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氏寒疫論》~ 寒疫痢證論 (2)
寒疫痢證論 (2)
1. 陽明證
陽明寒疫,胸滿、胃脘痛、不欲食、見食則嘔,邪聚上焦也,寸口脈右部浮大而軟濁,鼠黏子前胡湯主之。
鼠黏子(三錢),前胡(二錢半),枳殼(二錢半),連翹(三錢),茯苓(三錢)
證如上,關上脈右部遲者,寒氣盛也,半夏檳榔草果湯主之。
半夏(五錢),檳榔(二錢),草果(三個),茯苓(四錢),甘草(三錢),枳殼(三錢)
白話文:
【陽明寒疫】指的是體內有寒邪聚集在上焦的情況,主要症狀包括胸部滿脹、胃部疼痛、不想吃東西、一看到食物就感到噁心。這時脈象在右邊寸口處會呈現浮大且軟濁的特徵。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鼠黏子前胡湯」。
配方如下:
- 鼠黏子(三錢)
- 前胡(二錢半)
- 枳殼(二錢半)
- 連翹(三錢)
- 茯苓(三錢)
【證如上,關上脈右部遲者,寒氣盛也,半夏檳榔草果湯主之】】如果病人的脈象在右邊關部呈現遲緩的特徵,這表示體內寒氣較為旺盛。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半夏檳榔草果湯」進行治療。
配方如下:
- 半夏(五錢)
- 檳榔(二錢)
- 草果(三個)
- 茯苓(四錢)
- 甘草(三錢)
- 枳殼(三錢)
胸中滿,上脘痛,見食則嘔,關上脈右部遲而濁,半夏檳榔草果湯除草果加鼠黏子二錢主之。
陽明寒疫,胸痛,手或冷,聲息下,脈沉細而弦,上焦氣不布也,冬蜜半夏湯主之。
冬蜜(一兩),半夏(六錢),茯苓(四錢),人參(三錢),細辛(八分),桂枝(二錢),炙草(二錢),粳米(一合)
陽明寒疫,上脘寒痛,見食則嘔,或腹中兩旁痛、注下,或下藏液者,邪從上焦入胃,從胃復出中焦,未入胃者,從上焦下行腸間也。中焦傷,則邪從經絡入於五藏;中焦傷,則水穀之精不入五藏,而流入腸中也。脈寸口關上右部遲而弱,半夏赤石脂湯主之。
白話文:
胸口胀满,上腹部疼痛,一见食物就想吐,脉象关上部位右侧迟缓而沉滞,可以用半夏、槟榔、草果的汤剂,去除草果,加入鼠黏子两钱治疗。
阳明寒邪入侵,胸口疼痛,手可能发冷,声音低沉,脉象沉细而弦,是上焦气机不畅造成的,可以用冬蜜半夏汤治疗。
冬蜜一两,半夏六钱,茯苓四钱,人参三钱,细辛八分,桂枝二钱,炙草二钱,粳米一合。
阳明寒邪入侵,上腹部寒痛,一见食物就想吐,或者腹部两侧疼痛、腹泻,或者下焦积液,都是邪气从上焦进入胃,从胃再进入中焦,还没有进入胃的,就从上焦向下进入肠道。中焦受损,邪气就会沿着经络进入五脏;中焦受损,水谷的精气就不能进入五脏,而流入肠道。脉象寸口关上部位右侧迟缓而弱,可以用半夏赤石脂汤治疗。
半夏(六錢),肉豆蔻(一個),赤石脂(五錢),粳米(一合),炮姜(二錢半),茯苓(四錢),人參(三錢),炙草(二錢),藿香(二錢)
陽明寒疫,上脘痛止,腹旁臍下痛,注下與大便相雜,關上尺中脈右部遲而微緊者,蜜耆當歸茯苓湯主之。
蜜耆(四錢),焦術(三錢),茯苓(三錢),當歸(三錢),炙草(二錢半),生薑(二錢半),乾薑(二錢),木香(磨,一錢),烏藥(一錢)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的是一種病症,屬於陽明寒疫,症狀包括上脘疼痛、腹部兩側靠近肚臍下方疼痛、排泄物與大便混雜,以及手腕關節尺脈右邊跳動遲緩且略微緊繃。這種病症可以用蜜耆當歸茯苓湯來治療。
藥方三
蜜耆(四錢)、焦術(三錢)、茯苓(三錢)、當歸(三錢)、炙草(二錢半)、生薑(二錢半)、乾薑(二錢)、木香(磨,一錢)、烏藥(一錢)。
