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續寒疫痢證 (1)

回本書目錄

續寒疫痢證 (1)

1. 續寒疫痢證

太陽寒疫,客於風府,乘風府之衛氣,下入伏沖,上薄大腸,則為下白、沃沫。

少陰寒疫,頭痛、背項𠘧𠘧、惡寒、手足清冷、喉中痰作者,邪在伏沖,兼及肺也。脈寸口關上散弱。當歸常山湯主之。

當歸(五錢),生耆(三錢),熟首烏(五錢),益母(三錢),羌活(二錢半),防風(二錢),葛根(二錢),生薑(二錢),茯苓(錢),常山(錢半)

少陰寒疫,腰腹痛、下泄、沃白者,脈沉弱,尺中脈左右皆弦。當歸細辛常山湯主之。

當歸(五錢),茯苓(三錢),獨活(錢半),細辛(八分),澤瀉(三錢),枳殼(二錢),厚朴(三錢)

《傷寒論》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下為精部,腎主之。六府氣和,則腎氣堅固,不下泄也。寒氣客於少陰,則六府氣不和,腎不藏而下泄。邪氣從衝脈而經於中焦,十二經脈皆聚中焦,以輸胃之精液於五藏,邪至中焦,則從中焦之絡,以內干五藏而動血海。便膿者,中焦之液下瀉也;便血者,血海之血下滲也。

故曰:便膿血,其脈弦小而澀。弦小者,六府之氣不散邪,邪循衝脈上行也;澀者,血海下滲,營氣不能滿於隧道也。皆於尺中見之,微及關上也。

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三兩八錢四分),乾薑(三錢),粳米(一大白杯)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傷寒論》曰: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衝脈者,營血之藪也。衝脈起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故腹滿,小便不利,故知邪氣經於中焦。血海在心後,邪傷中焦,止當便膿,今又便血,故知邪乾血海。赤石脂鎮藏之物,粳米益藏之品,故知邪由五藏而犯血海。

成氏注《傷寒》,謂便膿血為協熱者,非也。

《傷寒論》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謂刺足少陰之腧,使不上侵中焦,故知邪挾臍上行也。

少陰寒疫,亦宜有此證。傷寒之邪緩,寒疫之邪重,重則氣猛,故不必侵中焦,苟及大腸,則已能下白。腎氣下固,則屈而上逆,以干中焦,乃成膿血。

《傷寒論》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中風,風入腎部,腎為水藏,水不藏,則利清水。色純青者,風生木,木色青也。心下必痛者,少陰之脈注胸中,少陰之邪亦循經至胸中也。口乾燥者,風性熱,熱傷氣液,清水皆液所成,利清水,則液已大傷,故口乾燥。

寒疫之從少陰下者,亦宜有此證。搏黴利近之矣,但搏黴利色如黑豆汁。色如黑豆汁者,從北方之色也。寒疫為非時之寒,寒屬北方,而又幹腎部,故從北方之色也。其脈與下純青水者相同也,必弱而燥,弱反在關,燥反在尺,弱反在上,微反在下,遲反在上,燥反在下也。然清水,宜大承氣湯;黑汁,大承氣不中與也,朱苓湯主之。

白話文:

續寒疫痢證

太陽寒疫的邪氣侵入風府穴,接著侵犯風府的衛氣,向下進入衝脈,向上侵犯大腸,就會導致腹瀉,排出白色黏液或像米漿一樣的物質。

少陰寒疫,會出現頭痛、背部和頸部僵硬、怕冷、手腳冰涼、喉嚨有痰等症狀,這是因為邪氣在衝脈,也影響到了肺。此時脈象會呈現寸口和關上散弱的現象。可以用當歸常山湯治療。

(當歸五錢,黃耆三錢,何首烏五錢,益母草三錢,羌活二錢半,防風二錢,葛根二錢,生薑二錢,茯苓一錢,常山一錢半)

少陰寒疫,如果出現腰腹疼痛、腹瀉、排出白色黏液等症狀,脈象會呈現沉弱,尺脈兩側呈現弦脈。可以用當歸細辛常山湯治療。

(當歸五錢,茯苓三錢,獨活一錢半,細辛八分,澤瀉三錢,枳殼二錢,厚朴三錢)

