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上 (2)
卷上 (2)
1. 表裡上下論
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淺深。欲知病之淺深;先知病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實有表裡上下之別焉。何謂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謂里?,臟腑精神是也。而經絡則貫乎其間。表之病易治而難死,里之病難治而易死。此其大略也。而在表在裡者,又各有難易,此不可執一而論也。
若夫病本在表,而傳於裡;病本在裡,而並及於表。是為內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之病,往往近於熱;身半以下之病,往往近於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寒熱,此亦不可執一而論也。若夫病本在上,而傳於下,病本在下,而傳於上,是之謂上下兼病,亦不易治。
所以然者,無病之處多,有病之處少,則精力猶可維持,使正氣漸充,而邪氣亦去。若夫一人之身,無處不病,則以何者為驅病之本,而復其元氣乎?故善醫者,知病勢之盛而必傳也,預為之防,無使結聚,無使氾濫,無使併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說也。若其已至於傳,則必先求其本,後求其標,相其緩急而施治之。
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決病之生死難易,思過半矣。
白話文:
表裡上下論
要判斷疾病的難易程度,首先要了解疾病的深淺。要了解疾病的深淺,首先要了解疾病的部位。人體是一個整體,但確實存在表裡上下之分。什麼是表?皮膚、肌肉、筋骨就是表。什麼是裡?臟腑和精神就是裡。經絡則貫穿於表裡之間。表證容易治療,但不容易致死;裡證難以治療,但容易致死。這是大概的情況。不過,表證和裡證中,也有各自難易的差別,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疾病起源於表層,然後傳到裡層;或者疾病起源於裡層,然後影響到表層,這就是內外兼病,尤其難以治療。身體上半部的疾病,往往偏向於熱;身體下半部的疾病,往往偏向於寒。這是大概的情況。不過,上下部位中,也有各自寒熱的差別,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疾病起源於上部,然後傳到下部;或者疾病起源於下部,然後傳到上部,這就是上下兼病,同樣難以治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身體無病的部位多,有病的部位少,那麼身體的精力就能維持,正氣就能 gradually 充盈,邪氣也能 gradually 消退。但如果全身都生病了,那麼還能依靠什麼來驅除疾病,恢復元氣呢?因此,善於行醫的人,知道疾病勢力強盛必然會傳播,就會預先預防,不讓疾病積聚,不讓疾病蔓延,不讓疾病合併,這就是上等的醫生治療未病之說的精髓。如果疾病已經傳播,就必須先找出病根,然後再治療症狀,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施治。
這也是一種總結性的收尾。用這些方法來判斷疾病的生死難易,已經把握了大部分的情況了。
2. 陰陽升降論
人身象天地。天之陽藏於地之中者,謂之元陽。元陽之外護者謂之浮陽,浮陽則與時升降。若人之陽氣則藏於腎中而四布於周身,惟元陽則固守於中,而不離其位。故太極圖中心白圈,即元陽也,始終不動,其分陰分陽,皆在白圈之外。故發汗之藥,皆鼓動其浮陽,出於營衛之中,以泄其氣耳。
若元陽一動,則元氣漓矣。是以發汗太甚,動其元陽,即有亡陽之患。病深之人,發喘呃逆,即有陽越之虞,其危皆在頃刻,必用參附及重鎮之藥,以墜安之。所以治元氣虛弱之人,用升提發散之藥,最防陽虛散越,此第一關也。至於陰氣則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則精液不布,乾枯燥烈,廉泉玉英,毫無滋潤,舌燥唇焦,皮膚粗槁。所謂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孤陽無附,害不旋踵。
《內經》云:陰精所奉其人壽。故陰氣有餘則上溉,陽氣有餘則下固,其人無病,病亦易愈。反此則危。故醫人者,慎毋越其陽而竭其陰也。
白話文:
陰陽升降論
人體就像天地一樣。天地間的陽氣,藏在地底下的是元陽。元陽外面起保護作用的是浮陽,浮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升降。同樣,人體的陽氣藏在腎臟裡,並佈滿全身,但元陽則始終堅守在內部,不會離開它原來的位置。所以太極圖中間的白圈,就是元陽,它始終不動,陰陽的變化都在白圈外面。所以發汗的藥物,都是激發浮陽,使其從營衛之間排出,以泄除人體的氣而已。
如果元陽一動,元氣就會受損。因此,發汗過度,傷及元陽,就會有陽氣耗損的危險。病情嚴重的人,出現喘息呃逆,就有陽氣外泄的風險,其危險都在一瞬間,必須使用人參附子等鎮靜的藥物,來使其平復。所以治療元氣虛弱的人,使用升提發散的藥物,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陽氣虛弱而外泄,這是治療的第一個關鍵。至於陰氣,則不擔心它上升,而擔心它耗竭,耗竭則精液不能佈散,身體乾燥燥熱,津液不足,舌燥唇焦,皮膚粗糙。所謂「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就是陽氣孤獨無依,禍患馬上就會來臨。
《內經》說:陰精滋養著人的生命。所以陰氣充足則上行滋養,陽氣充足則下行固守,人就不會生病,即使生病也容易痊癒。反之則很危險。所以醫生要謹慎,不要過度發散陽氣而耗竭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