這個藥方叫做蜜耆當歸茯苓湯,包含以下藥材:蜜耆四錢、焦術三錢、茯苓三錢、當歸三錢、炙草二錢半、生薑二錢半、乾薑二錢、磨好的木香一錢、烏藥一錢。
注
- 上述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 古文中的重量單位和現代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換算。
陽明寒疫,上脘、腹中痛皆止,飲食進,沃白未盡止者,寸口關上尺中脈小而遲者,蜜耆當歸棗仁湯主之。
蜜耆(四錢),當歸(五錢),人參(三錢),棗仁(三錢),焦術(三錢),茯神(三錢),炙草(二錢),乾薑(錢半),生薑(二錢),木香(磨,一錢),紅棗(三個),元眼(五個)
陽明水泄,寒氣從上焦入胃,中焦為寒所傷,中焦不治,水穀之氣下行,則泄也,脈寸口關上右部皆遲小,焦術乾薑木香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一段
陽明經寒邪引起的疾病,患者上腹部、腹中疼痛都止住了,飲食也進食得下,但口渴卻沒有完全消失。摸脈時,寸口關上尺中脈搏微弱且遲緩,這時可以用蜜耆當歸棗仁湯來治療。
藥方
蜜耆(四錢),當歸(五錢),人參(三錢),棗仁(三錢),焦術(三錢),茯神(三錢),炙草(二錢),乾薑(錢半),生薑(二錢),木香(磨成粉,一錢),紅棗(三個),元眼(五個)
第二段
陽明經水瀉,寒邪從上焦(胸部)進入胃部,中焦(腹部)受到寒邪的損傷,中焦得不到調理,水穀之氣向下運行,就會導致腹瀉。摸脈時,寸口關上右部脈搏皆微弱且遲緩,可以用焦術乾薑木香湯來治療。
焦術(五錢),人參(四錢),乾薑(炮,三錢),炙草(三錢),木香(磨,錢半)
陽明寒疫,胸中、腹中不痛,嘔逆、泄瀉、沃白者,邪盡入胃中,氣街之氣無邪也,太陰營氣傷,中焦微也。中焦微,則氣街總無邪,而其氣不能如經也,故嘔逆、泄瀉、沃白,脈關上右部微弱,藿香半夏湯主之。
藿香(三錢),半夏(三錢),蒼朮(二錢半),厚朴(錢半),陳皮(一錢),炙草(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三個)
泄甚,加茯苓三錢。
上焦沃白者,邪從中焦復出,與氣街氣混而行於太陰,太陰氣不升,邪為府氣所迫,入於腸,裡急後重,或與大便並出。與大便並出者,大小腸府氣亂也;或獨圊,其液膠黏少如鼻涕。獨圊無大便者,大小腸府氣亂也,關下尺中右部浮而弱。浮者,府氣不和;弱者,太陰氣衰。茯苓當歸湯主之。
白話文:
藥方
焦術(五錢)、人參(四錢)、乾薑(炮製,三錢)、炙草(三錢)、木香(磨成粉,一錢半)
病症
陽明經寒邪入侵,胸部和腹部沒有疼痛感,出現嘔吐、腹瀉、白色稀便等症狀。邪氣全部進入胃部,氣機運行不通暢,沒有邪氣。太陰經營氣受損,中焦虛弱。中焦虛弱,氣機運行不通暢,沒有邪氣,但氣機不能按照經絡正常運行,所以出現嘔吐、腹瀉、白色稀便等症狀。脈象關上右部微弱。
藥方
藿香(三錢)、半夏(三錢)、蒼朮(二錢半)、厚朴(一錢半)、陳皮(一錢)、炙草(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三個)
其他
如果腹瀉嚴重,再加茯苓三錢。
病症
上焦出現白色稀便,邪氣從中焦再次出來,與氣機運行不通暢的氣混合,流入太陰經,太陰經氣無法上升,邪氣被府氣逼迫,進入腸道,出現裡急後重,或與大便一起排出。與大便一起排出,說明大小腸府氣混亂;或者單獨排泄,排出液體黏稠稀少像鼻涕一樣。單獨排泄沒有大便,說明大小腸府氣混亂。脈象關下尺中右部浮而弱。浮脈代表府氣不和;弱脈代表太陰經氣虛衰。
藥方
茯苓當歸湯
