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秘藏》~ 卷上 (6)
卷上 (6)
1. 草豆蔻湯
治腹中虛脹
澤瀉(一分) 木香(三分) 半夏(制四分) 枳實 草豆蔻仁 黃耆(春夏去之) 益智 甘草(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茯苓 當歸(各七分) 神麯(四分)
白話文:
澤瀉(6克) 木香(18克) 半夏(炮製後的24克) 枳實、草豆蔻仁、黃耆(春夏時節不添加)、益智、甘草(各30克) 青皮、陳皮(各36克) 茯苓、當歸(各42克) 神麯(24克)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冬月加黃耆五七分,春夏止服正藥,食遠。
白話文:
將藥材粗略研磨成粉,一次服用一包,加入兩大盞水和三片生薑,煎煮至一盞水,過濾渣滓,趁溫熱服用。冬天的時候,可以加入五到七分的黃耆。春夏兩季只服用原藥方,避免過度飲食。
2. 消痞悶方
治心下痞悶一切所傷及積年不愈者
白話文:
治療胸口悶痛、各種傷害所致及多年未癒的情況。
乾生薑、神麯(炒)、炙甘草(各二分)、豬苓(二錢五分)、澤瀉、厚朴、砂仁(各三錢)、半夏(湯洗七次)、陳皮、人參(各四錢)、枳實(五炒)、黃連(淨炒)、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兩)
白話文:
生薑(烘乾)、炒神曲、炙甘草(各 0.6 克) 豬苓(7.5 克)、澤瀉、厚朴、砂仁(各 9 克) 半夏(水煮後洗七次)、陳皮、人參(各 12 克) 炒枳實、炒黃連、黃芩(各 18 克) 薑黃、白朮(各 30 克)
上為細末,湯浸𩚫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白湯送下,食遠服。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磨成粉末,用藥湯浸泡成小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六十七十到上百丸,用白水送服,遠離食物後服用。
3. 失笑丸(一名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飲食
白話文:
治療右關部位脈象呈弦狀,症見胸口空虛、脹滿不適,對食物反感,精神疲憊怠惰。旨在調理胃口,促進飲食。
乾生薑(一錢) 炙甘草 麥糵面 白茯苓 白朮(各二錢) 半夏曲 人參(各三錢) 厚朴(四錢炙) 枳實 黃連(各三錢)
上為細末,湯浸𩚫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食遠服。
白話文:
乾薑(6公克) 炙甘草、麥糵粉、白茯苓、白朮(各12公克) 半夏曲、人參(各18公克) 厚朴(24公克,炙用) 枳實、黃連(各18公克)
4. 黃連消痞丸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白話文:
治療心口處悶脹不適、氣滯不通,以及因內熱引起的呼吸急促、心情煩躁不安。
澤瀉 薑黃(各一錢) 乾生薑(二錢) 茯苓 炙甘草 白朮(各三錢) 陳皮 豬苓(各五錢) 枳實(七錢炒) 半夏(九錢) 黃連(一兩) 黃芩(二兩炒)
上為細末,湯浸𩚫餅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溫湯下,食遠。
白話文:
澤瀉、薑黃各 5 克 乾生薑 10 克 茯苓、炙甘草、白朮各 15 克 陳皮、豬苓各 25 克 炒枳實 35 克 半夏 45 克 黃連 50 克 炒黃芩 100 克
5. 消痞湯(一名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鬱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白話文:
治療因為憂愁導致氣滯於胃部,造成腹部輕微疼痛、胸口悶脹及食欲不振。
枳實(炒) 當歸梢(各二分) 陳皮 生薑 木香(各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各五分) 紅花(少許) 草豆蔻(五分) 半夏(一錢)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食遠服忌酒濕面
白話文:
炒枳實、當歸梢(各2克)、陳皮、生薑、木香(各3克)、柴胡(4克)、炙甘草(5克)、紅花(少許)、草豆蔻(5克)、半夏(10克)
6. 葶藶丸(一名人參順氣飲子)
