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2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3)

1. 痢疾源流

或初發時即裡急後重,所下無多,才起腹又痛,此濕熱凝滯之故(宜藿香正氣散加木香、黃連、枳殼,或檀香、乳香、冰片、麝香)。或裡急,登圊反不出,則由於氣滯(宜蘇子降氣湯、木香化滯湯,重者承氣湯)。或裡急而頻見汗衣,則為氣脫(宜理中湯,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肉果)。

或後重而至圊稍減,則為火迫(宜治痢方中加黃連為主)。或後重而至圊不減,則為虛滑(宜真臟湯)。或後重而到圊轉甚,則為下陷(宜治痢方中加升麻舉之,甘草緩之)。或腹中疼痛不止,則由肺邪郁在大腸(宜桔梗、蘇子為君,白芍、甘草、陳皮、木香、當歸以佐之;惡寒加乾薑,惡熱加黃連,虛弱用建中湯。

一方,枳殼、黃連等分,槐花一兩拌炒,去槐花,用二味,煎好入乳香、沒藥各八分,為治腹痛神妙之品)。或大孔痛,宜分寒熱為治(熱治於下,宜芩、連、槐花、木香、檳榔;挾寒,理中湯,外以炒鹽熨之)。或痢已止,但虛坐努責不得解,則由血虛(宜四物湯去川芎,加紅花、陳皮、甘草)。

或老人深患痢呃逆,最宜小心(宜黃柏末,米飲丸,參、苓、米湯下)。或胎前作痢,不可輕用傷胎藥(宜芩、連、白芍、炙草、橘紅、枳殼、紅曲、蓮肉,略用升麻亦可,未滿七月,勿用滑石)。或產後作痢,積滯雖多,腹痛雖極,不可輕用盪滌藥(如大黃、芒硝之類),恐傷胃氣,致不可救(宜人參、白朮、當歸、紅曲、升麻、炙甘草、滑石、益母草)。惡露未盡者兼治之(宜加乳香、沒藥、砂仁)。

血虛者稍清理之(宜加阿膠)。以上總言治痢之法也。

而赤白之人發,亦有宜別者。赤則如下膿血,由脾經受濕也(宜蒼朮地榆湯)。下血不止,熱毒凝滯也(宜鬱金散)。純下血而色鮮紅,心家伏熱也(宜犀角丸)。赤痢久而百法不效,脈沉弦而左為甚,穢物甚少,但有紫黑血水,此瘀血也(宜乳香、沒藥、歸尾、桃仁、木香、檳榔,甚者加大黃)。

白則如鼻涕,如凍膠,此由氣分致病,亦名冷痢(宜先用沉香、木香、蔻仁、砂仁,次用理中湯加木香)。甚有不能食者(宜肉果、陳米)。赤白痢則赤白各半,此由冷熱不調也(宜小駐車丸)。又有水穀痢,由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糟粕不聚,變而為水穀痢也。飧泄亦曰水穀痢,當參看(宜保和丸)。

又有膿血痢,凡膿血稠黏,裡急後重,皆屬於火,故內經曰:溲澀而便膿血。言病因也。又曰:知氣行而血止。言治法也。故易老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重劑則以大黃湯下之,輕劑則以芍藥湯和之。

然而所便膿血,自有三部:如脈沉惡寒,或腰痛臍下痛,此中部血也,非黃芩不能治;如煩躁,先便膿後見血,此上部血也,非黃連不能治;如脈沉惡寒,先見血,後便膿,此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治。但此便膿血,與前赤痢下如膿血者不同,以前則濕病,此則火病也。又有風痢,惡風,鼻塞身重,色青或純下清水(宜蒼朮防風湯)。

白話文:

痢疾的病因與治療

一開始就出現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每次拉不多,才剛起身肚子又開始痛,這是因為體內濕熱凝結阻滯的關係。(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再加木香、黃連、枳殼,或是檀香、乳香、冰片、麝香等藥材來治療)。

如果只是裡急,卻上不出來,是因為體內氣機運行不暢。(可以用蘇子降氣湯、木香化滯湯,嚴重的話可以用承氣湯)。如果裡急又頻繁出汗,表示體內氣虛脫。(可以用理中湯,或是補中益氣湯,去除當歸,加入肉豆蔻)。

