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序

回本書目錄

1.

道光庚子之秋,里中病利死者數十,其經余治者凡二十,以貧不能具藥而死者,一人耳。然或半月而愈,或十日而愈,或瀕死而復健,或病輕而更纏綿,准之古法,參差不齊,有莫解其故者。昔越人留五泄之名,仲景編下利之證,元方有利病之候,《千金》具下利之方。若《外臺秘要》,家無購本,至宋、明以來數十家,則等諸自鄭以下可耳。

吾日寢食於秦、張、孫、巢之書,而細思其義,輒不與病情合,唯《傷寒經》陽明、少陰、厥陰中有數條可按,若承氣湯、桃花湯、白頭翁湯,猶與今證相髣髴,自非數方無一相契者。乃追憶所治諸候,准之以《靈》、《素》陰陽、藏府之理,紬繹沉潛,頗得其解,因成一編。

新化鄒漢璜識

白話文:

在道光年間的庚子秋季,村裡有數十人因患痢疾而去世,其中由我治療的大約有二十人,只有一人因為家庭貧困無法購買藥材而死亡。然而,有些病人在半個月內康復,有些在十天內痊癒,有些甚至從瀕死狀態恢復健康,但有些病情原本較輕的卻變得糾纏不休。按照古籍的療法,這些病情的發展卻參差不齊,讓人難以理解其原因。過去有扁鵲留下的五泄病名,張仲景編纂的下痢病症,王叔和對痢疾的描述,《千金方》中的下痢治療方法。然而像《外臺祕要》這類珍貴的醫書,家中並無收藏,至於宋代、明代以來的數十位醫家,他們的理論只能排在鄭玄以下了。

我每日沉浸在秦越人、張仲景、孫思邈、巢元方的著作中,深入研究其含義,但發現往往與實際病情並不相符,唯有《傷寒論》中的陽明篇、少陰篇、厥陰篇中有幾條可以參考,如承氣湯、桃花湯、白頭翁湯,這些療法與現在的病症還算相似,如果不是這幾種藥方,恐怕找不到一個能完全契合的治療方式。於是,我回顧過去治療的各種病例,以《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臟腑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終於找到解答,因此整理成一本專書。

新化鄒漢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