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秘藏
《蘭室秘藏》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學派創始人李杲(李東垣)的代表作。這部醫學經典深刻闡述了脾胃在人體生理和病理中的核心地位,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一套獨特的診斷與治療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全書內容豐富,從理論闡述到具體方藥應用,皆圍繞「脾胃為後天之本」這一核心思想展開。
李東垣在書中開宗明義,將脾胃視為決定人體健康的關鍵。他認為,脾胃負責運化水穀,將飲食轉化為精微物質,進而滋養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這就如同國家的糧倉,一旦糧倉空虛或運輸不暢,整個國家都會因缺乏給養而陷入困境。因此,他強調理氣、血、津液的生成和輸布都依賴於脾胃的健全功能。脾胃強健,則氣血充盈,身體康泰;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失養,百病叢生。這種將脾胃提升至「後天之本」的核心地位,是李東垣學說最為顯著的特色,也是《蘭室秘藏》的理論基石。
書中對導致脾胃損傷的病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特別強調飲食失調與過度勞倦這兩大因素。李東垣認為,現代人(他當時所處的年代)遠離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生活方式,常常因恣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或飲食過量而直接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氣機阻滯、濕濁內生,出現腹脹、痞滿、噁心、腹瀉等症狀。他引用《黃帝內經》的論述,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詳細闡述飲食不當的致病機制。同時,他也指出過度勞累(包括體力勞動和精神緊張)會耗損人體元氣,特別是脾氣和胃氣。勞則氣耗,氣虛則不能固護,容易導致內熱、自汗、四肢無力、精神萎靡等症。書中《勞倦所傷論》明確指出「勞則氣耗」、「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闡述了勞倦如何通過氣虛火旺的機制進一步損傷脾胃。這兩大病因論,深刻揭示了生活方式與脾胃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繫,至今仍具臨床指導意義。
基於對脾胃核心地位和主要致病因素的認識,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提出了具體的治療原則和豐富的方劑。其治療思想的核心是「治病必先調脾胃」,無論疾病表現如何複雜多樣,根源往往在於脾胃的虛損或功能失調。因此,在治療各種疾病時,都應考慮顧護或調補脾胃。
在方劑應用上,書中展現了高度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針對因飢飽勞役損傷導致的脾胃元氣不足,李東垣創立了「補中益氣湯」(書中稱「調中益氣湯」),這是其脾胃學說的代表方之一。此方以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陽氣,陳皮理氣和胃,當歸養血。它精妙地體現了「甘溫補中」的治療思想,針對氣虛下陷、無力升舉的病機,具有顯著療效,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虛證,尤其是由脾胃氣虛引起的內臟下垂、久瀉、脫肛、慢性疲勞等。書中在介紹調中益氣湯時,詳細列舉了因脾胃元氣不足而引發的 myriad 症狀,如四肢困倦、口失滋味、大小便異常、胸滿短氣、食入反出、耳鳴目花等,並提供了根據具體症狀(如腹中氣不轉運、下元陰火、血虛、濕熱、胃氣不和、痰厥頭痛)進行加減的細緻指導,充分體現了李東垣辨證論治的精髓和「因病施治」的靈活變通。
對於飲食所傷,書中根據傷食的寒熱虛實,提供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如傷寒物或積滯較重者,可用乾薑、神麯、三稜、廣朮等溫中化滯;傷熱物或濕熱積滯者,可用枳實、白朮、黃連、大黃等清熱消導。對於食物停滯於上焦引起嘔吐痞滿者,甚至可以考慮用瓜蒂散等催吐法,「在上者因而越之」,但同時又警示不可過劑,以免「過劑則反傷腸胃」,造成更嚴重的損傷,引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的古訓,體現了謹慎用藥的原則。書中也包含了一些旨在開胃進食、調和脾胃的方劑,如「寬中喜食無厭丸」、「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等,說明了針對不同脾胃問題的多樣化治療手段。
