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代脈

經言:色黃者,其脈代。又言:但代無胃氣曰死。是代為脾之本脈,只是軟弱之義耳。夫脾脈何以軟弱也,代脈又何以止歇也,人以為兩脈,吾以為仍是一義也。蓋人身之氣,左升而右降,臟腑之氣,肝腎升而心肺降,是皆脾氣居中,為之轉旋,上下更代之樞紐也。升之氣於是終,降之氣於是始,運動之機勢至此而有脫卸,即至此而有停頓,故脈遲緩而軟弱也。脾氣一絕,升降不續,則止歇見矣。

故止代者,脾之真臟也。

代脈大義,已具前說矣。《內經·脈要精微論》曰: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脈經·扁鵲脈法》曰:細而沉,不瘛瘲即泄,泄即腸澼,澼即脈代,乍至乍不至,是皆出於久病,榮血傷敗之象也。「三部九候論」曰: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禁服篇」曰:代則乍痛乍止。

《脈經·手檢圖》曰:脈來暫小暫大者,陽絡也。動苦肉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脈來暫大暫小者,陰絡也。動苦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其即《內經》病在絡脈之義耶,是皆氣血凝滯之象也。蓋代只是止,須視其不止之至,敗與未敗,以定吉凶。故《脈經》曰:熱病七八日,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舌焦乾黑,脈代者死。

又病瘡,寒熱瘛瘲,其脈代絕者死。又老人脈陰弱陽強,脈至而代,奇月死。又瘧疾代散則死。又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腎虛也,脈代絕,時不至。腎虛者,命門火敗也。此皆死脈,必別見敗證敗象,未嘗專以代主死也。《周慎齋脈法》曰:雜病傷寒,老人脈見歇止者,俱將愈之兆。

惟吐而見歇止脈者死。陳友鬆解之曰:吐見止脈,是元氣竭於下,不能上供其泛逆也。趙晴初補之曰:將愈,脈見歇止,是和平脈中見歇止也。此又未嘗專以代主死也。果見敗象,不但忽止忽來,為氣亂無常;即不見止,而平脈中忽見一二至,微弱無力,亦代脈之必死者也。

《脈經》曰:關上脈滑,而小大不勻,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慾多飲,飲即注利,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又曰: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合觀二節,是陰陽不和,寒熱夾雜之象。利止者,陽盛也;不止者,陰勝也。

又曰: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即此義也。昔人謂妊娠脈多代,歷診未見止代者,但見滑疾流利中,偶有一二至應指少力耳。此象雖為血盛氣壅,究宜細問有無氣血痹痛、半產夙疾,或新下利亡血,及腰腹痠疼等事,恐或胞傷欲墮也。

白話文:

[代脈]的內容如下:

古人說:面色呈現黃色的人,他們的脈象會出現代脈。再說,若僅見代脈而沒有胃氣的徵象,這表示病情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因此,代脈可以看作是脾臟的基礎脈象,它主要代表脈搏軟弱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脾脈會軟弱,代脈又為何會出現停頓呢?許多人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脈象,然而我認為它們實際上代表同一個含義。人體內的氣流,從左側上升到右側下降,臟腑的氣流則是由肝腎上升,心肺下降,而脾氣則位於中央,負責轉換和循環這些氣流,扮演著上下交替的關鍵角色。上升的氣在此結束,下降的氣在此開始,運動的機制在此處會有片刻的休息,因而脈搏會顯得遲緩且軟弱。一旦脾氣衰竭,氣流的升降無法順利進行,脈搏的停頓就顯而易見了。

所以,脈搏的停頓和代脈,實際上都是脾臟真實狀態的反映。

關於代脈的深入解析,已經在前面的討論中闡述過了。《內經·脈要精微論》提到:脈象快速跳動後出現一次停頓,表示陽脈有病,可能伴隨腹瀉以及便血的情況。《脈經·扁鵲脈法》指出:脈象細弱且深沉,如果不是抽搐,就是腹瀉,而腹瀉則表示腸胃問題,脈象停頓,忽快忽慢,這些都是長期疾病造成的血氣受損的徵象。《三部九候論》說:脈象如果停頓且有鉤形的特徵,顯示絡脈有病。《禁服篇》提到:代脈的出現,往往伴隨著陣痛和間歇性的停止。

《脈經·手檢圖》描述:脈象時而變小,時而變大的情況,表示陽絡的問題,患者可能會經歷肌肉麻痺,這種狀況會不定期地發作,使身體感到疲倦。脈象時而變大,時而變小,表示陰絡的問題,患者可能會感到皮膚疼痛,下肢失去知覺,並可能伴隨出汗和寒冷感。這些現象都指向了《內經》所描述的絡脈疾病,代表氣血運行受到阻礙。