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陽明經寒邪入侵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白色稀便等症狀。中醫認為,這種疾病是因中焦虛弱,氣機運行不通暢,導致邪氣入侵胃部,而太陰經營氣受損,導致氣機不能正常運行。
醫生根據患者的病症,開了兩個藥方。第一个藥方以焦術、人參、乾薑等溫補脾胃、化寒止瀉;第二个藥方以藿香、半夏等理氣化濕、健脾止嘔。
此外,醫生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不同的处方调整,例如腹泻严重者加茯苓,上焦出現白色稀便者则服用茯苓當歸湯。
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其病因,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茯苓(三錢),當歸(五錢),甘草(二錢半),酒芍(二錢半),黃芩(二錢),黃連(磨,一錢),枳殼(錢半),厚朴(二錢)
不裡急後重,關上尺中脈右部遲者,當歸蜜耆木香湯主之。
當歸(四錢),蜜耆(三錢),茯苓(三錢),陳皮(八分),炙草(錢半),木香(磨,一錢)
與水液並下,加扁豆三錢(炒)。
陽明寒疫,發熱,鼻乾,胸痛,嘔逆,後沃,邪乘三焦之氣傷太陰,胸中之邪未解也,關上右部浮躁,馬兜鈴藿香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一個方劑
-
藥材:
-
茯苓:3錢
-
當歸:5錢
-
甘草:2錢半
-
酒芍藥:2錢半
-
黃芩:2錢
-
黃連:研磨成粉,1錢
-
枳殼:1錢半
-
厚朴:2錢
-
適用症狀:
-
不裡急後重(指大便不暢,但沒有急迫感,排便後仍然有墜脹感)。
-
關上尺中脈右部遲(脈象診斷,指手腕尺脈右邊跳動遲緩)。
-
方劑名稱:
-
當歸蜜耆木香湯
第二個方劑
-
藥材:
-
當歸:4錢
-
蜜耆:3錢
-
茯苓:3錢
-
陳皮:8分
-
炙甘草:1錢半
-
木香:研磨成粉,1錢
-
扁豆:3錢(炒制)
-
適用症狀:
-
陽明寒疫(指由寒邪侵襲陽明經而引起的疾病,表現為發熱、鼻乾、胸痛、嘔逆、腹瀉等)。
-
後沃(指腹瀉)。
-
邪乘三焦之氣傷太陰(指寒邪侵入三焦,損害太陰經)。
-
關上右部浮躁(脈象診斷,指手腕尺脈右邊跳動浮躁)。
-
方劑名稱:
-
馬兜鈴藿香湯
註解
- 以上藥材用量均為傳統的中藥計量單位,1錢約等於3.75克。
- 現代中醫在使用這些方劑時,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 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用藥,應咨詢專業醫師。
馬兜鈴(三錢),牛子(二錢),藿香(二錢),白芷(錢半),前胡(二錢),枳殼(二錢),甘草(二錢),酒芍(二錢),黃芩
陽明寒疫,中焦沃白,腹痛,邪乘三焦氣街,止於中脘之下,而傷太陰也。氣街之邪未解者,發熱,關上右部浮大而弱。浮大者,邪在外呼吸之道也;弱者,太陰之氣傷也。大黃木香湯主之。
大黃(酒浸,三錢),木香(磨,錢半),桔梗(二錢半),厚朴(二錢半),甘草(二錢半),黃芩(二錢半),當歸(三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馬兜鈴三錢、牛子二錢、藿香二錢、白芷一錢半、前胡二錢、枳殼二錢、甘草二錢、酒芍二錢、黃芩適量。這是治療陽明寒疫的方子,患者中焦虛寒,腹痛,邪氣侵犯三焦氣道,停滯在中脘之下,傷及太陰。氣道中的邪氣未解,會導致發熱,關節右側浮腫且無力。浮腫是因為邪氣在呼吸道外,無力是因為太陰之氣受損。可以用大黃木香湯治療。方劑為大黃(酒浸,三錢)、木香(磨粉,一錢半)、桔梗(二錢半)、厚朴(二錢半)、甘草(二錢半)、黃芩(二錢半)、當歸(三錢)、茯苓(三錢)。
