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澀脈

澀有血燥,亦有氣虛,故有虛澀,有實澀,有尺寸之澀,有浮沉之澀。自尺至寸,前進屢躓,此多由血液耗竭,經隧不利也。自沉至浮,外鼓遲難,此多由元陽衰弱,動力不暢也。又無論尺寸浮沉,來勢艱滯,但見應指有力,即由於實;應指無力,即由於虛。且脈之澀也,乃於他脈中雜以數至之來難也,非每至必澀也。

須察其不澀之至:滑耶,痰也;數耶,熱也;遲耶,寒也;弦耶,郁也;結耶,血之凝也;微弱耶,氣之衰也;細小躁疾耶,火燥而液耗也。再察其正澀之至,應指之有力無力,而虛實無不了然矣。若每至必澀,是脈亂而死矣。大抵澀脈屬寒者多,倘兼見滑數,即防胃癰、腸癰、肺癰及惡瘡腫也。

其元陽衰憊,應指過於無力者,與代相近。但代脈平平而來,忽然一止,無中途來往之艱滯,一專氣衰,一兼經阻也。

凡見於汗吐下後,及素善盜汗者,血虛之澀也。若《脈經》所謂澀而緊,痹痛;遲澀,中寒、有癥瘕與宿食。脈緊而澀者,血壅之澀也。緊而澀者,全似結脈,但結從來去之怠緩上見,每至皆怠緩也;澀從來去之艱澀上見,不必每至皆艱澀也。結脈病在氣分,宜溫元開鬱;澀脈病在血分,宜養液行瘀。前謂結主實,澀主虛,亦不必過泥。

白話文:

[澀脈]的解釋如下:

澀脈可能表示血液乾燥或氣虛,因此有虛澀和實澀的區別,也可能在寸關尺各部位或浮沉程度上呈現澀象。當脈搏從尺部到寸部,前進困難,這通常是由於血液大量消耗,導致經絡運行不順。當脈象從深部到表層,向外鼓動時困難緩慢,這通常是由於基礎的陽氣衰弱,血液循環不暢。

無論在寸關尺或浮沉的任何位置,只要脈象來勢艱澀滯重,如果脈象有力,那就是實證;如果脈象無力,那就是虛證。脈象中的澀,是在其他脈象中間歇性出現的困難,並非每次脈跳都澀。

我們需要觀察脈象不澀時的狀態:如果滑利,可能是有痰;如果快速,可能是有熱;如果緩慢,可能是有寒;如果弦硬,可能是有鬱;如果結聚,可能是血液凝固;如果微弱,可能是氣虛;如果細小且躁動急速,可能是火旺且津液耗損。

再進一步觀察脈象真正澀時,脈象有力無力的差異,虛實的狀況就會一目瞭然。如果每次脈跳都澀,那可能是脈象混亂,預示著死亡。一般來說,澀脈多屬於寒證,但如果同時出現滑和數的脈象,就要防範胃炎、腸炎、肺炎及嚴重的膿瘡腫脹。

如果基礎的陽氣極度衰弱,以致脈象極度無力,那就接近代脈的現象。然而,代脈是平穩地出現,突然中斷,並無中途來回的艱澀,一種是單純氣衰,另一種則是氣衰兼有經絡阻塞。

凡是在出汗、嘔吐、瀉下後,或是經常盜汗的人,所出現的澀脈,通常是由於血虛。如果脈象澀且緊,可能是關節疼痛;脈象遲且澀,可能是寒證、有癥瘕或宿食。脈象緊且澀,可能是血液淤積所致。緊且澀的脈象,類似結脈,但結脈是從脈象的怠緩上看出,每次脈跳都是怠緩;澀脈是從脈象的艱澀上看出,不一定每次脈跳都艱澀。結脈的病因在於氣分,治療上應溫補元氣,開鬱解結;澀脈的病因在於血分,治療上應滋養津液,活血化瘀。前面提到結脈主實,澀脈主虛,但也未必一定要過於拘泥。

2. 滑脈

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既弱矣,豈得為胃氣?病脈兼此,是有胃氣也。又曰:緩而滑,曰熱中。緩滑皆胃氣脈也,而曰熱中,此必動勢盛大而不和平也。夫滑者,陽氣之盛也,其為病,本多主熱而有餘。故《脈經》曰:脈來疾者,風也。滑者,病食。滑躁者,有熱。

澀者,病寒濕。《難經》謂: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霧露即寒濕也。滑者,鬼疰。沉亦為注,緊而長過寸口者,亦為注。蓋沉緊長滑,四脈並見也。滑疾者,胃熱。遲而滑者,脹闢。大而滑,短氣。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細滑,傷飲。浮滑而疾,食不消,脾不磨。關上緊而滑者,蚘動。

