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消渴論

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脈要精微論云:「癉成為消中。」夫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白話文:

《陰陽別論》說:「兩陽凝聚,稱為消渴。」《脈要精微論》說:「癉病變為消渴。」「兩陽」是指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主導津液,如果患上消渴,就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的症狀,這是津液不足造成的。足陽明胃經主導血液,如果發熱就會導致消渴,容易飢餓,是因為血液中潛藏著虛火,導致血氣不足。凝聚是指津液不足,導致乾燥而不潤澤,都是因為燥熱導致的疾病。這種疾病是因為經常進食甜食和油膩食物,導致氣血上溢,轉化為消渴症。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大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皮膚肌肉消削是也。經云:「凡治消癉,僕系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白話文:

用蘭花治療,目的是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不可以服用膏粱、芳草或石藥,因為它們的氣息剽悍,容易助長體內的燥熱。南方人說:「邪氣滯留在六腑,那麼陽脈就會不調和。陽脈不調和,氣就會鬱積。氣鬱積,陽脈就會過於旺盛。陽脈過於旺盛,陰氣就無法得到滋養。」所以皮膚肌肉消瘦就是這個原因。經書上說:「凡是治療消癉、半側癱瘓、萎縮、厥冷、氣滿、口吐鮮血、肥胖富貴之人,這些都是膏粱之疾造成的。」

」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後分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於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亦肌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

白話文:

岐伯說:「脈搏實,說明疾病時間長,容易治癒;脈搏弦,說明疾病雖然輕微,但持續時間長,難以治癒。」

後來將消症分為三類:

  • **上消:**舌頭上有紅色裂紋,口渴難耐,喝水不暢。逆調論中說:「心臟將熱氣移到肺部,再傳到膈膜,導致消病。」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 **中消:**食量大但日漸消瘦,時常自汗,大便乾硬,小便次數多。叔和說:「口乾、多飲水、多進食,同時因肌肉虛弱導致消瘦,是中消。」可以用調胃承氣三黃丸治療。

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方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未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

白話文:

傳變為下消,表現為煩躁口渴、耳朵焦黑乾燥、小便黏稠。叔和說:「焦煩水液容易耗損,這是腎的消耗。」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總錄說:「末期能進食的病人,一定會發腦疽或背部瘡;不能進食的病人,一定會傳變為中滿鼓脹,都被認為是無法醫治的證候。」

潔古老人對症治療:能進食且口渴的,用白虎湯加人參;不能進食且口渴的,用錢氏方的白朮散倍量葛根治療。上焦和中焦病症平息後,就不會再傳變為下消。

前人用藥用心良苦!有人問:「為什麼沒有傳變為瘡疽?」這是因為火邪盛的原因。

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未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知過與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

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制也。處方之制,宜加意焉。

白話文:

瘡痛很嚴重但是沒有潰爛,或者流出紅色液體。經典上說:「有形體卻不疼痛,是陽症。」要趕緊調理陽氣,不要調理陰氣,治療方法應針對下腹部氣血虛弱,元氣足的人能活,元氣不足的人會死。為何瘡未傳至腹部就肚子脹滿?因為寒症應以熱療,縱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都不能廢棄這個原則而另尋他法。然而臟腑位置有遠近的區別,心肺位於較近處,用藥量宜小;腎肝位於較遠處,用藥量宜大,都要用適當的劑量。因此,知道用藥過多過少都會受到懲罰,沒有剛好適中的情況。像是發高燒或發中燒,如果治療得太過急躁,過度治療而導致病情拖延,變成肚子脹滿的疾病,正是因為上頭的熱氣還沒消除,中焦又產生寒氣。

2. 和血益氣湯

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白話文:

這藥物用於治療口乾舌燥、頻尿以及舌頭上有紅色脈絡的狀況,能生津液、消除干燥並促進肌肉生長。

柴胡 炙甘草 生甘草(此味治口乾舌乾也) 麻黃根(各三分) 酒當歸梢(四分) 酒知母 酒漢防己 羌活(各五分) 酒生地黃(七分) 升麻(一錢) 杏仁 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酒黃連(八分治舌上赤脈也) 石膏(六分治小便赤色) 酒黃柏(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熱濕面、酒、醋等物。

白話文:

柴胡、炙甘草、生甘草(生甘草用於治療口乾舌燥)、麻黃根(各三分) 當歸梢(四分) 知母、漢防己、羌活(各五分) 生地黃(七分) 升麻(一錢) 杏仁、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黃連(八分,用於治療舌頭上的紅色脈絡) 石膏(六分,用於治療小便發紅) 黃柏(一錢)

3. 當歸潤燥湯

治消渴大便閉澀,乾燥結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見浮雲。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導致的大便乾硬、排便困難,喜歡喝熱飲,生殖器收縮,舌頭乾燥、口腔乾渴,眼睛乾澀難以張開,以及在暗處會看到彷彿有浮雲飄動的症狀。

細辛(一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柴胡(七分) 熟地黃(三分) 黃柏 知母 石膏 桃仁(泥子) 當歸身 麻子仁 防風 荊芥穗(各一錢) 升麻(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杏仁(六個) 小椒(三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遠忌辛熱物。

白話文:

細辛(0.5 克) 生甘草 炙甘草(各 1.5 克) 柴胡(3.5 克) 熟地黃(1.5 克) 黃柏 知母 石膏 桃仁(泥烤過的)(5 克) 當歸身 麻子仁 防風 荊芥穗(各 5 克) 升麻(7.5 克) 紅花(少許) 杏仁(6 顆) 小椒(3 顆)

4. 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白話文:

治療身體日益消瘦但食慾旺盛,口腔與舌頭乾燥,自發性出汗,大便秘結,小便次數增多的情況。

升麻(四分) 防風 生甘草 漢防己 生地黃(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柴胡 羌活 炙甘草 酒黃芩 酒知母 黃芩(各一錢) 石膏 酒龍膽草 黃柏(各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五個) 杏仁(十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酒一匙,煎至一盞,稍熱服食遠。

白話文:

升麻(1.2 克) 防風 生甘草 漢防己 生地黃(各 1.5 克) 當歸身(1.8 克) 柴胡 羌活 炙甘草 酒黃芩 酒知母 黃芩(各 3 克) 石膏 酒龍膽草 黃柏(各 4.5 克) 紅花(少量) 桃仁(5 個) 杏仁(10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