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璜

《鄒氏寒疫論》~ 寒疫痢證論 (1)

回本書目錄

寒疫痢證論 (1)

1. 寒疫痢證論

今之痢疾,自張介賓以來,咸謂即《內經》之腸澼,余謂不然。腸澼非外感所成,乃陰陽、藏府氣虛,因而腸澼耳。痢疾則注下赤白,或沃白、沃赤、赤白沫,皆是外感。《著至教論》所謂三陽獨至,《辨脈法》所謂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是也。《五十八難》五種傷寒之濕溫,即《傷寒》序例之時行寒疫,此亦其一也。

餘生長三十七年矣,竊見通都大邑,當夏秋之交輒病痢疾,或以一方而愈數百人,或客歲之方,今歲用之,略無一驗。大抵時行之氣,歲各不同,而藏府之氣應之亦不一其處,要當於寒疫中求之。而瓜瓤、蝦蟆、攪腸諸證,輒復與痢疾相間,雜然並具,彼瓜瓤、蝦蟆、攪腸亦是寒疫耳。

夏秋之交,腠理疏泄,氣為暑熱所侵,亦渙散不聚,寒因客之,不病痢即病瘧。邪之來也,皆自太陽入,精血虛者,即內容少陰之分,乃遊於募原,迫於府則病痢;不迫府者,發為瘧。其從少陰轉太陰,即從缺盆至胸中者,從闔部陷胸中,則為瓜瓤(瓤,音陽瓜是也,即俗所謂瓜中之腸也。瓜瓤證,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飲)。

捻頸、大頭諸證,由胸復下腹為蝦蟆證,發於表為疙瘩證(疙,頭上瘡突起也。疙瘩證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其邪入里,從衛氣散於諸經,根結之氣者,為攪腸痧(攪,音絞。攪腸證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其乘氣街,以傷三焦者,為霍亂。

霍亂者,必泄,蓋傷府則利作也。痢證之邪有屬少陰者,有屬陽明者。邪在少陰,伏於伏沖,上干衝脈,則下血。迫於三焦,則注下、後沃、脈沉遲或沉細。下部精足,則流於厥陰,而少腹急痛、下白。邪在陽明,則胸痛、嘔逆;屬寒者,脈遲細而弦;屬熱者,脈浮躁。

其循陽明之氣而下侵大腹之部,則下白;其入胃者,則注下,胃氣傷也;其循三焦之氣而下膈者,則腹脹、發熱、裡急後重而沃,太陰之精傷也;其迫於腸者,為後沫;邪不幹府而客於厥陰,則少腹痛、下白;其下藏液者,邪由上脘入胃,復出中焦,由中焦之絡入藏,藏得邪,則液不得留也。

沃白者,中焦輸水穀之精於脾,邪在太陰,則穀精不上輸而下墜也;沃赤者,太陰之絡傷也;下白者,邪客大腸,大腸六府之精之所留也。腎氣不利,則六府之精或動也。赤瓣者(赤瓣者,謂所出似腦,腦中有赤脈經,繞如赤瓣),小腸之絡破,從白並下也。白如雞子白,其精不雜者,六府之精也;稀如涎唾、不甚黏膩者,五藏之液也;稠如鼻涕,又雜米泔形者,太陰之精也。食入於胃,上輸於脾,淫氣於筋,淫精於肝,肝在脾下,脾氣不升,得肝之陽氣,故稠。

白話文:

現在的痢疾,從張介賓開始,大家都認為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腸澼,但我認為不是這樣。腸澼不是由外部感染引起的,而是因為身體的陰陽和臟腑氣虛,導致了腸澼。痢疾會出現赤白混雜的排泄物,或者是大量白色或紅色的分泌物,這些都是外部感染的結果。《著至教論》所說的三陽獨至,《辨脈法》所說的寸口脈陰陽俱緊,這都是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的現象。《五十八難》中的五種傷寒之濕溫,即是《傷寒》序例中的時行寒疫,這也是其中的一種。

