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升陽調經湯

治瘰癧繞頸或至頰車,此皆由足陽明胃經中來。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經中來。乃戊脾傳於癸腎,是夫傳於妻。俱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並皆治之。或作丸亦可。

白話文:

治療頸部或臉頰附近長了瘰癧,這些都是由足陽明胃經引起的。如果瘡的位置較深、隱藏在曲折的肌肉中,那則是足少陰腎經引起的。這是因為戊土脾臟能量傳遞給癸水腎臟,就像丈夫傳遞給妻子一樣。兩者都會形成硬塊,大小不一,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

升麻(八錢) 葛根 草龍膽(酒製) 黃芩(酒製) 廣朮(酒洗炒) 京三稜(酒洗炒) 炙甘草黃連(酒洗) 連翹 桔梗(各五錢) 生黃芩(四錢) 當歸身 芍藥(各三錢) 黃柏(酒洗二錢) 知母(酒洗炒一兩)

白話文:

升麻(12克) 葛根 酒製草龍膽 酒製黃芩 酒洗炒廣朮 酒洗炒京三稜 酒洗炙甘草黃連 連翹 桔梗(各7.5克) 生黃芩(6克) 當歸身 芍藥(各4.5克) 酒洗黃柏(3克) 酒洗炒知母(15克)

上另秤一半作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餘丸。一半作㕮咀,每服五錢。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七八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足高去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藥。服畢其臥如常。

白話文:

另外秤取一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多丸。另一半藥材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五錢。如果服用後出現食量增大、大便硬結的情況,可以逐漸加量至七八錢。先用兩杯水浸泡藥渣半天,再煎煮至剩一杯水,濾去藥渣。臨睡前熱服藥液。把枕頭墊高,仰臥時含一口藥液,分十次嚥下。剩下的一口留在嘴裡,吞下丸藥。服藥後保持平躺姿勢。

2. 連翹散堅湯

治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名曰馬刀,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未破,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耳朵下方或脖子後面,或肩膀上長出的瘡,堅硬如石,搖不動,沒有根,稱為「馬刀」,是由手足少陽經引發的。有些長在兩側肋骨間,有的已經化膿成瘡,但還沒破,都能用這種方法治療。

柴胡(一兩二錢) 草龍膽(酒洗四次) 土瓜根(酒製各一兩) 黃芩(酒炒二次七錢) 當歸梢生黃芩 廣朮 京三稜(同廣朮酒炒) 連翹 芍藥(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 黃連(酒炒二次) 蒼朮(各二錢)

白話文:

柴胡(50 克) 草龍膽(用酒洗四次,20 克) 土瓜根(用酒浸泡,50 克) 黃芩(用酒炒兩次,35 克) 當歸尾(生用) 黃芩(生用) 廣朮(25 克) 京三稜(與廣朮一起用酒炒,25 克) 連翹(25 克) 芍藥(25 克) 炙甘草(15 克) 黃連(用酒炒兩次,10 克) 蒼朮(10 克)

上另秤一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餘丸,一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去枕仰臥,每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送下丸藥,服畢臥如常,更以後藥塗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再秤出其中的一半,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多丸。

另一半則搗碎咀嚼,每次服用五錢,加兩杯水,先浸泡半天以上,煎煮至剩下一杯,去除渣滓。在睡前熱服此藥液,取掉枕頭仰臥,每口藥液緩慢地分十次吞嚥,留一口送服丸藥。服完藥物後,像平常一樣躺下休息,並將剩下的藥膏塗抹在患處。

3. 龍泉散

龍泉粉(炒) 瓦粉 廣朮 京三稜(酒洗炒) 昆布(各五錢)

上同為細末,煎熱水調塗之。用此藥去疾尤速。

白話文:

炒過的龍泉粉、瓦粉、廣朮、用酒洗淨並炒過的京三稜、昆布(各 25 克)

4. 救苦化堅湯

治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之經分,其瘰癧在頦下或至頰車,乃足陽明之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證合而治之。

白話文:

針對瘰癧或甲狀腺瘤,從耳下或耳後延伸至頸部和肩膀,或進入頸後凹陷處的情況,這些是位於手少陽經的分佈範圍。而位於下巴下方或延伸至腮骨的瘰癧,則屬於足陽明經的分佈範圍,是受到心脾系統的邪氣影響而形成。現在將這兩種情況合併治療。

黃耆(一錢)

護皮毛實腠理虛及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也,又能補表實元氣之弱也。

人參(三分)

補肺氣之藥也,如氣短不調及喘者加之。

炙甘草(五分)

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氣,亦能去瘡邪。

白話文:

黃耆一錢可以護膚毛,固實腠理,補虛活血,是治療瘡疾的聖藥,還能補益表虛元氣。人參三分補肺氣,適用於氣短、呼吸不調、喘息等症狀。炙甘草五分可調和藥性,瀉火益胃氣,還能去除瘡邪。

真漏蘆 升麻(各一錢) 葛根(五分)

白話文:

真漏蘆 升麻(各 5 克) 葛根(2.5 克)

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也。

連翹(一錢)

此一味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者,能散諸血結氣聚,此瘡家之神藥也。

牡丹皮(三分)

去腸胃中留滯宿血。

白話文:

這三味藥材都屬於陽明經的藥物。

連翹 (一錢)

這味藥是治療十二經脈瘡瘍不可或缺的藥物,能散去血塊和氣結,是治療瘡瘍的特效藥。

牡丹皮 (三分)

能清除腸胃中積聚的瘀血。

當歸身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三分)

白話文:

當歸身、生地黃、熟地黃(各 9 克)

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白芍藥(三分)

如夏月倍之,其味酸,其氣寒,能補中益肺之虛弱,治腹中痛必用之,冬寒則不可用。

肉桂(二分)

白話文:

這三種藥材在各經典中記載是可以調和血液、生成新血並有涼血的作用。

白芍藥,用量三分,

如果是在夏天,用量要加倍。它的味道是酸的,性質偏寒,能夠補中益肺,治療腹部疼痛時必定會使用到它,但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就不適合使用。

肉桂,用量二分。

大辛熱,能散結積陰證,瘡瘍須當少用之,此寒因熱用之意,又為寒陰覆蓋其瘡,用大辛熱以消浮凍之氣,如有煩躁者去之。

白話文:

大辛大熱的藥物,有化解結塊和溫煦陰寒證侯的功效,但對於瘡瘍來說,宜慎用。這是以寒證用熱藥的原則,因為寒性陰邪覆蓋在瘡口上,使用大辛大熱的藥物來消散浮腫和寒氣。如果有煩躁不安的症狀,則不宜使用。

柴胡(八分)

功同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則去之。

黍黏子(三分)

無腫不用。

白話文:

柴胡(八分)

功效與連翹相同,但如果癰瘡不在少陽經的範圍內就需要去掉不用。

黍黏子(三分)

沒有腫脹的情況下就不需要用到。

羌活(一錢) 獨活 防風(各五分)

白話文:

羌活(六克) 獨活 防風(各三克)

此三味必關手足太陽證,脊痛項強不可迥視,腰似折項似拔者是也,其防風一味辛溫,若瘡在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經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病人身拘急者風也。

白話文:

這三味藥是針對手足太陽經證,症狀包括背痛、頸部僵硬、無法轉頭,或者腰部像要折斷、頸部好像被拔起的感覺。其中,防風這味藥辛溫,如果瘡瘍位於橫膈以上,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證,也應該使用它。因為它能散結,消除上部的風邪。而患者肢體拘急,也是因為風邪所致。

昆布(二分)

其味大咸,若瘡堅硬結硬者宜用鹹能軟堅,京三稜(煨二分) 廣朮(煨三分)

此二味若瘡堅硬甚者用之,如不堅硬勿用。

益智仁(二分)

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人吐沫吐食,胃上寒者加之,無則去之。

大麥櫱面(一錢)

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補胃。

神麯末(炒黃色二分)

為食不消化故也。

黃連(去須三分)

以治煩悶。

黃柏(炒三分)

如有熱或腿腳無力加,如有躁煩欲去衣者腎中伏火也,更宜加之,無此證勿用。

厚朴(三錢二分薑製)

如腹脹者加之,無則勿用。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捻作餅子,日乾搗如米粒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白話文:

昆布(二分)

昆布的味道很鹹,如果瘡傷堅硬結實,可以用它,因為鹹能軟堅。京三稜(煨二分)、廣朮(煨三分)

這兩種藥如果瘡傷非常堅硬,就用它們,如果不太堅硬,就不用。

益智仁(二分)

如果口水很多,就是胃不和,或者病人吐口水吐食物,胃上寒涼,就加益智仁,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用加。

大麥櫱面(一錢)

可以治療肚子縮緊,還能消食補胃。

神麯末(炒黃色二分)

這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

黃連(去須三分)

用來治療煩悶。

黃柏(炒三分)

如果有發熱或者腿腳無力,就加黃柏。如果患者躁煩,想要脫衣服,這是腎中伏火,更應該加黃柏,沒有這些症狀就不用。

厚朴(三錢二分薑製)

如果肚子脹,就加厚朴,沒有就不用。

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和成丸,捏成餅子,曬乾,搗成米粒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