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治病必分經絡臟腑論

病之從內出者,必由於臟腑;病之從外入者,必由於經絡。其病之情狀,必有鑿鑿可徵者。如怔忡、驚悸為心之病,泄瀉、膨脹為腸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熱而六經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別。又有臟腑有病而反現於肢節,肢節有病而反現於臟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則此之寒熱非彼之寒熱,此之癢痛非彼之痛癢,病之所在全不關著,。無病之處反以藥攻之。

《內經》所謂:誅伐無過,則故病示已,新病復起,醫者以其反增他病,又復治其所增之病,復不知病之所從來,雜藥亂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經絡臟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後擇何經何臟對病之藥,本於古聖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後治之,自然一劑而即見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藥之不當,而反咎病之不應藥,此理絡身不悟也。

白話文:

治病必須區分經絡與臟腑

疾病從內部發生的,一定是由於臟腑出了問題;疾病從外部入侵的,一定是由於經絡出了問題。疾病的症狀,一定會有明顯的跡象可以觀察。例如,心悸、驚恐是心臟的病症,腹瀉、腹脹是腸胃的病症,這些都很容易判斷。但也有同樣是寒熱症狀,卻在六經(指六經辨證)中各有不同;同樣是疼痛,卻又分別在筋、骨、皮、肉等不同部位。還有的情況是,臟腑有病卻反而表現在四肢關節上,而四肢關節有病卻反而表現在臟腑上。如果不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漫無目的地治療,那麼,這時的寒熱就不是那時的寒熱,這時的疼痛瘙癢也不是那時的疼痛瘙癢,治療的部位完全不對,反而用藥攻擊沒有病的地方。

《內經》說:「治療過度,就會使舊病看似痊癒,新的疾病卻又產生。醫生因此增加了其他的疾病,又再去治療這些新增的疾病,卻不知道疾病的來源,胡亂用藥,治療得越多,疾病反而越嚴重。」所以,治療疾病,必須首先區分經絡臟腑的部位,並且了解疾病是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哪一種原因引起的,然後選擇針對哪個經絡、哪個臟腑的藥物,根據古代聖賢的療法,分毫不差地治療,這樣自然就能一劑見效。現在治療疾病無效的,不反省自己用藥是否不對,反而責怪疾病不對症,這是根本沒有理解治療的道理。

2. 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論

病之分經絡臟腑,夫人知之。於是天下遂有因經絡臟腑之說,而拘泥附會,又或誤認穿鑿,並有藉此神其說以欺人者。蓋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經絡臟腑者,有不必求經絡臟腑者。蓋人之氣血,無所不通,而藥性之寒熱溫涼,有毒無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於人身,其功能亦無所不到。豈有其藥止入某經之理?即如參耆之類,無所不補。

砒鴆之類,無所不毒,並不專於一處也。所以古人有現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錠、至寶丹之類,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效。蓋通氣者,無氣不通;解毒者,無毒不解;消痰者,無痰不消。其中不過略有專宜耳。至張潔古輩,則每藥註定云獨入某經,皆屬附會之談,不足徵也。曰:然則用藥竟不必分經絡臟腑耶?曰:此不然也。

蓋人之病,各有所現之處;而藥之治病必有專長之功。如此胡治寒熱往來,能愈少陽之病;桂枝治畏寒發熱,能愈太陽之病;葛根治肢體大熱,能愈陽明之病。蓋其止寒熱,已畏寒,除大熱,此乃柴胡、桂枝、葛根專長之事。因其能治何經之病,後人即指為何經之藥。孰知其功能,實不僅入少陽、太陽、陽明也。

顯然者尚如此,余則更無影響矣。故以某藥為能治某經之平凡則可,以某藥為獨治某經則不可。謂某經之病,當用某藥則可;謂某藥不復入他經則不可。故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總之變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白話文:

治病不必拘泥經絡臟腑之說

大家都知道,疾病會根據經絡臟腑來分類。因此,世人便依循經絡臟腑的理論來治療疾病,然而,有些人卻拘泥於此,強行附會,甚至誤解曲解,還有人利用這套說法來欺騙病人。其實,治病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些需要考慮經絡臟腑,有些則不需要。人體的氣血暢通無阻,而藥物的寒熱溫涼、有無毒性,其特性都是固定不變的,進入人體後,藥效也能到達身體的任何部位。難道藥物只會作用於特定的經絡嗎?像人參、黃耆這類藥物,可以補益全身;像砒霜、鴆毒這類藥物,則可以毒害全身,並非只作用於單一器官或部位。所以,古人有許多現成的通治方劑,例如紫金錠、至寶丹等,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且療效顯著。因為,能夠通氣的藥物,就能使不通的氣血暢通;能夠解毒的藥物,就能解百毒;能夠消痰的藥物,就能消滅痰濁。這些藥物雖然有些偏向特定療效,但並非絕對。像張潔古等人,將每種藥物都指定歸屬於某一經絡,這都是強行附會的說法,不足為信。

有人問:那麼,用藥真的不必考慮經絡臟腑嗎?

