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湉

《冷廬醫話》~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求醫

漢郭玉曰:「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疆不能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夫玉為一代良工,而猶若此,矧在中醫,使臨以威嚴,必畏慄失措,而診治有誤矣。《薛立齋醫案》云:一穩婆止有一女,分娩時,巡街御史適行牌取視其室,分娩女因驚嚇,未產而死。

後見御史以威顏分付,迨視產母,胎雖順而顧偏在一邊,以致難產,因畏其威,不敢施手,由是母子俱不能救。即此推之,凡求醫治病,斷不可恃勢分之尊也。

凡病不能自治,必求治於醫者,而其要則有四焉。一曰擇人必嚴,醫者之品學不同,必取心地誠謹,術業精能者,庶可奏功。一曰說症必詳,脈理淵微,知之者鮮,惟問可究病情,乃醫之自以為是者,往往厭人瑣語,而病家亦不能詳述,此大誤也,故凡求醫診治,必細述病源,勿憚其煩。

一曰察藥必慎,藥之偽者不必論,即尋常品味,肆中人粗心,往往以他物攙溷,必親自檢視,方免舛誤,至炮煎諸法,亦宜精審,服之斯可獲效。一曰錄方必勤心,俗於醫者所定之方,服藥既訖,隨手棄擲,余謂宜匯錄一冊,以備檢閱,此不過舉手之勞耳,有心人見之,則上工之治驗,固可採以示法,中工之方案,亦可因以徵學識之淺深,品詣之高下,而定其取捨矣。

《錢塘縣誌·方技傳》:沈好問精小兒醫,尤善治痘,江魯陶子一歲,痘止三顆,見額上、耳後、唇傍,好問曰:兒痘部位心腎脾三經逆傳,土剋水,水剋火,宜攻不宜補,攻則毒散,補則臟腑相戕。治至十四日,痘明潤將成矣,好問曰:以石膏治之,恐胃土傷腎水。俗醫憐兒小,謬投以參,好問見之,驚曰:服參耶?不能過二十一日矣。

兒卒死。夫治痘已有成效,竟為庸醫所誤,由於恆情皆畏攻而喜補也,此亦可為任醫不專之戒。

贈醫詩鮮有佳者;近閱臨川李小湖回卿(聯琇)《好云樓初集》中,有贈醫士費晉卿明經詩,語殊警惕。咸豐中,回卿督學江蘇,知江蘇有二名醫,一為陽湖吳仲山《斐融》,居印墅,一為武進費晉卿伯雄,居孟河城,遂並訪之。吳以回卿未有子,投補劑為嗣育計。費謂回卿肝陽過旺,心腎兩虧,投以養心平肝之劑。

回卿主費說,因贈以詩云:儒林與文苑,千秋照簡編,豈無藝術傳,別表冠世賢。華佗許穎宗,婦孺驚若仙,本草三千味,《難經》八十篇。格致即聖學,名與精神傳,況用拯危殆,能奪造化權。活人較良相,未知誰後先,莘渭不巷遇,隻手難迴天。孟城一匹夫,所值蒙生全,日濟什百人,功德幾萬千。

大哉農軒業,托始堯舜前。

白話文:

求醫

漢朝的郭玉說:「高貴的人以尊貴的地位來對待臣子,臣子內心懷著恐懼不安來侍奉他,這樣的情況下看病,有四個難處。第一,病人固執己見,不信任醫生;第二,病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第三,病人的筋骨不夠強健,無法承受藥力;第四,病人貪圖安逸,不願意勞動。我郭玉都算是當時的良醫了,還遇到這些困難,何況是其他的中醫呢?如果用威嚴的態度來對待醫生,醫生一定會感到害怕而手足無措,診斷治療就容易出錯。《薛立齋醫案》記載:一位穩婆只有一個女兒,女兒生產時,剛好有巡街御史路過,命令手下進去察看。穩婆的女兒因為受到驚嚇,還沒生產就死了。後來,看到御史用威嚴的態度吩咐,等到去察看產婦時,發現胎兒位置雖然正常,但卻偏向一邊,導致難產。因為害怕御史的威嚴,不敢動手處理,因此母子都沒能救活。由此推論,凡是求醫治病,絕對不能仗恃權勢地位。

凡是生病不能自己治療,一定要求助於醫生,其中有四個重點。第一,選擇醫生一定要嚴謹,醫生的品德學識各有不同,一定要選擇心地誠實謹慎,醫術精湛高明的人,這樣才能夠見效。第二,敘述病情一定要詳細,脈象的道理深奧微妙,了解的人很少,只有通過詢問才能了解病情。那些自以為是的醫生,常常厭煩病人說太多,而病人也無法詳細說明,這是很大的錯誤。因此,凡是求醫診斷治療,一定要詳細說明病情的來源,不要怕麻煩。

第三,檢查藥材一定要謹慎,藥材的真假不用說,即使是普通的藥材,藥店的人粗心,常常會用其他東西摻雜進去,一定要親自檢查,才能避免錯誤。至於藥材的炮製煎煮方法,也要仔細審查,服用後才能夠有效。第四,記錄藥方一定要用心,一般人對於醫生開的藥方,服用完後就隨手丟棄。我認為應該匯集成冊,以便查閱。這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有心人看到這些,就能夠從高明醫生的治療經驗中學習,也可以從普通醫生的方案中了解他們學識的深淺、品德的高下,從而決定取捨。

《錢塘縣誌·方技傳》記載:沈好問精通小兒科,尤其擅長治療痘症。江魯陶的兒子一歲時,只長了三顆痘,長在額頭、耳後、嘴唇旁邊。沈好問說:「這孩子的痘發病部位是心、腎、脾三經逆傳,土克水,水克火,應該用攻邪的方法,不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攻邪可以讓毒散去,補益會讓臟腑互相傷害。」治療到第十四天,痘已經呈現潤澤,快要成熟。沈好問說:「用石膏治療,恐怕會傷到胃土,導致腎水不足。」有個庸醫憐惜孩子年紀小,錯誤地用了人參。沈好問看到後,驚訝地說:「吃人參了嗎?這個孩子活不過二十一天了。」

這個孩子果然死了。本來痘症已經有療效,卻被庸醫耽誤,這是因為一般人總是害怕攻邪而喜歡補益。這也可以作為任用醫生卻不專一的警惕。

讚美醫生的詩很少有佳作,最近讀了臨川李小湖回卿(聯琇)《好云樓初集》中,贈送給醫生費晉卿明經的詩,語氣特別警惕。咸豐年間,回卿擔任江蘇學政,知道江蘇有兩位名醫,一位是陽湖的吳仲山(斐融),住在印墅,一位是武進的費晉卿(伯雄),住在孟河城,於是都去拜訪。吳仲山認為回卿沒有兒子,就開了補藥,想讓他生子。費晉卿則認為回卿肝陽過盛,心腎兩虛,於是開了養心平肝的藥。

回卿認為費晉卿的說法正確,於是贈送詩給他,說:「儒家和文學界,千秋萬代都記載在史冊中,難道沒有醫術傳承嗎?要特別表彰那些冠絕世俗的賢者。華佗、許穎的醫術就像神仙一樣,連婦女小孩都感到驚奇。本草有三千種藥材,《難經》有八十一篇,醫學的研究是最高深的學問,名聲和精神永存。況且是用來拯救危險、奪回生命的權力,救活人比起好的宰相,還不知道誰更重要。莘、渭沒有在街巷相遇,一個人很難挽回頹勢。孟河城的一個普通人,能讓遇到的病人都活命,每天救濟成百上千的人,功德無量。

偉大的農軒醫學,開始於堯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