代脈的特徵主要是脈搏的停頓,但我們必須進一步觀察在脈搏不停頓時的狀態,評估是否已經達到病態的程度,以此判斷病情的兇吉。因此,《脈經》指出:若在熱病持續七到八天後,脈象微弱且細小,同時伴有尿液排泄困難,口乾舌燥、舌苔乾黑,以及脈象出現停頓的情況,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此外,若患有瘡瘍,同時伴隨寒熱抽搐,脈象停頓或消失,同樣預示著死亡。對於老年人來說,若脈象陰弱而陽氣旺盛,且脈象時有停頓,則預示著在奇數月份可能死亡。瘧疾患者,若脈象散亂且停頓,也同樣預示著死亡。若右手腕脈象的陰部虛弱,代表腎虛,脈象停頓且時不時出現,這是因為腎虛導致命門火衰的緣故。這些脈象都預示著死亡,但必須結合其他敗證敗象來綜合判斷,不能單憑代脈來斷定死亡。

《周慎齋脈法》提到:對於各種雜病、傷寒以及老年人而言,若脈象出現停頓,往往是病情即將好轉的跡象。然而,若是嘔吐時出現脈象停頓,則預示著死亡。陳友鬆解釋道:在嘔吐時出現脈象停頓,表示元氣在下方耗盡,無法向上供應泛逆所需的能量。趙晴初補充說:當病情即將好轉時,脈象出現停頓,這是在正常的脈象中出現停頓的情況。這再次表明,不能單純以代脈來判斷死亡。若出現敗象,不僅脈象會忽停忽來,顯示氣息混亂無常;即使脈象未停,但在正常脈象中突然出現一兩次微弱無力的脈搏,也是代脈致死的徵兆。

《脈經》指出:若關脈光滑,但大小不均勻,表示病情正在發展,一兩天內可能會再次發作。患者可能渴求大量飲水,若飲水後立即出現腹瀉,但瀉止後可存活;若瀉不止,則預示著死亡。又提到:關脈時而出現,時而不見,脈象忽大忽小,忽疏忽密,表示胃中有寒熱交錯,導致體質虛弱,食慾不佳,類似瘧疾的症狀。從以上兩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這是陰陽失調、寒熱交錯的表現。瀉止表示陽氣旺盛;瀉不止則表示陰氣佔優。

又說:若三個部位的脈象時而出現,時而不見,表示胃中有冷氣,導致脈象不暢。這就是上述道理。過去有人認為懷孕期間的脈象常會出現代脈,但經過多次診察,我未曾見到脈象完全停頓的情況,只發現脈象在流利中偶爾有一兩次力度較弱。這種現象雖然顯示血氣旺盛,但仍需詳細詢問是否有氣血痹痛、早期流產或長期疾病史,或者近期是否有出血、腰腹痠痛等問題,以防萬一子宮受傷導致流產。

2. 促結澀代不同

四脈皆有止而不同。促結之止,能自還者,本臟之氣未傷,但為邪氣阻礙,故其脈稍停,而仍自至於寸口,略遠於前至,而並於後至也;亦有並於前至,遠於後至者。代之止,不能自還,則本臟之氣已絕,不能復至於寸口,故其脈停之有頃,直少一至,待他臟之氣至,而後復動也。澀則或於遲脈中數至來略數,或於數脈中數至來略遲,所謂參伍不調也。

數至不調謂之澀,一至不調謂之促結,一至獨絕謂之代,不必拘於止有定數無定數也。如五動一止者,雖或間以十動十五動而止,亦皆謂之五動而止,以其皆在以五紀數之處也。(數脈,間以來遲為澀是也。遲脈,間以來數,亦為澀者,以其氣不調也。)

白話文:

「四種脈象都有停頓的現象,但各有不同。當脈象呈現『促』或『結』的狀態時,會有短暫的停止,但能自行恢復,這表示根本臟器的氣血尚未受到嚴重損傷,只是被外來的邪氣阻礙,所以脈搏會稍微停頓,但仍會在寸口(即手腕脈搏的位置)再次出現,只是可能比前一次略遠一些,也可能比後一次略近一些。

當脈象呈現『代』的狀態時,停止後不能自行恢復,這代表根本臟器的氣血已經斷絕,無法再回到寸口,所以脈搏會有一段時間的停頓,直到其他臟器的氣血到達,才會再次跳動。

而『澀』的脈象,可能是原本遲緩的脈象中,偶爾會出現快速的跳動,或是原本快速的脈象中,偶爾會出現遲緩的跳動,這種脈象顯示氣血運行不順暢。

如果脈象出現不規律的快速跳動,稱為『澀』;如果脈象突然中斷,接著又自行恢復,稱為『促』或『結』;如果脈象突然中斷,並且無法自行恢復,稱為『代』。這些脈象不一定有固定的中斷次數,例如五次脈搏後中斷一次,即使偶爾會出現十次或十五次脈搏後才中斷一次,仍然可以歸類為五次脈搏後中斷一次,因為這些情況都符合以五次脈搏為單位計算的規律。」

3. 伏脈

(脫脈最難診者,將伏將脫之際,故篇末詳之。)

