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卷之二 (4)
卷之二 (4)
1. 痰飲第二十
痰飲源,水氣作,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成飲。然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治者必以脾腎為主。
白話文:
痰飲的來源是水氣的作用。水氣向上逆行,在陽氣的蒸煮下變得濃稠成為痰;在陰氣的凝結下變得稀薄成為飲。但是,水氣歸屬於腎,而由脾臟控制。治療時必須以脾臟和腎臟為主要目標。
燥濕分,治痰略,方書支離不可聽。只以燥濕為辨,燥痰宜潤肺,濕痰宜溫脾,握要之法也。宜參之虛癆、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節齋化痰丸,實痰怪症,宜滾痰丸之類。
白話文:
乾濕之分的痰症治療方法,在醫書中記載繁雜,難以理解。只以乾濕為辨證依據,乾痰宜潤肺,濕痰宜溫脾,這是關鍵要領。應參考虛癆、咳嗽等相關篇章。老年痰症宜用王節齋化痰丸,實痰奇症宜用滾痰丸類藥物。
四飲名,宜斟酌,《金匱》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注:即今之停飲脅痛症也。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注:即今之風水、水腫症也。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注:今之停飲喘滿不得臥症也。又支飲,偏而不中正也。
白話文:
四種水飲分類,應審慎辨別
《金匱要略》中記載:
1. 痰飲: 先前身體健壯,近期消瘦,腸中水聲漉漉,即為痰飲。注:類同於今日的久咳痰喘。
2. 懸飲: 飲水後水流至肋下,咳嗽或吐痰時會引發疼痛,即為懸飲。注:類同於今日的停飲脅痛症。
3. 溢飲: 飲水在體內四處流動,應出汗時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即為溢飲。注:類同於今日的風水病或水腫症。
4. 支飲: 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無法平臥,身體狀似腫脹,即為支飲。注:類同於今日的停飲喘滿,無法平臥的症狀。支飲的特徵是,偏向一邊,而不是正中位置。
參五臟,細量度,四飲猶未盡飲邪之為病也,凡五臟有偏虛之處,而飲留之。言臟不及腑者,腑屬陽,在腑則行矣。《金匱》曰: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補和攻,視強弱,宜補、宜攻、宜和,視乎病情,亦視乎人之本體強弱而施治也。
白話文:
人參可以幫助調理五臟,進行細緻的調整。但是,如果身體中還有水濕邪氣,光靠飲用四種藥液還不足以完全祛除。因為水濕邪氣可能會殘留在五臟中虛弱的地方。
《金匱要略》中記載:
- 水濕邪氣在心臟,會導致心下堅硬腫脹、呼吸短促,不喜歡喝水。
- 水濕邪氣在肺部,會導致吐出泡沫狀的唾液,想要喝水。
- 水濕邪氣在脾臟,會導致氣虛乏力、身體沉重。
- 水濕邪氣在肝臟,會導致脅部以下脹滿,打噴嚏時感到疼痛。
- 水濕邪氣在腎臟,會導致心下悸動。
十六方,各鑿鑿,苓桂朮甘湯、腎氣丸、甘遂半夏湯、十棗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木防己湯、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澤瀉湯、厚朴大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小半夏湯、己椒葶藶丸、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外臺》茯苓飲。
白話文:
十六種劑方,各有各的用處:
- 苓桂朮甘湯:治療因脾氣虛弱導致的腹瀉、水腫。
- 腎氣丸:治療腎氣虛弱引起的腰膝痠痛、耳鳴耳聾。
- 甘遂半夏湯:治療痰飲壅盛引起的胸悶、咳嗽。
- 十棗湯:治療心陽虛弱引起的氣短、乏力。
- 大青龍湯:治療風寒束肺引起的高燒、咳喘。
- 小青龍湯:治療風寒咳嗽,症狀較輕。
- 木防己湯:治療風溼痺痛、關節腫痛。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治療風溼痺痛,兼有腹脹、水腫。
- 澤瀉湯:治療小便不利、水腫。
- 厚朴大黃湯:治療積食不化、腹脹便祕。
-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肺部積水、咳喘。
- 小半夏湯:治療痰熱內盛引起的咳嗽、胸痛。
- 己椒葶藶丸:治療痰飲內阻引起的咳喘、水腫。
-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內停、胸悶咳喘。
- 五苓散:治療水腫、小便不利。
- 《外臺》茯苓飲:治療小便不利、水腫,出自《外臺祕要》一書。
