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弦脈

弦為外陰內陽之象。東垣曰:脈弦皆陽氣衰弱,伏匿於陰中。舊說外陽內陰者,非也。蓋弦脈總見於浮,其沉弦者,牢也。弦既屬浮,總是陰陽不和,肝邪上逆。在風寒外侵,諸證病之淺者,元陽未虧,雖見寒緊之象,不宜過用溫藥,轉動內熱也。其久病亡陽,下利而見弦者,為火土兩敗,非重用桂附,不可挽回。

白話文:

弦脈是外在陰性內在陽性的徵狀。東垣說:所有弦脈都代表陽氣虛弱,潛伏於陰性之中。舊說「外陽內陰」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弦脈總是指浮脈,而沉弦脈則代表牢固。弦脈既然屬於浮脈,總是由於陰陽不調和,肝氣逆行所致。在外感風寒、證狀較輕時,元陽未虧,即使出現寒緊的徵狀,也不適合過度使用溫熱藥物,以免導致內熱。對於久病陽氣虛弱、出現下痢,同時伴有弦脈的患者,是火土兩敗的徵狀,不重用桂附等藥物無法挽救病情。

又有弦脈寬大,細按中間更有一條勁線,隱隱挺於指下,此或脾腎二臟有一偏竭,或臟腑中有死血凝痰,陽氣不到之處。又有細緊有力,見於左手寸關之分,此為痰藏包絡,防作顛厥;見於右手寸關之分,此為痰結胃脘,防作噎隔,且並防胸膈急痛如刀切,及洞泄注下。熱則急痛,寒則注下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弦脈寬大,仔細按壓中間會有一條硬線,隱隱凸起在指尖,可能是脾腎兩臟出現異常,或臟腑內有瘀血痰液,陽氣無法到達。另外還有脈搏細緊有力,出現在左手寸關的部位,表示有痰液積聚在胸腹,可能會發作癲狂;出現在右手寸關的部位,表示有痰液結聚在胃脘,可能會造成噎嗝,同時要注意胸腔和橫膈膜會劇烈疼痛,就像刀割一樣,還可能出現腹瀉和急下。熱證就會引發劇痛,寒證就會出現腹瀉。

見於兩尺者,肝氣入腎為疝痛,腰急不能俯仰也。大便久秘,有左關與右尺洪弦滑實者,肺燥肝熱,大腸郁濁也。弦者,形之勁也,為有餘,當指下有力,若無力者,凶矣。有風寒外感之弦,有痰血聚積之弦,有情思鬱結之弦,有肝陽亢逆之弦,有群陰瀰漫之弦。若此者,或在氣,或在血,或在經,或在臟,或寒,或熱,總是陰陽不和,互相格拒,乃致於此,故弦有實而無虛也。

白話文:

如果腎經尺脈出現異常,代表肝氣侵犯腎經,導致疝痛,腰部僵硬無法彎曲。

如果大便長期不通暢,而且左手關脈和右手尺脈都出現洪脈、弦脈、滑脈、實脈的現象,這表示肺部乾燥、肝臟燥熱,大腸有鬱結的濁氣。

弦脈表示身體氣血勁急,屬於氣血過盛,手指按壓脈搏時應有力,如果脈搏無力,則病情嚴重。

弦脈可分為風寒外感導致的弦脈、痰血聚積導致的弦脈、情志鬱結導致的弦脈、肝陽上亢導致的弦脈、陰寒之氣瀰漫導致的弦脈。

無論哪一種弦脈,都可能是氣血問題、經絡問題、臟腑問題、寒症或熱症造成的。總之,弦脈都是陰陽不調和,相互阻礙所致,所以弦脈都是實脈,沒有虛脈。

獨有燥弦,非寒非熱,津液耗竭,脾肺不濡,不能淫精於脈,飲食減少,大便秘結,肌肉消瘦,皮膚白屑,胸中窒窄,少腹拘急,偶爾陽越面赤,亦非肝邪。眩暈脈來,浮候弦勁,按之仍見濡弱,此津液不足,氣不化精之故,如物乾則堅,濕則柔是也。芤脈按之空,此按之不空。