《傷寒論》說:少陰病,出現腹瀉,排泄物中有膿血,用桃花湯治療。下指的是精的部位,由腎主管。六腑之氣和順,腎氣就會強固,不會往下排泄。如果寒邪侵入少陰,六腑之氣就會不和順,腎氣無法固攝而往下排泄。邪氣從衝脈經過中焦,十二經脈都匯聚在中焦,將胃的精液輸送到五臟。邪氣侵入中焦,就會從中焦的絡脈,侵擾五臟,導致血海不安。排泄物中有膿,是中焦的津液下瀉;排泄物中有血,是血海的血下滲。

所以說:如果排泄物中有膿血,脈象會呈現弦小而澀。弦小,表示六腑之氣不能疏散邪氣,邪氣沿著衝脈向上走;澀,表示血海的血向下滲漏,營氣不能充滿經脈。這些脈象都可以在尺脈中看到,也會輕微地影響到關脈。

(赤石脂一半用全部,一半篩成粉末,共三兩八錢四分,乾薑三錢,粳米一大杯)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七升煮米,煮熟後去渣,放入赤石脂粉末一小匙,溫服七合,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好轉,就不用再服用了。

《傷寒論》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出現腹脹滿、小便不利、腹瀉不止、排泄物中有膿血等症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衝脈是營血匯聚的地方。衝脈起於氣街,沿著少陰經脈,夾著肚臍向上走,所以會出現腹脹滿;小便不利,表示邪氣經過了中焦。血海在心臟後方,邪氣侵擾中焦,應該只會出現排膿的現象,現在卻出現了便血,表示邪氣侵犯了血海。赤石脂是鎮攝臟腑的藥物,粳米是補養臟腑的藥物,所以可以判斷邪氣是從五臟侵犯血海的。

成氏在註解《傷寒論》時,認為排泄物中有膿血是因為有熱邪,這是錯誤的。

《傷寒論》說:少陰病,出現腹瀉,排泄物中有膿血,可以用針刺治療。指的是針刺足少陰經的穴位,使邪氣不能向上侵犯中焦,所以可以推斷邪氣是沿著肚臍向上走的。

少陰寒疫,也應該會有這些症狀。傷寒的邪氣比較緩慢,寒疫的邪氣比較嚴重,嚴重的話氣勢猛烈,不一定會侵犯中焦,如果侵犯大腸,就已經會導致排出白色黏液。如果腎氣往下固守,就會向上逆行,侵犯中焦,才會形成膿血。

《傷寒論》說:少陰病,出現腹瀉,排出清澈的水液,顏色純青,心下一定會疼痛,口乾舌燥,應該要趕快用瀉下藥治療,可以用大承氣湯。少陰中風,風邪進入腎臟,腎臟是水液的儲藏之處,如果水液不能固守,就會導致腹瀉,排出清水。顏色純青,是因為風邪屬木,木的顏色是青色。心下一定會疼痛,是因為少陰經脈通往胸中,少陰的邪氣也會沿著經脈到胸中。口乾舌燥,是因為風邪屬熱,熱邪會損傷津液,清水是津液形成的,腹瀉排出清水,表示津液已經受到嚴重損傷,所以會口乾舌燥。

寒疫的邪氣從少陰往下走,也應該會有這些症狀。如果腹瀉排出像黑色豆汁一樣的黏液,就跟這種情況很像。顏色像黑色豆汁,是因為是北方的顏色。寒疫是反季節的寒邪,寒邪屬於北方,又侵犯腎臟,所以會呈現北方的顏色。它的脈象跟腹瀉排出純青色水液的情況一樣,必定是虛弱且乾燥的,虛弱反而出現在關脈,乾燥反而出現在尺脈,虛弱反而出現在上部,微弱反而出現在下部,遲緩反而出現在上部,乾燥反而出現在下部。如果腹瀉排出清水,應該用大承氣湯;如果腹瀉排出黑色的黏液,用大承氣湯就不適合了,應該用朱苓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