦而益腎。醫者但泥於作飽而不敢用,蓋不知少服,則滋壅不行,多則反宣通而不滯矣。然與藜蘆相反。又當去蘆用,不去令人吐。
又云:肺熱宜沙參。蓋沙參味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陽故也。
按:《集要》注云:肺受寒邪,及短氣虛喘宜用。肺受火邪喘嗽,及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勿用。蓋人參入手太陰而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此說固是,然安知寒熱之中猶有虛實之別也。肺中實熱忌之固宜,肺中虛熱用亦何害。況東垣有言,人參、黃耆、甘草三味,退虛火之聖藥也。
丹溪亦云,虛火可補,參、術之類是也。以此觀之,若退虛火,豈寒涼助水之藥可制,必資甘溫補陽之劑,補足元陽,則火自退耳。正經所謂,溫能除大熱是也。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補,虛熱亦可補。氣虛宜用,血虛亦宜用。但恐陰虛火動,勞嗽吐血,病久虛甚者,不能抵其補耳,非謂不可補也。
如仲景治亡血脈虛,非不知動火也,用此以補之,謂氣虛血弱,補氣則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故也。葛可久治勞瘵,大吐血後,亦非不知由火載血上也,用此一味煎服,名曰獨參湯,蓋以血脫,須先益其氣耳。丹溪治勞嗽火盛之邪,制瓊玉膏以為之君,或此單熬,亦曰人參膏類,服後肺火反除,嗽病漸愈者,又非虛火可補之明驗耶?不特此也。
古方書云,諸痛不宜服參、耆。此亦指暴病氣實者而言。若久病氣虛而痛,何常拘此?東垣治中湯,同乾薑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謂裡虛則痛,補不足也。東垣以參、耆、甘草為退火聖藥。蓋火與元氣不兩立,補足元陽,虛火自退耳。忌五靈脂。
白話文: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微寒,無毒,屬陽中微陰,既能升能降。它能生津止渴,益氣和中。人參的藥效溫和緩慢,但補益作用卻非常充足。虛火可用人參治療,但實火則不宜使用。由於人參甘味能生血,所以有通脈的作用。人參之名,取其「參贊」之意,能補益人體元氣。人參和細辛一起保存,不易腐壞。人參主要入肺經,能益肺氣,通經活血,是氣中之血藥。
有些醫書記載人參能入手太陰經,並能補益陰虛之火,正是這個道理。生脈散中使用人參,也是利用它通經活血的作用,使脈搏有力。許多古代方劑中,無論是解散藥還是行表藥,都常用人參,都是利用其通經活血、疏通表邪的作用。古人認為肺寒可用人參,是因為肺寒則血脈運行遲滯,借助人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得以生髮充盈。但若肺熱傷肺,則不宜使用人參,因為肺熱則氣血運行過速,再用人參通經活血,會加劇氣血奔流,反而損傷肺氣。
補益上焦元氣,需配合升麻使用。與黃耆同用,則能更好地補益肌表;與白朮同用,則能更好地補益脾胃;與熟地同用,再佐以茯苓,則能更好地補益下焦腎氣。有些醫生擔心人參補益過度而不使用,其實並非如此,少量服用則滋補作用不足,劑量較大反而能宣通而不滯。但人參與藜蘆相克,使用人參時應去除蘆頭,否則會引起嘔吐。
另有說法,肺熱宜用沙參。這是因為沙參味苦微寒,能補益五臟之陽。
古籍記載,肺受寒邪、氣短虛喘可用人參;但肺受火邪而喘嗽,或陰虛火旺、勞嗽吐血則不宜使用。這是因為人參入手太陰經,能補益陰火,所以肺受火邪者忌用。此說雖是,但寒熱之中還有虛實之別。肺實熱忌用人參固然正確,但肺虛熱使用人參也無妨。更重要的是,有些醫家認為人參、黃耆、甘草三味藥,是治療虛火的良藥。
另有醫家認為虛火可以用人參、白朮等藥物治療。由此可見,治療虛火,並非要用寒涼洩水之藥,而是要使用甘溫補陽的藥物,補足元陽,虛火自然消退。這正應驗了「溫能除大熱」的醫理。總之,人參能補虛,虛寒可補,虛熱亦可補;氣虛可用,血虛亦可用。只是擔心陰虛火旺,勞嗽吐血,久病虛甚者,難以承受人參的補益之性,而非說人參不能補益。
像仲景治療亡血脈虛的方劑,並不是不知道會動火,卻依然使用人參來補益,是因為氣虛則血弱,補氣則血自生,陰生於陽,甘味能生血。葛可久治療勞瘵、大吐血後的方劑,也並不是不知道是火邪導致血往上涌,卻依然只用人參煎服,稱為獨參湯,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必須先益氣。丹溪治療勞嗽火盛的方劑,用人參作君藥,或單用人參熬膏,服用後肺火反而消除,咳嗽疾病漸漸痊癒,這不正是虛火可用人參補益的明證嗎?不僅如此,
