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自敘
自敘
1. 自敘
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數病顧此失彼,雖數十里之近,不能兼及。
況乎不可治者,又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雖然,古聖人之治病也,通於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經絡、臟腑、氣血、骨脈,洞然如見,然後察其受病之由,用藥以驅除而調劑之。其中自有玄機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蓋與造化相維,其義不亦精乎?道小,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義精,則無識之徒有所不能窺也。人之所繫,莫大乎生死。
王公大人,聖遇豪傑,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繫之人,其命又懸於醫者。下而一國一家所繫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獨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祿道德之尊,父兄師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視,亦不過為衣服口食之計。
雖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業不甚賤乎?任重,則托之者必得偉人;工賤,則業之者必無奇士。所以勢出於相違,而道因之易墜也。余少時頗有志於窮經,而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於是博覽方書,寢食俱廢。如是數年,雖無生死骨肉之方,實有尋本溯源之學。九折臂而成醫,至今尤信。
而竊概唐宋以來,無儒者為之振興,視為下業,逡巡失傳,至理已失,良法並亡。惄焉傷懷,恐自今以往不復有生人之術。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補所全者,或不僅一人一世已乎?
乾隆丁丑秋七月洞溪徐大椿書於吳山之半松書屋
白話文:
自敘
醫術,是條小路,卻蘊含精妙的道理,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卻又是卑賤的職業。古代聖賢治學,目的是治理天下國家,讓百姓都能享受到福祉,甚至能影響天地運行,萬物生長,這是學問的最高境界。而醫生每天只救治一兩個人,每月治癒幾場病,顧此失彼,即使近在咫尺,也無法兼顧所有病人。
更何況有些病是治不好的,醫生也不是能起死回生的神仙,醫術豈不渺小?然而,古代聖人治病,卻能通曉天地之理,探究生命之源,對經絡、臟腑、氣血、骨脈等都瞭如指掌,然後才能探究疾病的根源,再用藥物驅除病邪,調理身體。其中蘊含著玄妙的道理,難以言表,因為它與自然造化息息相關,其精妙之處豈不令人嘆服?醫道渺小,有志之士便不屑於從事;醫道精妙,無知之輩便無法理解。人世間最關乎生死。
王公大臣、聖賢豪傑,能左右天下大勢,卻也無法避免疾病的困擾。一旦生病,就不得不依靠醫生,生死全憑醫生掌控。一個人關係到國家的興衰,而國家的興衰又繫於醫生,更別提一國一家的興衰也與醫生息息相關,醫生的責任豈不重大?然而,醫生卻沒有顯赫的爵位、俸祿和道德名聲,沒有父兄師長般的尊崇地位,既不被社會重視,自身也只不過為了餬口度日。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介醫生,也能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他們的職業豈不卑賤?責任重大,則需要偉人來承擔;職業卑賤,則從事者必定沒有奇才異士。因此,地位和職責相違背,醫道也因此容易衰落。我年輕時曾立志鑽研經書,卻因親友連年患病,死亡殆盡,於是我廣泛閱讀醫書,廢寢忘食。幾年下來,雖然沒有掌握起死回生的絕技,卻也紮實地學習了醫學的根本原理。我歷經艱辛才成為醫生,至今仍深信不疑。
然而,我觀察唐宋以來,沒有儒者來振興醫學,視其為低賤的職業,導致醫術失傳,真理丟失,良方湮沒。我憂心忡忡,擔心從今以後,不會再有真正高明的醫術。我斗膽陳述我的想法,希望能有所裨益,或許能造福更多人,惠及後世。
乾隆丁丑秋七月 洞溪 徐大椿 書於吳山半松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