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食物本草卷之三 (3)
食物本草卷之三 (3)
1.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健脾,止泄精,輕身。
一云:此米醋浸三日,百蒸百曝,裹藏遠行,一餐可度數日。其穀穗有毛,微青而細,早熟少收。夏月食之極清涼,但味短而澀,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
白話文:
這種食物味道甘甜,性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胃寒痹痛、熱病口渴、腹瀉、小便不利。它還能益氣補中,健脾胃,止住精液流失,使身體輕盈。
有人說,將這種食物浸泡在米醋中三天,然後反覆蒸曬一百次,再用布包裹着帶去遠行,一餐可以食用數日。它的穀穗上有細小的絨毛,顏色微青,個頭細小,成熟得早,產量也少。夏天食用這種食物,感覺非常清涼,但味道淡薄且澀,顏色也不好看,不如黃米和白米,所以人們種植它的人很少。
2. 稷米
味甘,無毒。益氣,補不足。
又云:冷,治熱,發冷病氣,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愛,因以供祭。然味淡,諸谷之中,此為下苗種者,惟以防荒年耳。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某種食物或藥材的功效和用途。 它的味道甜而沒有毒性,可以增強人體的元氣、滋養身體,對治療虛弱的人有幫助。 它性質偏寒涼,能夠清熱降火,並且能解除某些有毒的食物(如瓠)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然而,這種東西的味道相對平淡,在五穀當中並不是最好的品種之一,但因為它可以較早成熟且具有香味,所以常被用來祭祀神明。 總之,雖然這種東西在糧食方面的作用有限,但在特殊情況下仍有一定的價值,例如作為防禦饑荒時的一個備選方案。
3. 陳廩米
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瀉。
又云:廩米有粳有粟,諸家並不說何米,然二米陳者性冷,頻食令人自利,此說與上經文稍戾。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某種草藥的功效和特點。 它的味道是咸和酸,屬性溫暖且沒有毒性。主要功效包括幫助消化系統運作順暢,消除煩躁感和口渴症狀,以及調整胃部功能並防止腹瀉。 另外還提到,稻米分為粳米和粟米兩種,但各家對哪一種米未做明確說明。然而,不管是粳米還是粟米,如果存放時間過長就會變得寒涼,經常食用會導致人體自然排便不正常,這種情況與上述關於該草藥的效果有些矛盾。
4. 秫薥
谷之最長,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種之,以備缺糧,否則喂牛馬也,南人呼為穄。主霍亂吐瀉。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在說:穀物中最長、米粒最大且最多的那種,在北方種植用來應付缺乏食物的情況,不然就是拿去餵養牛和馬,南方的人稱它為穄。它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5. 香稻米
味甘,軟,其氣甜香可愛,有紅白二種,又有一類紅長者,三粒僅一寸許,比它谷晚收。開胃益中,滑澀補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種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兩種食物:一種是味道甜美、口感柔軟且散發出宜人的香味的食物,分為白色和紅色兩個品種;另一個則是一種較長的紅色食品,每三個約只有一英吋左右大小,它的收割時間相對其他穀物來說比較晚。 這些食物可以增進食慾並有益於身體健康,同時還能滋潤腸道並補充精力。然而,人們通常不會經常食用這種食物,而且也很少會大量地種植它們。
6. 茭米
生湖泊中,性微寒,無毒,古人以為養饌,作飯亦脆澀。
7. 𦬣米
味甘,寒,無毒。主利腸胃,久食不飢,去熱益人,可為飯。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麥而小,四月熟。𦬣,音罔。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道甘甜,性寒,無毒。主要用於調理腸胃,長期食用不會感到飢餓,能消除熱氣,有益於人體,可以當作米飯來吃。它生長在水田裡,苗子看起來像小麥,但更小,小麥大約在四月份成熟。這種植物的讀音是“罔”。
8. 蓬草米
作飯食之,無異粳米。儉年物也。
9. 狼屋子米
作黍食之,令人不飢。生澤地中。
10. 稗子米
味脆氣辛,可以為飯。
11. 秕米
味甘,平,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製作糗食,延年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順養。昔陳平食糠而肥。秕米即精米上細糠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秕米」這種食物的功效和特點。
糠是稻穀外層的皮殼,在過去被視為廢棄物,但現在已經知道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 而「秕米」就是指經過加工後去除了糠的部分,只留下最外面的一層薄皮,因此口感較為柔軟且容易消化吸收。 它具有甜味和平性,能夠幫助改善腸道功能並增進食慾;同時也能夠促進排便、消除腹脹等症狀。 此外,由於其富含膳食纖維及各種礦物質元素,所以還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使人保持年輕健康狀態。 最重要的是,吃癟米不僅不會讓人感到餓肚子,反而會讓身體更加飽滿有活力!