如果後重(排便後仍有便意)的情況在排便後稍有減輕,是因為體內火氣過盛。(可以用治療痢疾的方劑,再加入黃連為主藥)。如果後重的情況在排便後沒有減輕,表示體內虛弱,腸道滑利。(可以用真臟湯)。如果後重的情況在排便後反而加重,表示體內氣機下陷。(可以在治療痢疾的方劑中加入升麻來提升氣機,用甘草來緩解藥性)。

如果腹痛不止,是因為肺部的邪氣鬱積在大腸。(可以用桔梗、蘇子為主要藥材,白芍、甘草、陳皮、木香、當歸來輔助;怕冷可以加入乾薑,怕熱可以加入黃連,身體虛弱可以用建中湯)。

有個方子,用枳殼、黃連等份,加上一兩用槐花炒過的槐花,去除槐花,只用枳殼、黃連兩味藥,煎好後加入乳香、沒藥各八分,是治療腹痛非常有效的方子。

如果是肛門疼痛,要區分寒熱來治療。(熱症,藥性要往下走,用黃芩、黃連、槐花、木香、檳榔;寒症,用理中湯,外敷炒過的鹽)。

如果痢疾已經停止,但感覺虛弱,想上廁所卻上不出來,是因為體內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去除川芎,加入紅花、陳皮、甘草)。

如果是年紀大的長者患上嚴重的痢疾,同時有呃逆的情況,要特別小心。(可以用黃柏磨成粉,用米湯做成藥丸,用人參、茯苓、米湯送服)。

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患上痢疾,不可以輕易使用會傷到胎兒的藥。(可以用黃芩、黃連、白芍、炙甘草、橘紅、枳殼、紅麴、蓮肉,也可以少量用升麻,如果懷孕未滿七個月,不要用滑石)。

如果產婦在生產後患上痢疾,即使體內有許多積滯,腹痛劇烈,也不可以輕易使用瀉下的藥(如大黃、芒硝之類),以免損傷胃氣,導致無法救治。(可以用人參、白朮、當歸、紅麴、升麻、炙甘草、滑石、益母草)。如果惡露還沒有排乾淨,要同時治療。(可以加入乳香、沒藥、砂仁)。如果血虛,要稍微清理腸道。(可以加入阿膠)。以上說的是治療痢疾的總體方法。

另外,紅痢和白痢,治療方法也有不同。紅痢是像膿血一樣的,因為脾經受濕。(可以用蒼朮地榆湯)。如果持續出血不止,是熱毒凝滯。(可以用鬱金散)。如果單純出血,血色鮮紅,是心臟有伏熱。(可以用犀角丸)。如果紅痢久治不癒,脈象沉弦,左手脈更明顯,排出的穢物很少,只有紫黑色的血水,這是體內有瘀血。(可以用乳香、沒藥、當歸尾、桃仁、木香、檳榔,嚴重的話可以加大黃)。

白痢像鼻涕或果凍一樣,是因為氣分的問題,也叫冷痢。(可以先用沉香、木香、豆蔻、砂仁,再用理中湯加入木香)。如果嚴重到無法進食,可以用肉豆蔻、陳米。紅痢白痢混合,是因為體內寒熱不調。(可以用小駐車丸)。

還有一種水穀痢,是因為脾胃氣虛,無法消化水穀,糟粕無法成形,變成水穀痢。飧泄(腹瀉未消化之食物)也是水穀痢,可以參照治療。(可以用保和丸)。

還有一種膿血痢,凡是膿血稠黏,裡急後重,都屬於火症,所以《內經》說:「小便不暢,就會拉出膿血。」說的是病因。又說:「只要氣機運行順暢,血就能止住。」說的是治療方法。所以張元素說:「活血,膿血自然會好;調理氣機,後重自然會消除,藥力重的可以用大黃湯瀉下,藥力輕的可以用芍藥湯來調和。」

然而,排出的膿血,也有三個部位:如果脈象沉,怕冷,或是腰痛、肚臍以下疼痛,是下焦的血,必須用黃芩才能治療;如果煩躁,先排膿後出血,是上焦的血,必須用黃連才能治療;如果脈象沉,怕冷,先出血後排膿,是下焦的血,必須用地榆才能治療。但是這種膿血和前面說的紅痢像膿血不同,前者是濕病,後者是火病。

還有一種風痢,會怕風、鼻塞、身體沉重,臉色發青或單純拉出清水。(可以用蒼朮防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