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食物本草卷之三 (2)
食物本草卷之三 (2)
1. 鹽膽水
味鹹、苦,有大毒。此水鹽初熟,槽中瀝黑汁也。人與六畜皆不可食。
白話文:
鹽膽水
味道鹹苦,有劇毒。這種水是鹽剛熬煮好時,從鹽槽中瀝出來的黑色汁液。人畜都不能食用。
2. 塚井水
有毒,人中之不活。欲入者,先試以雞毛,如直下者無毒,如迴旋而舞者則有毒,先以熱醋數斗投井,可入。
白話文:
塚井水有毒,人喝了會死。想要取水的人,先用雞毛試探,如果雞毛筆直地下沉,就表示沒有毒;如果雞毛旋轉飛舞,就表示有毒。可以用熱醋數斗倒進井裡,這樣就可以取水了。
3. 洗碗水
主惡瘡久不差者,煎沸以鹽投中,洗之立效。
白話文:
洗碗水
主要治療久治不癒的惡瘡,將洗碗水煮沸後,加入鹽巴,用來清洗患處,立刻就能見效。
4. 蟹膏水
以膏投漆中化為水,古人用和藥。又蚯蚓去泥,以鹽塗之,或內入蔥中化為水。主天行諸熱病,癲癇等疾。又塗丹毒,並傅漆瘡,效。
白話文:
蟹膏水:將蟹膏放在漆器中,使其化成水狀,古人用它來配藥。同樣地,將蚯蚓洗淨泥土,塗上鹽,或放在蔥中,也能使其化成水狀。此水主要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等各種熱病,以及癲癇等疾病。此外,它還能塗抹於丹毒和漆瘡,療效顯著。
5. 陰地流泉水
飲之令人發瘧瘴,又損腳令軟。
又云:飲澤中停水,令人生瘕病。
白話文:
陰地流泉水
喝了這種水會讓人發瘧疾,還會導致腳軟無力。 另外,喝積存在沼澤中的水,會讓人得瘕病(指腹部腫塊)。
6. 滷水
味苦、咸,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勿過服,頓損人。
白話文:
滷水味苦鹹,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因燥熱引起的口渴、精神狂躁、去除邪氣,以及治療下蠱之毒,能使肌膚柔軟、去除濕熱,消除痰飲、磨碎積塊,清洗污垢油膩。但不可過量服用,過量服用會傷身。
7. 地漿水
氣寒,無毒。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主解中諸毒煩悶,山中菌毒。又楓樹上菌食之,令人笑不止,飲此解之。
白話文:
地漿水性寒,無毒。挖個坑,灌水進去,攪拌到渾濁,很快就能取用。它能解各種中毒引起的煩悶,以及食用山中的毒菌所引起的症狀。另外,如果吃了楓樹上的毒菌,導致不停地笑,喝地漿水也能解毒。
8. 清明水
9. 穀雨水
味甘。取長江者為良。以之造酒可儲久,色泔味冽。此水蓋取其時候之氣耳。
白話文:
穀雨水甘甜,以長江水為最佳。用它釀酒可以保存很久,酒色清澈,味道醇冽。這是因為這種水吸收了穀雨時節的精氣。
10. 炊湯水
經宿,洗面無顏色,洗身成癬。
白話文:
炊湯水:睡了一夜覺,臉色蒼白無血色,洗完澡身上還長了癬。
11. 甘露水
12. 醴泉水
味甘美,無毒。食之潤五臟,長年不飢。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此水不可易得,附錄之以備參考。
上諸水日常所用,人多忽之,殊不知天之生人,水穀以養之,故曰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
仲景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衛,脈道乃行。水之於人,不亦重乎。故人之形體有厚薄,年壽有長短,多由於水土稟受滋養之不同,驗之南北水土人物可見矣。
白話文:
醴泉水甘甜美味,沒有毒性。飲用它可以滋潤五臟,長期飲用不會感到飢餓,還能治療胸膈的各種熱症,明目止渴。這種水不容易取得,這裡附錄記載以供參考。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水,人們常常忽略它的重要性,卻不知道天地造人,靠水谷來滋養,所以說水份不足則精氣散失,食物消化不良則衛氣衰亡。
張仲景說:水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食物進入衛氣,脈道才能運行。水對人體如此重要,難道不值得重視嗎?所以人的體格胖瘦、壽命長短,大多取決於水土的滋養差異,從南北各地水土和人的差異就能看出這一點。
13. 谷部
14.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痢,壯筋骨,通血脈,和五臟,補益胃氣,真功莫及。小兒初生,煮粥汁如乳,量與食,開胃助穀神,甚佳。合芡實煮粥食之,益精強志,耳目聰明。新者乍食,亦少動風氣,陳者更下氣,病人尤宜服。蒼耳人食之急心痛。有早中晚三收,以白晚米為第一。
各處所產,種數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此其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不比他物可名言也。《本草》所主在藥,故略耳。
白話文:
粳米味甘苦,性平,無毒。能益氣、止煩躁、止瀉痢,強健筋骨,通利血脈,調和五臟,滋補胃氣,其功效不可思議。新生兒可煮成粥,像牛奶一樣餵食,能開胃促進消化,效果非常好。與芡實一起煮粥食用,可以益精強志,使耳目聰明。新米容易讓人動風(指舊時所說的風濕等疾病),陳米則更能降氣,病人尤其適合食用。但若與蒼耳子一起食用,會導致心痛。粳米有早、中、晚三種收穫時間的,以秋季收穫的稻米最佳。