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半夏(洗) 厚朴(炙) 石膏 青皮(各五分) 當歸身(七分) 白豆蔻仁 縮砂 茵陳(酒製)乾葛(各一錢) 炙甘草 羌活 黃芩(一半酒洗一半炒) 苦葶藶(酒洗炒) 人參 柴胡 獨活(各三錢)
上為細末,湯浸𩚫餅和勻,篩子內擦如米大,每服二錢,臨臥用一口湯下。
白話文:
半夏(清洗) 厚朴(炙烤) 石膏 青皮(各 0.75 克) 當歸身(1 克) 白豆蔻仁 縮砂 茵陳(用酒浸泡) 乾葛(各 1.5 克) 炙甘草 羌活 黃芩(一半用酒清洗,一半炒) 苦葶藶(用酒清洗後炒) 人參 柴胡 獨活(各 4.5 克)
7. 草豆蔻丸
治脾胃虛弱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上焦元氣,遇冬腎與膀胱寒水旺時,子能令母實,以致肺金大腸相輔而來克心乘脾胃,此大復仇也。經云:「大勝必大復,理之常也。」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於外,又大寒大燥二氣並乘之,則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而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大惡風寒,目時眩不欲開,腹中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則反出,腹中常痛,心胃作痛,脅下縮急,有時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瀉而少秘,下氣不絕,或腹中鳴,此脾胃虛之至極也。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導致心火旺盛,無法滋養上焦元氣。在冬天,腎和膀胱水氣旺盛時,腎水會滋養心火,導致肺金和大腸一起剋制心氣,脾胃因此受累,這是一種嚴重的反噬。
古書中說:「大勝之後必有大反噬,這是自然的規律。」因此,皮膚、血脈和肌肉之間的元氣已經衰竭,又受到大寒和大燥兩股氣的侵襲,就會出現以下症狀:
- 怕冷怕風
- 耳鳴
- 腰背疼痛
- 鼻塞不通
- 聞不到氣味
- 額頭發冷,頭疼
- 怕冷怕風
- 眼睛經常感到眩暈,不想睜開
- 腹中有寒水反攻,出現痰液、唾液增多,吃東西容易吐出
- 腹中疼痛
- 心胃疼痛
- 肋骨下方疼痛
- 無法排便
- 大便多為稀便,偶爾便祕
- 經常排氣,或腹中鳴叫不止
這些症狀都是脾胃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
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為霍亂之漸,咽膈不通,極則噎塞,有聲喘喝閉塞,或於日陽處,或於暖室中,少緩口吸風寒之氣,則復作,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側,頭不可以回顧,小便溲而時躁,此藥主之。秋冬寒涼大復氣之藥也。
白話文:
當胸中氣息混亂,心煩意亂時,可能逐漸演變成霍亂。喉嚨和膈肌不通暢,嚴重時會阻塞,出現喘鳴和呼吸困難。有些人會在陽光下或溫暖的房間裡緩解,但只要稍微吸入冷空氣,症狀就會復發。四肢冰冷,身體沉重,無法翻身或轉頭,小便頻繁且有時灼熱,可以使用相關中藥治療。這類藥物在大寒季節適合用於調理氣息。
神麯末 柴胡(詳脅下痛多少用之) 薑黃(各四分) 當歸身 青皮(各六分) 黃耆 人參益智仁 吳茱萸(湯洗焙乾) 陳皮 白殭蠶(各八分) 澤瀉(小便數減半) 半夏(各一錢洗) 甘草(生六分熟六分) 麥糵面(一錢五分炒) 草豆蔻仁(麵裹燒熟為度一錢四分) 桃仁(七個湯浸去皮尖)
白話文:
神麴粉末、柴胡(視脅痛程度適當調整用量)、薑黃(各四分之一兩) 當歸身、青皮(各三分之一兩) 黃耆、人參、益智仁、吳茱萸(以熱湯洗過後焙乾)、陳皮、白殭蠶(各四分之一兩) 澤瀉(小便頻密者減半)、半夏(各半錢,清洗過) 甘草(生用三分之一兩,熟用三分之一兩) 麥糵麵粉(七分半,炒過) 草豆蔻仁(包麵粉燒熟,約七分) 桃仁(七顆,以湯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
上除桃仁別研如泥,余為細末同研勻,湯浸𩚫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食遠服。
白話文:
將桃仁研磨成泥,其他藥材研磨成細粉,和桃仁泥混合均勻。用湯浸泡麵粉餅,做成像梧桐籽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50-70 顆丸劑,用白開水送服。服藥應與食物間隔較長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