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7)
1. 萎蕤
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四:理風淫於四末,除眥爛於雙睛,男子濕注腰痛能痊,女子面注黑䵟可滅。
萎蕤潤肺,除虛熱之藥。蓋潤肺以滋水之化源,故能補虛除熱。
白話文:
萎蕤味甘性溫,平和無毒,屬陰中之陽。它有四種功效:能治療風邪侵犯四肢末端,消除眼角潰爛,能治癒男性因濕邪導致的腰痛,也能治癒女性面部濕疹引起的黑色斑點。
萎蕤能滋潤肺部,消除虛熱。因為它滋潤肺部能滋養體液的生成,所以能補虛除熱。
2. 沙參
主諸疝之絞痛,疥癬惡瘡,兼消腫以排膿,資調五臟。
《發明》云:沙參補五臟之陰,然益肺養肝之功為專。《本草》主補中,益肺氣,安五臟,久服利人。此補五臟之陰也,而蓋肺肝自在其中。
白話文:
沙參能治療疝氣絞痛、疥癬惡瘡等症,並能消腫排膿,還能滋養五臟。
古籍記載,沙參能滋補五臟的陰氣,尤其擅長益肺養肝。 《本草》記載它能補益中氣、益肺氣、安五臟,長期服用有益健康。這都說明沙參能滋補五臟的陰氣,而肺和肝的益處尤為明顯。
3. 漢防己
除腳氣,行十二之經;補膀胱,為下濕之治。上治風,下治濕,故云通行十二經。防己須治腳氣濕熱,必須真正。
防己氣寒苦辛,陽中之陰,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及治中風手腳攣急。
按:木漢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氣。
苦寒以除濕,辛以散風寒,治下部濕熱居多,兼治上部風熱,但上濕熱可用,下焦濕屬虛寒者審用之。
白話文:
漢防己能治療腳氣,並能通達人體十二經脈;它能補益膀胱,是治療下半身濕氣的良藥。它上能治風,下能治濕,所以說它能通行十二經脈。治療腳氣濕熱,必須使用真正的漢防己。
漢防己性寒味苦辛,屬陽中之陰,能治療腰部以下至腳部因濕熱導致的腫脹,能補益膀胱,去除體內餘熱,通行十二經脈,還能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腳攣縮。
註解:木防己和漢防己,指的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漢防己主要治療水濕之氣,木防己主要治療風邪之氣。
漢防己苦寒能去除濕氣,辛味能散寒風,主要治療下半身濕熱,也能兼治上半身風熱,但對於上半身濕熱可以使用,下焦濕熱且屬虛寒體質者則需謹慎使用。
4. 何首烏
味甘、苦、澀,氣微溫,無毒。有雌雄二種,雌者淡白,雄者淺紅,雌雄相兼,功效乃獲。主瘰癧癰腫,療頭面風瘡,長筋骨,悅顏色,益氣血,止心痛,久服添精,令人有子,婦人帶下,為末酒調。原名交藤,一名夜合,因何公服之,白髮變黑,故改名為何首烏也。
何首烏十二經絡所不收,觀其藤夜交,乃陰分補血之藥也。滋陰則消瘡腫,養血則黑毛髮,美容顏,補老瘦,利腰膝,及婦人產後帶下諸血疾,酒調服。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老年服食尤為至要。
《發明》云:除風濕,益血氣之藥。用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木杵搗,忌犯鐵器,及豬羊血、蘿蔔。赤白合用為妙。茯苓為之使。
《經驗》云;治惡瘧諸藥不效,用何首烏一兩作一劑水煎,發日加酒二盞,空心溫服,立愈。或加三四錢入治瘧藥內,尤效。《本草》原無此法,今屢驗,補入以濟人之苦瘧。
一云:只用水盅半,煎一盅,去渣露一夜,發日空心溫服,治久瘧立愈。
白話文:
何首烏味甘、苦、澀,性溫和,無毒。有雌雄兩種,雌性顏色淡白,雄性顏色淺紅,兩種一起使用效果最佳。能治療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癰腫(化膿性炎症)、頭面部的風瘡,能強健筋骨,使容顏美麗,滋補氣血,止痛,長期服用能增加精氣,使人容易生育,也能治療婦女的帶下病,用法是用研磨成粉末後,以酒調服。原本叫做交藤,也叫夜合,因為何姓的人服用後,白髮變黑,所以改名為何首烏。
何首烏不歸屬於十二經絡,但觀察其藤蔓在夜間交纏的特性,可知它是陰分補血的藥物。滋陰就能消除瘡腫,養血就能使頭髮烏黑亮麗,美容顏,補益體虛消瘦,強健腰膝,並治療婦女產後帶下等各種出血症狀,服用時用酒調服。長期服用能強健筋骨,益精髓,延年益壽。老年人服用效果尤其顯著。
文獻記載:何首烏能除風濕,益氣血。處理時要用竹刀切片,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再用木杵搗碎,忌諱接觸鐵器,以及豬羊血和蘿蔔。赤白兩種何首烏一起使用最好,茯苓是它的輔藥。
經驗方: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可用何首烏一兩煎水服用,發病當天加兩杯酒,空腹溫服,即可痊癒。或者在治療瘧疾的藥方中加入三到四錢的何首烏,效果更好。《本草綱目》中原本沒有這個方法,但現在多次驗證有效,因此補充進來,以幫助治療瘧疾的人。
另一方法:只用水半盅,煎成一盅,去渣後放置一夜,發病當天空腹溫服,能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
5. 使君子
味甘,氣溫,無毒。用須慢火微煨,去殼,便可嚼食,或和諸藥憑作散丸。去白蟲而除五疳,殺蛔蟲而止瀉痢。因郭使君用治小兒,後人竟名之曰使君子。入足太陽、陽明經。專治小兒疳積,故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如泔,殺蟲治瀉痢。小兒每歲止用二個。每食損胃,令人發噦。
白話文:
使君子味甘,性溫,沒有毒性。使用時需用小火慢慢煨,去掉外殼,就可以直接嚼食,也可以和其他藥材一起研磨成散劑或製成丸劑。它能去除蛔蟲等寄生蟲,並治療五種疳積症狀以及腹瀉和痢疾。因為郭使君曾經用它治療小兒疾病,後人因此將其命名為使君子。它進入足太陽經和陽明經。主要治療小兒疳積,因此能治療小兒五種疳積症狀、小便混濁如淘米水,以及殺蟲、治療腹瀉和痢疾。小兒每年只服用兩個即可。過量服用會傷胃,令人嘔吐。
6. 肉豆蔻
屬金與土,溫中補脾。
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又名肉果。入足陽明、太陰經。為脾胃虛冷,瀉痢不愈之要藥,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至要。但未去之積,不可以此先澀。以糯米粉裹熟用,勿犯鐵器。氣味辛熱,能溫腸胃,逐寒氣。麵煨亦可。
白話文:
肉豆蔻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補脾的功效。
《日華子本草》記載,它能促進氣機下行,因為脾胃得到滋補後,運化功能就會良好,氣自然就下降了。服用過多則會耗氣傷氣,服用適中則能使氣機平和。
肉豆蔻又名肉果,進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它是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的重要藥物,尤其對小兒因傷乳而引起的嘔吐腹瀉療效顯著。但如果積滯未除,則不宜先用肉豆蔻收斂止瀉。服用時可用糯米粉裹住蒸熟,並且避免使用鐵器烹煮。肉豆蔻辛熱,能溫暖腸胃,驅除寒邪,麵粉煨制亦可。
7. 蘆薈
入足厥陰肝、手少陰心。明目鎮心,殺蟲療疥癬。難得其真。
《發明》云:苦寒消風熱,小兒熱疳聖藥。
白話文:
蘆薈味苦性寒,能清肝火、降心火,明目安神,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能治療疥癬。但真正的蘆薈卻不易取得。