溫藥和,博返約,《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忽揭出溫藥和之四字,即金針之度也。蓋痰飲,水病也,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欲水由地中行而歸其壑者,非用溫藥以化氣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築以堤防者,非用溫藥以補脾不可也。如苓桂朮甘湯、腎氣丸、小半夏湯、五苓散之類,皆溫藥也。即如十棗湯之十枚大棗,甘遂半夏湯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湯之參、桂,葶藶湯之大棗,亦寓溫和之意。至於攻下之法,不過一時之權宜,而始終不可離溫藥之旨也。
白話文:
溫和的藥物,廣泛而精簡
《金匱》上說:患有痰飲的人,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是金針度穴般的精要之處。
痰飲屬於水病,水屬腎,但受脾臟控制。要讓水在體內流動並歸於其適當的位置,必須使用溫藥來化氣;要防止水泛溢並建立堤防,必須使用溫藥來補脾。
例如苓桂朮甘湯、腎氣丸、小半夏湯、五苓散等,都是溫藥。十棗湯中的十枚大棗、甘遂半夏湯中的半升白蜜、木防己湯中的參和桂、葶藶湯中的大棗,也蘊含著溫和的意圖。
至於攻下的方法,只不過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始終不能脫離溫藥的原則。
陰霾除,陽光灼,飲為陰邪,必使離照當空,而群陰方能退散。余每用參苓朮附加生薑汁之類取效。
白話文:
當陰氣陰霾消散,陽光灼熱時,服用具有陰寒性質的藥物,必會讓陽光普照,陰寒邪氣才會消退。我經常使用人參、茯苓、白朮等藥物,再加入生薑汁,以此取得療效。
滋潤流,時醫錯,方中若雜以地黃、麥冬、五味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救矣,即腎氣丸亦宜慎用。
白話文:
在濕熱流溢的病症中,有些醫師誤用中藥材,如地黃、麥冬、五味子等,以加強其陰性作用。然而,這樣做只會讓體內的陰邪更加猖狂,濕熱之毒氾濫成災,難以救治。即使是「腎氣丸」這種補腎藥,也應該謹慎使用。
真武湯,水歸壑,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導之,白朮之燥以制之,生薑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經之藥,領之以歸其壑。
白話文:
真武湯,就像水歸入山谷,方劑中用茯苓的平淡來引導,白朮的乾燥來調節,生薑的辛味來疏導,白芍的苦味來宣泄。藉由使用附子本草綱目的藥性,讓這些藥材引領水歸回其山谷。
白散方,窺秘鑰,《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詳。見於《醫門法律·中風門》
白話文:
「白散方,探索祕訣的鑰匙」
《三因》中所載的白散,它的妙用,喻嘉言曾仔細地解釋過。相關內容收錄於《醫門法律》的「中風門」中。
2.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津液干,口渴不止為上消,治以人參白虎湯。食入即飢為中消,治以調胃承氣湯。飲一溲一小便如膏為下消,治以腎氣丸。其實皆津液干之病也,趙養葵變其法。
白話文:
糖尿病,津液耗損,口渴嚴重稱為上消,治療使用人參白虎湯。進食後立即感到飢餓稱為中消,治療使用調胃承氣湯。喝水後立即排出很濃的小便稱為下消,治療使用腎氣丸。其實都是津液耗損的疾病,趙養葵改變了治療方法。
七味飲,一服安,趙養葵云:治消症無分上、中、下,但見大渴、大燥,須六味丸料一斤、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冷飲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氣湯皆非所治也。
白話文:
七味飲,喝一劑就能安心。趙養葵說:治療消瘦症不分上、中、下,只要看到患者口渴、燥熱,就需要使用六味丸藥材一斤、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加水煎煮六七碗,讓患者隨意冷飲,直到睡熟,口渴的症狀就會消失。白虎湯和承氣湯都不適合用來治療消瘦症。
金匱法,別三般,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陽論治。以手太陽主津液,足太陽主血也。飲一溲一者,重在少陰論治。以腎氣虛不能收攝,則水直下趨,腎氣虛不能蒸動,則水不能上濟也。不能食而氣衝者,重在厥陰論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橫,燔灼無忌,耗傷津液,而為消渴也。《金匱》論消渴,開口即揭此旨,以補《內經》之未及,不必疑其錯簡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的方法,分為三種。
-
**能吃但口渴的案例:**重點在於治療手足太陽經絡。因為手太陽經管理身體水分,足太陽經管理氣血。
-
