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2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2)

1. 痢疾源流

諸痢,暑濕病也。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濕蒸熱壅,以至氣血凝滯,漸至腸胃之病。惟由濕熱,故多偏乾燥,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皆其症也。惟由氣血鬱滯,故血主於心,而熱鬱傷血者,心亦由是而病。氣生於肺而凝滯傷氣者,肺亦由是而病。

至心之表為小腸,肺之表為大腸,二經出納水穀,轉輸糟粕,而胃又為二經之總司,故心移病小腸,則血凝而成赤痢,肺移病大腸,則氣結而成白痢,而血與氣之凝結,必挾飲食痰涎,始成積滯。其飲食痰涎,皆貯於胃,故痢之病,不離乎胃,此病起心肺而及於胃者也。亦有胃家本經濕熱,傳染於大小腸者,則以大小腸為出納轉輸之官,而胃家飲食痰涎之積滯,必由大小腸出,故病又從胃而及二經,其所痢又必兼黃。

蓋以黃為土色也,則就所痢之色,其或是赤,可知病因於血,即病根於心;其或是白,可知病因於氣,即病根干肺;其或是黃,可知病因於飲食痰涎,即病根於胃。從其根而治之,各投以引經之藥為嚮導(心,黃連、細辛;肺,桔梗、升麻、白芷、蔥白;胃,白芷、升麻,葛根、大黃),豈可概從腸胃之說乎哉。

特所謂從根而治者,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宜導氣湯、異功散、四七湯、木香化滯湯),傷血分則和血補血(宜阿膠四物湯、四物地榆湯加山梔、槐花等),傷胃分則安胃養胃(宜胃苓湯、香砂枳朮丸、保和丸),固各有所主矣。而要法則必先祛暑邪兼滲濕(宜茹苓湯、勝濕湯),雖病在氣血,亦必兼理脾胃為主,經雲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此之謂也。

至於痢久則傷腎,則以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病既或由心肺而及胃,以注於二經,或專由胃以及大小腸而注於二經,總未有不傷腎者,故治必當補腎(宜熟地炭、丹皮、沉香、山藥、遠志、黃柏),使命門之火旺,有以生土,將飲食自進,垢滯自化矣。此各經致痢之原,不可不別而治也。

若但拘痢無止法一言,概行攻伐,必愈損血耗氣,或又拘初則行、久則澀之語,每至固澀之後,壅滯氣血,變為腫脹喘急(宜木香調氣湯,蘇子降氣湯),非不審其經以治其根而及其流之過哉。總之,痢之由於氣者,必疏通之。由於血者,必調和之。由於飲食痰涎者必推蕩之。

以至由氣血而傷及脾胃,必培補中宮(宜歸脾湯、六君子湯)。由氣血與脾胃而傷腎,必峻補元陽(如附、桂、五味、補骨脂、赤石脂、禹餘糧等,俱可選用)。此治痢之大凡也。然而病之由來不一,更變無窮,固不得不求其詳也。試條舉之:或發痢冒暑而成,自汗發熱面垢,嘔渴,腹痛,小便不通,此暑濕積滯皆有之(宜香茹飲、五苓散,藿香正氣散中加木香、黃連、香茹)。

白話文:

痢疾的成因

各種痢疾都是暑濕所致的疾病。痢疾的病根大多是因為濕熱鬱積,導致氣血凝滯,最終影響腸胃。由於是濕熱所致,所以症狀多偏向乾燥,裡急後重、小便赤澀都是其表現。由於氣血鬱滯,心主血,熱鬱傷血,所以心也會因此生病;肺主氣,氣凝滯傷氣,所以肺也會因此生病。

因為心的外在表現是小腸,肺的外在表現是大腸,這兩條經脈負責吸收和運輸水谷精微,轉運糟粕,而胃又是這兩條經脈的總司令部,所以心臟的病變會影響小腸,導致血凝結而形成赤痢(血痢);肺的病變會影響大腸,導致氣結而形成白痢(氣痢);血和氣的凝結,必定夾雜飲食和痰涎,才會形成積滯。這些飲食和痰涎都貯存在胃裡,所以痢疾的病症不會離開胃,這是疾病從心肺開始,然後影響到胃的緣故。也有一些情況是胃本身經絡濕熱,傳染到大小腸,由於大小腸是吸收和運輸的器官,胃裡的飲食和痰涎積滯,必定要通過大小腸排出,所以疾病又從胃影響到大小腸,導致的痢疾往往會兼有黃色。

黃色代表土的顏色,因此從痢疾的顏色可以判斷病因:如果是紅色,說明病因在於血,病根在於心;如果是白色,說明病因在於氣,病根在於肺;如果是黃色,說明病因在於飲食和痰涎,病根在於胃。從病根治療,用引經藥物作為嚮導(心:黃連、細辛;肺:桔梗、升麻、白芷、蔥白;胃:白芷、升麻、葛根、大黃),怎麼能只從腸胃論治呢?

所謂從根治療,指的是:氣虛則應該調氣益氣(宜用導氣湯、異功散、四七湯、木香化滯湯);血虛則應該和血補血(宜用阿膠四物湯、四物地榆湯加山梔、槐花等);胃虛則應該安胃養胃(宜用胃苓湯、香砂枳朮丸、保和丸)。這些都有其各自的針對性。然而,治療的原則是必須先祛除暑邪和滲濕(宜用豬苓湯、勝濕湯),即使病在氣血,也必須兼顧調理脾胃,因為經書上說:「安谷則昌,絕谷則亡」,就是這個道理。

痢疾久了會傷腎,因為腎是胃的關口,開竅於二陰,疾病或由心肺影響胃,再影響到大小腸;或直接由胃影響到大小腸,總之都會傷到腎,所以治療必須補腎(宜用熟地黃炭、丹皮、沉香、山藥、遠志、黃柏),使命門之火旺盛,以滋養脾土,使飲食自然吸收,積滯自然消解。各種經脈導致痢疾的原因,必須區別對待,才能正確治療。

如果只拘泥於「痢疾不止」這種說法,一味攻伐,必然會更加損傷血氣;或者拘泥於「初則行,久則澀」的說法,常常在收斂止瀉之後,導致氣血鬱滯,轉變成腫脹喘急(宜用木香調氣湯、蘇子降氣湯),這都是沒有仔細審察其經脈,從根論治,反而傷及其他部分。總之,痢疾由於氣者,必須疏通;由於血者,必須調和;由於飲食痰涎者,必須推動排出。

甚至由於氣血而傷及脾胃,必須培補中焦(宜用歸脾湯、六君子湯);由於氣血和脾胃而傷及腎臟,必須峻補元陽(如附子、桂枝、五味子、補骨脂、赤石脂、禹餘糧等,都可以選擇使用)。這就是治療痢疾的大致方法。然而,疾病的成因複雜多樣,變化無窮,所以必須仔細探究。比如:有的痢疾是由於中暑而引起的,症狀是自汗、發熱、面垢、嘔吐、口渴、腹痛、小便不通,這些都是暑濕積滯造成的(宜用香薷飲、五苓散,藿香正氣散中加木香、黃連、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