伏者,兩手乍不見脈也,氣閉也,非氣脫也。然全身脈伏,則亦氣悶而絕矣。故寸關之脈既伏,則尺中之脈不可伏也;頭面之脈既伏,則心腹之脈不可伏也;兩手之脈既伏,則趺陽太谿之脈不可伏也。既伏者,無可診也。診其不伏之處,湧盛上爭,有踴躍之勢者,伏脈也。旋引旋收,轍亂旗靡,在反掣之意者,脫脈也。

世謂伏脈推筋著骨而始見,是猶有可見,只可謂為沉之甚者,《難經》曰:伏者,脈行筋下。此乃沉之甚者。故主積聚久病,不主屍厥、霍亂急病也。細之甚者,微之甚者,而不得謂之伏,伏則兩手直不見脈也,主暴病實病。凡卒屍急痛者有之,若久病虛病不宜見此。故傷寒十三日以上不間,脈尺寸陷者危。

陷者,突然脈沉小無力,此氣欲脫也。《脈經》曰:伏者,霍亂。此氣閉也。《難經》曰: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覆即伏也。諸家謂陰內閉而不出,陽外入以格拒之,非也。陽內閉而不出,陰外入以格拒之也。故曰:陽乘者,陽氣陷入陰位也。故治伏者,只宜宣散,必無熱補,以其外陰內陽,陽伏於內,實有物焉,而非虛也,故曰伏也。若內陰外陽,而至於無脈,是陰陽離絕,即脫矣。

《脈經》曰: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此伏字,只是極沉而細者。然西醫謂脈之動者,以心動也,故脈不動者,心無氣也,故屍厥不知人,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又《內經》曰: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己。此亦心氣乍失其所也。故吾常謂:伏者,有邪與正相迫,有正與正相迫。

正與正相迫者,陰陽相爭而不相下,並行一道,氣機壅窒,不能旋轉,如兩人對行狹巷,牴觸而各不得進也,此升降乍亂,大怒甚恐者有之。若二氣有一偏盛偏衰,則讓開氣道,而不至於伏矣。邪與正相迫者,如大寒甚暑,中之者猝不知人,是邪氣猛來,格拒於外,使正氣不得通行也,此人元氣必實。若不實者,必為邪氣侵入,正氣滅矣。

故伏者,陰陽邪正力能相敵而然也。故伏脈無虛病,治伏脈無補法。即如傷寒有通脈四逆證,此元陽大傷,陰邪上掩人心也,伏而幾於脫矣。藥用辛熱,補中仍寓宣散,此與房室感寒脈伏者治法相同,皆正氣內怯而脈伏。伏脈之虛證也,且不能純用溫固,況其他乎?若不任宣散者,即真脫矣。

故少陰病,下利不止,厥逆無脈,用白通湯加豬膽汁服之。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為其近於脫也。若果伏脈,何不可暴出乎?

前謂診其身中有脈之處,湧盛上爭者,伏也,旋引旋收者,脫也。此係指病氣已定,寸口脈氣已伏之後言之。若當病之乍起,寸口脈氣未伏將伏之際,診之指下,總是旋引旋收,漸漸退縮之象。此時膻中大氣方亂,脫閉機括,本尚未定,其後有因閉而竟脫者,有本脫而生氣一線未盡,猶可挽回者。

若必欲於萬難分辨之中,而曲為之辨,則惟以形細而弦,如絲髮梗梗,有起伏者,閉之象也;形散而斷,如麻子縈縈無起伏者,脫之象也。

《脈經》曰:頭痛脈短者死。據《素問》:寸口脈中手短者,頭痛。未嘗言死也。此短必是脈止於關,不能上寸,且其勢必是漸漸回縮,降入尺中。此陽氣下脫,不能上達於腦也,不但頭痛欲裂,亦必耳聾目昧,此脈正欲脫之候也,少遲診之,即無脈矣。故凡久病,診得伏脈短脈,恐是下脫,即宜詳問神識清濁、二便秘泄,以及飲食眠睡,有無異常,以定吉凶。且脈之脫也,有霎然自脫者,有久閉而漸脫者。

嘗診一婦,久病喘嗽,至冬即發,始猶能食能言也。一日,聲微食減,便泄痰膠,肌熱如焚,重撫灼手,呼吸逼迫,悶塞煩躁,喉如曳鋸,午甚夜平,脈兩寸如絲,兩關後洪弦滑數,頻下後氣,不能自固,自覺頭上或胸中不知何處缺少一件本體。此肺中為痰涎貯滿,真氣下陷,不能到肺也。

始由外感,繼傷真元,便滑氣泄,脾已敗矣。其脈必是由關漸縮,入尺而絕。辭之,尋歿。經曰自上損下,過脾則不治故也。亦有久服溫補,痰阻上焦,或過服寒涼,熱氣驟折,以致三部無脈,退縮尺後,此伏脈之類。其脈必鼓搏有力,與脫脈之旋引旋收者不同也,而不善治之,將漸脫矣。

大抵因寒熱而脈伏者,為正伏脈,其證必鬱於中而不暢;因下利而脈伏者,為兼脫脈,其證必陷於下而不固;因喘嗽而脈陷脈縮者,久伏致脫,上下氣隔,陰陽已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