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弦脈

弦為外陰內陽之象。東垣曰:脈弦皆陽氣衰弱,伏匿於陰中。舊說外陽內陰者,非也。蓋弦脈總見於浮,其沉弦者,牢也。弦既屬浮,總是陰陽不和,肝邪上逆。在風寒外侵,諸證病之淺者,元陽未虧,雖見寒緊之象,不宜過用溫藥,轉動內熱也。其久病亡陽,下利而見弦者,為火土兩敗,非重用桂附,不可挽回。

又有弦脈寬大,細按中間更有一條勁線,隱隱挺於指下,此或脾腎二臟有一偏竭,或臟腑中有死血凝痰,陽氣不到之處。又有細緊有力,見於左手寸關之分,此為痰藏包絡,防作顛厥;見於右手寸關之分,此為痰結胃脘,防作噎隔,且並防胸膈急痛如刀切,及洞泄注下。熱則急痛,寒則注下也。

見於兩尺者,肝氣入腎為疝痛,腰急不能俯仰也。大便久秘,有左關與右尺洪弦滑實者,肺燥肝熱,大腸郁濁也。弦者,形之勁也,為有餘,當指下有力,若無力者,凶矣。有風寒外感之弦,有痰血聚積之弦,有情思鬱結之弦,有肝陽亢逆之弦,有群陰瀰漫之弦。若此者,或在氣,或在血,或在經,或在臟,或寒,或熱,總是陰陽不和,互相格拒,乃致於此,故弦有實而無虛也。

獨有燥弦,非寒非熱,津液耗竭,脾肺不濡,不能淫精於脈,飲食減少,大便秘結,肌肉消瘦,皮膚白屑,胸中窒窄,少腹拘急,偶爾陽越面赤,亦非肝邪。眩暈脈來,浮候弦勁,按之仍見濡弱,此津液不足,氣不化精之故,如物乾則堅,濕則柔是也。芤脈按之空,此按之不空。

過在肺脾氣分,未動肝腎血分。氣亢而津液被灼,故外感風溫者,多見此象。即如仲景謂:寒傷營者,脈浮緊,浮緊即弦也;風傷衛者,脈浮緩,浮緩即燥弦之類也。所謂緩者,緩於緊,非更緩於常脈也。《內經》曰: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王冰注謂:風勝則熱起,熱起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榮矣。

李東垣曰: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即此義也。夫燥弦者,實非弦也,胃脈本長,胃燥故長者勁而似弦也。瘦人無病,不足為苦,但須體認,勿致有病。臨診與弦同治。燥弦宜生津調氣,不可宣陽散陰也。

白話文:

[弦脈]這代表的是外部看似陰性,實際內部充滿陽性的現象。東垣曾說,脈象顯現弦狀通常表示陽氣衰弱,隱藏在陰性之中。過去有人認為是外部陽性,內部陰性,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弦脈一般在輕觸脈搏時就能感受到,若是在深部也能感受到弦脈,那便是牢脈。既然弦脈屬於表面的脈象,那麼基本上就是陰陽失調,肝氣上逆的情況。

在風寒外侵初期,各種症狀還不算嚴重,體內的元陽尚未消耗,即使出現寒冷緊縮的現象,也不應該過度使用溫補的藥物,以免引發內熱。若是長期患病導致陽氣耗盡,出現下痢且脈象呈弦狀,這代表心火和脾土都已衰敗,除非大量使用肉桂和附子,否則無法挽回。

有些人的弦脈寬廣,細摸可以感覺到中間有一條有力的脈線,隱隱地挺立在手指下,這可能是脾臟或腎臟其中一個機能衰竭,或是體內有凝固的血液或痰塊,陽氣無法達到的地方。另外一種脈象,細而緊繃且有力,出現在左手寸關的位置,這表示痰液聚集在包絡組織中,可能導致癲癇或昏厥;出現在右手寸關的位置,則表示痰液聚積在胃脘,可能導致吞嚥困難,同時要預防胸痛如刀割以及水洩的症狀。熱則會引起劇烈疼痛,寒則會導致水洩。

