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氏寒疫論》~ 寒疫痢證論 (1)
寒疫痢證論 (1)
1. 寒疫痢證論
今之痢疾,自張介賓以來,咸謂即《內經》之腸澼,余謂不然。腸澼非外感所成,乃陰陽、藏府氣虛,因而腸澼耳。痢疾則注下赤白,或沃白、沃赤、赤白沫,皆是外感。《著至教論》所謂三陽獨至,《辨脈法》所謂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是也。《五十八難》五種傷寒之濕溫,即《傷寒》序例之時行寒疫,此亦其一也。
餘生長三十七年矣,竊見通都大邑,當夏秋之交輒病痢疾,或以一方而愈數百人,或客歲之方,今歲用之,略無一驗。大抵時行之氣,歲各不同,而藏府之氣應之亦不一其處,要當於寒疫中求之。而瓜瓤、蝦蟆、攪腸諸證,輒復與痢疾相間,雜然並具,彼瓜瓤、蝦蟆、攪腸亦是寒疫耳。
白話文:
《著至教論》中所說的三陽獨至,以及《辨脈法》中所說寸口脈陰陽俱緊,都是指清邪(外邪)在上,濁邪(內邪)在下。而《五十八難》中提到的五種傷寒中的濕溫,也就是《傷寒》序例中所說的時行寒疫,痢疾也是其中一種。
餘生長三十七年矣,竊見通都大邑,當夏秋之交輒病痢疾,或以一方而愈數百人,或客歲之方,今歲用之,略無一驗。大抵時行之氣,歲各不同,而藏府之氣應之亦不一其處,要當於寒疫中求之。而瓜瓤、蝦蟆、攪腸諸證,輒復與痢疾相間,雜然並具,彼瓜瓤、蝦蟆、攪腸亦是寒疫耳。
我活了三十七年,觀察到繁華的城市,在夏秋交替的季節經常會流行痢疾。有人用一種方法就治好了幾百人,但有時去年有效的方子,今年用卻一點效果也沒有。總之,時行的瘟疫,每年都不一樣,而人體臟腑的氣也隨著環境變化而有所不同。治療痢疾,一定要從寒疫的角度去尋找病因。像瓜瓤、癩蛤蟆、腹痛等症状,往往與痢疾同時出現,它們也是寒疫的表现。
夏秋之交,腠理疏泄,氣為暑熱所侵,亦渙散不聚,寒因客之,不病痢即病瘧。邪之來也,皆自太陽入,精血虛者,即內容少陰之分,乃遊於募原,迫於府則病痢;不迫府者,發為瘧。其從少陰轉太陰,即從缺盆至胸中者,從闔部陷胸中,則為瓜瓤(瓤,音陽瓜是也,即俗所謂瓜中之腸也。瓜瓤證,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飲)。
捻頸、大頭諸證,由胸復下腹為蝦蟆證,發於表為疙瘩證(疙,頭上瘡突起也。疙瘩證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其邪入里,從衛氣散於諸經,根結之氣者,為攪腸痧(攪,音絞。攪腸證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其乘氣街,以傷三焦者,為霍亂。
白話文:
夏秋交替的季節,人體毛孔開泄,容易受到暑熱侵襲,導致氣機渙散不聚。此時,如果再加上寒邪入侵,就會導致痢疾或瘧疾。
各種邪氣入侵人體,都先從太陽經脈進入。如果患者精血虛弱,邪氣就會進入少陰經脈,在募原穴位遊走。如果邪氣迫及府臟,就會引起痢疾;如果沒有迫及府臟,就會發作瘧疾。
其從少陰轉太陰,即從缺盆至胸中者,從闔部陷胸中,則為瓜瓤(瓤,音陽瓜是也,即俗所謂瓜中之腸也。瓜瓤證,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飲)。
邪氣從少陰經轉入太陰經,也就是從鎖骨上窩到胸腔,如果邪氣入侵胸中,就會引起「瓜瓤證」。瓜瓤證的症狀包括胸部高聳、脅肋疼痛、嘔血如水,可以用「生犀飲」治療。