對於勞倦所傷引起的內熱虛弱,除了補中益氣湯類的方劑外,李東垣也提到了《金匱要略》中的黃耆建中湯,此方以黃耆補氣,飴糖、桂枝溫陽補虛,芍藥、甘草和營緩急,也是溫補之法,用於治療虛勞引起的各種不適。書中還提到了「交泰丸」,用於升陽氣、瀉陰火,調和營衛,也是針對勞倦導致的虛火內生、營衛不和等複雜病機而設。這些方劑的應用,都緊密圍繞著調理因勞倦而受損的脾胃和元氣。
除了治療已病,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也高度重視「治未病」的理念。他認為,預防疾病的關鍵在於日常的養生保健,核心仍然是保護脾胃。通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調暢情緒等措施,可以避免脾胃受損,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這與《勞倦所傷論》中對上古聖人養生之道的描述相呼應,強調了順應自然、節制慾望對於維護健康的根本意義。保持脾胃功能的穩定,正是實現「治未病」目標的重要途徑。
《蘭室秘藏》也將人體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書中指出,外部環境的變化(如寒熱溫涼)會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因此,治病用藥需要順應四時變化,根據季節的寒熱特性調整方藥的溫涼補瀉。例如,調中益氣湯的加減方中,明確說明了夏月加白芍藥、黃芩清熱,冬月加乾薑溫中,春月腹痛加芍藥等,這些都體現了因時制宜、順應自然的治療思想。
在辨證論治方面,李東垣強調對疾病的寒、熱、虛、實進行精確區分,這是確定治療方案的基礎。他認為,脾胃病機複雜,有因寒濕困脾者,宜溫中化濕;有因濕熱蘊脾者,宜清熱燥濕;有因脾氣虛弱者,宜甘溫補益;有因胃陰不足者,宜甘涼養胃;有因中焦氣滯食積者,宜行氣消導。書中在調中益氣湯的加減說明中,詳細區分了下元陰火(虛熱)、血虛血澀、濕熱相合、痰厥頭痛、胃氣不和等不同病機,並給出了相應的加減藥物,如用黃連、黃柏、知母清熱,用當歸補血,用茯苓、澤瀉、蒼朮利濕等,充分展示了在脾胃病框架下精細辨證的重要性。這種細緻入微的辨證思維,使得治療更具針對性,避免了簡單化處理帶來的弊端。
總而言之,《蘭室秘藏》是一部以脾胃學說為核心的劃時代著作。李東垣通過這部書,確立了脾胃「後天之本」、「百病之源」的學術地位,深刻闡述了飲食勞倦等生活因素的致病機制,並構建了一套以調補脾胃為核心,結合精細辨證、靈活應用的治療體系。書中的「補中益氣湯」等方劑至今仍是臨床常用方。其強調「治未病」、關注內外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以及高度重視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都對後世中醫學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李東垣的脾胃學說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體系,為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使《蘭室秘藏》成為中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中 (14)
卷中 (15)
卷中 (16)
卷中 (17)
卷中 (18)
卷中 (19)
卷中 (20)
卷中 (21)
卷下 (1)
- 卷下
- 大便結燥門
- 大便結燥論
- 通幽湯
- 潤燥湯
- 潤腸丸
- 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
- 雜病門
- 安神丸
- 當歸補血湯
- 柴胡升麻湯
- 火鬱湯
- 小黃丸
- 黃芩利膈丸
- 補益腎肝丸
- 太陽經嚏藥
- 除濕補氣湯(一名清神補氣湯)
- 參歸湯
- 升陽湯
- 自汗門
- 自汗論
- 周衛湯
- 益黃散
- 升陽益血湯
- 厚腸丸
- 大蕪荑湯(一名梔子茯苓湯)
- 塌氣退黃湯(一名茯苓滲濕湯)
- 消痞丸
- 癍疹論
- 黍黏子湯
- 麻黃柴胡升麻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