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喉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喉痹,又稱喉風、喉痺、喉風痹、喉痹風、喉痹症、喉痹疾,是指喉部發生急性炎症,以聲音嘶啞、音調高低不准、發音困難、咽喉腫痛、吞咽不利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

喉痹是中醫臨床常見病,多發於春夏季節,以青壯年為多見。本病病因複雜,多由風寒、風熱、風燥、痰濕、火毒等外邪侵襲所致,或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內因所致。

喉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聲音嘶啞、音調高低不准、發音困難、咽喉腫痛、吞咽不利、咳嗽、痰多、胸悶、氣短、口乾、咽干、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或弦。

喉痹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宣肺利咽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甘草瀉心湯、桔梗湯、胖大海冰糖飲等。

喉痹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接觸粉塵、煙霧等有害物質。
  3.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4.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5.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喉痹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方伎雜志》曰:「余三十歲時,因岡田炎藏贈書牘,故傍幾案以翻閱。至夜半,卒然惡寒戰慄。因家人已臥,爐火又滅,不得溫暖,藥亦不服,雖蒙衾臥,仍甚戰慄。至翌日,咽喉腫塞,即所謂急喉痹是也。遂乞診於家兄蘿齊。但因咽喉至口,凝腫不能開,故咽中之形未見。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婦人一日患急積,飲食不入口。夜中,余使門人脈之,平穩,只有一滴水下咽,即煩躁欲死,而腹滿仍不可進藥。門人歸,問余方。余曰:『非喉痹乎。』則曰:『否,咽不痛。』曾問看守人昨日食餅後,初發時,一醫官治之,卻增劇云。門人曰:『恐係食滯乎。

大承氣湯

  • 1.《成方切用》:「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後,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先煎樸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得利則止。(陶節庵曰: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
  • 2.《馮氏錦囊秘錄》:「枳實(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後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微火一二沸,溫服得利則止。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百解散_(方見驚搐),_當歸散_,_導赤散_(方見心臟),_牛蒡湯_(方見喉痹),

小柴胡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小柴胡湯_(潮熱),_五苓散_(驚),_五和湯_(裡熱),_消毒飲_(喉痹),_《局方》雞蘇丸_(大吐血),_三黃丸_(裡熱),_理中湯_(吐瀉)
  • 2.《赤水玄珠》:「_芩連消毒飲_,時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症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

四物湯

  • 1.《丹溪治法心要》:「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蔓荊子湯。治內障,四物湯加酒炒黃芩、黃連、黃柏,並服者,可用噙藥,霜梅、殭蠶、白礬和丸,綿裹噙化。喉痹方,以白梅入蚰蜓令化,噙梅於口內。治風熱喉痹,先以千緡湯,後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養陰則火降。又方,以豬牙皂角末、霜梅為丸,噙化。
  • 2.《喉科心法》:「妊婦喉痛,用藥不同平常,當知忌避。如芒硝、大黃、牙硝、穿山甲、皂角刺、附、桂及雄黃解毒丸,開關散等藥,皆所禁用。其發散清解法中必兼保護其胎為要。輕症緩症,荊防敗毒散與喉痹飲,皆可用,必以四物湯佐之為穩。吹噙藥,豆硼冰片散、獨行散、鳳凰衣散、選用,重症急症刺少商穴。

四逆散

  • 1.《類證活人書》:「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草湯(雜五十三),次四逆散主之(正七十六)。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 2.《類證活人書》:「_半夏桂枝甘草湯(五十三)_,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便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小柴胡湯_(潮熱),_五苓散_(驚),_五和湯_(裡熱),_消毒飲_(喉痹),_《局方》雞蘇丸_(大吐血),_三黃丸_(裡熱),_理中湯_(吐瀉)

理中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小柴胡湯_(潮熱),_五苓散_(驚),_五和湯_(裡熱),_消毒飲_(喉痹),_《局方》雞蘇丸_(大吐血),_三黃丸_(裡熱),_理中湯_(吐瀉)
  • 2.《冷廬醫話》:「胡氏子咽痛氣急,勺水不能下,或曰風溫,或曰風痰,先生切其脈細微,手足清而脾滑,曰:虛寒喉痹也,用理中湯。觀者皆駭相顧,先生曰:急服之,遲將不及,苟無效,余任咎耳。覆杯而平。

