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5)

1. 麥門冬

味甘、微苦,氣平微寒,無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退肺中隱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燥渴;陰得其養;補虛勞,熱不能侵。除心經客熱,安神益氣;滋腎水化源,強陰益精。去心焙乾用。地黃、車前為使。畏苦參、木耳,惡苦瓜、款冬。經枯乳汁不行,堪資作引。

肺燥咳聲連發,須仗為君。加五味、人參,三者名生脈散子,專補元氣。與地黃、阿膠、麻仁共用,能潤經益血,復脈通心。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門冬之甘,潤肺除熱。

按:《本經》用治脾胃多,後人用治心肺之功居多,故云肺中伏火,伏火既去,則肺金生而心亦清,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生,則金能生水,又能強陰益精。心清神安,則氣血和暢,又能治血妄行。然又能復脈者,何也?蓋心生脈,而百脈皆朝於肺經,若潤其肺,清其心,則脈亦調和,氣無所阻,必聽命以遂脈之通暢,此復脈不可缺也。

按:天門冬併入手太陰經,而能驅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略同。然麥冬兼行手少陰,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復走足少陰,屢屢滋陰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系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潤劑,且復走腎,津液縱凝,亦能化解。

麥冬滋潤雖同,經絡兼行則異。故上而止咳,麥門少勝;下而消痰,天門為尚。

先哲云: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

又云:半夏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觀之,則天門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標,非但與麥門殊,亦與半夏異也。天門冬止痰嗽而潤心肺,引熟地而至所補之地。麥門冬生脈清心,止煩渴而除肺熱,引生地而至所生之處。

白話文: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平微寒,無毒,屬陰中帶陽,具有下降的特性,歸入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它能清除肺部潛伏的熱邪,滋養肺部不足的陰氣,治療口乾舌燥,滋養陰液,補益虛損,防止熱邪侵襲。還能清瀉心經的熱邪,安神益氣;滋養腎水,壯陽益精。使用時需去心焙乾。地黃、車前子是它的輔藥,忌與苦參、木耳同用,惡苦瓜、款冬花。經期乳汁不通,可用麥門冬引藥。

肺燥咳嗽不止,麥門冬可作主藥。若與五味子、人參同用,稱為生脈散,專門補益元氣。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用,能滋潤經絡,益血通心。肺燥氣熱,可用酸味收斂,甘味緩和之法,麥門冬的甘味能潤肺清熱。

古籍記載,麥門冬最初用於治療脾胃疾病,後來更多用於治療心肺疾病。它能清除肺部潛伏的熱邪,肺金之氣得以生發,心火得以清降,心神自然安寧。肺金生發,則能滋養腎水,壯陽益精。心神安寧,氣血和暢,就能治療血虛妄行。麥門冬能治療脈象紊亂的原因是:心主脈,百脈彙集於肺經,潤肺清心後,脈象自然調和,氣血通暢無阻,從而使脈象恢復正常。

天門冬與麥門冬都入肺經,都能治療煩躁、口渴、咳嗽、痰多等症狀。但麥門冬也入心經,更善於清心降火,防止外邪侵犯肺部,因此止咳效果更佳。天門冬還入腎經,更善於滋陰補腎,使肺部獲得充足的母氣,因此化痰效果更佳。痰是津液凝聚而成,腎主津液,燥熱則凝聚,津液充足則能化解。天門冬潤燥又能滋補腎陰,即使津液已凝聚成痰,也能使其化解。

麥門冬與天門冬都有滋潤之效,但它們所走的經絡不同,因此功效也有差異。止咳方面,麥門冬略勝一籌;化痰方面,天門冬更有效。

古人說:痰的表面症狀在脾,根本原因在腎。半夏能治痰的表面症狀,不能治其根本原因。由此可見,天門冬能治痰的根本原因,但不能治其表面症狀,這與麥門冬和半夏都不同。天門冬能止咳化痰,潤澤心肺,輔助熟地黃等藥物發揮作用。麥門冬能生津益氣,清心除煩,治療口渴和肺熱,輔助生地黃等藥物發揮作用。

2. 澤瀉

味甘、咸,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少陰經。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陰汗而止虛煩。主小便赤澀仙藥,療水病濕腫靈丹。鹹味湧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竅,故能除濕、通淋、止渴。治水腫,止瀉痢,以豬苓佐之。無此疾者,服之令人眼疾。蓋以眼中有水,屬膀胱,過於分利,則膀胱水涸而火生矣。

故下虛之人不宜服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耳。其止陰汗、生新血、補陰不足、止泄精,恐非滲泄之劑所能治也。又淋渴、水腫,腎虛所致者,皆不可用。惟下焦濕熱,致精泄者用之當。留垢,即腹中陳久積物也。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去胞中留垢。

除濕行水之捷藥也。東垣取其能退腎邪,《本草》稱其補虛明目,恐皆非也。久服令人面光,且令無子。六味丸用之者,以其滲脾濕,退腎火,為嚮導耳。亦不宜多用服。

白話文:

澤瀉味甘鹹,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特性,走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它能清除陳舊污垢,促進新水代謝,減少陰虛汗出,緩解虛煩。主要治療小便赤澀,是治療水腫濕盛的良藥。其鹹味具有瀉下作用,屬於陰性。澤瀉的鹹味能瀉去體內積聚的水分,滑利水道,因此能除濕、利尿、止渴。治療水腫、腹瀉痢疾,可用豬苓輔助。但無病服用,會導致眼疾,因為眼睛也與膀胱經相關,過度利尿會導致膀胱水液不足,引起內火。