白話文:

只有脈象乾澀緊繃,不是寒也不是熱,表明津液消耗殆盡,脾肺得不到滋潤,無法將精氣輸送到脈絡中。患者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肌肉消瘦,皮膚有白屑,胸中感到鬱悶狹窄,小腹拘緊疼痛。偶爾陽氣上逆,面部發紅,但這並非肝氣旺盛所致。眩暈時脈象浮現,弦細有力,按壓後仍然感到濡弱無力,這是因為津液不足,氣血無法化生精氣的緣故。就像物體乾燥時會變硬,濕潤時會變軟一樣。而芤脈按壓時會感覺空虛,此脈象按壓後並不會空虛。

過在肺脾氣分,未動肝腎血分。氣亢而津液被灼,故外感風溫者,多見此象。即如仲景謂:寒傷營者,脈浮緊,浮緊即弦也;風傷衛者,脈浮緩,浮緩即燥弦之類也。所謂緩者,緩於緊,非更緩於常脈也。《內經》曰: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王冰注謂:風勝則熱起,熱起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榮矣。

白話文:

此病症屬於肺部和脾臟的氣分,尚未波及肝臟和腎臟的血分。由於氣分過於亢盛,體內的津液被灼傷,所以外感風溫的人,常常會出現這種現象。就像仲景所說,由寒邪損傷血脈,脈象會浮而緊;由風邪損傷衛氣,脈象會浮而緩,這種浮緩的脈象類似於弦脈。所謂的緩,是指比緊脈緩,而不是比正常的脈象更緩。

《黃帝內經》中說,風邪入侵人體,精氣就會損失,這是由於邪氣損傷了肝臟。王冰註解說,如果風邪過盛,就會引起發熱,發熱就會導致體內水分枯竭,水分枯竭就會導致腎氣無法滋養。

李東垣曰: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即此義也。夫燥弦者,實非弦也,胃脈本長,胃燥故長者勁而似弦也。瘦人無病,不足為苦,但須體認,勿致有病。臨診與弦同治。燥弦宜生津調氣,不可宣陽散陰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六脈中,心脈常表現為細而有力,按壓時有彈性,但有時會出現弦細無力的情況,這表示風熱之邪損傷了水液,金氣乾燥所致。」

「燥弦脈並非真正的弦脈,而是因為胃脈較長,胃氣乾燥後,脈絡變得緊張有力而類似於弦脈。如果瘦人出現這種脈象,且沒有其他不適,無需過於擔心,但仍需注意調理,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疾病。」

「與弦脈相似,燥弦脈的治療也應著重於滋養津液,調和氣機,切不可滋陽散陰。」

2. 緩脈

(與長脈參看)

緩為胃氣脈,無論矣。有虛寒之敗脈近於緩,風熱時病之危脈近於緩,不可以不辨。虛寒之敗脈,即張景岳所謂緊而無力者也,形體弦長,來去怠緩,頗似從容不迫者,但無起伏動盪之致耳。此肝脾並至,色見目青顴黃,去死近矣。風熱時病而脈緩者,即經所謂滑而緩,曰熱中是也。

白話文:

從容緩慢的脈象,一般來說是胃氣脈,不必太在意。但虛寒脈虛弱無力,接近緩脈;風熱時病的危急脈象,也接近緩脈,這些情況需要仔細辨別。

虛寒脈就是張景嶽說的緊而無力,形狀細長,來去緩慢,看起來像是從容不迫,但沒有起伏動盪的感覺。這種脈象表示肝脾氣血兩虛,面部青黃,距離死亡已經不遠了。

風熱時病而脈緩,就是經書中說的滑緩,也稱熱中脈。

風溫濕溫,愈熱愈緩,以風熱為陽邪也,愈緩則津液愈耗。若不知清熱養液,或誤認濕重而燥之、利之,旋變澀疾虛散,不可為矣。《三指禪》謂:噎膈反胃,脈多見緩。可見緩為濕熱化燥之象。昔人謂:六月見緩脈,為土剋水者,死。蓋其形寬長,怠緩無流暢之象,此津液內虛,浮陽外鼓也,頗有氣出不返之意。