尺中沉而滑者,寸白蟲。觀此諸說,概由濕熱。其言寒者,即《內經》陰氣有餘之義,非真寒也。況病有表寒裡熱,有裡寒表熱,有表裡俱熱,故滑而多有兼脈也。滑自主熱,其兼脈自主寒,非滑能正主寒也。又謂滑脈始為熱,終為虛。所謂熱者,血熱也;所謂虛者,血虛也。

津液為熱所鼓盪,如長江大河滾滾不盡。熱滑大義,已詳上文矣。虛滑,即滑不直手,是津液竭盡,脈絡空虛,氣無所繫也。《素問·大奇論》曰:脈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傷寒》不可下篇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利而汗大出,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脈經》曰:脈浮而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此皆虛滑之義。正氣無所歸宿,澀極之幻相也。夫毒藥攻胃者,是誤虛為實,以滑為痰而攻之者也。有飲難治者,正氣為痰飲格拒,不得歸根,邪風遊溢經絡,一身流走刺痛,正氣將散者也。《脈經》又謂: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刺痛。

正此義也。「辨脈」曰: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不治。又溫病之壞證,其掣如電,按之即散者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脈象若弱且滑,代表有胃氣,被視為容易治療的情況。然而,脈象既然已顯示弱,怎麼會有胃氣呢?但當病人的脈象同時呈現這種特性,確實代表存在胃氣。另外,緩慢而滑的脈象,表示內部有熱。緩滑的脈象都是胃氣的表現,但被認為內部有熱,這一定代表動態趨勢強烈且不平和。滑脈象,是陽氣旺盛的象徵,其所引起的疾病,大多與熱症及過剩有關。因此,《脈經》提到:脈搏快速,可能是風症;脈象滑,可能與飲食相關;滑躁的脈象,表示有熱。

脈象澀,可能表示有寒濕問題。《難經》認為:滑脈,可能是熱傷;澀脈,可能受霧露影響,霧露就是寒濕的代名詞。滑脈,可能與鬼疰有關。深沉也是註釋的一種,緊繃且長度超過寸口,同樣被視為註釋。因為深沉、緊繃、長度及滑感,四種脈象同時出現。滑而急的脈象,可能表示胃熱;脈象遲緩卻滑,可能表示脹痛;脈象大且滑,可能表示短氣;短而急且滑,可能是酒精中毒;浮而細滑,可能表示飲食傷害;浮滑且急,表示食物無法消化,脾臟功能受損。關上脈象緊且滑,可能表示蛔蟲活動。

尺中脈象深沉且滑,可能表示寸白蟲。根據以上各種說法,大概都源自於濕熱。其中提到的寒,即《內經》中陰氣過剩的意思,並非真正的寒。況且,疾病可能表面寒而內部熱,或內部寒而表面熱,也可能表裡同熱,所以滑脈常常伴隨其他脈象。滑脈主要代表熱症,其伴隨的脈象則代表寒症,並不是滑脈本身能直接代表寒症。另一種觀點認為,滑脈初期代表熱,最終則轉為虛。所謂的熱,指的是血液過熱;所謂的虛,指的是血液虧虛。

津液因熱而沸騰,就像長江大河般滔滔不絕。關於熱滑的詳細意義,在前文已做說明。虛滑,即脈象滑但不堅實,代表津液枯竭,脈絡空虛,氣息無處依附。《素問·大奇論》指出:脈象像圓潤的丸子,滑但不堅實,按壓下去找不到,這是大腸氣血不足的現象,預示著病情將急轉直下。《傷寒論》提到:脈象浮而大,浮表示氣血實,大表示血虛。血虛代表缺乏陰氣,孤陽單獨下降至陰部,造成小便順暢但大量出汗,津液四處噴射,導致營養耗盡,身體乾燥煩躁無法入眠,血液稀薄肌肉消瘦,形成嚴重脫水。醫生再用劇毒藥物攻擊其胃部,這屬於嚴重虛弱,陽氣消逝只在旦夕之間,排泄物將如同泥漿般,最終死亡。

《脈經》提到:脈象浮而滑,表示外在有熱,風邪遊走,有飲食問題,難以治療,這些都是虛滑的意義。正氣沒有歸宿,是極端澀象的假象。劇毒藥物攻擊胃部,是將虛弱誤判為實質問題,將滑脈誤解為痰,然後進行攻擊。有飲食問題難以治療,是正氣被痰飲阻擋,無法回到根本,邪風遊離經絡,全身流竄疼痛,正氣即將散失。《脈經》還提到:尺脈特別滑且急,臉色紅如醉漢,外在有熱,皮膚刺痛。