在兩尺的位置出現弦脈,表示肝氣進入腎臟,可能導致疝痛,腰部緊繃無法彎曲。如果長期便祕,左關和右尺的脈象呈現洪大、弦、滑、實的狀態,這表示肺燥肝熱,大腸功能混亂。弦脈,是脈象強勁的表現,代表體內能量過剩,應該在手指下感受到力度,若感受不到力度,情況就危急了。弦脈可能由風寒外感引起,也可能由痰血堆積、情緒鬱結、肝陽亢進、陰氣泛濫等原因引起。這些情況可能出現在氣血、經絡、臟器,或是寒熱交錯的環境下,總是因為陰陽失調,互相排斥,才會形成弦脈,所以弦脈只存在實證,不存在虛證。

然而,燥弦脈象既不是寒也不是熱,而是體內津液耗盡,脾肺乾燥,無法滋養血液,進而影響飲食量下降,大便祕結,肌肉消瘦,皮膚乾燥脫屑,胸悶,小腹緊繃,偶爾臉色紅潤,但並非肝氣旺盛。眩暈時脈象浮動且強硬,但輕按仍感覺軟弱,這是因為津液不足,氣無法轉化為精氣。就像東西乾燥時堅硬,濕潤時則柔軟一樣。芤脈輕按時感覺空虛,但燥脈輕按時並不會有空虛感。

燥弦脈象主要出現在肺脾氣分,尚未影響肝腎血分。氣過旺時,津液會被消耗,因此外感風溫的人,多數會出現這種脈象。如張仲景所言,寒氣傷害營氣時,脈象會浮緊,浮緊即是弦脈;風氣傷害衛氣時,脈象會浮緩,浮緩即類似燥弦脈象。所謂的緩,是指比緊慢,並非比正常脈象更慢。《黃帝內經》說:風邪侵犯,精氣流失,這是因為邪氣傷害肝臟。王冰註釋道:風氣過盛會導致熱氣上升,熱氣上升則水分蒸發,水分蒸發則腎氣無法得到滋養。

李東垣曾說:六脈中出現細澀且弦的脈象,輕按無力,這表示風熱對寒水和燥金造成巨大損傷。這就是燥弦脈象的含義。其實,燥弦脈象並非真正的弦脈,因為胃脈本來就長,當胃部乾燥,長的脈象就會變得強硬,看起來像弦脈。瘦弱的人即便沒有疾病,也不必過度擔心,只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生病。在診斷時,燥弦脈象與弦脈的治療方式相同。燥弦脈象應注重滋潤津液,調整氣血,不可過度使用溫補藥物,以免消耗陰氣。

2. 緩脈

(與長脈參看)

緩為胃氣脈,無論矣。有虛寒之敗脈近於緩,風熱時病之危脈近於緩,不可以不辨。虛寒之敗脈,即張景岳所謂緊而無力者也,形體弦長,來去怠緩,頗似從容不迫者,但無起伏動盪之致耳。此肝脾並至,色見目青顴黃,去死近矣。風熱時病而脈緩者,即經所謂滑而緩,曰熱中是也。

風溫濕溫,愈熱愈緩,以風熱為陽邪也,愈緩則津液愈耗。若不知清熱養液,或誤認濕重而燥之、利之,旋變澀疾虛散,不可為矣。《三指禪》謂:噎膈反胃,脈多見緩。可見緩為濕熱化燥之象。昔人謂:六月見緩脈,為土剋水者,死。蓋其形寬長,怠緩無流暢之象,此津液內虛,浮陽外鼓也,頗有氣出不返之意。

