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食物本草卷之四 (10)
食物本草卷之四 (10)
1. 醬
味酸、咸。氣汁利。除熱止煩滿,殺百藥、魚肉菜蕈及湯火、蛇蟲等毒。純豆者佳,豆麵合作及純面者俱不及。麵醬不宜煮鯽魚,食之令人生喉瘡。
白話文:
醬的味道是酸鹹的,具有通利氣血的作用。能去除體內暑熱,緩解煩悶,殺滅各種藥物、魚肉、蔬菜、蕈類以及湯火、蛇蟲等毒素。純用黃豆製作的醬最好,用豆麵和麵粉一起製作的,或純用麵粉製作的醬,效果都不如純豆醬。麵醬不適合用來煮鯽魚,吃了會導致喉嚨生瘡。
2. 醋
味酸,溫,無毒。主消癰腫,斂咽瘡,散水氣,殺邪毒,一切魚肉菜毒,治產後並金瘡傷損血暈,下氣除煩,破癥塊堅積,婦人心痛血氣。酸益血也,米造者良,穀氣全也。多食損牙齒、筋骨、胃臟、顏色。治口瘡,以醋漬黃檗皮,含之愈。此酸收之物,致病以漸,不宜和蛤食,不可不知。
白話文:
醋味酸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消除癰腫(化膿性感染),收斂咽喉瘡瘍,散除水腫,殺滅邪毒,治療各種魚肉蔬菜中毒,治療產後疾病及金瘡(刀傷)引起的出血昏厥,降氣除煩,消除癥塊和積聚,緩解婦女心痛、血氣不調。醋能益血,用米釀造的醋最好,因為能保留穀物的精氣。但醋食用過多會損傷牙齒、筋骨、胃腸和膚色。治療口瘡的方法是用醋浸泡黃柏皮,含在口中即可痊癒。醋屬於收斂性的酸性物質,致病作用是逐漸累積的,不宜與蛤蜊一起食用,這點必須注意。
3. 川椒
味辛,氣溫、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明目,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冷氣痛,除齒痛,壯陽,療陰汗,縮小便,開腠理,通血脈,堅齒髮,殺鬼疰蠱毒,蟲魚蛇毒。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多食令人乏氣。凡用,須擇去閉口者及目盡,微炒,令出汗,舂之,取紅末用。
[目]味苦、辛,有小毒。能行水,治水蠱。又治盜汗尤切。炒,為細末,以生豬上唇煎湯,調半錢匕,臨睡服,效。
白話文:
川椒味辛,性溫熱,有毒。功效:治療咳嗽氣逆、溫暖脾胃、明目、驅除體內死肌、治療寒濕引起的痹痛、降氣、消除六腑寒邪、治療傷寒溫瘧、大風症導致的汗不出、心腹冷痛、治療牙痛、壯陽、治療陰汗、止小便失禁、疏通毛竅、通暢血脈、使牙齒頭髮堅固、殺死鬼魅蠱毒及蟲魚蛇毒。長期服用可使頭髮不白,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但過量服用會讓人乏力。使用時需挑選去除閉口和蟲蛀的川椒,微炒至出汗,研磨成紅色粉末使用。
目藥味苦辛,有小毒。能利水,治療水蠱,尤其對盜汗效果顯著。使用方法:將目藥炒成細末,用生豬上唇煎湯送服半錢,睡前服用,效果佳。
4. 秦椒
味苦、辛,溫,有毒。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去云膜,女人月閉,產後惡血,久痢腹冷痛,利五臟。此椒味劣,不及川椒。一種野椒,採之炒雞鴨之類,香美殊勝。
白話文:
秦椒味苦辛,性溫,有毒。可以治療風寒感冒,溫暖中焦,去除寒痺,使牙齒頭髮堅固,明目去眼翳,治療女性月經閉止,產後惡露不盡,久痢腹痛畏寒,以及調理五臟。不過秦椒味道較差,不如川椒。有一種野生的秦椒,用來炒雞鴨等肉類,香味特別好。
5. 胡椒
味辛,大溫,無毒。屬火而有金,性燥。主下氣,去冷痰,溫中,除臟腑風冷,止霍亂及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
丹溪云:胡椒性燥,辛辣快膈,人喜食之,大腸肺氣脾胃積久成病,凡氣痛而食之,愈是大禍也。
白話文:
胡椒味辛辣,性溫熱,無毒。它屬火性,但帶有金的特性,容易乾燥。主要功效是促進腸胃氣的運行,去除寒痰,溫暖脾胃,驅除臟腑中的寒邪,治療霍亂和寒痢,還能解魚、肉、鱉、蕈等食物中毒。
張元素(丹溪)說:胡椒性燥熱,辛辣刺激,容易讓人喜歡食用,但如果大腸、肺、脾胃積累久病,再食用胡椒,反而會加重病情,尤其是有腹部疼痛的人吃了,更是會造成很大的禍害。
6. 豆豉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瘴氣惡毒燥悶,虛勞喘吸,瘧疾骨蒸,去心中懊惱,發汗,殺六畜毒,及中毒藥、蠱氣。各處所造不一,蒲州尤佳。
白話文:
豆豉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傷寒頭痛、瘴氣引起的惡心煩悶、虛勞引起的喘息、瘧疾、骨蒸勞熱,消除心中煩悶,促進發汗,解六畜毒及中毒藥、蠱毒。各地製作方法不同,蒲州所產的豆豉品質最佳。
7. 蜜
味甘、平,無毒,微溫。主心腹邪氣,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疾,和百藥,養脾氣,明耳目,除心煩,飲食不下,腸澼,肌痛,口瘡。有出崖石上者,樹木上者,土中者,人養者,皆隨地土人事所出不同,諸家辯論未的,要之,當以花為主。出野之中,花色良,毒甚雜,蜂必採,其糞穢方得成蜜,其間必有制伏之妙,不得而知。
故夏冬為上,秋次之,春則易變而酸。閩廣蜜極熱,以其龍荔、草果、檳榔花類熱多,雪霜亦少故也。川蜜溫,西南之蜜則涼矣。色白味甜,汁濃而砂,所以入藥。忌蔥、萵苣。
丹溪云:蜜喜入脾,食多之害必生於脾。東南地卑濕,稟氣薄土,生火宜也。
白話文:
蜂蜜味甘性平,無毒,略帶溫性。能治療心腹脹痛等邪氣入侵的病症,滋養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治療各種疾病,調和各種藥物,滋養脾胃,使耳目明亮,消除心煩意亂、飲食不振、腸胃不適、肌肉疼痛、口腔潰瘍等症狀。蜂蜜的來源很多,有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樹木上的、土裡的,以及人工養殖的,產地和生產方式的不同,蜂蜜的品質也不同,歷代醫家對此爭論不休,但總歸來說,以花蜜為最好。野生蜂蜜,如果花朵品質好,雜質就少,蜜蜂採集後經由排泄加工而成,其中必有其精妙之處,只是我們無法得知。
因此,夏季和冬季採集的蜂蜜最好,秋季次之,春季採集的蜂蜜則容易變質且帶酸味。福建、廣東一帶的蜂蜜性味偏熱,因為當地盛產龍眼、荔枝、草果、檳榔等熱性植物,且霜雪較少。四川的蜂蜜性溫,而西南地區的蜂蜜則性涼。顏色白、味道甜、汁液濃稠且帶有結晶的蜂蜜,最適合入藥。蜂蜜忌與蔥、萵苣同食。
朱丹溪說:蜂蜜最易進入脾經,如果食用過量,其害處必定會先影響脾臟。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先天之氣不足,土壤貧瘠,因此更容易產生火氣。
8. 砂糖
味甘,寒,無毒。性冷利。主心肺大腸熱,和中助脾,殺蠱,解酒毒。多食損齒,發疳,心痛,生蟲消肌,小兒尤忌。同鯽魚食,成疳蟲。同筍食,筍不化成癥。同葵菜食,生流澼。
丹溪云:砂糖甘,屬土,甘生濕,濕生胃中之火,所以損齒也。
白話文:
砂糖味甘,性寒,無毒,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心、肺、大腸積熱,能和胃助脾,殺滅蟲毒,解酒毒。但食用過多會損壞牙齒,導致疳積(小兒營養不良症),引起心痛,甚至滋生蟲子,消瘦肌體,兒童尤其不宜多吃。若與鯽魚同食,易生疳蟲;與筍同食,筍不易消化,可能導致腹脹;與葵菜同食,會導致腹瀉。
朱丹溪說:砂糖味甘,屬土,甘味易生濕,濕氣又會生發胃火,所以容易損壞牙齒。
9. 飴糖