中焦沃白,發熱,腹滿,數至圊不出,三焦氣獨盛,太陰氣衰也。三焦氣所以獨盛者,與邪合故也。脈關上右部浮大,上及寸口,下及尺中,大黃牛蒡子車前草湯主之。
大黃(酒浸,調服,六錢),芒硝(二錢半),枳殼(三錢),厚朴(四錢),車前(五兜),牛子(三錢)
胸以上熱盛,加石膏四錢。
下之熱減,滿去,沃沫不止者,熱未徹也,關上脈大而弱,黃芩當歸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中焦積熱,發燒,腹部脹滿,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排泄,三焦氣盛而太陰氣虛。三焦氣之所以獨盛,是因為與邪氣結合。脈象關上右部浮大,上至寸口,下至尺中,可用大黃、牛蒡子、車前草湯治療。
方劑:大黃(酒浸,調服,六錢)、芒硝(二錢半)、枳殼(三錢)、厚朴(四錢)、車前(五兜)、牛蒡子(三錢)。
如果胸部以上熱盛,可以加石膏四錢。
如果腹瀉後熱度減輕,腹部脹滿消除,但仍然持續分泌大量黏液,說明熱邪尚未完全消除,關上脈象大而弱,可以用黃芩當歸大黃湯治療。
黃芩(三錢),當歸(五錢),生地(四錢),大黃(三錢),木香(錢半),厚朴(二錢),茯苓(三錢)
中焦沃白、呃逆、四支涼,關上尺中小弱者,邪在中焦,乘中焦之絡上逆,故呃。氣街之氣頗為邪所阻,故四肢涼也。黃連柿蒂藿香湯主之。
黃連(錢半),大黃(酒浸,三錢),酒芍(二錢半),甘草(二錢半),柿蒂(五個),藿香(二錢),腹毛(錢)
以黃連錢半,吳萸錢半,拌勻合炒,去吳萸不入藥。
中焦沃白,呃逆,四肢厥,心煩,脈微,寸口尺中時不見,三焦之氣為邪所阻也。香連桂樸湯主之。急治之,否則入藏也。其人喜冷身寒者,邪猶在府,心昏、神惕者不治。
白話文:
黃芩、當歸、生地、大黃、木香、厚朴、茯苓這些藥材可以用來治療中焦虛寒、呃逆、四肢冰冷的病症。這些症狀是因為邪氣停留在中焦,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四肢冰冷。可以用黃連、柿蒂、藿香等藥材來治療。
如果出現中焦虛寒、呃逆、四肢厥冷、心煩、脈象微弱等症狀,說明三焦之氣被邪氣阻滯。可以用黃連、大黃、酒芍藥、甘草、柿蒂、藿香、腹毛等藥材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不及時治療,邪氣就會入侵臟腑。如果患者喜歡冷,身體冰冷,說明邪氣還在表層,心神昏沉、驚恐不安則無法治療。
黃連(二錢),大黃(三錢),甘草(三錢),酒芍(三錢),阿膠(二錢),肉桂(錢半),厚朴(三錢),腹毛(二錢),藿香(二錢),當歸(四錢),茯苓(三錢),防風(二錢),芒硝(五分)
拌炒黃連如前法。
中焦沃白,邪去,太陰氣未復,泄不止而後沫,三部脈皆弦弱者,當歸茯苓防黨湯主之,歸脾湯亦主之。
當歸(五錢),茯苓(三錢),防黨(三錢),炙草(二錢),扁豆(炒,三錢),桔梗(二錢),木香(磨,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三個),白朮(三錢),酒芍(錢半)
白話文:
藥方
黃連 (2錢),大黃 (3錢),甘草 (3錢),酒芍藥 (3錢),阿膠 (2錢),肉桂 (1.5錢),厚朴 (3錢),腹皮 (2錢),藿香 (2錢),當歸 (4錢),茯苓 (3錢),防風 (2錢),芒硝 (0.5錢)