**喝一口水就立刻排尿的案例:**重點在於治療少陰經絡。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收攝住水分,水就直往下流;腎氣虛弱,無法蒸發水分,水就無法提升。
-
**不能進食且有氣上衝的案例:**重點在於治療厥陰經絡。因為全身的肝火最旺盛,它會灼傷身體,消耗水分,導致口渴。
《金匱要略》在討論口渴時,開宗明義就說明瞭這些原理,補全了《黃帝內經》沒有提到的部分。因此,不必懷疑它的內容錯誤或順序錯亂。
二陽病,治多端,勞傷榮衛,漸鬱而為熱者,炙甘草湯可用,喻嘉言清燥湯即此湯變甘溫為甘寒之用也。熱氣蒸胸者,人參白虎湯可用,《金匱》麥門冬湯即此湯變甘寒而為甘平之用也。消穀大堅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參、當歸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堅也。蓋堅則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屬火,內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飲之水本足以濟渴。只緣胃中堅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數而愈堅,愈堅而愈消矣。此論本喻嘉言,最精。
白話文:
陽明病證有許多治療方法。
- 如果勞累損傷氣血,導致氣血瘀積化熱,可以使用炙甘草湯。喻嘉言的清燥湯是炙甘草湯的變方,將甘溫轉為甘寒。
- 如果熱氣蒸騰到胸中,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是人參白虎湯的變方,將甘寒轉為甘平。
- 如果消穀嚴重,大便堅結,可以使用麻仁丸加甘草、人參、當歸。妙處在於在滋潤液體中攻堅。
- 因為堅結就不能消化水,就像用水澆在石頭上,水流走而石頭依然如故。消症屬於火症,內鬱之火本足以消水,飲用的水本足以解渴。只是胃中堅燥,完全無法被水浸潤,反而轉化為火熱之勢,迅速流入膀胱,因此小便越頻繁越堅結,越堅結越消瘦。
- 喻嘉言的這個論述非常精闢。
少陰病,腎氣寒,飲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堅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屬熱。唯下消症飲一溲一,中無火化,可知腎氣之寒也,故用腎氣丸。
白話文:
少陰病,腎陽虛寒:
- 如果喝水多而小便少,稱為「上消」。
- 如果吃很多食物而大便乾燥,稱為「食消」或「中消」。
「上消」和「食消」都是因為熱證導致的。
但是,「下消」表現為喝水一次,小便一次,中間沒有其他排泄物,這說明腎陽虛寒,無法化生氣液。因此,可以使用「腎氣丸」來治療。
厥陰症,烏梅丸,方中甘、辛、苦、酸並用。甘以緩之,所以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所以悅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則逆上之火順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還其曲直作酸之本性,則率性而行所無事矣。故此丸為厥陰症之總劑。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用苦藥,恐苦從火化也。
白話文:
厥陰病症:烏梅丸
烏梅丸的藥方中同時使用了甘、辛、苦、酸四味藥材。甘味藥材能緩和症狀,有助於平息肝氣。辛味藥材能散發鬱滯,使肝氣通暢。苦味藥材能瀉火降逆,使逆行的肝火得以順暢流動。酸味藥材能收斂肝氣,使其恢復正常運作。
因此,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症的總方。除了烏梅丸外,治療此病症的其他藥方都不使用苦味藥材,因為擔心過於寒涼的苦味藥材會助長肝火。
變通妙,燥熱餐,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潤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試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爾。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湯倍白朮加栝蔞根,神效。
白話文:
在變通運用治療上,很奇妙,對於燥熱體質的人,如果有脾臟虛弱無法將體液輸送到胃部,肺臟虛弱無法疏通水道而導致消渴,一般人只知道用清涼滋潤的藥物治療,卻不知道脾臟喜歡乾燥環境,肺臟不耐寒。觀察一下腹瀉的人一定會口渴,這是因為體液無法向上輸送,只會向下排泄所致。使用能使脾乾燥的藥物來治療,讓體液上升後,口渴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了。我經常使用理中丸湯,將白朮的用量加倍,再添加栝蔞根,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