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經絡臟腑
3. 無氣存亡論
養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無死。斯言妄也,何則?人生自免乳哺以後,始而孩,既而長,既而壯,日勝一日。何以四十以後,飲食奉養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則絕嗜欲,可以無死乎?或者曰:勞動賊之也。則戒勞動,可以無死乎?或者曰:思慮擾之也。
則屏思慮,可以無死乎?果能絕嗜欲,戒勞動,減思慮,免於疾病夭札則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猶然也。況乎四十以前,未嘗無嗜欲、勞苦、思慮,然而日生日長。四十以後,雖無嗜欲勞苦、思慮,然而日減日消。此其故何歟?蓋人之生也,顧夏蟲而卻笑,以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實猶是耳。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
所謂定分者,元氣也。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報導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成形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氣也。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成形這時,已有定數。譬如置薪於火,始燃尚微,漸久則烈,薪力既盡,而火息矣。其有久暫之殊者,則薪之堅脆異質也。
故終岙無病者,待元氣之自盡而死,此所謂終其天年者也。至於疾病之人,若元氣不傷,雖病甚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傷元氣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傷元氣者,此不可不預防者也;亦有因誤治而傷及元氣者;亦有元氣雖傷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診病決死生者,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則百不失一矣。
至所謂元氣者,何所寄耶?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節節之旁中有小心,陰陽合闢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皆賴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蓋元氣雖自有所在,然實與臟腑相連屬者也。寒熱攻補,不得其道,則實其實而虛其虛,必有一臟大受其害。邪入於中,而精不能續,則元氣無所附而傷矣。故人之一身,無處不宜謹護,而藥不可輕試也。若夫預防之道,惟上工能慮在病前,不使其勢已橫而莫救,使元氣克全,則自能托邪於外;若邪盛為害,則乘元氣未動,與之背城而一決,勿使後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術也。若欲與造化爭權,而令天下之人終不死,則無是理矣。
白話文:
無氣存亡論
古人說養生可以讓人不死,這是錯誤的。人從斷奶後,便開始孩提、成長、壯年,一天比一天強健。為何四十歲以後,即使飲食起居如往常一樣,卻一天天衰老呢?有人說,是嗜欲損害了身體。那如果摒絕嗜欲,就能不死嗎?有人說,是勞動傷害了身體。那如果戒除勞動,就能不死嗎?有人說,是思慮擾亂了身體。那如果摒除思慮,就能不死嗎?
如果真的能摒絕嗜欲、戒除勞動、減少思慮,避免疾病夭折是有可能的。但年老體衰,最終還是會死亡。況且,四十歲以前,我們也會有嗜欲、勞苦、思慮,卻能一天天長大。四十歲以後,即使沒有嗜欲、勞苦、思慮,卻一天天衰弱。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出生時,就如同夏天的蟲子一樣,嘲笑其他生物生命短暫,卻不知自己也一樣。人在受生之時,就已經註定了壽命長短。
所謂的註定,就是元氣。看不見,摸不着,依附在氣血之中,主宰著氣血的運作。人成形之時,元氣的多少就已決定了壽命的長短。就像把柴火放在火上,剛開始燃燒很微弱,時間久了就越來越旺盛,柴火燃盡,火也就熄滅了。燃燒時間長短的不同,取決於柴火的質地好壞。
