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奔豚」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奔豚,又名奔疝、豚疝、奔豚氣、豚氣,是指小腹部位如奔跑的豬一樣的疼痛。其發病急驟,疼痛劇烈,如刀割、錐刺,痛不可忍,多在夜間發作,可伴有心悸、氣短、胸悶、尿頻、大便失禁等症狀。

奔豚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肝氣鬱結: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氣鬱結會導致氣機不暢,血行不暢,從而引起奔豚。
  2. 脾虛濕阻:脾主運化,主升清降濁,脾虛濕阻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阻遏氣機,從而引起奔豚。
  3. 腎虛陽衰:腎主藏精,主納氣,腎虛陽衰會導致腎氣不足,精不化氣,氣不歸元,從而引起奔豚。

奔豚的治療以疏肝理氣、健脾利濕、溫腎助陽為主。常用中藥有柴胡、白芍、枳殼、香附、茯苓、白朮、澤瀉、金錢草、益母草、當歸、熟地黃、肉桂等。

奔豚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2. 注意飲食調理,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奔豚雖然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但只要積極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成方切用》:「然即非誤下而喘,亦宜用此湯。故仲景原文,復申言此湯也。)去芍藥生薑,加茯苓,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甘瀾水煎。(仲景)治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喻嘉言曰:汗本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心氣虛而腎氣發動,腎邪欲上凌心,故臍下先悸。取用茯苓桂枝,直趨腎界,預伐其邪,所謂上兵伐謀也。
  • 2.《醫學源流論》:「如《傷寒論》中,治太陽病用桂枝湯,若見項背強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喘者,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下後脈促胞滿者,桂枝去白芍湯;更惡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湯,此猶以藥為加減者也。若桂枝麻黃各半湯,則以兩方為加減矣。若發奔豚者用桂枝,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之輕重為加減矣。
  • 3.《傷寒懸解》:「下後其氣上衝,是奔豚發作,也可與桂枝湯,用如前法,疏風木而降奔沖。若不上衝者,奔豚未作,不可與前湯也。
  • 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太陽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挾熱,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加人參一兩;或下之微喘者,加厚朴六錢三字、杏仁十七粒;因燒針令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奔豚,灸其核各一壯,加桂一兩與服;因燒針煩躁者,去芍藥,減桂一兩,牡蠣、龍骨各一兩,可代救逆湯。
  • 5.《傷寒來蘇集》:「亡陽奔豚等症,是桂枝症已罷,故不可更行桂枝湯也,桂枝以五味成方,減一增

小建中湯

  • 1.《經方實驗錄》:「學者可暫識此理,更與下卷奔豚各案合考之,自得貫通之樂。
  • 2.《皇漢醫學》:「《生生堂醫談》曰:「一男子年三十許,患面色如土,息短而腹中有物,時時衝心。眾醫為奔豚,治無效,如是三年,農事廢弛。請於予,予與茯苓建中湯,並放其痧,血出如濺,衝心遂止,諸證隨退。」

半夏厚朴湯

  • 1.《金匱方歌括》:「男元犀按。咽喉者高之極。小腹者下之極。炙臠貼於咽中者病在上。奔豚起於小腹者病在下。俱屬於氣。但其病有上下之分。蓋婦人氣鬱居多。或偶感客邪依痰凝結。窒塞咽中。如有炙臠狀。即千金所謂咽中貼貼狀。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今人名曰梅核氣是也。主以半夏厚朴湯者。

真武湯

  • 1.《成方切用》:「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瞤振擗地之證。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
  • 2.《醫學實在易》:「_小半夏加茯苓湯_,_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_,_桂枝加桂湯_(俱見傷寒),_真武湯_,_奔豚湯_

理中湯

  • 1.《外台秘要》:「仲景論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療氣,理中湯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
  • 2.《集驗方》:「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治氣,理中湯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
  • 3.《小品方》:「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治氣,理中湯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
  • 4.《類證治裁》:「〔奔豚〕,理中湯,見一卷中風。
  • 5.《外臺秘要》:「仲景論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療氣,理中湯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

