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秘藏》~ 卷中 (14)
卷中 (14)
1. 溫衛補血湯
治耳鳴、鼻不聞香臭、口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欹側、發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益干、太息、頭不可以回顧、項筋緊、脊強痛、頭旋、眼黑、頭痛、欠嚏。
生地黃 一分 白朮 一分 藿香 一分 黃柏 一分 牡丹皮 二分 蒼朮 二分 王瓜根 二分 橘皮 二分 吳茱萸 二分 當歸身 二分半 柴胡 三分 人參 三分 熟甘草 三分 地骨皮 三分 升麻 四分 生甘草 五分 黃耆 一錢二分 丁香 一個 桃仁 三個 葵花 七朵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熱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一系列症狀,包括:耳鳴、嗅覺失靈、味覺減退、呼吸不暢、四肢無力、行走不穩、頭髮脫落、食慾不佳、膝蓋冰冷、有陰汗及白帶異常、喉嚨有異物感、失眠、口乾舌燥、常感嘆息、頭部無法自由轉動、頸部肌肉緊繃、背痛、頭暈目眩、視線模糊、頭痛以及打哈欠和打噴嚏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 生地黃、白朮、藿香、黃柏、牡丹皮、蒼朮、王瓜根、橘皮、吳茱萸、當歸身、柴胡、人參、熟甘草、地骨皮、升麻、生甘草、黃耆、丁香、桃仁、葵花等特定比例混合。
以上藥材研磨後混合為一份,使用兩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濾去藥渣,在飯前趁熱服用。
2. 立效散
治婦人血崩不止
當歸 蓮花心 白綿子 紅花 茅花(各一兩)
上銼如豆大,白紙裹定泥固炭火燒灰,存性為細末。如干血氣,研血竭為引,好溫酒調服。加輕粉(一錢)
如血崩不止,加麝香為引,好溫酒調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婦女月經大量出血不止的處方[立效散]。
所需材料有:當歸、蓮花心、白綿子、紅花、茅花,這些每樣都需要一兩。
首先,將以上藥材切碎成豆子大小,再用白紙包好,外面裹上泥巴,然後在炭火中燒成灰,最後研磨成細粉。如果因為血液凝滯導致的問題,可以研磨血竭作為引導物,用溫熱的好酒調和後服用,並可加入輕粉一錢。
如果血崩的情況仍然持續不止,則改用麝香作為引導物,同樣用溫熱的好酒調和後服用。
3. 四聖散
治婦人赤白帶下
川烏(炮製) 生白礬(各一錢) 紅娘子(三個) 斑蝥(十個)
煉蜜為丸如皂子大,綿裹坐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婦女的白帶或血性白帶問題。
使用經過炮製的川烏、生的白礬,兩者各用一錢,再搭配紅娘子三個、斑蝥十個。
將這些藥材與煉蜜一起製成像皁子般大小的藥丸,然後用棉布包裹住,讓患者坐於其上。
4. 溫經除濕湯
十月霜冷後四肢無力,乃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是濁氣不下降,欲為滿也。閤眼麻木,作者陽道不行也。惡風寒者,上焦之分,皮膚中氣不行也。開目不麻者,目開助陽道,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旋眩暈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得伸越而作也。近火則有之。
黃連(一分) 柴胡 草豆蔻 神麯(炒) 木香(各二分) 麻黃(不去節) 獨活 當歸身黃柏(各一分) 升麻(五分) 羌活(七分) 炙甘草 人參 白朮 豬苓 澤瀉(各一錢) 黃耆 橘皮 蒼朮(各二錢) 白芍藥(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遠服。治支節沉重疼痛無力之勝藥也。
白話文:
【溫經除濕湯】
十月天氣轉涼,出現四肢乏力的情況,這是痿厥的症狀,表示下焦有濕熱。感到胸口悶痛,是因為渾濁的氣無法順利下降,有脹滿的感覺。閉眼時出現麻木,這代表身體的陽氣運行不暢。怕風怕冷,這是上焦部位,皮膚中的氣流不順所致。睜開眼睛就不會麻木,因為睜眼有助於陽氣運行,所以陰寒之氣會稍減。感到頭暈目眩,這是因為風氣侵入血液,無法正常運行所導致。接近火源,這些症狀會有所緩解。
藥方組成:黃連、柴胡、草豆蔻、炒神麯、木香、麻黃(不除去節部)、獨活、當歸身、黃柏各一分;升麻五分;羌活七分;炙甘草、人參、白朮、豬苓、澤瀉各一錢;黃耆、橘皮、蒼朮各二錢;白芍藥三錢。
以上藥材磨成大小如同麻豆,分成兩份,每次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飯後服用。此方是治療肢體沉重、疼痛和無力感的優良藥物。
5. 補氣升陽和中湯