12.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貴。有地暖春種夏收者,氣不足,有小毒。面味甘,溫,補虛養氣,實膚體,厚五臟腸胃,強氣力。然性壅熱,少動風氣。不可與菜同食,蘿蔔能解面毒,同食最宜。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甘甜微寒無毒的食物,它可以清熱解渴、利尿、滋養肝臟、止血。這種食物具有四季的精華,是五穀之中的珍貴食物,但在溫暖的地方種植會影響其品質。
"面" 是一種溫熱的食材,可以補虛養氣、滋養肌膚、益氣強力,但容易引起風氣,不宜與蔬菜一起食用,最好與蘿蔔一起食用,可以解其毒性。
13. 麵筋
以麩洗去皮為之,性與面仍相類,且難化。
丹溪曰:面熱而麩涼。若用麥以代谷,須曬令燥,以少水潤之,舂去外皮,煮以為飯,食之庶無面熱之患。愚以東南地本卑濕,又雨水頻多,麥已受濕,又不曾出汗,食之故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地本高燥,雨水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至八九月食之,又北人稟厚少濕,宜其常食而不病也。
白話文:
用麩糠洗去麥子的外皮,這樣處理後的麥子,它的性質跟面粉還是很相似,而且不容易消化。
丹溪先生說:面粉性熱,麩糠則性涼。如果用麥子代替米飯,一定要先曬乾,然後用少量的水潤濕,再把外皮舂掉,煮成飯吃,這樣就能避免吃面粉引起的熱症。
我認為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濕潤,又經常下雨,麥子早就吸收了濕氣,而且沒有經過曬乾,吃這樣的麥子容易口渴,容易引起風氣,加重濕氣,導致發熱。
西北地區地勢高燥,雨水很少,麥子不容易受潮,而且還會被放在地窖裡出汗,直到八九月份才吃,再加上北方人體質厚實,濕氣較少,所以他們經常吃麥子也不會生病。
14. 大麥
味鹹、甘,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平胃消食,療脹。暴食亦似腳軟,以其下氣也。久食甚宜,人頭髮不白,補虛勞,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止泄,令人肥白滑肌。為面勝小麥,無燥病。
丹溪云:初熟時,人因缺谷,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
江云:久食多食,能消腎,戒之。
白話文:
藥性
味道鹹、甜,性溫,略帶寒涼,無毒。
功效
主治消渴(糖尿病)、除熱,益氣調和脾胃。
其他記載
- 有人說,食用後容易感到燥熱,可以促進穀物生長,平胃消食,治療腹脹。暴飲暴食後,也會讓人感到腿軟,因為它可以降氣。
- 長期食用非常適合,可以讓人頭髮不易變白,補虛勞,壯血脈,改善膚色,滋養五臟,止瀉,使人肥胖、皮膚白皙光滑。美容效果勝過小麥,且不會引起燥熱病症。
醫家論述
- 丹溪先生說:新收穫的稻米,因為人們缺少糧食,多以炒製的方式食用,其火性易生熱病。
- 江先生說:長期大量食用稻米,會損傷腎氣,應當節制。
15. 蕎麥
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令人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銼丹石,煉五臟滓穢。俗謂,一年沉滯,積在腸胃間,食此麥乃消去。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材是「麥」。