所以,那些終身無病的人,都是等到元氣自然耗盡而死,這才是所謂的壽終正寢。至於有疾病的人,如果元氣未受損傷,即使病得很重也不會死;如果元氣受損,即使病得不重也會死。這其中還有區別:有的先傷了元氣才生病,這是不可治癒的;有的因病而傷了元氣,這就必須預防;有的因誤治而傷了元氣;有的元氣雖然受損,但尚可保全。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判斷疾病生死,不在於疾病的輕重,而在於元氣的存亡,這樣判斷就幾乎不會出錯了。
那麼,元氣寄託在哪裡呢?五臟有各自的精氣,這是元氣的分支。而元氣的根本所在,《道經》稱為丹田,《難經》稱為命門,《內經》稱為節節旁邊的小心臟,陰陽之氣在此交合,呼吸出入也繫於此。它無需火焰就能使全身溫暖,無需水分就能使五臟潤澤。只要這裡的一線生機不絕,生命就還沒有結束,都依靠它。
那麼,如何才能在患病時保全元氣呢?雖然元氣有其固定的所在,但它實際上與臟腑是相互聯繫的。寒熱攻補治療方法用得不對,就會實則益其實,虛則益其虛,必定會有一個臟器遭受嚴重損害。邪氣入侵,而精氣不能及時補充,元氣就失去了依託而受損。所以,人體的任何部位都不能輕忽,藥物也不能隨便服用。
至於預防之道,最好的醫生能夠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考慮到,不讓病情發展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使元氣保持完整,就能將邪氣阻擋於體外;如果邪氣盛而為害,就要趁元氣尚未受損時,與之決一死戰,不要留下後患,這是神妙而明智的方法。如果想要與自然規律抗衡,讓天下人都永生不死,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4. 軀殼經絡臟腑論
凡致病必有因,因受病之處則各有部位。今之醫者曰:病必分經絡而後治之。似矣,然亦知病固非經絡之所能盡者乎?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謂軀殼也。而虛其中,則有臟腑以實之。其連續貫通者,則有經有絡貫乎臟腑之內,運乎軀殼之中,為之道路,以傳變周流者也。
故邪之傷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臟腑,或在經絡。有相傳者,有不相傳者,有久而相傳者,有久而終不傳者。其大端則中於經絡者易傳;其初不在經絡,或病甚而流於經絡者,亦易傳。經絡之病,深入臟腑,則以生克相傳。惟皮肉筋骨之病,不歸經絡者,則不傳,所謂軀殼之病也。
故識病之人,當直指其病在何臟何腑,何筋何骨,何經何絡,或傳或不傳,,傳以何經始,以何經終。其言歷歷可驗,則醫之明者矣。今人不問何病,廖舉一經以藉口,以見其頗識《內經》,實與《內經》全然不解也。至治之難易,則在經絡易治,在臟腑者難治,且多死。在皮肉筋骨者難治,亦不易死。
其大端如此。至於軀殼臟腑之屬於某經絡,以審其針灸用藥之法,則《內經》明言之,深求自得也。
白話文:
凡是生病都一定有原因,而生病的位置也各有不同。現在的醫生說:疾病一定得循著經絡來治療。這樣說好像對,但又是否知道疾病並非完全能藉由經絡來解釋呢?人體有皮膚、肌肉、筋腱、骨骼組成形體,這就是所謂的軀殼。而軀殼的內部,則有臟腑來填充它。貫穿連通臟腑的,則有經絡在臟腑內部運行,在軀殼之中穿梭,作為傳輸氣血變化的通道。
所以邪氣傷害人體,可能在皮膚肌肉,可能在筋骨,可能在臟腑,可能在經絡。有些會互相傳播,有些則不會;有些會久久才傳播,有些則始終不會傳播。總體來說,病邪侵犯經絡容易傳播;一開始不在經絡,或者病情嚴重而蔓延到經絡的,也容易傳播。經絡的病變深入臟腑,則會因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而互相傳播。只有皮膚肌肉筋骨的病變,不涉及經絡的,就不會傳播,這就是所謂的軀殼疾病。
所以,懂醫的人,應該能直接指出疾病位於哪個臟腑、哪個筋骨、哪條經絡,以及是否會傳播,如果會傳播,則要說明從哪條經絡開始,到哪條經絡結束。他的診斷條理分明,可以驗證,這就是醫術高明之人。現在有些人不管什麼病,都籠統地說是某條經絡的問題,以此炫耀自己懂《內經》,實際上根本不懂《內經》。至於治療的難易,經絡疾病容易治療,臟腑疾病難治,且死亡率高;皮膚肌肉筋骨的疾病也難治,但死亡率不高。
總體來說就是這樣。至於軀殼、臟腑屬於哪條經絡,以及如何根據此判斷針灸用藥的方法,《內經》中已有明確說明,需深入研讀才能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