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回本書目錄

1. 消渴門

2. 消渴論

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脈要精微論云:「癉成為消中。」夫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大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皮膚肌肉消削是也。經云:「凡治消癉,僕系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後分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於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亦肌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

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方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未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

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未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知過與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

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制也。處方之制,宜加意焉。

白話文:

在《消渴論》中,古人提到:「當兩種陽氣結合,就形成了消渴症。」另一說法則是:「癉症最終會發展成消渴。」這裡的兩種陽氣指的是陽明經。手部的陽明大腸經負責津液的運作,如果生病了,就會出現眼睛黃、口乾等症狀,這表示體內的津液不足。腳部的陽明胃經負責血液運行,當胃熱時,會造成食物消化快、容易餓,這是因為血液中藏有過多的熱量,使得血液不足。所謂的結合,就是津液不足,導致身體乾燥,這都是由燥熱引起的疾病。這種病常見於經常食用甜食和高脂肪食物的人,因此他們的體內氣血上溢,進而形成消渴。

治療消渴病,首先應清除體內的舊氣。但不能服用高脂食物、香草或礦物質藥物,因為這些會增加燥熱。有人說:「當邪氣進入六腑,陽脈就會失去平衡,氣血停滯,陽脈會變得旺盛,導致陰氣無法得到滋養。」因此,我們會看到皮膚和肌肉的消瘦。古籍記載:「消渴、癉、偏枯、痿厥、氣滿、反胃等病症,多發生在生活富貴的人身上,他們的病因往往來自於高脂食物。」

岐伯說:「如果脈搏堅實,病情即使持續一段時間,仍有機會治癒;但如果是弦脈,即使是輕微的病,若持續太久,就難以治癒。」後來,人們將消渴症分為三類: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的特徵是舌頭紅且裂開,非常口渴且大量喝水,這是由於心臟熱力傳到肺部,再傳到橫膈膜所致。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中消的特徵是食慾好卻瘦弱,出汗,大便硬,小便頻繁,這是由於肌肉虛弱所致。可用調胃承氣三黃丸來治療。下消的特徵是煩躁且大量喝水,耳朵乾燥,小便像糖漿,這是由於腎臟功能衰竭所致。可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總的來說,如果患者還能吃東西,可能會出現腦部或背部的瘡;如果不能吃東西,可能會出現腹部腫脹,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潔古老人提出了一種治療方法:對於能吃東西且口渴的患者,可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對於不能吃東西且口渴的患者,可使用白朮散,並加倍使用葛根。只要上中消得到控制,就不會再有下消的情況。古人的用藥方式真是智慧啊!

有人問:「為什麼沒有提到瘡疽呢?」這是由於火氣過旺所致。瘡痛得很厲害,但不會潰爛,或者流出紅色的液體。古籍記載:「如果瘡的形狀完整但不痛,這屬於陽性。」應立即治療陽性,而不是陰性,治療部位在下焦。如果元氣增強,就能活下來;如果元氣喪失,就會死亡。

有人又問:「為什麼沒有提到腹部腫脹呢?」這是因為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病。然而,臟腑的位置有遠有近,心肺靠近,所以藥物的劑量應該小一些;腎肝離得遠,所以藥物的劑量應該大一些。這樣才能達到最有效的治療效果。如果治療上消或中消時,藥物的劑量太大,會使病情加重,導致腹部腫脹。這表示上半身的熱氣還沒有去除,下半身又產生了寒氣。這不是藥物的問題,而是治療方法的問題。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該更加謹慎。

3. 和血益氣湯

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柴胡 炙甘草 生甘草(此味治口乾舌乾也) 麻黃根(各三分) 酒當歸梢(四分) 酒知母 酒漢防己 羌活(各五分) 酒生地黃(七分) 升麻(一錢) 杏仁 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酒黃連(八分治舌上赤脈也) 石膏(六分治小便赤色) 酒黃柏(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熱濕面、酒、醋等物。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和血益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口乾舌燥、頻尿以及舌頭上出現紅色脈絡的情況。此藥方能促進體內津液生成,消除身體乾燥,並有助於肌肉生長。

藥方成分包括:柴胡、炙甘草、生甘草(此藥材專門針對口乾舌燥)、麻黃根(各3分)、酒當歸梢(4分)、酒知母、酒漢防己、羌活(各5分)、酒生地黃(7分)、升麻(1錢)、杏仁、桃仁(各6粒)、紅花(少量)、酒黃連(8分,用來治療舌頭上的紅色脈絡)、石膏(6分,用來處理小便呈紅色的問題)、酒黃柏(1錢)。

以上藥材切碎後混合成一劑,加入兩大碗水進行煎煮,直到剩下一碗的量,然後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在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熱性、濕性食物、酒類、醋等物質。

4. 當歸潤燥湯

治消渴大便閉澀,乾燥結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見浮雲。

細辛(一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柴胡(七分) 熟地黃(三分) 黃柏 知母 石膏 桃仁(泥子) 當歸身 麻子仁 防風 荊芥穗(各一錢) 升麻(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杏仁(六個) 小椒(三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遠忌辛熱物。

白話文:

【當歸潤燥湯】

用於治療糖尿病導致的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糞便結塊且偏硬,患者喜歡喝溫熱飲料,有生殖器收縮現象,舌頭乾燥、口腔乾渴,眼睛乾澀難以睜開,以及在暗處會看到飄浮的黑影。

藥材組成包括:細辛(1/3錢),生甘草、炙甘草(各1錢),柴胡(7/3錢),熟地黃(1錢),黃柏、知母、石膏、桃仁(泥狀)、當歸身、麻子仁、防風、荊芥穗(各3錢),升麻(5錢),紅花(少量),杏仁(6顆),小椒(3顆)。

以上藥材研磨後混合成一份,用兩大杯的水煎煮至剩一杯,去除殘渣趁熱服用。飯後避免食用辛辣或熱性食物。

5. 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升麻(四分) 防風 生甘草 漢防己 生地黃(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柴胡 羌活 炙甘草 酒黃芩 酒知母 黃芩(各一錢) 石膏 酒龍膽草 黃柏(各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五個) 杏仁(十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酒一匙,煎至一盞,稍熱服食遠。

白話文:

[生津甘露湯(又稱清涼飲子)]

用於治療一種病症,患者雖然食慾旺盛但身體卻逐漸消瘦,常感口舌乾燥,易自汗,且大便乾結,小便次數頻繁。

藥方成分包含:升麻(4分)、防風、生甘草、漢防己、生地黃(各5分)、當歸身(6分)、柴胡、羌活、炙甘草、酒黃芩、酒知母、黃芩(各1錢)、石膏、酒龍膽草、黃柏(各1錢5分)、紅花(少量)、桃仁(5粒)、杏仁(10粒)。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後混合為一份,使用兩杯水和一小匙酒一同煎煮至剩下一杯份量,趁微熱時服用,需在遠離食物的情況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