製法
黃連用先前的方法拌炒。
病症
中焦濕熱,邪氣已除,但太陰之氣未恢復,瀉不止且有泡沫,三部脈象皆弦弱者。
主治方
當歸茯苓防風湯 (當歸 5錢,茯苓 3錢,防風 3錢,炙甘草 2錢,扁豆 (炒) 3錢,桔梗 2錢,木香 (磨) 1錢,生薑 3片,紅棗 3個,白朮 3錢,酒芍藥 1.5錢) 以及歸脾湯亦可治之。
藥方
這個藥方包含黃連、大黃、甘草、酒芍藥、阿膠、肉桂、厚朴、腹皮、藿香、當歸、茯苓、防風、芒硝等藥材,各用量如上。
製法
黃連的處理方法與之前相同。
病症
患者的中焦部位有濕熱,邪氣已經被驅散,但脾胃機能尚未恢復,導致持續腹瀉,甚至有泡沫出現。同時,三部脈象都呈現弦弱的狀態。
主治方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服用當歸茯苓防風湯,也可以服用歸脾湯。當歸茯苓防風湯的藥材包括當歸、茯苓、防風、炙甘草、扁豆、桔梗、木香、生薑、紅棗、白朮、酒芍藥,各用量如上。
注
- 文中提到的“錢”和“分”都是中藥材的計量單位。
- 藥方和病症的描述是傳統中醫的用語,需要專業人士解釋。
- 任何中藥的使用都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中焦下沫,邪自中焦而將歸下焦也,小便不利,或後重,臍下微痛,脈關下尺上右部小滑而弱。小滑者,小腸大腸之氣傷於邪也;弱者,小腸大腸之水液不行,陰氣衰也。茯苓白朮車前湯主之。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白朮(二錢半),黃芩(錢半),車前(三兜)
中焦邪去者,除白朮、黃芩,加朱苓二錢;沫赤者,加當歸三錢;不後重者,中焦邪盡也。
中焦下注白,邪自中焦歸於大腸也。邪歸大腸,則水液不行,府精必動,故下注白也,小便不利或後重。茯苓扁豆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一段: 中焦有邪氣,邪氣將要移向下焦,會導致小便困難,或者有後重感,腹部下方有微痛。脈象在關、下尺和上右部呈現小而滑且弱的特徵。小滑表示小腸和大腸的氣已被邪氣所傷,弱則表示小腸和大腸的津液不能正常運行,陰氣衰弱。藥方是茯苓白朮車前湯,主要成分有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白朮(二錢半)、黃芩(錢半)和車前(三兜)。如果中焦邪氣已經消散,則去掉白朮和黃芩,增加朱苓二錢;如果泡沫呈紅色,則需加入當歸三錢;若沒有後重感,則表明中焦的邪氣已經完全清除。
第二段: 當中焦的邪氣被驅除時,可以去掉白朮和黃芩,並加上朱苓二錢。若泡沫呈紅色,則需加入當歸三錢。若沒有後重感,則表明中焦的邪氣已經完全清除。
若中焦邪氣進入大腸,邪氣影響了大腸的運作,導致大腸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使得下腹部位出現白色分泌物,小便困難或有後重感。此情況適用茯苓扁豆厚朴湯,主要成分有茯苓、扁豆和厚朴。
茯苓(四錢),澤瀉(三錢),焦術(二錢半),黃芩(二錢),扁豆(三錢),甘草(二錢),厚朴(二錢),木香(磨,一錢)
中焦邪去者,小便必利,除焦朮、黃芩、厚朴、木香。後重者,不除厚朴。
下焦下注白,邪自胸中乘氣街歸於下焦也。胸中邪未解者,鼻乾、口渴,寸口尺中右部浮小而澀,鼠黏子茯苓澤瀉湯主之。
鼠黏子(一錢),前胡(二錢),枳殼(錢半),茯苓(三錢),澤瀉(二錢),朱苓(錢半),桔梗(錢半)
下焦下注白,胸中邪解者,鼻不幹,口不渴,尺中右部脈軟動,朱苓澤瀉湯主之。