白話文:

風熱、濕熱,愈發熱愈虛弱,因為風熱是陽邪,愈虛弱則津液愈消耗。如果不懂得清熱滋養津液,或誤以為濕氣重而使用燥熱、利尿的藥物,就會迅速轉變為口乾口澀、虛弱散漫,這樣就不可挽回了。《三指禪》中說:「噎膈反胃,脈象多見虛弱」,可見虛弱是濕熱化燥的徵兆。古人說:「夏季見虛弱的脈象,是土克水而造成的,會死亡」,因為脈象寬長,虛弱無力,沒有流暢的樣子,這是津液內虛,陽氣外浮的緣故,有點像氣出不回來的意思。

陰陽二氣相失而不復相維故也。緩為陽脈,無陰以和之,榮衛離散,氣與血分,故脈中不得遽見血家敗象。(嘗診冬病腰痛,面色黑黃,肢體倦怠,脈兩尺長緩,來去分明有力,獨肺脈短弱,脾脈亦不及。其人立春病,春分死。此上衰而陽氣熄於上,金衰而陰精涸於下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陰陽之氣失去了平衡,不能互相協調所致。陽脈(動脈)過於緩慢,沒有陰氣(靜脈)與之平衡,導致氣血分離,脈象中難以及時觀察到血脈敗落的徵兆。(曾經診斷過一個冬天腰痛的病人,面色黑黃,四肢倦怠,脈象兩側尺脈長而緩慢,來去分明有力,但肺脈短弱,脾脈也較弱。這個病人立春時發病,春分時去世。這是因為上焦衰弱,陽氣不足,下焦也衰弱,陰精虛竭。)

水不生木則木虛,木者虛則喜賁,故至春即克脾肺,金又不足以制之,故病胸中結硬,下利不止,不能食也。木無水涵,則枯而生火,故臨死脈如湧泉也,是獨心之真臟矣。或曰:兩尺見長,木侮水也。不知木乘水,以子犯母,水氣未竭,脈氣按之必緊。緊者,水氣也。所危者,正以其緩而不緊耳。

白話文:

这段文字出自中医古籍,主要论述了木、水、金、火等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变化。

翻译如下:

如果水不能滋养木,木就会虚弱。木虚弱就容易亢盛,所以到春天就会克制脾肺。金又不足以制约木,因此就会出现胸中结块硬痛,腹泻不止,无法进食的症状。

木没有水滋润就会枯竭而生火,所以临死前脉象如同涌泉一般,这是心脏独有的真脏的表现。

有人说:两尺脉象见长,是因为木侮水。其实并非如此,木乘水是子犯母,水气尚未耗竭,脉象按之必紧。紧则为水气,所危者正是因为脉象迟缓而不紧。

解释:

  • 水不生木则木虚: 水是木的根本,水不足,木就会虚弱。
  • 木者虚则喜賁: 木虚弱则容易亢盛,表现为阳气旺盛。
  • 至春即克脾肺: 春属木,脾属土,肺属金,木克土,木克金。
  • 金又不足以制之: 金能制木,但金不足则无力制约木。
  • 故病胸中結硬,下利不止,不能食也: 这是木克脾肺的病理表现。
  • 木無水涵,則枯而生火: 木失去水滋润就会枯竭而生火。
  • 臨死脈如湧泉也: 临死前脉象如涌泉,这是心脏衰竭的表现。
  • 兩尺見長,木侮水也: 两尺脉象见长,是木气过盛的表现,但并非木侮水。
  • 木乘水,以子犯母,水氣未竭,脈氣按之必緊: 木乘水是子犯母,水气尚未耗竭,脉象应该紧。
  • 緊者,水氣也。所危者,正以其緩而不緊耳: 脉象紧是水气的表现,真正的危险在于脉象迟缓而不紧。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变化,强调了水对木的重要性,以及木气过盛对脾肺的危害。

