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氏寒疫論》~ 寒疫痢證論 (3)
寒疫痢證論 (3)
1. 陽明證
陽明寒疫,胸滿、胃脘痛、不欲食、見食則嘔,邪聚上焦也,寸口脈右部浮大而軟濁,鼠黏子前胡湯主之。
鼠黏子(三錢),前胡(二錢半),枳殼(二錢半),連翹(三錢),茯苓(三錢)
證如上,關上脈右部遲者,寒氣盛也,半夏檳榔草果湯主之。
半夏(五錢),檳榔(二錢),草果(三個),茯苓(四錢),甘草(三錢),枳殼(三錢)
胸中滿,上脘痛,見食則嘔,關上脈右部遲而濁,半夏檳榔草果湯除草果加鼠黏子二錢主之。
陽明寒疫,胸痛,手或冷,聲息下,脈沉細而弦,上焦氣不布也,冬蜜半夏湯主之。
冬蜜(一兩),半夏(六錢),茯苓(四錢),人參(三錢),細辛(八分),桂枝(二錢),炙草(二錢),粳米(一合)
陽明寒疫,上脘寒痛,見食則嘔,或腹中兩旁痛、注下,或下藏液者,邪從上焦入胃,從胃復出中焦,未入胃者,從上焦下行腸間也。中焦傷,則邪從經絡入於五藏;中焦傷,則水穀之精不入五藏,而流入腸中也。脈寸口關上右部遲而弱,半夏赤石脂湯主之。
半夏(六錢),肉豆蔻(一個),赤石脂(五錢),粳米(一合),炮姜(二錢半),茯苓(四錢),人參(三錢),炙草(二錢),藿香(二錢)
陽明寒疫,上脘痛止,腹旁臍下痛,注下與大便相雜,關上尺中脈右部遲而微緊者,蜜耆當歸茯苓湯主之。
蜜耆(四錢),焦術(三錢),茯苓(三錢),當歸(三錢),炙草(二錢半),生薑(二錢半),乾薑(二錢),木香(磨,一錢),烏藥(一錢)
陽明寒疫,上脘、腹中痛皆止,飲食進,沃白未盡止者,寸口關上尺中脈小而遲者,蜜耆當歸棗仁湯主之。
蜜耆(四錢),當歸(五錢),人參(三錢),棗仁(三錢),焦術(三錢),茯神(三錢),炙草(二錢),乾薑(錢半),生薑(二錢),木香(磨,一錢),紅棗(三個),元眼(五個)
陽明水泄,寒氣從上焦入胃,中焦為寒所傷,中焦不治,水穀之氣下行,則泄也,脈寸口關上右部皆遲小,焦術乾薑木香湯主之。
焦術(五錢),人參(四錢),乾薑(炮,三錢),炙草(三錢),木香(磨,錢半)
陽明寒疫,胸中、腹中不痛,嘔逆、泄瀉、沃白者,邪盡入胃中,氣街之氣無邪也,太陰營氣傷,中焦微也。中焦微,則氣街總無邪,而其氣不能如經也,故嘔逆、泄瀉、沃白,脈關上右部微弱,藿香半夏湯主之。
藿香(三錢),半夏(三錢),蒼朮(二錢半),厚朴(錢半),陳皮(一錢),炙草(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三個)
泄甚,加茯苓三錢。
上焦沃白者,邪從中焦復出,與氣街氣混而行於太陰,太陰氣不升,邪為府氣所迫,入於腸,裡急後重,或與大便並出。與大便並出者,大小腸府氣亂也;或獨圊,其液膠黏少如鼻涕。獨圊無大便者,大小腸府氣亂也,關下尺中右部浮而弱。浮者,府氣不和;弱者,太陰氣衰。茯苓當歸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
陽明經的寒性疫病,會出現胸悶、胃脘疼痛、不想吃東西,看到食物就想吐,這是邪氣聚集在上焦的緣故。此時右寸口的脈象是浮大而軟弱渾濁,可以用鼠黏子前胡湯來治療。
如果症狀如上,但右關脈的脈象是遲緩的,代表體內寒氣較重,可以用半夏檳榔草果湯來治療。
如果胸中滿悶、上腹部疼痛、看到食物就想吐,右關脈的脈象遲緩而渾濁,可以用半夏檳榔草果湯,但去掉草果,另外加入二錢鼠黏子來治療。
陽明經的寒性疫病,會出現胸痛、手腳可能冰冷、說話聲音低弱、脈象沉細而弦,這是上焦的氣機無法正常運行的緣故,可以用冬蜜半夏湯來治療。
陽明經的寒性疫病,會出現上腹部寒痛、看到食物就想吐,或者腹部兩側疼痛、拉肚子,甚至排出像鼻涕一樣黏稠的液體。這是邪氣從上焦進入胃部,又從胃部回到中焦。還沒進入胃部的邪氣,就從上焦向下走到腸道。中焦受損,邪氣就會從經絡進入五臟;中焦受損,水穀的精華就無法進入五臟,反而流到腸道。此時右寸口和右關脈的脈象是遲緩而虛弱,可以用半夏赤石脂湯來治療。
陽明經的寒性疫病,上腹部的疼痛停止,但腹部兩側和肚臍下方疼痛,拉肚子時大便和黏液混雜,右關脈和右尺脈的脈象是遲緩而稍微緊繃,可以用蜜耆當歸茯苓湯來治療。
陽明經的寒性疫病,上腹部和腹部的疼痛都停止了,飲食也恢復正常,但拉稀還沒完全停止,此時右寸口、右關脈和右尺脈的脈象是細小而遲緩,可以用蜜耆當歸棗仁湯來治療。
陽明經因為水瀉而導致的腹瀉,是寒氣從上焦進入胃部,中焦因為寒冷而受傷。中焦如果沒有得到治療,水穀的氣就會向下流動,導致腹瀉。此時右寸口和右關脈的脈象都是遲緩而細小,可以用焦術乾薑木香湯來治療。
陽明經的寒性疫病,胸部和腹部都不痛,但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排出白色黏液,這是邪氣完全進入胃部,氣街的氣沒有邪氣。這代表太陰經的營氣受損,中焦虛弱。中焦虛弱,氣街就沒有邪氣,但其氣無法像正常一樣運行,因此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排出白色黏液,此時右關脈的脈象是虛弱的,可以用藿香半夏湯來治療。
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再加三錢茯苓。
如果排出的是上焦的白色黏液,這是邪氣從中焦再次出現,與氣街的氣混在一起,在太陰經中運行。如果太陰經的氣無法上升,邪氣就會被腑氣所迫,進入腸道,導致腹部絞痛、裡急後重,甚至會與大便一起排出。與大便一起排出,代表大小腸的腑氣紊亂;如果只是單獨排出黏稠的液體,像鼻涕一樣,且沒有大便,也代表大小腸的腑氣紊亂。此時右關脈下方的右尺脈的脈象是浮而弱。浮脈代表腑氣不和,弱脈代表太陰經的氣衰弱。可以用茯苓當歸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