古方書記載,各種疼痛不宜服用人參、黃耆。這指的是暴病氣實者。若久病氣虛而疼痛,則不必拘泥於此。有些醫家用人參、乾薑治療腹痛吐逆,認為是裡虛則痛,需要補益。有些醫家認為人參、黃耆、甘草是退虛火的良藥,因為火與元氣不能共存,補足元氣,虛火自然退卻。人參忌與五靈脂同用。
4. 黃耆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陽經及手足太陰經。溫肉分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托陰症之瘡瘍,外固表虛而汗出。補陰氣內損之脈虛,治陽氣下陷之熱熾。黃耆雖屬內、外、三焦通用之藥,其實托裹固表為專,而補中益氣兼之。種有三品,惟綿耆極佳。
世採茵蓿根假充謀利,不知此堅脆味苦,能令人瘦,綿耆柔軟味甘,能令人肥,不可不察。治瘡瘍生用,補虛損蜜炒用。性畏防風,得防風而功愈大。
黃耆甘溫,大補陽虛自汗。如癰疽已潰,用此從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補表故也。大抵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氣。陰虛者宜少用,用之則升氣於表,而內反虛耗矣。又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自汗。
服黃耆而表虛自汗者,如傷寒脈虛澀,血少不能作汗。用黃耆建中湯和榮衛,自然汗出邪退之類。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又治皮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又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之元氣,以為里藥,乃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
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腎氣有餘而未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寒而閉氣也。
按:參、耆甘溫,俱能補益,但參惟益元氣補中,耆兼補衛實表,所補既略異,共劑豈無分。如內傷,脾胃衰弱,飲食怕進,怠惰嗜臥,發熱惡寒,嘔吐泄瀉,及脹滿痞寒,力乏形瘦,脈微,神短等證。宜補中益氣,當以人參加重為君,黃耆減輕為臣。若表虛腠理不密,自汗盜汗,漸至亡陽,並諸潰瘍,多耗膿血;嬰兒痘疹,未灌全漿;一切陰毒不起之症,又宜實衛固榮,須讓黃耆倍用為主,人參少入為輔。
白話文:
黃耆味甘性溫,無毒,具有升降作用,走手少陽經及手足太陰經。它能溫煦肌膚、充實腠理,益氣補三焦,內可托出瘡瘍裡的陰邪,外可固表止汗。能補益陰氣內虛導致的脈虛,也能治療陽氣下陷導致的熱盛。黃耆雖可應用於內外三焦,但其主要功效是托毒固表,兼具補中益氣的作用。黃耆有三種,以綿黃耆最佳。
市面上有人用茵蓿根冒充黃耆圖利,但茵蓿根堅硬味苦,令人消瘦;綿黃耆則柔軟味甘,令人肥胖,不可混淆。治療瘡瘍用生黃耆,補益虛損則用蜜炒黃耆。黃耆畏防風,但與防風同用則功效更佳。
黃耆甘溫,能大補陽虛導致的自汗。例如癰疽潰爛,可用黃耆從內托毒外出,並能生肌收口,這是因為它能補益肌表。但表邪盛者不宜使用,否則會加重病情;陰虛者也應少用,否則會使氣上浮於表,而內部更加虛耗。表虛夾邪,汗出不暢者,服用黃耆則可自汗。
服用黃耆而能改善表虛自汗的例子,如傷寒脈虛澀,血少不能出汗,可用黃耆配伍建中湯,調和營衛,則自然汗出邪退。黃耆可治療氣虛盜汗及自汗,也可治療皮膚疼痛,這些都說明其具有固表的作用。此外,它還能治療咯血,和胃健脾,也具有中焦藥的功效。還能治療傷寒尺脈不至,並能補益腎臟元氣,作為里藥使用,可見其應用範圍涵蓋上、中、下、內、外、三焦。
肥白體質的人,以及氣虛多汗的人,服用黃耆有益。但膚色蒼黑,腎氣充足未虛者,服用黃耆則會感到胸悶不適,因為黃耆性溫而有閉氣之弊。
人參和黃耆都甘溫,都能補益身體,但人參主要益氣補中,黃耆則兼具補衛固表之效,二者所補略有不同,因此配伍時用量需有所區分。例如內傷、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嗜睡、發熱惡寒、嘔吐洩瀉、腹脹痞寒、體弱消瘦、脈微氣短等症狀,宜用補中益氣湯,此時應以人參為主藥,黃耆為輔藥。若表虛腠理疏鬆,自汗盜汗,甚至亡陽,以及各種潰瘍、膿血耗傷;嬰兒痘疹,未出全疹;各種陰毒不發之症,則需要固表實衛,此時應以黃耆為主藥,人參為輔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