捻頸、大頭諸證,由胸復下腹為蝦蟆證,發於表為疙瘩證(疙,頭上瘡突起也。疙瘩證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
如果患者出現捻頸、大頭等症狀,邪氣從胸部向下蔓延到腹部,就會引起「蝦蟆證」。如果邪氣外發,就會形成「疙瘩證」。疙瘩證的症狀是身上長出如瘤般的疙瘩,這些疙瘩會在身上流竄,患者往往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亡。
其邪入里,從衛氣散於諸經,根結之氣者,為攪腸痧(攪,音絞。攪腸證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其乘氣街,以傷三焦者,為霍亂。
如果邪氣深入內里,從衛氣散佈到各個經脈,在經脈中形成根結,就會引起「攪腸痧」。攪腸痧的症狀包括腸鳴、乾嘔、腹瀉不止。如果邪氣乘虛而入,損傷三焦,就會引起霍亂。
霍亂者,必泄,蓋傷府則利作也。痢證之邪有屬少陰者,有屬陽明者。邪在少陰,伏於伏沖,上干衝脈,則下血。迫於三焦,則注下、後沃、脈沉遲或沉細。下部精足,則流於厥陰,而少腹急痛、下白。邪在陽明,則胸痛、嘔逆;屬寒者,脈遲細而弦;屬熱者,脈浮躁。
其循陽明之氣而下侵大腹之部,則下白;其入胃者,則注下,胃氣傷也;其循三焦之氣而下膈者,則腹脹、發熱、裡急後重而沃,太陰之精傷也;其迫於腸者,為後沫;邪不幹府而客於厥陰,則少腹痛、下白;其下藏液者,邪由上脘入胃,復出中焦,由中焦之絡入藏,藏得邪,則液不得留也。
白話文:
霍亂
患者必定會腹瀉,這是因為霍亂會傷及臟腑,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出現排泄增多。
痢疾
的病邪,有屬於少陰經的,也有屬於陽明經的。
-
少陰經的痢疾,病邪潛伏於伏衝,向上侵犯衝脈,就會導致下血。病邪迫於三焦,就會出現腹瀉、便後淋漓、脈象沉遲或沉細。如果下焦精氣充足,病邪會流入厥陰經,導致少腹劇痛、排泄白濁。
-
陽明經的痢疾,會出現胸痛、嘔吐。屬於寒性的痢疾,脈象遲細而弦;屬於熱性的痢疾,脈象浮躁。
病邪循陽明經氣向下侵犯大腹部位,就會導致排泄白濁;病邪進入胃部,就會出現腹瀉,這是因為胃氣受損。病邪循三焦經氣向下侵犯膈肌,就會出現腹脹、發熱、裡急後重(肛門有便意卻排不出)和腹瀉,這是因為太陰經的精氣受損。病邪迫於腸道,就會出現便後淋漓。病邪不侵犯臟腑,卻停留在厥陰經,就會出現少腹疼痛、排泄白濁。病邪侵入下焦的藏液,病邪由上脘進入胃部,再向上運行至中焦,由中焦經絡進入藏器,藏器被病邪侵犯,就會導致藏液無法留存。
沃白者,中焦輸水穀之精於脾,邪在太陰,則穀精不上輸而下墜也;沃赤者,太陰之絡傷也;下白者,邪客大腸,大腸六府之精之所留也。腎氣不利,則六府之精或動也。赤瓣者(赤瓣者,謂所出似腦,腦中有赤脈經,繞如赤瓣),小腸之絡破,從白並下也。白如雞子白,其精不雜者,六府之精也;稀如涎唾、不甚黏膩者,五藏之液也;稠如鼻涕,又雜米泔形者,太陰之精也。食入於胃,上輸於脾,淫氣於筋,淫精於肝,肝在脾下,脾氣不升,得肝之陽氣,故稠。
脾不散精於肝,故下米泔形也。結沫如漚者(漚,水上浮泡也),腸間之液也。穀精之留於大小腸者,得三焦之氣,則蒸而為膏。邪客腸間,液不為膏,因迸出也。肺氣通調水道,大小腸受之。邪在腸間,則滲入腸內也。結沫者,膏之未成者也;與沫俱出者,水氣也。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往上輸送到脾臟,過多的氣血就容易積聚在筋絡,過多的精氣就會跑到肝臟。肝臟位於脾臟下方,脾臟氣虛無法向上升,受到肝臟陽氣的影響,所以糞便比較稠密。
