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雲:「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說:「水谷的寒熱會影響人體,造成傷害。」六腑痹論說:「陰氣安靜時,精神就會儲藏,如果動搖不安就會消散。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這些說法都是含混籠統的。可以分成以下兩種情況:

  1. 飲:指喝水,是無形的氣。如果大量喝水,會導致氣往上衝,身體發冷。喝冷水會傷肺,導致咳嗽、氣喘、腫脹、腹瀉等疾病。如果症狀較輕,可以發汗、利尿,讓濕氣從上下排出。

  2. 食:指吃食物,是有形的物質。如果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輕則會腹脹、腹瀉,重則會導致腸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

白話文:

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藥物可以治療食物中毒。如果食物積蓄過多,可以用芫花、大戟、甘遂、牽牛等瀉下藥物治療。這是治療食物中毒的方法。食物是物質,有形的血液。就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暴飲暴食,筋脈橫向鬆散,腸道瘀血而形成痔瘡。」又說:「食物損傷了太陰、厥陰經脈,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或三倍,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瀉或腸道瘀血。」

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櫱、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

白話文:

根據寒症或熱症、病情的輕重進行治療。輕症以內服藥物緩解,重症則以外敷藥物清除。比如傷寒所致的嘔吐,可以用半夏、神麴、乾薑、三稜、廣朮、巴豆等藥物治療。而傷熱所致的嘔吐,可以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櫱、黃連、大黃等藥物治療。有些情況適合催吐。陰陽應象論中說:「向上逆嘔,應當催吐之。」此時可以用瓜蒂散等藥物催吐。但是,用量不可過多,否則會損傷腸胃。

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

白話文:

本來是飲食不節制傷了胃腸,又加上用藥過度,導致胃腸再次受傷,氣血無法運行,食物更加難以消化。逐漸就會虛弱消瘦。因此《五常政大論》中說:「用過於猛烈藥物治療疾病,十次有六次會加重病情;用一般的藥物治療疾病,十次有七次會加重病情。使用藥物治療疾病,不可過度。」這是聖人的深切告誡。

2.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

白話文:

調經篇: 陰氣不足會產生內熱。

岐伯說: 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虛弱,食物無法吸收。這會造成上半身無法運作,下半身氣血不通,導致胃氣過熱。熱氣上衝胸中,所以產生內熱。

舉痛論: 勞累會耗損氣力,造成喘息和流汗。內外都過度消耗,所以氣力會衰竭。

喜、怒、憂、思、悲、恐等情緒失控、作息不正常、勞累過度都會損傷氣力。氣力衰弱,火氣就會旺盛。火氣旺盛就會侵犯脾臟。脾臟掌管四肢,因此會造成睏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和動作,喘息虛弱、自發性流汗、心煩意亂。

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脈大者熱邪也,極熱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瘥者時勝邪也。

白話文:

當生病時,應當保持心神安寧、靜坐養息,以保持氣血暢通。用甘寒的食物和藥物來緩解熱火,用酸味的食物和藥物來收斂逸散的元氣,用甘溫的食物和藥物來補益元氣。

《黃帝內經》說:「疲勞的人應給予溫補,虧損的人也應給予溫補。」

《金匱要略》中說:「健康人脈搏強而有力,會疲勞;脈搏極為虛弱,也會疲勞。」

勞累過度引起的疾病,其脈象浮大有力,手腳發熱,在春夏季節病情加重,在秋冬季節病情減輕。脈搏強大說明熱邪較重,脈搏極弱說明元氣虧損,春夏季節病情加重說明時令有助於邪氣,秋冬季節病情減輕說明時令有助於戰勝邪氣。

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聖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故病而後藥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

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白話文:

用黃耆建中湯治療,這也是溫補的意思。上古時代的聖人,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無理勞作,形體與精神並存,活到百歲纔去世。這叫做預防疾病。現代人,遠離聖人的時代太久,就不像那樣了。飲食沒有節制,作息不規律,過度勞作,形體和精氣都受到傷害,所以生病了才吃藥,這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追究各種疾病的根源,都是因為飲食失節、勞累過度,導致胃氣和元氣渙散,不能滋養全身的經脈,灌溉臟腑,保護身體。所以來自上天的氣質,珍貴的是清靜,陽氣討厭煩勞。

3. 調中益氣湯

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滿悶,肢節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或夏月餐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或便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通,痰唾稠黏,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白話文:

針對因飢餓、飽食或過度勞累損傷脾胃導致元氣不足的症狀,患者脈象會呈現遲緩而深沉的弦洪脈。按脈中段或下段時,有時會出現一絲澀感。症狀表現為四肢沉重、脹悶,關節疼痛、屈伸困難,身體沉重、煩躁不安,忽胖忽瘦,四肢無力,口淡無味,腹脹難舒,大小便清稀次數頻繁,或飲水多、小便少,或大便不通,或在夏季出現腹瀉,米飯不消化,或便後見血,或便中見白膿,胸悶氣短,咽喉阻塞,痰液黏稠,口中生沫,食物逆吐而出,耳鳴耳聾,眼前飛火、視物模糊,臉部紅絲遍佈,頭目發熱、不得安眠,食慾不振。以上種種症狀均可治療。

橘皮(如腹中氣不轉運,加木香一分,如無此證,不加)

白話文:

橘皮(如果腹中氣體不通暢,可以加入木香一點;如果沒有這個症狀,就不要加入)

黃柏(酒洗各二分)

升麻(此一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流,乃補上氣,從陰引陽)

柴胡(各三分)

人參(有嗽者去之)

炙甘草

蒼朮(各五分)

黃耆(一錢)

如時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二分)

黃柏(三分)

白話文:

將黃柏和酒各取二分,升麻則取一分,此味是為了補益上氣,因為胃氣和脾氣下沉,所以要從陰引陽。柴胡取三分,人參則如有咳嗽者就不要加。炙甘草、蒼朮各取五分,黃耆取一錢。如果出現發熱躁動的情況,這是下元陰火蒸騰所致,就再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

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常逼迫,皆是血虛血澀,加當歸身(三分),無此證則去之。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

白話文:

  • 如果大便虛軟無法坐著,或者排便後仍有便意,腹部經常絞痛,都是因為血虛血瘀。此時可加入當歸身(三分),若無此症狀則不加。
  • 如果身體沉重,即使小便次數多,也可以加入茯苓(二分)。

黃柏(三分)

澤瀉(五分)

蒼朮(一錢),時暫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亦絡於心中,故顯濕熱相合而生煩亂。

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半夏(五分)

生薑(三片),有嗽者加生薑生地黃(二分),以製半夏之毒。

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大陰脾邪所作也。

如無以上證,只服前藥。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去渣,稍熱食遠服之。寧心絕慮,靜坐少語,藥必為效耳。

如夏月須加白芍藥(三分)

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白話文:

黃柏用三分,澤瀉用五分,蒼朮用一錢,但蒼朮只能暫時用來除濕,不可長期服用。因為足太陰經病變會影響心臟,所以濕熱交集會導致心煩意亂。如果胃氣不和,可以加湯洗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果有咳嗽,可以加生薑和生地黃各二分來解半夏的毒性。如果出現痰厥頭痛,就必須用半夏來治療,這是足大陰脾經邪氣所致。如果没有以上症状,只需服用前面的药方即可。将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一剂,用兩大碗水煎煮,去渣后稍热服用。服用药后要保持心平气和,静坐少语,这样藥效才会顯著。夏天服用时,需要加三分白芍。春天服用时,如果腹痛,更应该加白芍。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如惡寒腹痛,加中桂(三分),去黃芩,謂之桂枝芍藥湯,亦於前藥中加之。

白話文:

如果感到發熱口渴,或腹痛,可以加入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如果感到怕冷、腹痛,可以加入桂枝(三分),去掉黃芩,稱為桂枝芍藥湯,這也是在前面的藥方中加入的。

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大寒之藥也,只加乾薑(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少許制之。

白話文:

如果在寒冷的冬季出現腹痛,不可使用芍藥,因為芍藥性大寒。應該只加入乾薑(二分),或加入半夏(五至七分),再用少許生薑來平衡寒性。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至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亦於前藥中作一服服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宜以

白話文:

在秋冬月份,胃經四條經脈被衝脈逆行,脅下的少陽經脈二條經脈反向上升,稱為厥逆。其症狀是氣往上衝到咽喉,導致喘不上氣、喘息有聲音,無法平躺。治療時,可酌量添加吳茱萸(五分到一錢,用熱水洗去苦味),根據厥逆氣的盛衰程度而使用,也可以加入之前提到的藥物中一起服用。

黃連(酒洗) 黃柏(酒浸) 知母(酒浸各等分)

上為細末,熟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白湯

白話文:

黃連(用酒清洗) 黃柏(用酒浸泡) 知母(用酒浸泡),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