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中俱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閤眼,致不得眠,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肌膚充盛,飲食不減,大小便如常,惟畏其麻木不敢閤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
內經曰:「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病閉目而靜重。」又云:「諸脈皆屬於目。」靈樞經云:「閉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其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則有區別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為如繩縛之,久釋之,覺麻作而不敢動,良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主治之,當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
如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為麻木也,當兼去其陰火則愈矣。時痰嗽者,秋涼在外,在上而作也,當以溫劑實其皮毛。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躁作,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與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矣,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此藥主之。
生甘草(去腎熱) 酒黃柏(瀉火除濕) 白茯苓(除濕導火) 澤瀉(除濕導火) 升麻(行陽助經) 柴胡(各一錢) 蒼朮(除濕補中) 草豆蔻仁(益陽退外寒各一錢五分) 橘皮 當歸身白朮(各二錢) 白芍藥 人參(各三錢) 佛耳草 炙甘草(各四錢) 黃耆(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之。
白話文:
【補氣升陽和中湯】
李正臣的夫人患病,診斷發現她的六脈都呈現弦、洪、緩的脈象,而且按下去沒有力量。這種弦脈出現在上部,代表風熱向下深入陰分,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症狀表現為閉上眼睛時全身會感到麻木,這種麻木感在白天較輕,到了夜晚則更加嚴重。然而,如果睜開眼睛,麻木感就會逐漸減退,時間長了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她總是睜著眼睛,避免麻木感出現,但這也導致她無法入睡,全身感覺沉重,偶爾還會咳嗽,感覺胸中有痰,卻排不出來。此外,她經常感到煩躁,呼吸急促且喘,皮膚看上去很飽滿,食慾正常,大小便也如常,只是害怕麻木感而不敢閉眼,這是最讓她困擾的。從她的面色、脈象和症狀來看,病情並未逆轉,而是與預期相符。
根據《內經》所述:“陽氣旺盛時,閉眼休息,身體會輕鬆;若是陰病,閉眼則身體會感到更沉重。”另有一說:“所有脈絡最終都連接至眼睛。”《靈樞經》中提到:“閉上眼睛,陽氣就能流動,遍佈全身;閉上眼睛,陽氣就會停止流動,就像晝夜交替一樣。”由此可知,這是陽氣衰弱,陰氣旺盛的表現。再者,麻木感通常被認為是由風邪引起,即使是小孩也會這樣認為。但進一步分析,會發現情況有所不同。例如,久坐起身時也會感到麻木,像被繩子纏住一樣,但過了一段時間,這種麻木感就會自行消失。由此可見,麻木感並非由風邪造成,而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上,應該補充肺部的氣,麻木感自然就會消失。
如果體內陰火侵蝕陽分,導致中間的火氣活動引起麻木感,治療時應同時去除體內的陰火。對於秋天因涼氣引起的咳嗽,應使用溫和的藥物來強化皮膚和毛髮。身體沉重,脈搏緩慢,是由於濕氣潛藏在體內造成的。當出現煩躁的情況,應提升陽氣,增強氣血,稍微清除陰火和濕氣,疏通經脈,調節陰陽平衡,而非針對五臟六腑本身存在的問題。這就是這款藥方的主要作用。
藥方組成如下: 生甘草(用以去除腎部的熱氣) 酒黃柏(用以清熱去濕) 白茯苓(用以去濕導火) 澤瀉(用以去濕導火) 升麻(用以促進陽氣,幫助經絡運行) 柴胡(用量各一錢) 蒼朮(用以去濕補中) 草豆蔻仁(用以增強陽氣,退散外寒,用量各一錢五分) 橘皮 當歸身 白朮(用量各二錢) 白芍藥 人參(用量各三錢) 佛耳草 炙甘草(用量各四錢) 黃耆(用量五錢)
以上藥材切碎後,每次取五錢,加入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濾掉藥渣,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