味甘,溫,無毒,入足太陰經。有紫色濕軟者,有白色枯硬者。主補虛乏,止渴消,去惡血,潤肺和脾胃。魚骨鯁喉中及誤吞錢環,服之出。中滿不宜用。嘔吐家忌之。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糯與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多食發脾風。
丹溪云:大發濕中之熱。
白話文:
飴糖味甘甜,性溫和,無毒,進入足太陰脾經。飴糖有紫色濕潤柔軟的,也有白色乾燥堅硬的。主要功效是補益虛弱,止渴消暑,去除瘀血,滋潤肺部和脾胃。如果魚骨卡在喉嚨裡,或者誤吞了錢幣或戒指,服用飴糖可以幫助排出。腹部脹滿不宜服用,嘔吐的人也忌用。張仲景說嘔吐的人不能服用建中湯,是因為它含有甘味。用糯米和小米製作的飴糖最好,其他的材料製作的都不好。吃太多飴糖會誘發脾胃濕熱之風。
朱丹溪說:飴糖會加重濕熱。
10. 芥辣
芥菜子研之作醬,香辛。通五臟。歸鼻眼。又可藏冬瓜。
白話文:
芥菜子磨成醬,香辣可口,能通暢五臟,並能刺激鼻眼。此外,芥末醬也可用来保存冬瓜。
11. 茴香
味辛,平,無毒。主破一切臭氣,開胃下氣,止嘔吐霍亂,調中止痛,主腳氣,膀胱冷氣腫痛,或連陰髀引入小腹不可忍,腎勞㿗疝,及惡毒腫痛。
白話文:
茴香味道辛辣,性平,無毒。能去除一切臭氣,促進食慾,降氣消食,止嘔吐和霍亂,調理脾胃止痛,主治腳氣病,膀胱受寒導致的腫痛,以及疼痛沿著陰部、大腿內側蔓延至小腹,難以忍受的症狀;也能治療腎虛勞損、疝氣,以及各種惡性腫痛。
12. 蒔蘿
辛,溫。殺魚肉毒,健脾,腹冷食不消,霍逆腎氣,小兒脹。
白話文:
蒔蘿味辛,性溫。能殺除魚肉中的毒素,健脾胃,治療因腹部寒冷導致的消化不良、呃逆、腎氣虛弱以及小兒腹脹等症狀。
13. 砂仁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消食,脾胃氣結,冷瀉腹痛。
白話文:
砂仁味辛、性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行氣消食,治療脾胃氣滯導致的腹脹和因受寒引起的腹瀉腹痛。
14. 杏仁
味甘、苦,有小毒。主下氣,潤心肺,散風寒咳嗽,消心下急痛,散結潤燥,通大腸秘。雙仁、半生熟者勿食。忌粟米。
白話文:
杏仁味甘苦,略帶毒性。能促進氣機下降,滋潤心肺,治療風寒咳嗽,緩解胸腹急痛,消除腫塊,潤燥通便,治療便秘。生的或半生的杏仁不要吃,也不要與粟米(小米)一起食用。
15. 梅仁
味酸,無毒。能除煩熱。
白話文:
梅子核的味道是酸的,沒有毒性,可以消除煩躁和暑熱。
16. 香油
冷,無毒。發冷疾,滑骨髓,發臟腑渴,困脾,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殺五黃及蛔心痛,並一切蟲。生則冷,熟則熱。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之,經宿則動氣,有齒牙脾胃疾者不可食。
丹溪曰:香油須炒芝麻取之,人食之美不致病。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予以芝麻大寒,炒而取油,其性仍冷,復經煎煉固熱矣,未必至於無異於火。丹溪救時之弊,其憂深言切如此。
白話文:
香油性寒,無毒。可以治療感冒、骨髓滑脫、臟腑燥渴、脾胃虛弱、下焦熱毒、促進大小腸通暢,殺死五種黃疸病菌及蛔蟲,並治療一切蟲症。生香油性寒,熟香油性溫。若要治療因飲食引起的疾病,需每日現熬熟後食用,放置隔夜會產生氣體,有牙齒、脾胃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朱丹溪說:香油應該用炒熟的芝麻榨取,這樣食用美味且不會致病。但如果再煎煉後食用,就如同食用火一樣有害了。我認為芝麻性寒,雖然炒熟後榨油,其性仍然偏寒,再經過煎煉才會變熱,未必就如同火一樣有害。朱丹溪在此糾正當時的錯誤做法,其憂慮之深,言辭之切,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