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上 (8)
卷上 (8)
1. 促脈
《脈訣》曰:指下尋之極數,並居寸口曰促。楊仁齋曰:貫珠而上,出於魚際。王子享曰:自尺上於寸口,促急有來無去。《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肩背痛。《難經》上魚為溢,即促之甚者,不必數中一止也。此日本元氏《輯要》說也。曰並居,曰上擊,曰有來無去,皆氣爭於上而不下之義,《內經》所謂鼓且搏者類也,於促字義甚切。但與數中一止者,主病恐不相侔。
數中一止者,陽氣上盛而下虛,不能接續也。傷寒誤下後見之。津液受傷,虛熱鼓動,來去躁疾,時見一止,非有湧沸上爭,源源不竭之勢也,惟陰虛也,故陽盛也。張石頑謂:為陽邪將欲內陷,亦以其陰氣不續也。氣並於上而不下者,其主病輕則胸膈逆滿,頭眩氣喘,重則癲厥或狂矣。
「生氣通天論」:陰不勝其陽,脈流薄疾,並乃狂。薄者,迫也;疾者,躁也;並者,陰陽並行一道也。形大勢盛至於其極,血隨氣升奔逸於經隧之中,而百脈皆張矣,此乃洪之甚者也。傷寒太陽誤下兩條:(一日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主之;一日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又一條曰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也,皆上擊之。
義非止歇也。)
白話文:
【促脈】
《脈訣》指出:在手指下的脈搏跳動頻率極快,且位於寸口部位的脈象稱之為促脈。楊仁齋描述:就像一串珠子一樣,從下往上穿過,直至魚際位置。王子享表示:從尺部向上到寸口,脈象顯得急促,只有來沒有去的感覺。《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及:如果在寸口部位脈象中出現手指下觸摸到急促的脈象,可能是肩背疼痛的徵兆。《難經》提到在魚際位置出現的過盛脈象,就是促脈的嚴重情況,但不一定是在頻繁脈搏中出現一次停頓。這是日本元氏《輯要》中的說法。脈象的「並居」、「上擊」、「有來無去」,都代表著氣血在上部鬱積,無法順利下降的情況,類似《內經》中所描述的鼓且搏的情況,與促脈的含義非常契合。然而,對於頻繁脈搏中出現一次停頓的情況,主導的病症可能不同。
在頻繁脈搏中出現一次停頓,代表陽氣在上部過剩,下部虛弱,無法持續接續。這種脈象常出現在誤用下法治療感冒後。因為體內津液受損,虛熱興奮,脈搏來去快速,偶爾會出現一次停頓,但並非因氣血在上部激烈爭奪,氣血供應源不斷的情況。這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過剩。張石頑認為:這是陽邪將要內陷的徵兆,也是因為陰氣無法持續的原因。當氣血在上部鬱積,無法順利下降時,輕微的病症可能為胸膈逆滿、頭暈氣喘,嚴重的可能引發癲癇或精神失常。
根據《生氣通天論》的描述:陰氣無法制衡陽氣,脈象變得急促且躁動,最終導致精神失常。"薄"指的是強烈的衝擊感;"疾"指的是躁動;"並"指的是陰陽氣血在同一流道中運行。當形態和趨勢發展至極端,血液跟隨氣血上升,在經絡中奔騰,使所有脈絡都擴張,這就是洪脈的極致表現。傷寒太陽誤下兩條脈象:一是脈象促,伴有胸滿,可使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另一是腹瀉不止,脈象促,表示外感未除,伴隨喘息和汗出,可用葛根芩連湯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脈象促,但無結胸症狀,表示疾病正逐漸好轉,都是屬於脈象上擊的情況,但並不僅僅是脈象停頓的現象。