各地產出的粳米,品種繁多,氣味上雖有些許差異,但整體差別不大。天生五穀是為了養育人類,吃了就能活,吃不到就會死,這是因為它蘊含天地間平和之氣,具有與天地造化同等的生生不息的功效,所以其功效難以用單純的詞語來形容。《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只是粳米藥用功效,因此這裡只是簡略說明。
15. 粟米
味鹹,氣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脾胃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壓丹石毒,解小麥毒。煮粥性暖,初生小兒,研細煮粥如乳,每少與飲之,助穀神,達腸胃,甚佳。不可與杏仁同食,令人吐泄。粟類多種,此則北人所常食者是也。又舂為粉食,主氣弱食不消化,嘔逆,解諸毒。又蒸作糗食,味甘苦寒。
又云:酸寒,主寒中,除熱渴,解積實大腸。一種糯粟即秫也。余見黍米下。
白話文:
小米味鹹,性微寒,無毒。主要功能是滋養腎氣,去除脾胃的熱邪,益氣。陳舊的小米味道苦,能治療胃熱引起的消渴症,促進小便排出,止瀉,解丹石毒和麥子中毒。小米煮粥性溫和,新生兒可以磨成細粉煮成粥,像牛奶一樣,少量餵食,可以幫助消化吸收,非常適合。但小米不可與杏仁同食,會導致嘔吐腹瀉。小米有很多品種,這裡指的是北方人常吃的這種。此外,小米舂成粉食用,可以治療氣虛、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狀,還能解毒。蒸成米糕食用,味道甘苦,性寒。
另有記載說:小米性酸寒,可以治療寒症,消除口渴,解決腸道積滯。一種糯米小米就是秫米(高粱米)。其他關於黍米的記載,請參看黍米條目。
16. 糯米
味苦、甘,溫,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此《本草》經文也。
諸家有云:性微寒,妊娠與雜肉食不利於。久食身軟,以緩筋也。
又云:寒,使人多睡,發風動氣,壅經絡氣,止霍亂。
又云:涼,補中益氣,行榮衛中積血。所論蓋不同也。夫所謂不利、緩筋、多睡之類,以其性懦所致。若謂因其性寒,糯米造酒最宜,豈寒乎?農家於冬月用作糍喂牛,免凍傷最驗。是則糯米之性,當如經文所言。
白話文:
糯米味甘微苦,性溫,無毒。可以溫暖脾胃,使人感到溫暖,但容易引起便秘。這是《本草經》上的記載。
有些醫家認為:糯米性微寒,孕婦不宜食用,也不宜與肉類一起吃。長期食用會導致身體虛弱,因為它能使筋脈鬆弛。
另一些醫家則認為:糯米性寒,會讓人嗜睡,誘發風寒,阻塞經絡氣血,卻能止霍亂。
還有一些醫家認為:糯米性涼,能補益脾胃之氣,疏通經絡中的積血。這些說法並不一致。所謂糯米不利於人體、使筋脈鬆弛、讓人嗜睡等,都是因為糯米性質溫和所致。如果說糯米性寒,那糯米釀酒最合適,豈不是矛盾?農民冬天用糯米做糍粑餵牛,可以防止牛凍傷,效果很好。所以,糯米的藥性,應該如同《本草經》所記載的那樣。
17.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又云:性寒,有小毒,不可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小兒食之不能行,緩人筋骨,絕血脈。不可與白酒、葵菜、牛肉同食。有丹黑數種,比粟米略大,今北地所種多是秫(音術黍,)最黏,又名黃糯,只以作酒,謂之黃米酒。此米且動風,人少食。
白話文:
黍米味甜,性溫,無毒。能益氣補中,但吃太多容易讓人煩躁。
也有人說:黍米性寒,略帶小毒,不宜長期食用,會損傷五臟,讓人嗜睡,小孩子吃了會影響消化,還會使筋骨鬆弛,阻礙血液循環。不能與白酒、葵菜、牛肉一起食用。黍米顏色有許多種,比粟米略大,現在北方種植的多是秫黍,黏性最強,也叫黃糯,主要用來釀酒,釀出的酒叫做黃米酒。這種黍米容易引起風邪,不宜多吃。
18.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殺瘡疥毒,熱壅五臟氣,動風。作飯最黏,惟可作酒汁,亦少。
白話文:
秫米味甘微寒,能止寒熱,通利大腸,治療漆瘡,殺滅瘡疥等毒,還能緩解因熱邪壅塞五臟導致的氣滯和動風。秫米煮飯非常黏稠,但適合釀酒的較少。
19.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痢,去風濕痹。其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食之香美,逾於諸粱,號為竹根黃。其青白二色微涼,惟此甘平,豈非得中和之正氣多耶?
白話文:
黃粱米味甘性平,無毒。具有益氣和中、止瀉痢、祛風濕痺的功效。它的穗子大、毛長,米粒也比白粱米粗,吃起來香甜美味,勝過其他種類的粱米,因此被稱為竹根黃。雖然青色和白色兩種黃粱米略微偏涼,但只有這種黃粱米味甘性平,這難道不是因為它蘊含更多中和之正氣嗎?
20.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移五臟氣,續筋骨,止煩滿。其穗大多毛且長,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次於黃粱,亦堪作粉。
白話文:
白粱米味甘微寒,無毒性。能清熱解暑,益氣補虛,調和五臟之氣,修復筋骨,止煩悶。它的穗子多毛且長,米粒粗大扁平,不像小米那樣圓潤,米粒顏色潔白而飽滿,吃起來香甜可口,雖然比黃粱米略遜一籌,但也能磨成粉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