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上 (4)
卷上 (4)
1. 一臟一腑先絕論
人之死,大約因元氣存亡而決。故患病者,元氣已傷,即變危殆。蓋元氣脫,則五臟六腑皆無氣矣。竟有元氣深固,其根不搖,而內中有一臟一腑先絕者。如心絕,則昏昧不知世事;肝絕,則喜怒無節;腎絕,則陽道痿縮;脾絕,則食入不化;肺絕,則氣促聲啞。六腑之絕,而失其所司亦然。
其絕之象,亦必有顯然可見之處。大約其氣尚存,而神志精華不用事耳,必明醫乃能決之。又諸臟腑之中,惟肺絕則死期尤促。蓋肺為臟腑之華蓋,臟腑賴其氣以養,故此臟絕,則臟腑皆無稟受矣。其餘則視其絕之甚與不甚,又觀其別臟之盛衰何如,更觀其後天之飲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則修短之期可決矣。然大段亦無過一年者。
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說也。
白話文:
人的死亡,大致上是由元氣的存亡決定。所以生病的人,元氣已經受損,就會變得危急。因為元氣耗盡,那麼五臟六腑就都沒有氣了。但也有元氣深厚穩固,根本沒有動搖,而內臟中某一臟一腑先衰竭的例子。例如心臟衰竭,就會昏迷不醒,不知道世間的事;肝臟衰竭,就會喜怒無常;腎臟衰竭,就會陽痿;脾臟衰竭,就會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肺臟衰竭,就會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六腑衰竭,失去它們的功能也是如此。
衰竭的徵兆,也一定會有明顯可見的地方。大致上來說,是氣還存在,但精神和精華的功能失常而已,必須是明智的醫生才能判斷。而且在所有臟腑之中,只有肺衰竭死亡速度最快。因為肺是臟腑的保護傘,臟腑依靠肺的氣來滋養,所以這個臟腑衰竭,其他臟腑就沒有可以依靠的了。其他的臟腑衰竭,則要視其衰竭的程度,還要觀察其他臟腑的盛衰情況,更要觀察其後天飲食如何,以此來判斷吉凶,就可以決定壽命的長短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超過一年。
這些都是親眼所見,不是憑空臆測的。
2. 君火相火論
近世之論,心火謂之君火,腎火謂之相火,此說未安。蓋心屬火,而位居於上,又純陽而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無異議也。若腎中之火,則與心相遠,乃水中之火也,與心火不類,名為相火,似屬非宜。蓋陰陽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腎中亦有火。心火為火中之火;腎火為水中之火,腎火守於下,心火守於上,而三焦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動,而腎中之浮火亦隨之。
腎火動,而心中之浮火亦隨之;亦有心火為動而腎火不動,其患獨在心;亦有腎火動而心火不動,其害獨在腎。故治火之法,必先審其何火,而後用藥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腎火,以鹹寒。若二臟之陰不足以配火,則又宜取二臟之陰藥補之。若腎火飛越,又有回陽之法,反宜用溫熱,與治心火迥然不同。
故五臟皆有火,而心腎二臟為易動,故治法宜詳究也。若夫相火之說,則心胞之火參令人怔忡、面赤、煩躁、眩暈,此則在君火之旁,名為相火,似為確切。試以《內經》參之,自有真見也。
白話文:
君火相火論
現代醫學認為心臟的火氣稱為君火,腎臟的火氣稱為相火,這種說法不夠完善。因為心臟屬於火,位置在上,又是純陽之體,主宰全身,稱為君火,沒有問題。但腎臟中的火氣,和心臟相距甚遠,是存在於水中的火,與心臟的火氣不同,稱為相火,似乎不太恰當。其實陰陽互相藏匿於各自的臟腑,心臟固然有火,腎臟中也有火。心臟的火是火中的火;腎臟的火是水中的火,腎臟之火在下,心臟之火在上,而三焦之火的路徑,能使這兩種火氣互相溝通。心臟的火氣動了,腎臟中浮動的火氣也會跟著動。
腎臟的火氣動了,心臟中浮動的火氣也會跟著動;也有心臟火氣動而腎臟火氣不動的情況,疾病只在心臟;也有腎臟火氣動而心臟火氣不動的情況,危害只在腎臟。所以治療火症的方法,必須先判斷是哪種火氣,然後才能確定用藥。治療心火,用苦寒的藥物;治療腎火,用鹹寒的藥物。如果這兩個臟腑的陰氣不足以制約火氣,還需要服用滋補陰氣的藥物。如果腎火上竄,則有回陽救逆的方法,反而要用溫熱的藥物,與治療心火的方法完全不同。
所以五臟都有火氣,但心腎二臟的火氣最容易亢盛,因此治療方法需要仔細研究。至於相火這個說法,心臟附近的火氣,會讓人心慌意亂、面紅、煩躁、頭暈,這可以稱為相火,似乎比較確切。可以參考《內經》,就能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