這正是其義。「辨脈」提到:浮滑的脈象快速,發熱汗出,無法治癒。另外,溫病的惡化症狀,抽搐如電擊,一按就散,同樣屬於此類。

希望這能幫助您理解古文中滑脈的含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3. 滑澀似動結

滑為氣血有餘,澀為氣血不足,此滑澀正義也。濕熱化痰,氣鬱血壅,此滑而兼於動者也。痰凝氣聚,實寒相搏,此澀而兼於結者也。故於滑脈中分邪正,於澀脈中分虛實。《脈經》曰:澀而緊痹痛,遲澀中寒有癥瘕,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氣鬱血滯之義顯然。

故吾常謂前人之言滑脈,多夾雜動脈在中。「平脈」曰:滑者,緊之浮名。《脈訣》曰:滑者,三關如珠動是也。言澀脈多夾雜結脈在中。杜光庭曰:澀謂秋中多結脈是也。更有動久氣衰而近結,澀極氣脫而似滑,具慧眼者自能剖析毫芒,肆應不惑。

白話文:

[滑澀似動結]

「滑」脈象表示體內氣血過剩,「澀」脈象則顯示氣血不足,這是最基本的對滑與澀脈的解釋。若出現濕熱轉化為痰,氣血運行受阻,血液淤積的情況,這就是「滑」脈中夾雜著「動」象的表現。反之,當痰液凝固,氣血聚集,加上實寒相互交織,這便是「澀」脈中同時呈現「結」象的情況。因此,在「滑」脈中我們需區分正常的狀態和異常的表現,在「澀」脈中則要分辨虛弱和實證。

根據《脈經》的記載:如果脈象既澀又緊,可能伴有疼痛;脈象遲緩且澀,可能是體內有寒氣,導致癥瘕等疾病;脈象浮緊並帶有滑象,可能是外熱內寒,並且會影響大小便的順暢;脈象沉且滑,可能表示下腹部沉重或背痛,這些都是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症狀。

因此,我經常認為前人描述的「滑」脈,通常會夾雜著「動」脈的特徵。「平脈」一書中提到:滑脈是緊脈在表層的表現。《脈訣》中說:滑脈的特點是在三個部位(寸、關、尺)上像珍珠一樣滾動。至於描述「澀」脈,通常會夾雜著「結」脈的特性。杜光庭指出:秋天時脈象多結象,這就是「澀」脈的表現。還有一些情況,如「動」脈持續時間長導致氣力衰弱,接近「結」脈;或者「澀」脈到極點,氣力瀕臨脫離,卻類似「滑」脈。對於有經驗的醫生來說,他們能精確辨識這些細微的差異,從而做出正確判斷。

4. 滑澀並見

(二脈主病相反相同)

《素間·脈要精微》曰: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脈經》又以滑為多血少氣,澀為少血多氣。言若兩歧,理實一貫。蓋氣之力大於血,血為其所鼓動而無所留滯,故滑為氣盛也。血滯而氣不足以行之,則血壅而見多矣,故澀為多血少氣。

猶曰: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豈真有多氣而死?正以氣壅而不通耳。此《靈樞》之義也。血主濡之,氣主呴之,氣為陽熱,能耗血者也。滑則津液充溢,熱勢不能耗之,故陰有餘也;澀則陰虛陽往,衛降榮竭,血液為壯火所灼,而不能充滿流動矣,故陽有餘也。陰有餘,故多血少氣;陽有餘,故少血多氣也。

此《素問》與《脈經》之義也。二脈相反,不能並見。「平人氣象論」尺澀脈滑,謂之多汗。此指尺之皮膚,非並見於脈也。然《中藏經·虛實論》曰: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巢氏「腸癰候」曰:脈滑澀者,小腸癰出血者也。至於《難經》所謂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者,其為並見,更屬無疑。

夫脈固有浮之拍拍擊手似洪滑,沉之來難不調似澀,此主氣熱血虛也,華氏所論,其殆此耶;亦有浮之來難不調,沉之漉漉似滑疾,此氣鬱於血,血分熱沸也,巢氏所論,其殆此耶。凡癰疽既已出血,浮滑沉澀者逆,沉滑浮澀者順,但養液清熱和榮衛,自復矣。且澀脈乃於他脈中雜以數至之來難也,若每至必澀,則脈亂死矣。

故澀脈必有兼脈,其氣弱血燥而虛澀者,兼見之脈多在軟弱一邊;其氣鬱血滯而實澀者,兼見之脈多在洪滑一邊。方其澀時,脈氣未能暢達,一達則湧沸而上也。此二脈所以多兼見也。又二脈主病略同,而有寒熱虛實之相反。如宿食、凝痰、瘀血等證,寒則澀,熱則滑;久則澀,新則滑;虛則澀,實則滑。

