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2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5)

1. 痢疾源流

【脈法】仲景曰:下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愈;雖發熱不死,下痢脈大者為未止;下痢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脈經》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脈訣》曰:下痢微小卻為生,脈大而浮洪,卻無差日。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丹溪曰:凡痢,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

【辨便色】《入門》曰:熱痢紫黑色,寒痢白如鴨溏,濕痢下如黑豆汁,風痢純下清水,氣痢狀如蟹沫,積痢色黃或如魚腦,虛痢白如鼻涕、凍膠,蠱疰痢黑如雞肝。又曰:血寒則凝,痢色必紫黑成塊,或雜膿血。蓋膿為陳積,血為新積也。

【痢疾原委】《醫鑑》曰:滯下之症,《內經》所載有血溢、血泄、血便、泄下,古方則有消膿血及泄下,近世並呼為痢疾,名雖不同,其實一也。

【痢疾宜從六淫例治】繆仲淳曰:滯下者,俗呼為痢疾,皆由暑濕與飲食之積滯,膠固而成,其症類多里急後重,數登圊而不便,或發熱,或口渴,或噁心不思食,何莫非暑之標症也,必用六一散,黃連、芍藥為主,而後隨其所苦為之增損,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傷血分則行血和血,然未有不先治暑而可獲者矣。治病必求其本,其斯之謂歟。

【痢疾四大忌】倪涵初曰:痢為險惡之症,生死所關,不惟時醫治之失宜,而古今治法千家,多不得其道,是以不能速收全效。今立方何以為奇(倪氏三方附後),不泥成法,故奇也。立論何以為妙(即此四大忌論),不膠成說,故妙也。然其藥品,又不外乎常用之味,有識者切不可更張,勿為庸醫所誤,遵而用之,百試百效者也。

又曰:古今治痢,皆云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盛熱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之不可易。予謂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

何謂四大忌?一曰忌溫補,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而其病即去,若用參、術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盛,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此投溫補之劑為禍最烈也。

二曰忌大下,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刮疏通則愈,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能清,無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正氣傷損,邪氣不可除,壯者猶可,弱者危矣。(鰲按:此條之論,應為凡治痢而必用大下者戒,固不可不遵。

若邪積滯,壅遏太甚,三焦不能宣通,飲食不能容納,並有氣閉不得升降者,痢下雖多,終不能一時通,而正氣為邪氣遏塞日久,亦不免傷殘,如此等症,非用大黃等推蕩之,亦未易奏效,總在臨時酌劑,不可固執耳。但即用下藥,亦惟大黃一味為無弊,不得已佐以元明粉亦可,其餘如牽牛、巴豆等,慎勿輕投也)。

白話文:

[痢疾源流]

脈象:

張仲景說:「拉肚子時,如果脈象微弱而快,表示快要痊癒;即使發燒也不會死。拉肚子時,如果脈象洪大,表示病情還沒停止。如果拉肚子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變得有力,那就危險了。」《脈經》說:「拉肚子排出膿血,脈象沉細而稍有停頓的,表示能活;脈象又快又大而且發熱的,表示會死。」《脈訣》說:「拉肚子時,如果脈象微小,表示能活;脈象洪大而浮,就沒有痊癒的希望。」又說:「沒有積滯就不會拉痢疾,脈象應該是滑而大的;脈象浮、弦、急促的,表示會死;脈象沉、細的就沒有危險。」朱丹溪說:「凡是拉痢疾,身體冰涼、脈象細微的,表示能活;身體發熱、脈象洪大的,表示會死。」

辨別糞便顏色:

《醫學入門》說:「熱痢疾,糞便顏色呈現紫黑色;寒痢疾,糞便顏色像鴨子的稀便;濕痢疾,糞便像黑豆汁;風痢疾,只拉清水;氣痢疾,糞便像螃蟹吐的泡沫;積痢疾,糞便顏色黃色或者像魚腦;虛痢疾,糞便像鼻涕或凍膠;蠱疰痢疾,糞便黑得像雞肝。」又說:「血遇寒會凝固,所以痢疾的糞便顏色一定是紫黑色的,而且會成塊,或混雜膿血。膿是舊的積滯,血是新的積滯。」

痢疾的來由:

《醫鑑》說:「滯下這種病症,《內經》裡記載有血溢、血泄、血便、泄下等名稱。古方則有消膿血及泄下的說法,近代都稱之為痢疾,名稱雖然不同,但其實指的是同一種病。」

痢疾應該按照六淫邪氣的原則來治療:

繆仲淳說:「所謂的滯下,也就是俗稱的痢疾,都是因為暑濕和飲食積滯,膠著固結而引起的。它的症狀大多是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頻繁上廁所卻排不出來,或者發熱、口渴、噁心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暑邪的典型症狀。必須用六一散、黃連、芍藥等藥為主,然後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增減藥物。如果傷到氣分,就要調理氣機、補益氣血;如果傷到血分,就要活血化瘀。但無論如何,都必須先治療暑邪,才能有效。這就是說治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

治療痢疾的四大禁忌:

倪涵初說:「痢疾是一種危險的疾病,關乎生死,不僅現代醫生治療不當,而且古今的治療方法也多有不對之處,所以不能迅速達到痊癒的效果。我現在提出處方,之所以奇特,是因為不拘泥於成規。我的觀點之所以巧妙,是因為不固執於舊說。然而我所用的藥物,也不過是常用的藥味,有見識的人切不可隨意更改,不要被庸醫所誤導,只要遵照執行,就能屢試屢效。」

他又說:「古今治療痢疾,都認為熱證就應該清熱,寒證就應該溫補;初起熱勢很盛就應該瀉下;有表證就應該發汗;小便赤澀就應該利尿。這五種方法被世人奉為圭臬,認為不可改變。我認為只有清熱這個方法沒有禁忌,其他的方法都犯了四大禁忌,不可採用。」

什麼是四大禁忌呢?

一、忌溫補:痢疾的發病原因是濕熱積聚,膠著在腸胃中而引起的,應該清熱邪、疏導積滯、活血化瘀,這樣病症才能消除。如果使用人參、白朮等溫補藥物,就會使熱邪更盛,氣機更滯,血也凝結,時間久了,正氣虛弱,邪氣旺盛,就難以治療了。所以使用溫補藥物造成的禍害最大。

二、忌大瀉:痢疾是因為邪熱膠著在腸胃中而形成的,就像溝渠堵塞一樣,只有用磨刮疏通的方法才能治好。如果用承氣湯大瀉,就像想要疏通堵塞的溝渠,卻注入了狂暴的洪水,不但不能疏通,反而會導致堤岸崩塌。治療痢疾時如果大瀉,積滯一定不能去除,反而會損傷胃氣,損耗元氣。正氣損傷,邪氣就不能消除,體質強壯的還能撐得住,體質虛弱的就危險了。(鰲按:這一條的觀點應該是,凡是治療痢疾就一定要用大瀉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邪積太過,堵塞太嚴重,導致三焦不通暢,飲食不能消化,並且出現氣機閉塞不能升降的情況,即使拉痢疾很多次,也不能一時暢通,而且正氣被邪氣阻礙久了,也會受到損傷。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用大黃等藥物推盪,也很難見效,總之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斟酌用藥,不可固執己見。但是即使要用瀉下藥,也只有大黃一味沒有弊端,不得已的時候可以輔助使用元明粉,其他像牽牛、巴豆等藥物,千萬不要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