通脈四逆湯

  • 1.《醫學實在易》:「口糜齦爛火之炎,只盼慈雲甘露飲沾,喉痹生蛾導赤散,四逆(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或桂附八味湯冷服)從治(以熱攻熱,謂之從治)繼針砭。

調胃承氣湯

  • 1.《此事難知》:「大黃(酒浸。邪氣居高。非酒不至。譬如物在高巔。人力之所不及。則射以取之。故以酒炒用大黃生者。苦泄峻必下。則遺高之分邪熱也。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食上熱疾生矣)

甘草湯

  • 1.《類證活人書》:「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草湯(雜五十三),次四逆散主之(正七十六)。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 2.《喉科金鑰全書》:「十、醫聖仲景著《傷寒》、《金匱》未著喉科,喉證不明於世。近時喉病極多,主何宗旨?曰:仲聖甘桔湯、生甘草湯用治喉痹。痹者,閉也,治主開提瀉火,並不在汗、吐、下三法之列。從此可悟《忌表抉微》之旨,至喉門兼證雜證總不離六經定法。

桔梗湯

  • 1.《醫方捷徑指南全書》:「喉痹拔萃桔梗湯,甘草連翹薄荷涼。
  • 2.《校註婦人良方》:「_《拔萃》桔梗湯_,治熱腫喉痹。
  • 3.《重樓玉鑰續編》:「《素問》曰:運氣,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又曰: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此乃屬火者也,宜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又曰:太陰之勝,火氣內郁,喉痹。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此屬濕者也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
  • 4.《醫述》:「喉痹者,桔梗湯;便膿血者,白頭翁湯。(張路玉)
  • 5.《醫學入門》:「拔萃桔梗湯連翹,薄荷黃芩梔子饒,甘草同煎加竹葉,喉痹腫痛十分標。
▼ 展開更多

獨參湯

  • 1.《醫貫砭》:「有急喉痹者,其聲如齁,痰如拽鋸,此為肺絕之候。此乃氣上脫之證,宜入類中風條,非急喉痹。急喉痹乃風火之證耳,不得誤引。且果系喉痹,人參、薑汁豈不立殆者?速宜人參膏,用薑汁、竹瀝放開服,如未得膏,先煎獨參湯救之。服早,十全七八,次則十全四五,遲則不救。

真人活命飲

  • 1.《喉科心法》:「此症初生於耳前,形如瘰癧,漸攻咽喉,紅腫塞痛,妨礙飲食,治不可緩。以喉痹飲重用銀花、貝母,或用真人活命飲加紅胡、香附子(去毛酒炒)煎服。如大便脹閉不通,口渴喜冷惡熱,即宜清咽利膈湯煎服。吹噙以元珠丹、七寶散、獨行散諸方選用,速消散為吉。

荊防敗毒散

  • 1.《鄒氏寒疫論》:「捻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 2.《喉科心法》:「妊婦喉痛,用藥不同平常,當知忌避。如芒硝、大黃、牙硝、穿山甲、皂角刺、附、桂及雄黃解毒丸,開關散等藥,皆所禁用。其發散清解法中必兼保護其胎為要。輕症緩症,荊防敗毒散與喉痹飲,皆可用,必以四物湯佐之為穩。吹噙藥,豆硼冰片散、獨行散、鳳凰衣散、選用,重症急症刺少商穴。
  • 3.《松峰說疫》:「其症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導赤散

  • 1.《醫學實在易》:「口糜齦爛火之炎,只盼慈雲甘露飲沾,喉痹生蛾導赤散,四逆(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或桂附八味湯冷服)從治(以熱攻熱,謂之從治)繼針砭。
  • 2.《証治準繩‧幼科》:「_百解散_(方見驚搐),_當歸散_,_導赤散_(方見心臟),_牛蒡湯_(方見喉痹),

涼膈散

  • 1.《醫學實在易》:「_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躁、面赤、頭昏、咽痛、喉痹、口瘡、頰腫、便溺悶赤、譫妄、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清燥救肺湯