故趙晴初曰:滑脈多主痰,以其津液壅盛也。然有頑痰阻塞氣機,脈道不利,反見脈澀者。開通痰氣,脈澀轉滑,見之屢矣。即仲景論宿食脈,亦或言滑數,或言緊澀,寒滯冷積則澀,蘊熱化痰則滑也。故《脈經》曰:脈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澀者胃反,胃反必吐逆也。而滑澀異脈者,實熱與虛寒異本也。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尺脈澀,下血下利多汗,下血必虛血也。而滑澀異脈者,澀為本脈,其滑而疾者,陰虛陽往,衛降榮竭,所謂陰虛生內熱者也。《中藏經》以滑為虛,此其義也。

白話文:

標題:[滑與澀脈同時出現]

內容: (滑脈與澀脈主導的疾病相反且相同)

根據《素間·脈要精微》,澀脈表示身體的陽氣過剩,滑脈則顯示陰氣過剩。《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滑脈代表陽氣旺盛,可能伴有輕微發熱;澀脈則可能血多氣少,有輕微的寒涼感。《脈經》認為滑脈是血多氣少,澀脈則是氣多血少。這些說法看似矛盾,但實際上道理是一致的。因為氣的力量比血大,當氣力強大能推動血液流動,沒有阻滯,就形成了滑脈,這是氣力旺盛的表現。反之,如果血液滯留,氣力不足以推進,血液就會壅塞,這就是澀脈,表示血多氣少。

《靈樞》提到,形體消瘦但脈搏大的人,胸中有過多的氣,這種情況往往是致命的。這並不是因為氣太多導致死亡,而是因為氣壅塞不通。血負責滋潤,氣則負責溫暖。氣屬陽熱,會消耗血液。滑脈表示體內津液充足,熱量無法消耗它們,因此陰氣過剩;澀脈則是陰虛陽盛,防禦系統下降,血液被高溫燒灼,無法充分流動,所以陽氣過剩。陰氣過剩,所以血多氣少;陽氣過剩,則氣多血少。

滑脈與澀脈表徵的疾病看似相反,但實際上可以同時出現。《平人氣象論》中提到,尺部的脈搏澀且滑,表示多汗。這裡的描述是指尺部的皮膚,而不是脈搏本身。然而,《中藏經·虛實論》中說,左右尺部的脈搏滑且澀,表示下焦虛弱。巢氏的「腸癰候」中指出,脈搏滑且澀,可能是小腸炎症出血的症狀。《難經》對於熱病的脈象描述,陰陽都浮現,浮動時滑,深沉時則澀,這清楚表明了滑與澀脈同時出現的可能性。

脈象確實存在浮動時拍擊手心般洪滑,深沉時困難不調且澀的情況,這主要反映氣熱血虛。華氏的觀點可能就是基於這種脈象。也有脈象浮動時困難不調,深沉時像濾水般快速滑動,這表示氣血鬱結,血液部分熱度上升。巢氏的觀點可能就是基於這種脈象。一旦瘍疽出血,脈象浮滑深澀是逆境,深滑浮澀則是順境。只要養液清熱,調和營衛,自然就能恢復健康。澀脈是在其他脈象中夾雜著一些困難的跳動,如果每次跳動都澀,脈象就會混亂,導致死亡。

澀脈必定會有其他脈象伴隨。氣弱血燥且虛澀的脈象,伴隨的脈象多在軟弱的一側;氣鬱血滯且實澀的脈象,伴隨的脈象多在洪滑的一側。當脈象澀時,脈氣未能順暢運行,一旦暢通,就會向上湧動。這就是滑與澀脈常同時出現的原因。此外,滑脈與澀脈主導的疾病大致相同,但又有寒熱虛實的區別。例如,宿食、凝聚的痰、瘀血等症狀,寒冷時脈象澀,炎熱時則滑;時間長了脈象澀,新發則滑;虛弱時脈象澀,實證則滑。

因此,趙晴初指出,滑脈多由痰引起,因為津液過剩。然而,有些頑固的痰阻塞氣機,脈道受阻,反而會出現澀脈。一旦痰氣通暢,澀脈會轉為滑脈,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即使仲景討論宿食的脈象,也可能滑數,也可能緊澀,寒冷滯留冷積則澀,熱毒化痰則滑。因此,《脈經》說,脈緊且滑的人會嘔吐,脈小且澀的人會胃反,胃反必然伴隨嘔吐。滑脈與澀脈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實熱與虛寒的根本差異。

尺部脈象滑且快表示血虛,尺部脈象澀,下血、下痢、多汗,下血必然血虛。滑脈與澀脈的不同,澀脈是基本脈象,滑且快表示陰虛陽亢,防禦系統下降,營養枯竭,這就是陰虛產生內熱的情況。《中藏經》認為滑脈代表虛弱,這就是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