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一 (13)
卷一 (13)
1. 慎藥
至桂、附等味,公之熱毒如是之甚,亦不可用也。)
用藥最忌夾雜,一方中有一二味即難見功。戊午季春,余自武林旋里,舟子陳姓病溫,壯熱無汗,七日不食,口渴胸痞,咳嗽頭痛,脈數,右甚於左,杭醫定方,用連翹、栝蔞皮、牛蒡子、冬桑葉、苦杏仁、黑山梔、象貝、竹葉、蘆根,藥皆中病,惜多羚羊角、枳殼二味,服一劑,病不減,胸口悶,熱轉甚,求余診治,余為去羚羊角、枳殼、加淡豆豉、薄荷,服一劑,汗出遍體,即身涼能食,復去淡豆豉、牛蒡子,加天花粉,二劑全愈。
因思俗治溫熱病,動手即用羚羊角、犀角,邪本在肺胃,乃轉引之入肝心,輕病致重,職是故耳。
《陶谷清異錄》云:昌黎公愈,晚年頗親脂粉,故事服食,用硫黃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隻焉,始亦見功,終致絕命。以湉按:白樂天詩中「退之服硫黃句」,昔人已辨其非昌黎公,陶氏此說,未必可信,然亦足征服食之當謹也。
白話文:
慎藥
桂枝、附子等藥性溫熱,如果病患的熱毒已經很嚴重,就絕對不能使用。
用藥最忌諱藥物互相衝突,一個處方中如果有一兩味藥物不相宜,就很难看到療效。戊午年春季,我從杭州回來,船夫陳某患溫病,高燒無汗,七天沒吃東西,口渴胸悶,咳嗽頭痛,脈搏快速,右側比左側更甚,杭州醫生開了個方子,用連翹、栝蔞皮、牛蒡子、冬桑葉、苦杏仁、黑山梔、象貝、竹葉、蘆根,這些藥都對症,可惜多用了羚羊角、枳殼這兩種藥。病人服下一劑後,病情沒有減輕,反而胸口悶,熱症加重,於是來找我診治。我幫他去掉羚羊角、枳殼,加入淡豆豉、薄荷,服下一劑後,全身出汗,身體立刻涼快下來,可以吃東西了。我又去掉淡豆豉、牛蒡子,加入天花粉,兩劑藥後就痊癒了。
因此想到民間治療溫熱病,往往一開始就用羚羊角、犀角,而邪氣本在肺胃,卻反而將邪氣引到肝心,把輕病治成重病,都是這個原因。
《陶谷清異錄》記載:韓愈晚年喜好女色,因此服用一些藥物,用硫磺末拌在粥飯裡吃,吃童子雞,避免性行為一千天,再烹飪,稱為「火靈庫」,韓愈每隔一天吃一隻,起初確實見效,最終卻因此喪命。白樂天詩中提到的「退之服硫磺」一句,古人已證明並非韓愈,陶氏的這個說法,未必可信,但足以說明服用藥物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