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2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4)

1. 痢疾源流

或所下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宜蒼廩湯)。或純下清血(宜露風湯)。又有寒痢,所下白如鴨溏,腸鳴,痛墜不甚(宜理中湯、訶子肉湯)。日久則宜補腸(宜黃連補腸湯)。又有濕痢,腹脹甚,身重,下如黑豆汁,或赤黑混濁,此危症也(宜加味除濕湯)。又有熱痢與暑痢,似同而異,背寒,齒乾面垢,煩冤,燥渴引飲,皆暑症,不宜輕用熱藥。

其冷熱蘊積腸胃間,滑泄垢膩者,名腸垢,即為熱痢(宜芩連芍藥湯)。又有氣痢,狀如蟹渤,拘急獨甚(宜氣痢丸)。又有疫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大小傳染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察運氣之相勝以治之(宜人參敗毒散加芍藥)。至噤口一症,食不得入,到口即吐,尤為危急,以胃氣絕,或毒氣上衝心肺,症兼頭疼心煩,手足濕熱,不易治也(宜倉廩湯)。而其致噤之故,又各有異。

有因宿食未化噎而不下者(宜加山楂、麥芽、神麯、枳實)。有因邪留胃中,脾氣因滯澀者(宜加黃連、枳殼、厚朴)。有因水飲痰涎積聚者(宜加二朮、二苓、半夏,重者加甘遂)。有因火炎氣衝者(宜加芩、連、枳殼、茯苓、桔梗、橘紅、菖蒲等)。有因胃家虛冷嘔逆者(宜加桂、薑、苓、術)。

有因積膩太多,惡氣熏蒸者(宜加香、連、枳、樸、大黃等)。有因肝邪乘脾而嘔吐者(宜加香、連、白芍、吳萸、青皮、陳皮)。各以所因治之。仲景用參、連、石菖、粳米煎湯細呷,大妙。又有休息痢,所謂屢止屢發久而不愈者。或因補澀太早,積滯未清(宜香連丸加茯苓、枳實)。

或因飲食不節(宜香連丸加白朮、枳殼、神麯、山楂)。或因房欲不戒(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或因虛滑太甚,卻無積滯(宜粟殼、椿白皮、人參、白朮、木香、梗米)。亦各以所因治之。又有五色痢,所下五色俱有,乃脾胃食積及四氣相併,或濕毒甚盛故也,當先通利(宜秘方養藏湯)。

又有毒痢,或痧毒內陷,致有膿血,各藥不效,此險症也(宜忍冬藤為君,地榆、丹砂、犀角汁佐之)。至如下後痢已減,便久而不能全愈,此由虛也,然不可驟用澀藥,恐因澀而腸胃不利,反作痛(宜白芍、茯苓、木香、甘草、升麻、陳皮,或應用澀藥,須倍加砂仁、陳皮和之,香參丸亦可)。

久痢已成壞病,變態百出,當勿拘脈症,概用補益以治之(宜參、附、香、砂、耆、術,亦或得生)。久痢變成痛風,皆調攝失宜之故(宜補中益氣湯加羌、獨、虎骨、松節、乳香、黃柏、蒼朮、桃仁)。總之,痢之為患,艱澀難出者,急與疏通,滑潤易出者,酌為兜澀。

然或疏通而誤用巴豆、牽牛等味,以致洞泄腸開而斃,或兜澀而誤投訶子、粟殼、亞芙蓉、肉豆蔻等味,以致便閉腹脹,或濕熱上攻,肢節腫脹,拘攣作痛而死,罪皆由醫者之妄耳,可不慎乎哉。

白話文:

有些拉肚子看起來像痢疾但又不是,看起來像血便但也不是(這種情況適合用蒼廩湯)。有些是純粹拉出清澈的血水(這種情況適合用露風湯)。還有寒性痢疾,拉出來的糞便像鴨子拉的稀便,腸子會叫,但肚子痛和下墜感不是很嚴重(這種情況適合用理中湯、訶子肉湯)。拉久了就應該補養腸道(適合用黃連補腸湯)。還有濕性痢疾,肚子脹得很厲害,身體覺得很重,拉出來的像黑豆汁一樣,或者是紅黑混濁的,這是危險的症狀(適合用加味除濕湯)。還有熱性痢疾和暑性痢疾,看起來很像但其實不同,背部會覺得寒冷,牙齒乾燥,臉色骯髒,心煩意亂,口渴想喝水,這些都是暑熱的症狀,不應該輕易使用溫熱的藥物。