2. 滑澀動結促辨
滑者,脈之浮沉起伏,婉轉流利也,形體條暢,浮沉皆得。若來如電掣,略按即空,此滑不直手,元氣將脫也。澀者,脈之將起未起之際,有艱滯難進之意,及其既至,亦頗有如擲如躍之時,但中間常於將來之頃,夾雜一二至,阻滯不暢耳。動脈全似滑脈:滑脈形體和軟而有起伏;動則形體堅搏,指下如豆,躁疾鶻突,幾於有來無去,起伏不明也。結脈即動脈之怠緩者,促脈即滑脈之兼洪者。
此五脈,惟促脈主病氣分居多,餘四脈則氣血參半,而有寒熱虛實之殊。滑主濕熱,為痰飲,為宿食化熱,為胃滿不食,為多夢不眠,為裡急後重,其主病多在腸胃與肝、包絡之有餘,新病最為易治。若入血分,漸深則漸見弦勁矣。澀脈主血虛有熱,液燥不濡之候,其脈多空而薄。
結脈即澀脈之實者,凡凝痰瘀血,寒食停滯,以及久坐久思,氣鬱血滯之屬於寒實者,悉主之。動主陰陽不和,寒熱相爭,氣為血滯而不能暢之候,卒病久病皆有之。卒病者力勁,久病者力漸衰,而近結矣。
白話文:
【滑脈的解析】 滑脈的特徵是無論是在表面還是深處,脈象都呈現出一種流暢且圓潤的狀態,整體線條流暢,無論輕按或重按都能感受到。但如果脈象來勢迅疾,稍一用力按壓就感覺空洞,這種滑脈不穩定,顯示元氣可能正在流失。
【澀脈的解析】 澀脈在脈象即將出現卻又未完全顯現的瞬間,會有一種滯澀難以前進的感覺,當脈象真正出現時,也可能會有突然跳躍的現象,但在脈象即將到來的過程中,偶爾會夾雜一兩次的脈動,造成阻滯,不夠順暢。
【動脈的解析】 動脈的特徵類似於滑脈,但是滑脈的脈象柔和且有起伏,而動脈的脈象堅硬且搏動有力,手指下按時像摸到豆子,脈象躁動快速,幾乎只有來沒有去,起伏不明顯。
【結脈的解析】 結脈是動脈的緩慢版本,促脈則是滑脈加上洪脈的組合。
以上五種脈象中,唯有促脈多主病氣分居多,其餘四種脈象則氣血各佔一半,且有寒熱虛實的不同。滑脈主要與濕熱相關,可能是痰飲、宿食化熱、胃部飽脹不食、多夢失眠、腹部緊繃,通常病變多在腸胃或肝臟、包絡部位的過盛,新發疾病比較容易治療。若進入血分,隨著病情加深,脈象會逐漸變得弦勁。澀脈則主血虛有熱,血液乾燥不潤,脈象多顯空虛且薄。
結脈是澀脈的實證表現,凡是凝結的痰、瘀血、寒食停留,以及長時間坐著或思考導致的氣鬱血滯,屬於寒實的情況,都由結脈主導。動脈代表陰陽失調,寒熱交爭,氣為血所阻滯而無法順暢,急病和慢性病都有可能出現。急病的動脈力量強勁,慢性病的動脈力量則逐漸減弱,接近結脈的特徵。
3. 結脈
「辨脈」曰: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此言證也,非言脈也。脈藹藹如車蓋,名曰陽結;累累如循長竿,名曰陰結。又脈來緩,時一止復來,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大抵皆主陰陽偏盛之候。
自叔和專取緩中一止之義,而結遂專屬於陰矣。凡憂鬱、痰水、積聚、寒濕之脈,莫不見結。其形堅急不舒,而往來難也。緊而難謂之結。《傷寒·厥陰篇》瓜蒂散證,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可吐篇」載此文,作脈乍結,是二脈相類之徵也。緊為氣中血寒,結為血中氣滯。
滯必兼寒,故結必見緊也。散而難,謂之澀。結主實,澀主虛。昔人有謂澀主凝痰瘀血等證者,皆結脈也。《內經》亦以澀主多血少氣,微有寒,血寒而壅,氣不足以行之。此正結脈之所出也。《內經》曰: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是結與動類也。《中藏經》論血痹曰:脈結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是結為氣鬱於血也。史載之曰:脈氣結而不勻,逐位間絕。又曰:結脈疾數而懸絕,累累如珠,而又不流利,與滑不同。但逐部位流通指下,如滴水起頭是也。此全是仲景所說動脈形狀。而此云結者,二脈形本相同,但動脈勢急,結脈勢緩耳。《脈經》曰:脈問來而急者,病正在心,癥氣也。