簡化版:
味道甜,性質平或微寒,沒有毒性。可以增強腸胃功能,補充元氣,但長期食用會引起風邪侵入身體,導致頭暈。如果與豬肉一起吃,可能會引發熱風症狀,使人掉眉毛和眼睫毛。雖然它可能誘發一些疾病,但它也可以像磨砂一樣清除丹石(一種傳統草藥)和其他內臟中的污垢。據說,當年累積的食物渣滓都堆積在腸胃之間,吃了這種麥子後就可以消除這些垃圾。
16. 黑大豆
味甘,平,無毒。炒食去水腫,消穀,止膝痛腹脹,除濕痹。乍食體重。忌食豬肉。十歲以下小兒勿食,恐一時食豬肉,壅氣至危。煮食及飲汁涼,下熱氣、酒毒,及烏、附、丹石諸毒,除胸胃中熱,大小便血,散五臟結氣。一種小黑豆最佳。
陶節庵以黑豆入鹽煮,時常食之,謂能補腎。蓋豆味鹹,腎之谷,又形類腎,黑色屬水也,妙哉。
白話文:
黑豆功效解說
黑豆味甘,性平,無毒。炒食後可以去水腫,幫助消化,止膝蓋疼痛和腹脹,去除濕氣和痺症。但要小心,初次食用容易使人體變重。忌與豬肉同食。十歲以下的小孩不可食用,以免與豬肉一起食用後,造成氣壅而危及生命。
黑豆煮食或飲其汁液,性涼,可以降熱氣、酒毒以及烏頭、附子、丹石等毒素,並能去除胸胃中的熱氣,治療大小便出血,散解五臟積聚的氣。其中,一種小黑豆的效果最佳。
陶節庵先生將黑豆加入鹽中煮食,經常食用,認為可以補腎。因為豆類味鹹,是腎臟的五穀之精,又形狀像腎臟,黑色屬水,所以黑豆有補腎的功效,真是妙哉!
17. 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經脈調和,暖腸胃,殺鬼氣。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比之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青黃斑等豆,《本草》不著,大率相類,亦不及也。
白話文:
這種豆類性平,無毒,能補充五臟的功能,增強中焦,幫助經脈的調和,暖和腸胃,驅除鬼氣。這是浙江東部的一種豆,味道特別好,尤其適合用來製作醬料和腐乳,與水白豆相比類似但不及。青黃斑等豆在《本草》裡沒有記載,大致上性質相似,但同樣不如這種豆。
18.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消熱毒,排膿血,止泄,利小便,去脹滿,除消渴,下乳汁。久食虛人,令枯瘦。解小麥毒。和鯉魚煮食,愈腳氣水腫。痢後氣滿不能食者,宜煮食之。不可同魚鮓食。
白話文:
這味藥性甘酸,屬平性,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下焦病症、消解熱毒、排出膿血、止瀉、利尿、消除腹脹、治療消渴症、促進乳汁分泌。但長期食用會損傷身體,導致消瘦。可解小麥毒。與鯉魚一起煮食,可治療腳氣水腫。痢疾後腹脹難食者,適合煮食。不可與魚鮓同食。
19. 綠豆
味甘,寒,無毒。主治消渴,丹毒,煩熱,風疹。補益,和五臟,行經脈,解食物諸藥毒,發動風氣,消腫下氣。若欲去病,須不去皮,蓋皮寒肉平。煮食作餅炙佳。
一云:為粉蕩皮,能解酒毒。以水調服之,亦能解菰砒毒。
白話文:
甘味,性寒,無毒。可以治療消渴、丹毒、煩熱、風疹等病症。具有補益、和五臟、行經脈、解食物藥毒、發動風氣、消腫降氣的功效。想要去病,一定要保留皮,因為皮性寒,肉性平。煮食、做餅、炙烤都是適合的食用方法。
另外,有人說,將它研磨成粉,去掉皮,可以解酒毒。用清水調服,也能解菰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