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訶子皮散

癸卯冬,白樞判家一老僕,面塵脫色,神氣特弱,病脫肛日久,服藥未驗,復下赤白膿痢,作裡急後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以求其治。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已寒,衣蓋猶薄,不禁而腸頭脫下者寒也,真氣不禁,形質不收,乃血滑脫也。此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質下脫也。

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微酸之味固氣上收,以大熱之劑而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

白話文:

在癸卯年的冬天,一位姓白的主簿家裡有位老僕人,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患有脫肛的毛病已經很久了,服藥也沒有效果。最近又出現了赤白交雜的膿痢,拉肚子急迫感很強,而且白色膿液較多,紅色膿液較少,讓他非常痛苦,於是前來求治。

我說:這個老僕人平時飲食肯定不注重營養搭配,可能經常吃素食,或者飲食沒有節制。現在天氣寒冷,但是衣服穿得還比較薄,所以寒氣入侵導致腸子脫垂。由於正氣不足,無法收攝形體,所以血液也隨之滑脫而出。這是因為寒邪滑利,氣血不固,導致形體下脫所致。

御米殼(去蒂萼蜜炒) 橘皮(各五分) 乾薑(炮六分) 訶子(煨去核七分)

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空心熱服。

白話文:

  • 炒過的米殼(去掉莖蒂和花萼中的蜜)5分
  • 橘子皮5分
  • 炮製過的乾薑6分
  • 烤過的訶子,去掉種子7分

2. 升麻補胃湯

治宿有陽明血證,因五月間大熱吃杏,腸澼下血,唧唧遠散漫如篩,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濕毒腸澼,屬陽明少陽經血證也。

白話文:

治療因在天氣炎熱的五月時食用杏子而引起的陽明經血癥。症狀為腸道下血,血液紫黑色,呈液狀且散漫,腰部沉重,但腹中無疼痛感。此病名為「濕毒腸澼」,同時屬於陽明經和少陽經的血證。

白芍藥(一錢五分) 升麻 羌活 黃耆(各一錢) 生地黃 熟地黃 獨活 牡丹皮 炙甘草 柴胡 防風(各五分) 當歸身 葛根(各三分) 肉桂(少許)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

白話文:

白芍藥(7.5 克) 升麻 羌活 黃耆(各 5 克) 生地黃 熟地黃 獨活 牡丹皮 炙甘草 柴胡 防風(各 2.5 克) 當歸身 葛根(各 1.5 克) 肉桂(少許)

3. 升陽去熱和血湯

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腸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升陽去濕熱,和血脈是其治也。

白話文:

治療腸道潰瘍出血的方法自成一派,其血噴射有力,遠遠四濺,就像篩子裡的血流下,腹部劇烈疼痛,這是陽明氣衝動熱毒所致。應該升陽去濕熱,調和氣血來治療。

橘皮(二分) 熟地黃 當歸身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升麻(七分) 熟甘草 黃耆(各一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立效。

白話文:

橘皮(12克) 熟地黃 當歸身 蒼朮 秦艽 肉桂(每味18克)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每味30克) 升麻(42克) 熟甘草 黃耆(每味6克) 白芍藥(9克)

4. 益智和中湯

治腸澼下血,或血色紫黑,腹中痛,腹皮惡寒,右手關脈弦,按之無力,而喜熱物熨之,內寒明矣。

白話文:

治療腸胃出血,或是血色呈現紫黑,腹部疼痛,腹部皮膚感覺寒冷,右手關部的脈象呈弦狀,按壓時脈搏顯得無力,並且喜歡用熱物敷在腹部上,這顯示內部有寒症。

肉桂(一分) 桂枝(四分)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當歸身 炙甘草 黃耆 升麻(各一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 乾薑(少許)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白話文:

肉桂(6 克) 桂枝(24 克)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 30 克) 當歸身 炙甘草 黃耆 升麻(各 6 克) 白芍藥(9 克) 乾薑(適量)

5. 芍藥柏皮丸

治濕熱惡痢、血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濕熱引起的嚴重腹瀉、血便,以及頻繁並伴有劇烈疼痛的情況,不論是否有膿血,都能進行治療。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五錢)

白話文:

芍藥、黃柏(各60克)、當歸、黃連(各30克)

上為末,飯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湯下。忌油膩、酒、濕面等物。

白話文:

將藥粉研磨成細末,用米飯捏成丸子,每個丸子的體積約為雞頭大小。每次服用 50-70 顆,在吃飯前用米湯送服。忌食油膩、酒、濕面等食物。

6. 和中益胃湯

治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泄,若不泄即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下,得之按之空虛

白話文:

治療脾胃不調引起的腹痛,排便經常腹瀉,但如果沒有腹瀉就會便祕且排便困難。如果拖久了,會化熱化毒,下鮮紅色的大便,腹部隱隱作痛,肋骨下方抽緊,脈搏緩慢而洪大有力,按壓腹部時感覺空虛。

蘇木(一分) 藁本 益智仁(各二分) 熟地黃 炙甘草(各三分) 當歸身(四分) 柴胡、升麻(各五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白話文:

蘇木(6 克) 藁本(12 克) 益智仁(12 克) 熟地黃(18 克) 炙甘草(18 克) 當歸身(24 克) 柴胡(30 克) 升麻(30 克)

7. 槐花散

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

川芎(四分) 槐花 青皮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當歸身 升麻(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湯調下。食前忌酒、濕面、生冷硬物。

白話文:

川芎(4 克) 槐花 青皮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 6 克) 當歸身 升麻(各 1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