夫略間而來急者,結脈也。西醫謂脈之動者,心動也,心氣不暢則脈息不調。故《脈經》曰:脈短而澀者,心痛。短而澀,即結脈也。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故又曰:外結者,癰腫;內結者,疝瘕也。總是血中氣滯之候。
白話文:
【結脈】
在「辨脈」一章中提到:脈搏浮動且頻率快,胃口好但排便困難,這是實證,被稱為陽結;脈搏深沉且跳動緩慢,食慾不振,身體感到沉重,排便反而變得困難,這被稱為陰結。這裡講的是症狀,並非單純講脈象。脈象如果像車蓋一樣厚重,被稱為陽結;脈象如果像沿著長竹竿一樣連續不斷,被稱為陰結。此外,脈搏跳動緩慢,偶爾會停頓再繼續,被稱為結脈;脈搏頻率快,偶爾會停頓再繼續,被稱為促脈。陽氣過剩會導致促脈,陰氣過剩會導致結脈,總的來說,這些都表示了陰陽失衡的現象。
從叔和開始,專門採用脈搏緩慢中偶爾停頓的定義,因此結脈就專屬於陰氣過剩的情況。所有憂鬱、痰濕、積聚、寒濕的脈象,都會出現結脈。結脈的形態堅硬緊繃且不易舒展,脈搏往來困難。緊脈和難脈被稱為結脈。《傷寒·厥陰篇》中的瓜蒂散證狀,手腳冰冷,脈搏突然緊縮,這是因為邪氣在胸腔聚集。緊脈代表氣血寒冷,結脈代表血液中氣滯。
氣滯必然伴隨寒冷,所以結脈通常會出現緊脈的特徵。散脈和難脈被稱為澀脈。結脈主實證,澀脈主虛證。古人認為澀脈主導凝痰瘀血等症狀,這些其實都是結脈。《內經》同樣認為澀脈代表血多氣少,微微感到寒冷,血液寒冷導致淤積,氣血不足影響血液運行。這正是結脈的來源。《內經》提到:六經脈象不會出現結動。結脈和動脈類似。《中藏經》討論血痹時說:脈象結實且不流暢,或者像斷裂一樣。這是氣鬱於血的表現。
史書記載:脈象結實且不均勻,每個位置間隔斷裂。結脈快速且斷裂,像連串的珠子,但又不流暢,和滑脈不同。但這種脈象在各個部位流動,像水滴開始滴落一樣。這完全符合仲景描述的動脈形狀。這裡提到的結脈,兩種脈象形態相似,只是動脈脈搏急促,結脈脈搏緩慢。《脈經》提到:脈搏急促,病症在心臟,這是氣滯的表現。
如果脈搏稍微間隔後變得急促,這是結脈。西方醫學認為脈搏的跳動反映了心臟的活動,心臟氣血不暢會導致脈搏節奏混亂。所以《脈經》提到:脈搏短促且澀滯,代表心痛。短促且澀滯,就是結脈。各種疼痛和創傷,都和心臟有關。因此又提到:外部結脈,代表膿腫;內部結脈,代表疝瘕。總的來說,這些都是血液中氣滯的症狀。
4. 動脈(累累如珠)
拙著「辨脈章句篇」文已錄於前編矣,其有未盡余意,補著於此。前以陰陽相搏指浮沉,陰動陽動指尺寸是矣。繼而歷驗所診,又不必盡然。蓋陰陽相搏,只是推明動脈之根,由於陰陽氣血不和而相爭也。所以不和而爭者,陰陽不得其位也。陽抑於內,陰痼於外,故人病每多先形冷惡寒,而後發熱,而後汗出。
因三焦之氣,不能達於周身,故形冷惡寒也。陰動者,沉分動也,陽抑在內,積不能平,而有發動欲透重陰之意也。陽氣發動,故發熱也。陽動者,浮分動也,是陽氣漸達於外,而陰將退讓矣,故汗出。汗者,陰氣之所泄也。如是則陽伸於外,陰復於內,故人病每汗出而解也。
動脈有見於一部者,有見於三部者,指下各有如豆,其形與弦相反也,而主病竟有同源者。嘗診一瘧疾,正欲作寒矣,其脈左沉右浮,按之如珠,滾滾自尺上寸,左為尤甚,此肝脾氣鬱不和也。夫瘧脈必弦者,以寒濕搏於表,腠理不通,其氣束脈故弦。寒濕格於中,三焦不通,其氣激脈,故動也。