  • 1.《瘍科心得集》:「_清燥救肺湯_,治肺胃火盛,咽乾喉痹,咳痰吐血。

桂枝甘草湯

  • 1.《醫學綱目》:「〔《活》〕半夏桂枝甘草湯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更微弱。先發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次用四逆主之。
  • 2.《類證活人書》:「_半夏桂枝甘草湯(五十三)_,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便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 3.《重樓玉鑰續編》:「《素問》曰:運氣,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又曰: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此乃屬火者也,宜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又曰:太陰之勝,火氣內郁,喉痹。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此屬濕者也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

半夏散及湯

  • 1.《傷寒論類方》:「少陰病,咽中痛,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半夏散及湯主之。《本草》:半夏治喉咽腫痛。桂枝治喉痹,此乃咽喉之主藥,後人以二味為禁藥,何也?

苦酒湯

  • 1.《先哲醫話》:「急喉痹秘寒不能飲下者,與苦酒湯效,或平素患咽腫者亦效。一男患咽痛,後元氣衰乏,下利咽腫而燥,難言語者,與苦酒湯,初痛楚不能咽,後快通愈。

普濟消毒飲

  • 1.《本草正義》:「寇宗奭謂以蜜拌揉,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蓋既散鬱熱,亦清肺胃,確是喉病良藥,東垣普濟消毒飲用之,亦是此意。瀕湖謂清肺,散血熱,解毒,內服外敷,均有捷驗,誠不可以微賤之品而忽之。
  • 2.《古今醫統大全》:「龐氏曰:經云伏氣之病,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毒氣於少陰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利。一種天行時瘟,咽痛項腫,名曰蝦蟆瘟,又名鸕鷀瘟。此證亦甚凶惡,十不救一二。凡此,宜於各類求之。東垣有普濟消毒飲,治瘟喉痹百發百中,速效。

防風通聖散

  • 1.《仁術便覽》:「治風寒暑飢飽勞役,及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症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心,內煩懊憹不得眠,臟腑積熱,燥渴,唇焦,咽燥,喉痹,目赤,耳閉,口舌生瘡,咳唾稠黏,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秘溺結,及風熱壅滯,並治之。

烏龍膏


人參敗毒散

  • 1.《成方切用》:「(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 2.《慈幼便覽》:「_人參敗毒散_,治大人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晴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目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並治諸瘡斑疹及噤口痢。凡病在上部,宜加薄荷三四分。
  • 3.《齊氏醫案》:「專治傷寒頭痛,惡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治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傷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蛤蟆瘟,乃是邪氣實也。

敗毒散

  • 1.《疫疹一得》:「_敗毒散_(《活人》),治時行疫癘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瘡,熱毒流注,腳腫腮腫,諸瘡斑疹,喉痹吐泄。

五福化毒丹

  • 1.《尤氏喉症指南》:「_五福化毒丹_(如喉痹、喉癬,即將此丹噙化)

甘露飲

  • 1.《醫學實在易》:「口糜齦爛火之炎,只盼慈雲甘露飲沾,喉痹生蛾導赤散,四逆(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或桂附八味湯冷服)從治(以熱攻熱,謂之從治)繼針砭。

小續命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_小續命湯_,治卒喉痹,不得語。(方見中風門)
  • 2.《備急千金要方》:「(證一條,方五十首,針灸法二首)凡卒喉痹不得語,服小續命湯,加杏仁一兩。(方出第八卷中)

吹喉散

  • 1.《喉科大成》:「凡喉痹,不論大人小兒,非吐不可。如膽礬石膏之類,薄荷汁入醋同調,雞羽蘸藥,逆入喉內,徐徐吐痰,引出為佳(湯氏)。喉痹多屬痰,宜用吐法(《丹心》),宜用吹喉散,引痰直捷法,去涎方,或醋噙漱亦好。
  • 2.《御藥院方》:「治喉痹腫硬,水漿不下。
  • 3.《外科傳薪集》:「(治纏喉風痹。乳蛾。喉痹。重舌等。吹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