脾臟無法將精氣輸送到肝臟,所以糞便呈現米湯狀。
糞便中有像水泡一樣的泡沫,代表腸道間的津液。穀精停留在大小腸,受到三焦之氣的溫煦,就會蒸發成膏狀。邪氣侵入腸道,津液無法轉化為膏,就會被排出。
肺氣能調控水道,大小腸也受其影響。邪氣入侵腸道,就會滲入腸內。糞便中有泡沫,代表膏狀物質還未形成;泡沫和水一起排出,代表水氣過多。
2. 太陽證
太陽寒疫,頭痛、鼻塞、背微寒,邪在風府,前及缺盆也,肺尚未受病,寸口脈左浮右弱,黃耆川芎羌活湯主之。
黃耆(生用,三錢),川芎(四錢),羌活(二錢五分),白芷(二錢),紫蘇(二錢)
太陽寒疫,頭痛、發熱、咳嗽者,邪與肺氣爭也,寸口脈左右皆浮,羌活桔梗甘草湯主之。
羌活(三錢),桔梗(二錢半),甘草(二錢半),半夏(二錢半),紫蘇(二錢半)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由太陽經寒邪引起的疾病。患者出現頭疼、鼻塞、背部發涼等症狀,說明寒邪入侵風府穴並蔓延至缺盆穴,但肺部尚未受到嚴重影響。脈象表現為左邊浮脈右邊弱脈。
針對這種情況,醫生建議使用黃耆、川芎、羌活等藥物組成的湯劑治療。
第二段描述的是另一種情況,患者除了頭疼、鼻塞、背部發涼外,還伴有發熱和咳嗽,說明寒邪已經開始影響肺部,與肺氣相爭。脈象表現為左右兩側都浮脈。
針對這種情況,醫生建議使用羌活、桔梗、甘草等藥物組成的湯劑治療。
注意
- 古文中使用的藥量單位“錢”是古代的重量單位,與現代的克數不同,需要換算。
太陽寒疫,發熱二三日,頭痛止而渴,小便黃赤而熱者,肺液熱也,胸微緊,寸口脈右部浮滯,鼠黏子前胡湯主之。
鼠黏子(三錢),前胡(三錢),茯苓(三錢),枳殼(二錢)
太陽寒疫,發熱三四日,頭痛止、煩心、眠不安者,邪在胸也,關上脈右部浮大,黃連連翹梔子湯主之。
黃連(磨,一錢),連翹(三錢),梔子(五個),枳殼(二錢)
白話文:
如果有人患有太陽寒疫,發燒兩三天,頭痛消失卻感到口渴,小便顏色黃赤且發熱,這是肺部津液熱盛的表現,胸部微微緊繃,寸口脈右邊浮滑滯澀,可以用前胡湯來治療。
前胡湯的藥方是:鼠黏子三錢、前胡三錢、茯苓三錢、枳殼二錢。
如果有人患有太陽寒疫,發燒三到四天,頭痛消失卻煩躁不安、睡不好,這是邪氣入侵胸部的表現,關脈右邊浮大,可以用黃連連翹梔子湯來治療。
黃連連翹梔子湯的藥方是:黃連磨成粉,一錢,連翹三錢,梔子五個,枳殼二錢。
太陽寒疫,肺擁,鼻乾、發熱、泄而沫白,邪從肺傷大腸也,寸口右脈滯大、尺中右脈微澀,馬兜鈴牛蒡子湯主之。
馬兜鈴(十五個),牛蒡子(二錢),前胡(二錢半),桔梗(二錢半),黃芩(二錢)
太陽寒疫,心煩、口熱、小便澀赤、沫赤,關上左部滑大,尺中右部滑,梔子黃連連翹湯主之。
梔子(十個),黃連(磨,二錢),黃芩(四錢),連翹(五錢),當歸(四錢),赤茯苓(二錢),車前(五兜)
白話文:
太陽寒疫,肺部受寒,鼻腔乾燥、發燒、腹瀉且有白色泡沫,這是病邪從肺部影響了大腸。在脈象上,寸口的右側脈搏粗大,而尺中的右側脈搏則微細而緊澀,適合服用馬兜鈴牛蒡子湯。
馬兜鈴十五個,牛蒡子二錢,前胡二錢半,桔梗二錢半,黃芩二錢。
太陽寒疫,心神煩躁、口舌灼熱、小便短少且色赤、泡沫色紅,這表明病邪集中在關部,尺中的右側脈搏粗大,而關部的左側脈搏則滑動。適合服用梔子黃連連翹湯。
梔子十個,黃連磨後二錢,黃芩四錢,連翹五錢,當歸四錢,赤茯苓二錢,車前草五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