當然不是這樣。人體生病,各有其症狀顯現的部位;而藥物治療疾病,也各有其專長。例如,柴胡可以治療寒熱往來,可以治癒少陽病;桂枝可以治療畏寒發熱,可以治癒太陽病;葛根可以治療肢體發熱,可以治癒陽明病。柴胡、桂枝、葛根之所以能治療這些疾病,是因為它們具有止寒熱、除畏寒、解大熱等專長。由於它們能治療某經的疾病,後人便將其歸類為某經的藥物。然而,它們的藥效實際上並非只局限於少陽、太陽、陽明經。

這些明顯的例子尚且如此,其他藥物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說某種藥物可以治療某經的疾病是可以的,但說某種藥物只能治療某經的疾病就不對了。說某經的疾病應該用某種藥物是可以的,但說某種藥物不作用於其他經絡就不對了。不懂經絡而用藥,會導致用藥過於籠統,效果不佳;過度執著於經絡而用藥,則會過於拘泥,反而可能造成傷害。總之,用藥方法變化多端,關鍵在於醫生是否靈活運用,具有精湛的醫術。

3. 腎藏精論

精藏於腎,人盡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則人不知也。夫精,即腎中之脂膏也。有長存者,有日生者。腎中有藏精之處,充滿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長存者也。其欲動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脫之精,乃日生者也。其精施去施生,不去亦不生,猶井中之水,日日汲之,不見其虧;終年不汲,不見其溢。

《易》云: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其理然也。曰:然則縱欲可無害乎?曰:是又不然。蓋天下之理,總歸自然。有腎氣盛者,多欲無傷;腎氣衰者,自當節養。《左傳》云: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若縱欲不節,如淺狹之井,汲之無度,則枯竭矣。曰:然則強壯之人而絕欲,則何如?曰:此亦無咎無譽,惟腎氣略堅實耳。

但必浮火不動,陰陽相守則可耳。若浮火日動而強制之,則反有害。蓋精因火動而離其位,則必有頭眩、目赤、身癢、腰疼、遺泄、偏墜等症,其者或發癰疽,此強制之害也。故精之為物,欲動則生,不動則不生。能自然不動則有益,強制則有害,過用則衰竭。任其自然,而無所勉強,則保精之法也。

老子云:無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長生之訣也。

白話文:

腎藏精論

精氣藏在腎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精氣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如何儲藏的?又是如何排出體外的?這些就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了。精氣,就是腎臟裡面的精華物質,如同油脂一樣。精氣有先天就存在的,也有後天每天生成的。腎臟內有儲存精氣的地方,總是充滿著,從不缺乏,就像井水一樣,日夜都充滿著,這就是先天就存在的精氣。至於房事時排出的精氣,以及疾病導致的精氣流失,都是後天每天生成的。精氣的運用和產生是相互依存的,不用則不生,猶如井水,天天汲取,不見減少;終年不汲取,也不會溢出來。

《易經》說:「井道不可不疏通」,所以要經常疏通,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有人問:那麼縱慾是不是沒有害處呢?這就不對了。天下萬物的道理,總歸於自然。腎氣旺盛的人,縱慾也不會受損;腎氣衰弱的人,就應該節制房事。《左傳》說:「女子不可親近嗎?」回答是:「要節制。」如果縱慾不節制,就像淺窄的井,過度汲水,就會乾枯了。有人問:那麼身體強壯的人如果禁慾,會怎麼樣呢?這也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只是腎氣會稍微強健一些而已。

但是必須保持內火不亢,陰陽平和才能做到。如果內火經常亢盛,而強行壓制,反而有害。因為精氣由於內火亢盛而離開它該在的位置,就會出現頭暈、眼睛紅腫、身體發癢、腰痛、遺精、精索下垂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生瘡腫,這就是強行壓制精氣的害處。所以,精氣這東西,想動就產生,不想動就不產生。能夠自然地保持不動就有益處,強行壓制則有害,過度運用則會衰竭。順其自然,不要勉強,這就是保養精氣的方法。

老子說:「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之道,才是長生的訣竅。

4. 一臟一腑先絕論

人之死,大約因元氣存亡而決。故患病者,元氣已傷,即變危殆。蓋元氣脫,則五臟六腑皆無氣矣。竟有元氣深固,其根不搖,而內中有一臟一腑先絕者。如心絕,則昏昧不知世事;肝絕,則喜怒無節;腎絕,則陽道痿縮;脾絕,則食入不化;肺絕,則氣促聲啞。六腑之絕,而失其所司亦然。

