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輕藥愈病論

古諺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自宋以前已有這。蓋因醫道失傳,治人多誤,病者又不能辨醫之高下,故不服藥;雖不能愈病,亦不至為藥所殺。況病苟非死症,外感漸退,內傷漸復,亦能自愈,故云中醫。此過於小心之法也。而我以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有不治難愈者,有不治竟不愈而死者。

其自愈之徉,誠不必服藥;若難愈及不愈之疾,固當服藥。乃不能知醫之高下,藥之當否,不敢以身嘗試,則莫若擇平易輕淺,有益無損之方,以備酌用。小誤亦無害,對病有奇功,此則不止於中醫矣。如偶感風寒,則用蔥白蘇葉湯,取微汗。偶傷飲食,則用山楂、麥芽等湯消食。

偶感暑氣,則用六一散、廣藿湯清暑。偶傷風熱,則用燈心竹葉湯清火。偶患腹瀉,則用陳茶佛手湯和腸胃。如此之類,不一而足。即使少誤,必無大害。又有其藥似平常,而竟有大誤者,不可不知。如腹痛嘔逆之症,寒亦有之,熱亦有之,暑氣觸穢亦有之。或見此症,而飲以生薑湯,如果屬寒,不散寒而用生薑熱性之藥,至寒氣相鬥,已非正治,然猶有得效之理。其餘三症,飲之必危。

曾見有人中暑,而服濃薑湯一碗,覆杯即死。若服紫蘇湯,寒即立散,暑熱亦無害。蓋紫蘇性發散,不拘何症,皆能散也。故雖極淺之藥,而亦有深義存焉。此又所宜慎也。凡人偶有小疾,能擇藥性之最輕淡淡者,隨症飲之,則服藥而無服藥之誤,不服藥而有服藥之功,亦養生者所當深考也。

白話文:

輕藥愈病論

古人有句諺語:「不服藥為中醫」,這句話宋代以前就有了。這是因為醫術失傳,治療病人常常出錯,病人又分辨不出醫生醫術的高低,所以寧可不服藥;即使不能治癒疾病,也不至於被藥物害死。況且,如果病情不是危急重症,外感疾病逐漸減輕,內傷也逐漸恢復,也能夠自行痊癒,所以才說「不服藥為中醫」。這是一種過於小心的方法。

但我認為,人體疾病,有不治而自愈的,有不治而難以痊癒的,有不治而最終不愈而致死的。

那些可以自愈的疾病,確實不必服藥;但對於難以痊癒或無法痊癒的疾病,就應該服藥。只是因為不能分辨醫生的醫術高低,藥物的適宜與否,不敢拿自己的身體去嘗試,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平易、簡單、有益無害的藥方,以備不時之需。即使用藥稍有偏差,也沒有什麼危害,而且對疾病還有奇效,這樣就不止於「不服藥為中醫」了。例如偶爾感受風寒,就用蔥白蘇葉湯,微微出汗即可;偶爾飲食不當,就用山楂、麥芽等煮湯消食;偶爾中暑,就用六一散、藿香正氣散清暑;偶爾傷風熱,就用燈芯竹葉湯清熱;偶爾腹瀉,就用陳茶佛手湯調理腸胃。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即使用藥略有不當,也不會造成大的危害。

但是,也有一些看似平常的藥物,卻可能造成很大的錯誤,這一點必須要注意。例如腹痛嘔吐的症狀,寒症有之,熱症有之,暑熱夾雜穢濁之邪也有之。如果遇到這種症狀,就服用生薑湯,如果屬於寒症,用生薑這種熱性的藥物,反而會使寒邪內斂,與寒邪對抗,這就不是正治之法,但仍然有可能見效。但對於其他三種情況,服用生薑湯必定危險。

曾經見過有人中暑,服用了一碗濃薑湯,立刻就死了。如果服用紫蘇湯,寒症立刻就能散去,暑熱也沒有害處。因為紫蘇性味辛溫,具有發散作用,不論何種症狀,都能起到散邪的作用。所以,即使是很簡單的藥物,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一點也應該謹慎。一般人偶爾有小病,能夠選擇藥性最輕、最溫和的藥物,根據症狀服用,就能在服藥的同時避免用藥錯誤,達到不服藥卻有服藥的效果,這也是養生者應該仔細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