苓桂朮甘湯

  • 1.《皇漢醫學》:「至於此差別之理由,雖屬未明,然早為古人注意。余徵之於實驗,亦為不偽之事實,故於本方證亦不乖此原則,而氣上衝胸,心下逆滿,亦必沿右側腹直肌而發。現胸脅支滿亦在於右肋骨弓下,雖頭痛時亦右側痛,而左側不痛,或右側比左側痛甚。《金匱》云:「奔豚病,自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
  • 2.《中國內科醫鑑》:「卒然口眼喎僻。微腫變色者。宜刺以去敗血。或刺其絡。且與涼膈散。但喎斜而不腫者。羚羊角為宜。熱已解而眩暈未止。心下痞鞕。欲嘔。吐涎沫。或暖氣多出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虛里及臍旁之悸動亢進。逆氣屢屢衝於心下欲死者。用苓桂朮甘湯、或三黃湯、茯桂甘棗湯、奔豚湯等。

四逆湯

  • 1.《醫學答問》:「里有肝寒,舌邊色白,左關脈沉遲。其症為小腹痛者,寒結下焦也,宜暖肝煎、奔豚丸;疝瘕者,陰囊疝氣,寒氣結聚也,宜橘核丸加吳茱萸、肉桂。(熱疝瘕則不同藥。)囊縮者,寒主斂故縮也,宜奔豚丸、四逆湯。(熱邪縮者則不同藥。)寒熱往來者,寒邪化瘧也,宜小柴胡湯。

五苓散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同一臍下悸,而發汗後之欲作奔豚,惟桂枝、茯苓同五苓散,而重用大棗、甘草以實脾,皆為正虛邪輕而設,故病同而方異也)。

甘麥大棗湯

  • 1.《中國內科醫鑑》:「此外如苓桂甘棗湯、甘麥大棗湯、奔豚湯之類。可以預防歇斯的里性癲癇、歇斯的里之發作與根治。

酸棗仁湯

  • 1.《醫粹精言》:「芎藭,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 2.《藥徵》:「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類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甘草湯

  • 1.《秋瘧指南》:「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主之。發汗後其入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林甘草湯。太陽病發汗不解,欲發熱,心下悸,頭弦,肌體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

暖肝煎

  • 1.《醫醫偶錄》:「小腹痛者,寒結下焦也,暖肝煎、奔豚丸主之。
  • 2.《醫學答問》:「里有肝寒,舌邊色白,左關脈沉遲。其症為小腹痛者,寒結下焦也,宜暖肝煎、奔豚丸;疝瘕者,陰囊疝氣,寒氣結聚也,宜橘核丸加吳茱萸、肉桂。(熱疝瘕則不同藥。)囊縮者,寒主斂故縮也,宜奔豚丸、四逆湯。(熱邪縮者則不同藥。)寒熱往來者,寒邪化瘧也,宜小柴胡湯。

當歸羊肉湯

  • 1.《醫粹精言》:「芎藭,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 2.《藥徵》:「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類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奔豚湯

  • 1.《藥徵》:「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類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 2.《不知醫必要》:「_奔豚湯_,溫,治肝氣旁散,下注而小腹痛。
  • 3.《醫粹精言》:「芎藭,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 4.《醫學實在易》:「_金匱奔豚湯_,治奔豚寒熱往來,氣上衝胸腹痛。
  • 5.《張氏醫通》:「金匱奔豚湯,治腎積上賁犯肺。喘脹發熱。
▼ 展開更多

桂枝加桂湯

  • 1.《遯園醫案》:「即與桂枝加桂湯,並於方後注云:《傷寒論》一則曰「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一則曰「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與桂枝加桂湯」。此乃奔豚症,與仲師方案恰合,可以一劑知,二劑愈。已而果驗。
  • 2.《齊氏醫案》:「《難經》云:腎之積曰奔豚,則奔豚屬腎矣,方用桂枝加桂湯於足少陰腎,其法不合也,既陰邪上逆,從少腹衝心,悖亂已極,豈猶敢用桂枝之升散以重耗其陽,而愈動其陰乎?仲景必無此法。
  • 3.《傷寒論(宋本)》:「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 4.《金匱懸解》:「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 5.《蘭臺軌範》:「_桂枝加桂湯_,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微赤,必發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
▼ 展開更多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傷寒論讀》:「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興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三兩

