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秘藏》~ 卷下 (1)
卷下 (1)
1. 消痞丸
黃連(五錢) 黃芩(二錢) 厚朴(七分) 薑黃(五分) 乾生薑 人參(各四分) 甘草(三分) 枳實(二分) 橘皮(一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白話文:
[消痞丸]
配方包含:黃連五錢、黃芩二錢、厚朴七分、薑黃五分、乾生薑、人參各四分、甘草三分、枳實二分、橘皮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水浸泡後的蒸餅作為粘合劑製成丸狀,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三十粒,可隨著母乳一同餵食。
請注意,這段描述的是古代中醫藥方,現代使用時需遵照專業醫師指導。 (最後一句是自動加上去的,如不需要可忽略)
2. 癍疹論
夫癍疹始出之證,必先見面燒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多睡驚,並瘡疹之證,或生膿胞,或生小紅癍,或生癮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顯上證而後乃出?蓋以上諸證,皆太陽寒水起於右腎之下,煎熬左腎,足太陽膀胱寒水夾脊逆流上頭下額,逆手太陽丙火不得傳導,逆於面上,故顯是證。蓋旺癸寒水克丙丁熱火故也。
諸癍證皆從寒水逆流而作也。醫者當知此理,乃敢用藥。夫胞者,一名赤宮,一名丹田,一名命門,主男子藏精施化,婦人系胞有孕,俱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異名也,象坤土之生萬物也。夫人之始生也,血海始淨,一日二日,精勝其血,則為男子;三日四日五日,血脈已旺,精不勝血,則為女子。二物相搏,長生先身,謂之神,又謂之精。
道釋二門言之,本來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者陽氣也,而生動作滋益精氣神,飢則食母血,渴則飲母血。兒隨日長,皮肉筋骨血脈形氣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髮,直至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流合於腎中,二火交攻,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惡血乃發。諸癍疹皆出於膀胱旺水。
其瘍後聚肉理歸於陽明。故三番癍始顯之證,皆足太陽旺膀胱克丙小腸,其始出皆見於面,終歸於陽明,肉理熱化為膿者也。二火熾甚,反勝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當外發寒邪,使令消散,內瀉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濕氣上歸復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小兒以後再無二番癍出之患。此內經之法,覽者詳之。
白話文:
【癍疹理論】
關於癍疹剛開始出現的症狀,患者會先出現臉頰泛紅、眼睛充血、眼皮紅、打哈欠且感到煩悶、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腳微冷、睡眠過多且易驚醒,以及相關的疹子或瘡的症狀。有的可能出現膿包,有的可能是小紅點,或者類似癢疹的現象。這三種情況雖不同,但為什麼都呈現相似的前兆症狀然後才爆發呢?原因是這些症狀都源自於太陽寒水(一種中醫學說中的能量)從右腎下部升起,煎熬左腎,導致足太陽膀胱的寒水夾著脊椎逆向流向上方頭部和下方額頭,使得手太陽丙火(另一種中醫學說的能量)無法正常運行,於是在面部產生這些症狀。這是因為旺盛的癸寒水抑制了丙丁熱火所致。
所有的癍疹都是由寒水逆向流動所引發的。醫生應該理解這個道理,才能恰當地使用藥物。所謂的胞,有幾個別稱:赤宮、丹田、命門,它負責男性儲存精液以利生殖,女性則是孕育胎兒的地方,它是生命形成的源頭,不能簡單地用五行、水或火來定義,這是天地間獨特的存在,就像坤土能夠孕育萬物一樣。人類的誕生,血海剛開始是乾淨的,一到二天,如果精氣多於血液,就成為男孩;三到五天,如果血液已經旺盛,精氣少於血液,就成為女孩。兩者相互作用,形成生命的原始,可以稱為神,也可以稱為精。
道教和佛教對此都有描述,這是生命的原始面貌。胎兒在母親腹中十個月期間,隨著母親呼吸得到的陽氣,促進胎兒的生命活動,增強精氣神,餓時吸收母親的血液為食,渴時飲用母親的血液解渴。胎兒隨著時間成長,皮膚、肌肉、筋骨、血液、脈絡和形體逐漸完善,滿十個月出生,口中還殘留著一些污血,啼哭一聲後,這些污血被吸下去。這些污血回到命門胞中,偏居一角,潛伏著不爆發,直到因為消化不良、食物過濕過熱等原因,導致這些污血與腎中的熱氣結合,兩種力量交戰,導致營養物質無法正常循環,逆向滲入肌膚組織,污血於是爆發。所有癍疹都源自於膀胱的旺盛水氣。
疹子爆發後,肌膚組織的廢物會聚集到陽明脈。所以,三次的癍疹爆發,都是足太陽膀胱的旺盛水氣抑制了小腸的丙火,疹子最初都出現在面部,最終會回到陽明脈,肌膚組織的熱度轉化為膿。兩種熱力過盛,反而抑制了寒水,全身都會爆發疹子。這一切的爆發,都源自於足太陽脈的變化。應當外部排除寒邪,使其消散,內部要消除兩種熱力,避免它們在體內交戰,讓濕氣回到它原本的位置,可能在一兩次服用藥物後就能解決問題,而且能讓孩子以後不再受二次癍疹的困擾。這是內經中記載的方法,讀者應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