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清代醫家周學海所著的《脈簡補義》,作為其《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中的重要一冊,是一部專注於脈學精髓的著作。周氏深研醫道,尤其在脈學領域有獨到的見解與系統性的整理。《脈簡補義》二卷,旨在對周氏本人先前所著的《脈義簡摩》一書進行補充與深入闡發,不僅繼承了傳統脈學的理論基礎,更融入了作者個人的臨床經驗與學術思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脈診體系。
全書結構清晰,上卷主要論述診脈的具體方法與各類常見脈象,是脈診實踐的基礎;下卷則以「經義叢談」的方式,探討脈學的深層問題,包括其歷史淵源、流派、理論體系以及廣泛的臨床應用。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可以先從具體的診法與脈象入手,建立初步的認識,再進入對脈學整體框架和理論精髓的理解,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學習思路。
上卷「診法及諸脈」,分為診法與諸脈兩篇。第一篇論「診法」,雖然提供的綱要內容略顯重複,但核心意旨明確,即強調脈診在疾病診斷中的關鍵地位,並指出必須靈活應對脈象的變化來進行診斷。這篇是建立正確診脈觀念的基礎。其中,周氏在「診法直解」中的「求脈大指」一節,開篇便提及《靈樞》以緩、急、大、小、滑、澀為綱,並輔以微甚,認為這開創了診法奧秘。他進一步提出合靈樞六字與後世浮、沉、遲、數為「十字」,輔以微、甚,認為可明辨二十八脈形狀。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僅僅辨識形狀,而是提出「位、數、形、勢」四字為經,再以「微、甚、兼、獨」四字為緯,構建了一個八法體系來全面觀照脈象。
具體而言,「位」指脈搏在深淺、長短上的表現(如浮、沉、長、短);「數」指脈搏的頻率(遲、數);「形」指脈搏的形態與質感(虛、實、滑、澀);「勢」則是指脈搏跳動的來去之態,周氏引用滑伯仁的「上、下、去、來、至、止」六字來闡釋。他認為這八法結合,足以涵蓋百脈變化,並能區分氣分、血分、寒熱、虛實等病機。診脈時,應按此八字次第審求,反覆驗證,方能洞察真假。他特別強調,「察來去之勢為最要」,視其為陰陽氣機的體現。此處顯見周氏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與整合,為臨床脈診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操作框架。
在「審脈元機」中,周學海探討了脈診預測疾病發展的深層次能力。他指出,「有是病即有是脈」是常態,脈隨病而生;但更為精微的是,「病證未形,血氣先亂」時,脈象已先於疾病出現,此時「脈在病先」,通過脈診可以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他以書中第三卷(應指《周氏醫學叢書》其他脈學著作)論述伏疾脈為例。更進一步,他提出通過觀察脈象的「勢」——即來去、強弱的變化——來預測脈象本身的未來變化,進而預測病證的變化。例如,今日脈沉但來勢盛、去勢衰,可知明日脈必變浮,提示病機向外;反之,今日脈浮而來勢衰、去勢盛,可知明日脈必變沉,提示病機內向。這種對脈動「勢」的微觀洞察,結合五行生克等理論,使得醫生可以預知疾病的順逆轉歸,從而提前採取干預措施,達到「預施防維,預知趨避」的境界,體現了高超的醫學智慧。
「三部九候大義」一節,周氏闡明了寸、關、尺三部與浮、中、沉三候(合稱三部九候)的臨床意義。他指出,寸關尺對應人體的上、中、下部,浮中沉對應經絡臟腑的表、裡、半表半裡。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對應原則。儘管病邪傳變可能導致脈象在不同部位或深度間轉移(如病由上及下脈由浮而沉,病由表及里脈由寸而尺),但各部位終究各有側重。他舉例說明:脈象自尺部上湧於寸部,多提示頭目眩暈、胸膈痞滿、咳嗽嘔逆等上部病證;脈象自沉部鼓盛於浮部,多見於溫病、內熱、汗出等表實或裡實證。寸弱尺強提示下實上虛,沉強浮弱提示表虛裡實。這些論述皆緊扣《內經》關於脈象部位與病位關係的經典條文,旨在指導臨床醫生通過觸摸不同部位和深度的脈搏,來判斷病變所在及其虛實性質。