苓桂棗甘湯

  • 1.《校注醫醇賸義》:「四逆湯本治少陰,此方加茴香泄腎邪,佐以茯苓;再加杜仲、故紙補命門,兼治泄瀉;紅棗能補土,與茯苓同用,又能泄腎中水氣。仲聖治奔豚,有苓桂棗甘湯,此方去桂代以茴香,更見立方之妙。祖怡注。

三黃湯

  • 1.《中國內科醫鑑》:「卒然口眼喎僻。微腫變色者。宜刺以去敗血。或刺其絡。且與涼膈散。但喎斜而不腫者。羚羊角為宜。熱已解而眩暈未止。心下痞鞕。欲嘔。吐涎沫。或暖氣多出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虛里及臍旁之悸動亢進。逆氣屢屢衝於心下欲死者。用苓桂朮甘湯、或三黃湯、茯桂甘棗湯、奔豚湯等。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醫學實在易》:「_小半夏加茯苓湯_,_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_,_桂枝加桂湯_(俱見傷寒),_真武湯_,_奔豚湯_
  • 2.《醫學三字經》:「_平沖逆,泄奔豚_,沖氣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湯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臍下動氣,久則上逆衝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安之。

二陳湯

  • 1.《方症會要》:「氣在下焦為奔豚、七疝,本方加桃仁、山楂、梔子、茴香、橘子、川楝、荔枝。

補中益氣湯

  • 1.《醫貫》:「臍下痛者。加熟地黃。如不已。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凡小腹痛。多屬腎氣奔豚。惟桂泄奔豚。故加之。如脅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芍藥。如體重肢節痛。或腹脹自利。脈來濡緩者。濕勝也。加蒼朮厚朴主之。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別作一服。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也。

桂枝甘草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葦莖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弦數。少腹氣衝。映背交痛。此高年陰血槁枯。少陰腎氣不攝。勢欲為奔豚。法宜溫養下焦。

十補丸

  • 1.《濟陽綱目》:「_十補丸_,治小腸寒疝,膀胱伏梁奔豚,痃氣等證。
  • 2.《雜病源流犀燭》:「又有因寒疝厥冷,及小腸膀胱奔豚等症,亦成此疾(宜十補丸)。又有因厥疝上逆,囊寒卵縮,亦成此疾(宜吳茱黃湯)。又有陽氣怫鬱,卒然陰結,亦成此疾(宜助陽散、回春散)。一曰陰腫,多因坐地觸風受濕,或蟲蟻吹呵,遂令外腎腫大,莖物通明,或痛或不痛,小兒患此者尤多(宜蟬退散)。

大七氣湯

  • 1.《醫碥》:「腎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衝至心如豚狀,上下無時,少腹急,腰痛,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
  • 2.《醫學入門》:「要知濕熱為病,俱宜瀉南補北,不可妄用剛劑。久成癥瘕,腹滿氣積如臂者,白蔥散,或理中湯加阿魏。腹痛有塊盤臍旁者,聚香飲子,葫蘆芭丸;腹痛有塊附臍下者,金鈴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甘湯;奔豚疝痛者,大七氣湯,加炒牽牛。通用二陳湯,加薑汁。
  • 3.《醫辨》:「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飢見飽減,小腹急,腰痛,口乾目昏,骨冷,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錢,兼吞奔豚丸。

溫中散

  • 1.《古今醫統大全》:「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腎惡燥,去朮恐作奔豚,故用官桂。

都氣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瘡瘍瘧發由濕熱者偏多。濕邪無有不戕陽氣。陽傷則府氣不宣。絡遂為之凝泣。少腹塊壘。若奔豚狀。府以通為用。絡以辛為泄。此其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