我活到三十七歲,看到在城市裡,每到夏秋交替的時候,就容易發生痢疾。有時候一個方法可以治癒幾百人,但去年的方法,今年用起來可能完全沒有效果。基本上,每年流行的病毒都不一樣,而我們的臟腑對病毒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應該從寒疫的角度來尋找答案。而瓜瓤、蝦蟆、攪腸等症狀,常常與痢疾一起出現,這些症狀混合在一起,而瓜瓤、蝦蟆、攪腸等症狀也是寒疫的一部分。

夏秋交替時節,皮膚毛孔開放,身體容易受到暑熱的侵襲,寒氣趁機入侵,如果不患痢疾就會患瘧疾。病邪進入身體,通常都是從太陽經開始,如果體內精血虛弱,就會影響到少陰部分,然後遊走到募原,如果影響到腑,就會引發痢疾;如果沒有影響到腑,就會引發瘧疾。如果從少陰轉移到太陰,即從缺盆到胸中,再從闔部進入胸中,就會形成瓜瓤(瓤,音同陽瓜,就是人們常說的瓜裡的腸子)。瓜瓤證的特徵是胸部高起,肋骨突出,嘔血如汁,應使用生犀飲治療。

如果病邪從胸向下到腹部,就會形成蝦蟆證,如果在表面發作,就會形成疙瘩證(疙,是指頭上的瘡突起。疙瘩證的特徵是身上突然長出像瘤一樣的塊狀物,早上出現,晚上就可能死亡)。如果病邪進入體內,從衛氣散佈到各條經絡,就會形成攪腸痧(攪,音同絞。攪腸證的特徵是腸鳴、乾嘔、水洩不通)。如果病邪通過氣街傷害到三焦,就會形成霍亂。

霍亂患者必然會出現腹瀉,因為這是因為府被傷害所致。痢疾的病因可能屬於少陰,也可能屬於陽明。如果病邪在少陰,伏在伏沖,向上影響衝脈,就會引發下血。如果影響到三焦,就會引起注下、後沃、脈沉遲或沉細。如果下部精氣充足,就會流向厥陰,導致少腹急痛、下白。如果病邪在陽明,就會引發胸痛、嘔吐;如果是寒性病邪,脈搏會遲細且弦;如果是熱性病邪,脈搏會浮躁。

如果病邪沿著陽明之氣下侵大腹部位,就會引起下白;如果病邪進入胃部,就會引起注下,這是因為胃氣受到了傷害;如果病邪沿著三焦之氣下膈,就會引起腹脹、發熱、裡急後重以及沃,這是太陰精氣受到了傷害;如果病邪影響到了腸,就會引起後沫;如果病邪沒有影響到府,而是在厥陰處停留,就會引起少腹痛、下白;如果病邪下到藏液,那就是病邪從上脘進入胃部,再從中焦出來,通過中焦的絡進入藏,藏受到病邪的影響,就不能留住液體。

沃白,這是因為中焦輸送水谷精華到脾,如果病邪在太陰,那麼谷精就不能向上輸送,而會向下墜落;沃赤,這是因為太陰的絡受到了傷害;下白,這是因為病邪停留在大腸,大腸是六腑精華的聚集地。如果腎氣不順暢,那麼六腑的精華可能會移動。紅瓣(紅瓣,指的是排出物像腦髓,腦髓中有紅色的脈絡,像紅瓣一樣),這是因為小腸的絡破裂,紅色物質與白色物質一起排出。像雞蛋清一樣的白色物質,如果沒有混雜其他物質,那就是六腑的精華;像口水一樣稀薄,不是很黏膩的物質,那就是五臟的液體;像鼻涕一樣濃稠,並且混有米湯樣物質,那就是太陰的精華。食物進入胃部,向上輸送到脾,然後向筋骨輸送氣息,向肝臟輸送精華。肝臟位於脾下方,如果脾氣不能上升,得到肝臟的陽氣,那麼就會變得濃稠。

如果脾不能將精華散佈到肝臟,那麼就會排出米湯樣物質。泡沫狀物質,這是腸道中的液體。留在大小腸中的谷精,如果得到三焦的氣,就會蒸發成為膏狀物質。如果病邪停留在腸道中,液體就不會成為膏狀物質,而是會突然排出。肺氣能調節水道,大小腸都會受到影響。如果病邪停留在腸道中,就會滲入腸內。泡沫狀物質,這是還未完全成為膏狀物質的液體;如果泡沫和水氣一起排出,那就是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