《發明》一書記載:蘆薈苦寒,能消除風熱,是治療小兒熱性疳疾的良藥。
8. 阿魏
主傳屍而破蟲積。銀屑安五臟而可鎮驚。阿魏散邪氣,消堅積。入手足陽明經。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奇物也。
白話文:
阿魏能治療屍毒引起的腫脹和驅除蟲積。它能安五臟、鎮驚。阿魏可以散除邪氣,消除堅硬的積塊,走手足陽明經。它的氣味雖極其臭,卻能止臭,真是奇物。
9. 胡黃連
療骨熱,疳痢清寧。
《發明》云:胡黃連苦能清熱,多理小兒。
白話文:
胡黃連可以治療骨熱和疳痢,使其痊癒。古籍《發明》記載:胡黃連味苦,能清熱,多用於治療小兒疾病。
10. 巴戟
入手足少陰經。甘溫補腎家虛寒為最,辛兼潤臟而散風邪。
《本草》稱其安五臟,補中益氣,強陰助陽。但其性多熱,同黃柏、知母,則強陰;同蓯蓉、鎖陽則助陽,貴乎用之之人。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耳。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
白話文:
巴戟入腎經。性味甘溫,最擅長溫補腎陽虛寒之症,辛味又能滋潤臟腑,並散發風邪。
古籍《本草》記載其能安五臟,補益中氣,增強腎陰和腎陽。但它性溫偏熱,若與黃柏、知母等寒涼藥材同用,則能加強滋陰效果;若與肉蓯蓉、鎖陽等溫熱藥材同用,則能加強助陽效果。 關鍵在於醫師的用藥判斷,需根據病情寒熱虛實,靈活運用,熱證用之則遠離溫熱,寒證用之則遠離寒涼。巴戟主治陰囊疝氣、白濁等症,尤其擅長於補益腎氣並滋養腎陰。
11. 石斛
甘能養脾胃,清虛熱,平補下焦腎臟元氣居多。入足陽明胃、少陰腎。治腳軟,主傷中,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下氣,平胃長肌,逐皮膚邪熱。酒洗蒸用。丹溪取其獨用為妙。
白話文:
石斛味甘,能滋養脾胃,清解虛火,主要功效是溫和地補充下焦(指小腹以下)腎臟的元氣。它進入人體的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可以治療腿腳無力,治療因飲食不節引起的胃腸疾病,補充五臟虛弱造成的消瘦,增強腎臟功能,調理元氣,使胃氣平和,增強肌肉,驅除皮膚上的邪熱。建議用酒清洗後蒸煮服用。朱丹溪(醫家)認為單獨使用石斛效果最佳。
12. 續斷
入足少陰腎、太陽膀胱。主傷寒,補不足,益氣力,續筋骨,止痛生肌,及腕折惡血腰痛,女人胎漏尿血,及產後諸病,暖子宮。味甘、辛,性溫,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發明》云:此活血養血,兼滋陰補氣之藥。要之,續補傷損血脈筋骨之用為專。
白話文:
續斷能進入人體的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主要治療傷寒,補益不足,增強體力,修復筋骨,止痛生肌,以及治療腕骨骨折、瘀血導致的腰痛,婦女的胎漏、尿血,以及產後各種疾病,還有溫暖子宮的功效。它的味道甘甜辛辣,藥性溫和,地黃是它的引導藥物,忌與雷丸同用。
《發明》一書記載:續斷具有活血養血,同時滋陰補氣的功效。總而言之,它最主要的功效是修復受損的血脈、筋骨。
13. 骨碎補
味苦,性溫,無毒,入足少陰腎。最能固齒殺蟲,不惟療跌打損傷,又治骨中毒風,氣血疼痛。
《發明》云:專主破血,亦能止血。故主補骨節傷碎,折傷為專功。
白話文:
骨碎補味苦、性溫,沒有毒性,歸屬於足少陰腎經。它最擅長於固齒殺蟲,不僅能治療跌打損傷,還能治療骨頭因中毒或風邪引起的疼痛。
《發明》一書記載:它專門能破除瘀血,同時也能止血。因此,它治療骨骼關節損傷、骨折,是其獨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