當寒熱之邪積聚在腸胃之間,導致腸道滑瀉,排出污垢黏膩的物質,這種情況叫做腸垢,也就是熱性痢疾(適合用芩連芍藥湯)。還有一種是氣滯引起的痢疾,拉出來的形狀像蟹卵,腹部緊縮疼痛特別嚴重(適合用氣痢丸)。還有疫痢,在一個家庭或一個地區內,不論老少都感染相似的痢疾,這是因為傳染性的毒邪引起的痢疾,應該根據當年的氣候變化來治療(適合用人參敗毒散加芍藥)。至於噤口這種情況,食物完全吃不進去,一到嘴邊就吐出來,這非常危急,是因為胃氣衰竭,或者毒氣上衝心肺,同時還會出現頭痛心煩、手腳濕熱等症狀,不容易治療(適合用倉廩湯)。而導致噤口的原因,又各有不同。

有些是因為宿食沒有消化,堵塞在咽喉而無法下嚥(適合加山楂、麥芽、神麯、枳實)。有些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胃中,導致脾氣運行不暢(適合加黃連、枳殼、厚朴)。有些是因為水飲痰涎積聚在體內(適合加二朮、二苓、半夏,嚴重時加甘遂)。有些是因為火氣上炎,氣機衝逆(適合加芩、連、枳殼、茯苓、桔梗、橘紅、菖蒲等)。有些是因為胃虛寒冷,導致嘔吐(適合加桂、薑、苓、術)。

有些是因為積滯的污垢太多,惡氣向上蒸發(適合加香、連、枳、樸、大黃等)。有些是因為肝氣侵犯脾胃而導致嘔吐(適合加香、連、白芍、吳萸、青皮、陳皮)。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張仲景使用人參、黃連、石菖蒲、粳米煎湯慢慢喝,效果非常好。還有一種叫做休息痢,就是指反覆發作,很久都不能痊癒的痢疾。有些是因為太早使用收澀的藥物,導致積滯沒有清除(適合用香連丸加茯苓、枳實)。

有些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適合用香連丸加白朮、枳殼、神麯、山楂)。有些是因為房事不節制(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有些是因為體質虛弱,腸道太滑,但卻沒有積滯(適合用粟殼、椿白皮、人參、白朮、木香、粳米)。也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還有一種是五色痢,拉出來的糞便呈現五種顏色,這是因為脾胃有食積,加上四時的氣候變化相互影響,或者濕毒太盛導致的,應該先用藥物通利大便(適合用秘方養藏湯)。

還有一種是毒痢,可能是痧毒侵入體內,導致拉膿血,各種藥物都不見效,這是危險的症狀(適合用忍冬藤為主藥,搭配地榆、丹砂、犀角汁)。如果拉肚子已經減少,但是大便仍然不能完全恢復正常,這是因為身體虛弱,但不能馬上使用收澀的藥物,以免因為收澀而導致腸胃不通暢,反而引起腹痛(適合用白芍、茯苓、木香、甘草、升麻、陳皮,或者要用收澀的藥物時,必須多加砂仁、陳皮一起使用,也可以用香參丸)。

久病不癒的痢疾已經變成壞病,情況千變萬化,不應該拘泥於脈象和症狀,應該全面使用補益的藥物來治療(適合用參、附、香、砂、耆、術,或許可以使病情好轉)。久病不癒的痢疾變成痛風,都是因為調養失當造成的(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獨活、虎骨、松節、乳香、黃柏、蒼朮、桃仁)。總之,痢疾這種疾病,如果大便艱澀難以排出,應該趕快用藥物疏通;如果大便滑瀉容易排出,應該酌情使用收澀的藥物。

但是,如果疏通腸道時誤用巴豆、牽牛等藥物,導致腸道過度滑瀉而死亡;或者使用收澀藥物時誤用訶子、粟殼、罌粟殼、肉豆蔻等藥物,導致大便閉塞、肚子脹痛,或者濕熱之邪向上侵襲,導致肢體關節腫脹,拘攣疼痛而死亡,這些都是醫生胡亂用藥的過錯,能不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