白話文:
这段古文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法。第一种疾病是中焦邪气导致的小便不利,可以服用包含茯苓、泽泻等药材的汤药治疗,去除邪气后小便会变得畅通。第二种疾病则是胸中邪气向下焦蔓延导致的下焦排泄物发白,可以根据胸中邪气是否已解除,分别使用不同的汤药治疗。
这段古文涉及很多中医理论,如中焦、下焦、邪气、气道、脉象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
朱苓(三錢),澤瀉(二錢半),茯苓(三錢),桔梗(二錢半)
後重,加枳殼一錢,厚朴錢半。
陽明寒疫,歸於厥陰,小腹緊痛,下白,尺中右部脈沉,烏藥茯苓湯主之。
烏藥(二錢),小茴(錢半),茯苓(三錢),厚朴(一錢),枳殼(一錢)
陽明寒疫,頭痛、腹痛、口渴者,邪乘陽明氣下,復上走頭也。寸口關上尺中脈右部皆軟而浮。軟者,邪在根結氣之外也;浮者,邪未乘氣街之氣也。石膏白芷湯主之。
石膏(三錢),白芷(二錢),葛根(煨,錢半),甘草(錢半),防風(二錢),荊芥(二錢),粳米(一合)
白話文:
陽明寒邪入侵,導致頭痛、腹痛、口渴,這是邪氣乘着陽明經氣向下走,又向上攻頭造成的。患者寸口關上和尺中脈右部脈象都軟而浮。軟說明邪氣停留在經氣的表面,而浮說明邪氣還沒有深入經氣。可以用石膏白芷湯來治療。
方劑六
石膏(三錢),白芷(二錢),葛根(煨,錢半),甘草(錢半),防風(二錢),荊芥(二錢),粳米(一合)
石膏白芷湯由石膏三錢、白芷二錢、煨葛根半錢、甘草半錢、防風二錢、荊芥二錢、粳米一合組成。
陽明寒疫,鼻乾、心煩,邪乘根結之氣也。寸口右部浮小而弦。浮小者,根結之氣為邪所乘也;弦者,陽氣不旁通也。藿香前胡桔梗湯主之。
藿香(二錢),前胡(二錢半),桔梗(二錢),甘草(一錢),荊芥(一錢),紫蘇(錢半)
陽明寒疫,鼻乾、心煩,發熱,寸口右部浮而澀。牛蒡子連翹湯主之。
牛蒡子(錢半),馬兜鈴(十個),連翹(二錢),前胡(錢半),黃芩(錢半),枳殼(一錢)
熱甚,加黃連五分,磨。
陽明寒疫,下沫、脫肛而腫者,邪自肺乘大腸之絡,入於大腸也。脈小而弱,尺中右部時一躁也,寸口右部時一滯也。馬兜鈴當歸牛蒡子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寒疫症狀包括鼻乾、心煩和邪氣侵入體內的根結部位,寸口右部脈象浮小且帶有弦韌。浮小表示根結部位受到邪氣影響,弦則代表陽氣運行不暢。治療此症狀的藥方是藿香前胡桔梗湯。
成分如下:
- 藿香:二錢
- 前胡:二錢半
- 桔梗:二錢
- 甘草:一錢
- 芥:一錢
- 紫蘇:錢半
若出現鼻乾、心煩和發熱的陽明寒疫症狀,寸口右部脈象浮而澀,則需使用牛蒡子連翹湯進行治療。
成分如下:
- 牛蒡子:錢半
- 馬兜鈴:十個
- 連翹:二錢
- 前胡:錢半
- 黃芩:錢半
- 枳殼:一錢
若病情嚴重,可增加黃連五分,並研磨後服用。
對於下沫、脫肛且腫脹的陽明寒疫症狀,這是邪氣從肺部進入大腸導致的結果。脈象表現為尺中右部時有躁動,寸口右部時有滯塞。治療此症狀的藥方是馬兜鈴當歸牛蒡子湯。
成分如下:
- 馬兜鈴:適當份量
- 當歸:適量
- 牛蒡子:錢半
馬兜鈴(三錢),厚朴(三錢),當歸(五錢),牛子(二錢),枳殼(二錢),槐角(二錢),澤瀉(二錢),秦艽(二錢),地榆(錢半),芒硝(五分)
白話文:
馬兜鈴(三錢)、厚朴(三錢)、當歸(五錢)、牛膝(二錢)、枳殼(二錢)、槐角(二錢)、澤瀉(二錢)、秦艽(二錢)、地榆(一錢半)、芒硝(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