三焦者,少陽也,正瘧邪之所據;形冷、惡寒、發熱、汗出,正瘧疾之形證。可知瘧脈亦不必弦矣。
陽動汗出,陰動發熱,蓋相搏而動。動必有勝,勝必有復,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勝而能復,正其勢均力敵然也。若本體有一虛,則其繼必不能復,而其始亦不至於動矣。故前人謂陰陽相搏,虛者則動,其說非也。相搏即動矣,何待虛者?此虛字只可作「輸」字看。本體不虛,猝致相爭,乍勝乍負,相搏而動,此時其機甚危。
陰動勝陽之時誤服寒涼,遏其陽氣,則氣息奄奄,口不能言,急則一日,遠則五六日而死;陽動勝陰之時誤服燥熱,傷其陰液,則汗不得出,煩躁若狂,或汗出不止,而亡陽暴脫矣。此和解之法所以貴也。和解者,清疏也,此時最易誤認為熱而用涼下,以其脈滑數而實也。夫動者,陰陽相敵而不相和也,和之而已,不可有所偏助也。
)《傷寒論》曰: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
何夢瑤曰:數而跳突,名曰動。大驚多見此脈。此誤會動為驚之說也。須知動為驚、為痛,均要從陰陽相搏上理會。夫大驚卒恐,脈多鶩暴,此喘而上爭,來盛去衰,大類促脈,非動脈也,氣虛神弱而常病恐懼者。平脈所謂如循絲累累然者是也,亦非動脈也。動者,陰陽不和,而力足以相敵,因而相戰,致脈見搏擊,漉漉如珠,不能條暢,成長直之形也。在新病,為寒濕格於三焦,故寒熱相爭;在痼疾,為痰涎格於胃與包絡,故氣血相激也。
其為驚也,即如於睡夢中忽而驚掣之類也。其主痛亦必如《靈樞》所謂厥痛、痹痛,非尋常金瘡跌僕癰腫者也。「生氣通天論」曰: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大奇論」曰:脈至如數,使人暴驚。此皆動為驚之義,乃陰陽不和,無所見而身自驚惕者也。
又所謂如驚癇狀,時瘛瘲是矣。「大奇論」曰:肝脈鶩暴,有所驚駭。此有所見而驚,即何氏說也。驚定即脈靜,非病也。又曰:腎肝並小弦為欲驚。此即平脈所云,乃氣怯神虛所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素問·藏氣法時》言肝膽病皆曰:虛則善恐,如人將捕之是也。至於腎為恐,腎水凌心則人善恐,此亦動脈所主也。
陰陽無形之氣相搏,則脈動,氣與痰食諸有形之邪相搏,則脈亦動。私嘗新定動脈主證曰:為寒熱,為瘛瘲,為怔仲,為痹,為胃脘痛。(證不止此,詳見前編。)
《脈經》曰:寸口脈偏動者,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此病以仲夏得之,桃花落而死。此動脈之正象,心火受制於寒水者也。《脈訣》謂: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即無頭尾也。三關指下礙沉沉,即厥厥也。可謂獨得真相,戴氏斥之過矣。《脈經》又曰: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觀此,則寒熱內結皆見此脈,總是氣鬱血分,不得宣暢之象,據大腸小腸云云,則五淋、白濁、痢疾、後重亦當有見此脈者。至於心平脈亦曰累累如貫珠,腎平脈亦曰喘喘累累,只是滑利之義。若堅急搏指不移,如循薏苡子,則真臟死脈矣。
故又曰: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又有脈來圓散如粒,轉轉自尺上寸,卻弱不任按,此真元虛寒,內有痰飲,中焦氣不暢達,以致斷續有痕,似動,似滑,似結,似澀。昔嘗病後見此,一息三至。《三昧》所謂平動、不鼓、牒牒而去也,重劑溫元,久而乃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