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21)
卷十五 (21)
1. 附載倪涵初治瘧四方
第一方,廣皮,姜半夏,茯苓,威靈仙(各一錢),製蒼朮,姜厚朴,柴胡,黃芩(各八分),青皮,檳榔(各六分),炙甘草(三分),頭痛加白芷,加姜三片,上咀片,如法炮製,河井水各一杯,煎九分,飢時服,渣再煎服。此方平胃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二貼即愈,勿再藥可也。若二貼後病勢雖減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則三貼,多則五貼而已。
第二方,生首烏(三錢),知母,醋鱉甲(各二錢),白朮,威靈仙,當歸(各一錢),茯苓,枯黃芩,柴胡,陳皮(各八分),炙甘草(三分),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杯,煎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沸,空心服,渣再煎服。此方補瀉互用,虛實得宜,不用人參、黃耆,屏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犯極重之病。十貼後,立有起色,功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方也。
第三方,黃耆,當歸(各一錢二分),人參,白朮(各一錢),柴胡,陳皮(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或加首烏二錢,炒知母一錢。或又加麥芽一錢,青蒿子八分皆可。姜一片,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半飢時服三五貼,元氣充實,永不發矣。方雖有三,第二實為主方,既不刻削,亦可峻補,功獨歸之。其第三方專為有力者設,若貧家,只多服第二方可也。瘧之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強者尤甚,雖不至遽傷人命,然不治則發無已時,治之不得其道則邪惡內伏,正氣日虛,久而久之,遂不可治。予所定三方,甚為平易無奇,絕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劑,且不必分陽瘧陰瘧,連日間日三日,及非時瘧,人無分老幼,疾不論久近,此三方不用加減,惟按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也。
久瘧全消方,威靈仙,醋莪朮,炒麥芽(各一兩),生首烏(二兩),金毛狗脊(八錢),青蒿子,黃丹,穿山甲(水煮切細炒成珠),醋鱉甲(各五錢),如小兒,加炙雞肫皮五錢。用山藥粉一兩,飴糖一兩,水一小碗為糊丸,每半飢時,薑湯下二三錢。凡處暑後冬至前,或間日,或非時,纏延日久,須治瘧母,予嘗酌定此方以治人,服不半料,無不全愈收功。
白話文:
第一個處方,廣皮,姜半夏,茯苓,威靈仙(各約3克),製蒼朮,姜厚朴,柴胡,黃芩(各約2.4克),青皮,檳榔(各約1.8克),炙甘草(約0.9克)。如果頭痛可以加入白芷,另外加入三片薑。以上藥材按照傳統方法進行加工處理,使用等量的河水和井水各一杯,煎煮至剩下九分,應在飢餓時服用,藥渣可以再次煎煮後服用。這個處方可以調理脾胃,消除痰濕,有疏導開先的作用,對於病情輕微的病人,通常服用兩帖就可以痊癒,不需要再服用其他藥物。但如果兩帖後病情雖然有所改善但並未完全康復,必須使用第二個處方,最少需要服用三帖,最多五帖即可。
第二個處方,生首烏(約9克),知母,醋鱉甲(各約6克),白朮,威靈仙,當歸(各約3克),茯苓,枯黃芩,柴胡,陳皮(各約2.4克),炙甘草(約0.9克),薑(三片)。使用等量的井水和河水各一杯,煎煮至剩下八分,再加入五分無灰酒,再煮沸一次,應在空腹時服用,藥渣可以再次煎煮後服用。這個處方能夠同時補益和清瀉,適合虛實交雜的病情,不使用人參、黃耆,避免使用常山、草果,雖然看似平凡無奇,但效果顯著,即使是身體極度虛弱的人,即使病情嚴重,服用十帖後也能看到明顯的改善,療效全面。
第三個處方,黃耆,當歸(各約3.6克),人參,白朮(各約3克),柴胡,陳皮(各約2.4克),升麻(約1.2克),炙甘草(約0.9克),可以加入生首烏6克,炒知母3克,或者加入麥芽3克,青蒿子2.4克。加入一片薑,兩顆棗,用水兩杯,煎煮至剩下八分,在半飢餓時服用,服用三到五帖,可以讓元氣充盈,疾病不再復發。雖然有三個處方,但是第二個處方是主要的處方,既能調理身體,又能滋補,其功效無可替代。第三個處方專門為體力充沛的人設計,如果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多服用第二個處方也是可以的。
久瘧全消方,威靈仙,醋莪朮,炒麥芽(各約30克),生首烏(約60克),金毛狗脊(約24克),青蒿子,黃丹,穿山甲(用水煮過切成細末炒成珠狀),醋鱉甲(各約15克),如果是兒童,可以加入炙雞肫皮15克。使用山藥粉30克,麥芽糖30克,水一小碗製成糊狀,製成藥丸。在半飢餓時,用薑湯送服二三錢。對於從處暑到冬至前的時間,無論是每隔一天還是不定時,長時間纏繞的瘧疾,我曾經根據此方治療病人,服用不到一半的藥量,都能全部痊癒。
2. 附載繆仲淳治瘧諸法及諸藥要品
熱多(貝母,麥冬,葛根,竹葉,知母,黃芩,柴胡,烏梅,首烏,鱉甲,牡蠣,石膏,橘紅,滑石,牛膝,茯苓)
寒多(桂枝,姜皮,人參,白朮,蒼朮,黃耆,歸身,炙草,半夏,橘紅,蔻仁,草蔻仁)
汗多(人參,白朮,黃耆,秋冬加桂枝)。
無汗(葛根,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參,蒼朮)
瘧母(鱉甲,射干,牡蠣,三稜,砂仁,肉桂,人參,青皮,陳皮,甘草)
白話文:
如果發燒的症狀比較嚴重,可用的藥材有:貝母、麥門冬、葛根、竹葉、知母、黃芩、柴胡、烏梅、何首烏、鱉甲、牡蠣、石膏、橘紅、滑石、牛膝、茯苓。
若畏寒的症狀較為顯著,則可以考慮使用:桂枝、姜皮、人參、白朮、蒼朮、黃耆、當歸、炙甘草、半夏、橘紅、豆蔻仁、肉豆蔻仁。
對於出汗過多的情況,適用的人參、白朮、黃耆,在秋冬時節可增加桂枝。
對於不出汗的患者,可選用:葛根、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參、蒼朮。
對於長期反覆發作的瘧疾(瘧母),可以使用的藥材有:鱉甲、射干、牡蠣、三稜、砂仁、肉桂、人參、青皮、陳皮、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