「氣分血分直言」是周學海脈學思想中尤為精闢和獨特的一點。他將人體病變區分為氣分和血分。他定義「氣」為無形、主動、以「勢」顯現;「血」為有形、主靜、以「形」顯現。脈搏的往來跳動(動勢)體現氣的狀態,脈管的質地與充盈度(形狀)體現血的狀態。病在氣分,應側重觀察脈搏的動勢;病在血分,則側重觀察脈搏的形狀。他進一步分析了氣血之間的相互影響:血病會累及氣,故候血形時須兼審氣勢;氣病久了才累及血,故察氣勢時不必拘泥於血形。他指出,脈搏的浮、沉、遲、數是氣的表現,而緩、急、滑、澀是血(或血所攜帶的痰瘀等有形之邪)在脈形上的表現。例如,風傷衛氣則脈浮緩,寒傷營血則脈浮緊;凝痰瘀血雖然脈濡散,但按之有勁線或如珠粒,這是有形之邪在脈形上的體現。氣的升降不利會導致脈動疏密不勻、強弱不均等「勢」的異常。血盛則脈形厚實,血虛則脈形薄。氣盛則來勢盛,氣衰則來勢衰。氣寒血束則脈細緊,血虛氣無所歸則脈微散。周氏特別強調,病在經絡層面可以區分氣分病和血分病,但病在臟腑層面,主要表現為氣分病,而非臟腑本身的血分實質性病變(如腫瘤、壞死等),因為若臟腑血分實質受損,病情已極其危重甚至不可逆。他用「物近火溫」與「為所焚」、「物入水漬」與「為所潰」的類比,形象地說明了氣分病影響血分與血分本身發生病變的根本區別。這一區分對於理解病機、指導用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十二經動脈辨」一節,周氏提出了一個與傳統認知有所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難經》所說的「十二經皆有動脈」,其「動脈」可能並非指通常理解的血管或血脈(他稱之為營氣之管),而是指輸送宗氣(人身之氣機,與呼吸運動相關)的氣管。他將人身之氣分為宗氣、營氣、衛氣,認為營氣與血液運行於血管(血脈)中,衛氣運行於分肉皮膚之間,而宗氣積於胸中,貫心肺行呼吸,其運行之通道即為「動脈」。他甚至引用王勳臣《醫林改錯》的榮衛總管之說,認為動脈是宗氣的通道,血脈是營氣的通道,兩者本是不同性質的管道。血管中是營氣率領血液環流,氣管中是宗氣與營氣一同噓吸。這種對動脈概念的重新界定,可能是周氏基於對氣血運行機制深入思考後的獨到見解,旨在釐清經典中可能存在的模糊之處,儘管這一觀點與現代醫學或某些傳統流派的認識有所不同,但反映了周氏探求醫理本質的學術勇氣。
下卷「經義叢談」,根據提供的綱要,內容更為宏觀與理論化。儘管缺乏具體章節的內容細節,但其主題涵蓋了脈學的歷史發展(從起源、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演變)、不同流派的學術觀點、支撐脈學的理論基礎,以及脈學在臨床上的多方面應用(診斷、治療、預防)。這部分內容是對上卷具體診法和脈象分析的補充和昇華,將個體脈象置於整個醫學理論和歷史發展的框架下進行考察。探討脈學的起源與發展,有助於理解其理論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分析不同流派,則展現了脈學思想的多元性與豐富性;闡述理論基礎,則是揭示脈象變化背後的病理生理機制;而論述應用,則是將脈學回歸到臨床實踐,強調其在疾病全程管理的價值。雖然綱要內容描述重複,但可以推知周氏在此卷中是希望系統梳理脈學的學術脈絡,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脈學圖景,使其不僅知其然(如何診脈),更知其所以然(脈象背後的機理與歷史傳承)。
總而言之,《脈簡補義》作為周學海脈學思想的重要載體,不僅是一部脈學入門或資料彙編,更是一部融入了作者深度思考和獨特見解的學術著作。上卷詳細闡述了作者提出的「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法體系,對氣分與血分在脈象上的區別進行了精闢分析,並提出了關於動脈與血脈區別的創見,這些都是其脈學體系的核心內容。下卷則從宏觀角度梳理脈學的歷史、理論與應用,構築起一個完整的脈學認知框架。周學海透過此書,力圖將複雜多樣的脈象歸納為系統性的分析方法,並探究其與人體氣血、臟腑、病機的內在聯繫,展現了其紮實的醫學功底與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後世學習和研究中醫脈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之一,它無疑是理解周學海整體醫學思想,特別是在脈診領域貢獻的關鍵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