如果水氣不足,無法滋養肝木,則肝木虛弱,容易亢盛。到了春天,肝木就會剋制脾肺,而金氣又不足以抑制肝木,因此會導致胸中結硬,下痢不止,無法進食。肝木得不到水氣的滋潤,就會枯竭而生火,所以臨死時脈象會像湧泉一樣,這是心臟的真臟氣象。有人說:兩尺脈象出現增長,是肝木侵犯水氣。其實不然,肝木剋制水氣,就像兒子冒犯母親,水氣並未耗盡,脈象按壓起來一定會緊。脈象緊,正是水氣的表現。危險的地方在於它的脈象緩慢而又不緊。

白話文:

如果體內水分不足,無法滋養肝臟,那麼肝臟就會虛弱,容易亢奮。到了春天,肝氣就會過於旺盛,進而克制脾臟和肺臟,而金氣又不足以抑制肝氣,因此會導致胸部疼痛、腹瀉不止、無法進食。肝臟得不到水分的滋潤,就會變得枯竭而生火,所以臨死時脈象會像湧泉一樣,這是心臟真氣的徵兆。

有人說:兩尺脈象出現增長,是肝氣侵犯了水分。其實不然,肝氣克制水分,就像兒子冒犯母親,水分並沒有被完全消耗,脈象按壓起來一定會緊。脈象緊,正是水分充盈的表現。真正危險的地方在於它的脈象緩慢而且不緊。

3. 洪脈

浮洪,表熱多由陰虛;沉洪,裡熱多為寒束,前人言之矣。更有中洪之脈,浮沉俱見細弱,獨中候形體寬大,應指有力,此主脾陽不足,中氣不暢,胸滿腹脹之證,大致病根總由於濕。兼數則熱,兼遲則寒。濕寒而脈洪者,正以氣鬱中焦,陰霾充塞,陽氣不得宣行通暢,清濁升降不分也。

白話文:

脈象浮洪,多表示表面的熱證,常由陰虛引起;脈象沉洪,多表示裡面的熱證,常由寒邪束縛所致,這些都是前人提到的。

還有一種中洪脈,浮沉兩象都出現,但脈搏細弱,只有中間部位形體寬大,按壓手指有力的。這種脈象表示脾陽不足,中氣不暢通,導致胸悶腹脹的症狀,其病根大多與濕邪有關。

如果中洪脈同時兼見脈數,則表示有熱證;如果兼見脈遲,則表示有寒證。濕寒而脈洪的患者,是因為氣鬱結在中焦,陰霾充塞,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暢通,導致清氣和濁氣升降失司。

嘗病濕熱,過服寒涼,脈見中洪,因從燥土溫火,佐以宣散而愈。東垣升陽除濕湯下,怠惰嗜臥,逆氣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也。又補氣升陽和中湯治李正臣夫人,合目則遍身麻木,其脈六部皆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此陽氣不行,濕氣伏匿而作也。

白話文:

曾經患有濕熱病,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脈象出現中洪的異常。因此改用溫燥土氣的方法,輔以宣散濕氣的藥物而痊癒。

東垣先生的升陽除濕湯用於治療的患者,表現出懶惰嗜睡,逆氣上衝的症狀,其脈象緩慢而弦急,按壓後脈象洪大,這些都是濕熱停留在中焦所致。這是心火侵犯脾土,脾土受到濕熱邪氣影響所導致。