因此,下焦虛弱的人不宜服用。張仲景的八味丸中使用澤瀉,只是為了引導桂枝、附子等藥歸入腎經。而澤瀉治療陰汗、生新血、補陰不足、止泄精等功效,恐怕是滲泄之藥力所不及的。此外,因腎虛引起的淋症、口渴、水腫,皆不可使用澤瀉。只有下焦濕熱導致遺精的情況,才適合使用。留垢,指腹中長期積聚的宿物。因為澤瀉鹹味能瀉去積水,所以能清除胞中留垢。

澤瀉是除濕利水的速效藥。李東垣認為它能去除腎臟邪氣,但《本草》記載它能補虛明目,恐怕都不正確。長期服用會使臉色光澤,但也可能導致不孕。六味地黃丸中使用澤瀉,只是為了利濕脾胃,瀉腎臟虛火,作為引導作用。也不宜多服。

3. 車前子

味甘、咸,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導肝熱之上衝,治眼目之赤痛。除濕氣之內郁,利小便之淋癃。雖利小便而不走氣,實與茯苓同功。一名牛舌草,又謂蝦蟆衣。鹹寒兼甘,通利中有補,所謂利小便而不走氣也。入手太陽、太陰、足厥陰經。其利水除濕,通淋利便,乃通利水道之力。

若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止遺精、白濁、尿血,治肝中風熱沖目赤痛障翳,補五臟。雖鹹寒瀉火,而滋陰除濕之功多矣。以甘草梢佐之,除莖中濁痛,配菟絲、枸杞子之類,能滋腎補陰壯陽,非止利水而已。

《本草》指其尤能明目,何也?大凡逐水之劑,俱損於目,惟此最能解肝與小腸之熱,熱退目愈,如鍋底抽薪,非謂泄水目愈也。細類葶藶。採擇端陽。專入膀胱,兼療肝臟。

白話文:

車前子味甘鹹,性寒,無毒,屬陰寒之性,具有下降的作用。它能導引肝臟的熱氣上衝,治療眼睛紅腫疼痛;去除體內鬱積的濕氣,通利小便不利暢。雖然它能利尿,卻不會耗損元氣,功效與茯苓相似。車前子又名牛舌草、蝦蟆衣。它兼具鹹寒和甘味,在通利身體的同時也有補益作用,所以能利尿而不傷元氣。它能進入手太陽經、手太陰經和足厥陰經。其利水除濕、通淋利便的功效,來自它通利水道的作用。

它還能滋陰壯陽,使人更容易生育,治療遺精、白濁、尿血等症狀,以及肝經風熱導致的眼睛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等。它能補益五臟。雖然它性味鹹寒,能瀉火,但更重要的功效是滋陰除濕。用甘草梢配伍,能治療尿道炎症;與菟絲子、枸杞子等藥材搭配,能滋補腎陰、壯陽,功效並不僅僅是利水。

《本草》記載車前子尤其能明目,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利尿的藥物都會損傷眼睛,但車前子卻能有效消除肝臟和小腸的熱邪,熱邪消除,眼睛自然就恢復了,這就好比釜底抽薪,並不是單純地因為利尿而使眼睛痊癒。車前子與葶藶藥性相近。最好在端午節採集。它主要作用於膀胱,同時也能治療肝臟疾病。

4. 木通

味甘,氣平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瀉小腸火積而不散,利不便熱結而不通。瀉小腸火,無他藥可比。利小便閉,與琥珀同功。

白話文:

木通味甘,性平偏寒,無毒,屬陰寒性質卻存在於陽性之中,具有向下清洩的作用。它能瀉去小腸積聚而不散的熱邪,通利因熱結不通而引起的便秘。在瀉小腸火方面,沒有其他藥物能與之相比。對於小便不通,它與琥珀具有相同的功效。

5. 大戟

味苦、甘,氣大寒,有毒,味厚,陰也,降也。瀉積水之腫滿,破瘀血之堅癥。瀉積水損肺之氣,破瘀血墮胎之形。即澤漆根。與甘遂同為泄水藥。以苦燥能勝濕利下也,故主十二水腹滿急痛。利大小腸,逐瘀血,破癥結,墮胎孕,皆利下之用也。量人虛實,勿輕服之。

白話文:

大戟味苦甘,性寒,有毒性,藥性厚重,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能瀉去積水導致的腫脹,消除瘀血導致的堅硬腫塊。但瀉去積水會損傷肺氣,破除瘀血則可能導致流產。大戟即澤漆的根,與甘遂同為瀉水藥。因為它苦燥的特性可以克服濕邪,利水通下,所以主治十二種水腫導致的腹部脹滿、疼痛。它能通利大小腸,驅除瘀血,消除腫塊,誘發流產,這些都是它的利下作用。服用時需根據個人虛實狀況,不可輕易服用。

6. 甘遂

味苦、甘,氣大寒,有毒,味厚,陰也,降也。破諸滯疏泄而不停,透三焦直往而無礙,治水長於收決,用當審其利害。

專行水攻決為用,故能通水直透所結處。陰乾連珠者良。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白話文:

甘遂味苦甘,性寒,有毒性,味道厚重,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它能破除各種阻塞,疏通水道而不停滯,能穿透三焦直達病灶,沒有阻礙。治療水腫,善於迅速消除積水,但使用時必須謹慎權衡利弊。

它專門用於攻破積水,因此能通利水道,直達病灶的阻塞處。陰乾、連珠狀的甘遂品質較佳。瓜蒂能引導甘遂藥力,忌與遠志同用,與甘草相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