其絕之象,亦必有顯然可見之處。大約其氣尚存,而神志精華不用事耳,必明醫乃能決之。又諸臟腑之中,惟肺絕則死期尤促。蓋肺為臟腑之華蓋,臟腑賴其氣以養,故此臟絕,則臟腑皆無稟受矣。其餘則視其絕之甚與不甚,又觀其別臟之盛衰何如,更觀其後天之飲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則修短之期可決矣。然大段亦無過一年者。

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說也。

白話文:

人的死亡,大致上是由元氣的存亡決定。所以生病的人,元氣已經受損,就會變得危急。因為元氣耗盡,那麼五臟六腑就都沒有氣了。但也有元氣深厚穩固,根本沒有動搖,而內臟中某一臟一腑先衰竭的例子。例如心臟衰竭,就會昏迷不醒,不知道世間的事;肝臟衰竭,就會喜怒無常;腎臟衰竭,就會陽痿;脾臟衰竭,就會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肺臟衰竭,就會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六腑衰竭,失去它們的功能也是如此。

衰竭的徵兆,也一定會有明顯可見的地方。大致上來說,是氣還存在,但精神和精華的功能失常而已,必須是明智的醫生才能判斷。而且在所有臟腑之中,只有肺衰竭死亡速度最快。因為肺是臟腑的保護傘,臟腑依靠肺的氣來滋養,所以這個臟腑衰竭,其他臟腑就沒有可以依靠的了。其他的臟腑衰竭,則要視其衰竭的程度,還要觀察其他臟腑的盛衰情況,更要觀察其後天飲食如何,以此來判斷吉凶,就可以決定壽命的長短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超過一年。

這些都是親眼所見,不是憑空臆測的。

5. 君火相火論

近世之論,心火謂之君火,腎火謂之相火,此說未安。蓋心屬火,而位居於上,又純陽而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無異議也。若腎中之火,則與心相遠,乃水中之火也,與心火不類,名為相火,似屬非宜。蓋陰陽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腎中亦有火。心火為火中之火;腎火為水中之火,腎火守於下,心火守於上,而三焦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動,而腎中之浮火亦隨之。

腎火動,而心中之浮火亦隨之;亦有心火為動而腎火不動,其患獨在心;亦有腎火動而心火不動,其害獨在腎。故治火之法,必先審其何火,而後用藥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腎火,以鹹寒。若二臟之陰不足以配火,則又宜取二臟之陰藥補之。若腎火飛越,又有回陽之法,反宜用溫熱,與治心火迥然不同。

故五臟皆有火,而心腎二臟為易動,故治法宜詳究也。若夫相火之說,則心胞之火參令人怔忡、面赤、煩躁、眩暈,此則在君火之旁,名為相火,似為確切。試以《內經》參之,自有真見也。

白話文:

君火相火論

現代醫學認為心臟的火氣稱為君火,腎臟的火氣稱為相火,這種說法不夠完善。因為心臟屬於火,位置在上,又是純陽之體,主宰全身,稱為君火,沒有問題。但腎臟中的火氣,和心臟相距甚遠,是存在於水中的火,與心臟的火氣不同,稱為相火,似乎不太恰當。其實陰陽互相藏匿於各自的臟腑,心臟固然有火,腎臟中也有火。心臟的火是火中的火;腎臟的火是水中的火,腎臟之火在下,心臟之火在上,而三焦之火的路徑,能使這兩種火氣互相溝通。心臟的火氣動了,腎臟中浮動的火氣也會跟著動。

腎臟的火氣動了,心臟中浮動的火氣也會跟著動;也有心臟火氣動而腎臟火氣不動的情況,疾病只在心臟;也有腎臟火氣動而心臟火氣不動的情況,危害只在腎臟。所以治療火症的方法,必須先判斷是哪種火氣,然後才能確定用藥。治療心火,用苦寒的藥物;治療腎火,用鹹寒的藥物。如果這兩個臟腑的陰氣不足以制約火氣,還需要服用滋補陰氣的藥物。如果腎火上竄,則有回陽救逆的方法,反而要用溫熱的藥物,與治療心火的方法完全不同。

所以五臟都有火氣,但心腎二臟的火氣最容易亢盛,因此治療方法需要仔細研究。至於相火這個說法,心臟附近的火氣,會讓人心慌意亂、面紅、煩躁、頭暈,這可以稱為相火,似乎比較確切。可以參考《內經》,就能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