此外,補氣升陽和中湯用於治療李正臣夫人的疾病,患者閉上眼睛就會出現全身麻木的症狀,其脈象六部均見弦象,脈勢洪大且緩慢,按壓後無力。這是陽氣運行不暢,濕氣潛伏並發作所導致的。

所謂心火乘脾者,即陽氣不行,鬱於中焦也。大抵洪脈本屬大熱,其熱為寒濕所郁者,中間必隱帶一分弦意也。若夫陰虛陽陷,內熱蘊蒸,脈見濁洪,則不必兼弦矣。如楊慄山曰:溫病邪從內發,其脈不浮不沉,中得洪長滑數,重濁不清,此津液枯乾,邪熱蘊結不散,脈見中洪者也。

白話文:

所謂心火入侵脾臟,是指陽氣運行不暢,滯留在中焦(即胃部)。一般來說,洪大的脈象本來就屬於熱性的,如果這種熱是受到寒濕之氣阻塞的,脈象中必定會隱含著一絲緊細的感覺。

如果陰氣虛弱,陽氣下陷,內部產生熱氣蒸騰,脈象會呈現混濁洪大,那麼就不必再有緊細的特徵了。就像楊慄山說的:溫病的邪氣從內部發作,脈象既不浮也不沉,呈現出中間洪大、流暢、快捷、又混濁不清的狀態。這是因為體液枯竭,邪熱蘊結難以消散,脈象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高鼓峰曰:有一種脈,重按有力卻不弦緊,從肌肉滲開,漫無界限,此近於浮洪豁大,是陰亡也。此即所謂喘脈,滿指虛動,不見正形,不見邊際。若按之有力,屬實,是肝腎之血熱;按之空豁無力,屬虛,是肝腎之陰燥也。實宜苦寒,虛宜甘潤。此陰虛之中洪脈也。又嘗見陰虛內燥,陽陷入陰,血熱沸騰,證見小便熱赤,大便秘結,五心悗熱,氣短食少,脈來沉弦滑數,應指有力,實大異常。喻嘉言論熱人血室曰:血熱交併,則脈見洪盛是也。

白話文:

高鼓峯說:有一種脈象,重按有力但不是緊繃的,從肌肉透出,沒有明確的界限,接近於浮洪豁大,這是陰氣衰竭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喘脈,滿手指頭空虛晃動,看不清確切的形狀和邊界。如果按壓有力,屬於實證,這是肝腎血熱;如果按壓空虛無力,屬於虛證,這是肝腎陰虛。實證宜用苦寒藥物,虛證宜用甘潤藥物。這是陰虛中的洪脈。我也曾經見過陰虛內燥,陽氣陷於陰中,血熱沸騰,表現為小便熱赤,大便祕結,五心煩熱,氣短食少,脈象沉弦滑數,應指有力,異常實大。喻嘉言在《熱人血室》中說:血熱交併,脈象就會表現為洪盛。

此陰虛之沉洪脈也。投清熱養液,佐以宣疏,略兼健脾,提陽氣出陰歸陽,脈乃漸見和平。故葉天士曰:養陰不在補血,而在生津。王孟英謂為增水行舟之法也。凡洪大之脈,不宜空也,以其正氣當盛也;不宜過實,以其邪氣向外也;空則根不堅,實則邪內痼。

白話文:

這是陰虛體質的沉重洪大的脈象。用滋陰降火、養液生津的藥物,輔以疏通宣泄,稍微兼顧健脾,提升陽氣,讓陰氣回歸陽氣。這樣,脈象逐漸趨於平穩。因此,葉天士說:滋養陰液不在於補血,而在於生津。王孟英認為這是增加水量,讓船隻順利航行的辦法。凡是洪大的脈象,不適合空虛,因為正氣應該旺盛;也不適合過於實大,因為邪氣向外擴散;空虛則根基不牢,實則邪氣會內積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