陰陽二氣相失而不復相維故也。緩為陽脈,無陰以和之,榮衛離散,氣與血分,故脈中不得遽見血家敗象。(嘗診冬病腰痛,面色黑黃,肢體倦怠,脈兩尺長緩,來去分明有力,獨肺脈短弱,脾脈亦不及。其人立春病,春分死。此上衰而陽氣熄於上,金衰而陰精涸於下也。

水不生木則木虛,木者虛則喜賁,故至春即克脾肺,金又不足以制之,故病胸中結硬,下利不止,不能食也。木無水涵,則枯而生火,故臨死脈如湧泉也,是獨心之真臟矣。或曰:兩尺見長,木侮水也。不知木乘水,以子犯母,水氣未竭,脈氣按之必緊。緊者,水氣也。所危者,正以其緩而不緊耳。

白話文:

[緩脈]

緩脈代表的是胃氣的脈象,這點毋庸置疑。但有種虛寒的敗脈接近緩脈,以及風熱時病的危脈也類似緩脈,這些都需要我們仔細分辨。虛寒的敗脈,就是張景嶽所說的緊而無力的脈象,其形態弦長,來去緩慢,看似從容不迫,但缺乏起伏動蕩的力度。這種脈象是肝脾兩臟同時受損的表現,面色會呈現青黃,距離死亡已經很近了。風熱時病出現緩脈,即古籍所言的滑而緩,表示體內有熱症。

風溫濕溫疾病,越熱脈越緩,因為風熱屬於陽邪,脈越緩,體內的津液消耗就越多。如果不懂得清熱養液,或者誤以為濕氣過重而使用燥法、利尿法,很可能會使脈象轉變為澀疾虛散,情況就無法挽回了。《三指禪》提到:噎膈反胃的患者,脈象多數會出現緩脈。由此可見,緩脈是濕熱轉化為燥象的徵兆。古人認為:六月出現緩脈,是土剋水的表現,預示著死亡。其脈象寬長,緩慢無力,沒有流暢的感覺,這是津液內部虛弱,浮陽在外部膨脹的現象,有種氣出不回的意味。

這是因為陰陽二氣失去平衡,無法互相維持所致。緩脈屬於陽脈,缺乏陰氣調和,營衛離散,氣血分離,所以脈象中不會立即顯露出血家敗象。曾診斷一例冬季腰痛的患者,面色黑黃,肢體疲憊,兩側腳腕脈象長緩,有力且來去分明,只有肺脈短弱,脾脈也不夠強。該患者立春時發病,春分時去世。這是因為上焦衰弱,導致上部的陽氣熄滅;肺金衰弱,導致下部的陰精枯竭。

水不生木,木就會虛弱,木虛則容易怒,所以在春季會剋制脾肺,肺金又不足以抑制它,所以會出現胸中結塊,下痢不止,無法進食的症狀。木無水涵養,就會乾枯生火,所以臨終前的脈象就像湧泉一樣,這正是心臟的真臟脈象。有人說:兩側腳腕脈象長緩,是木侮水的現象。但實際上,木乘水,是子犯母,只要水氣未盡,按壓脈象必然緊實。緊實的脈象代表水氣。危險的是,脈象緩慢而非緊實。

3. 洪脈

浮洪,表熱多由陰虛;沉洪,裡熱多為寒束,前人言之矣。更有中洪之脈,浮沉俱見細弱,獨中候形體寬大,應指有力,此主脾陽不足,中氣不暢,胸滿腹脹之證,大致病根總由於濕。兼數則熱,兼遲則寒。濕寒而脈洪者,正以氣鬱中焦,陰霾充塞,陽氣不得宣行通暢,清濁升降不分也。

嘗病濕熱,過服寒涼,脈見中洪,因從燥土溫火,佐以宣散而愈。東垣升陽除濕湯下,怠惰嗜臥,逆氣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也。又補氣升陽和中湯治李正臣夫人,合目則遍身麻木,其脈六部皆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此陽氣不行,濕氣伏匿而作也。

所謂心火乘脾者,即陽氣不行,鬱於中焦也。大抵洪脈本屬大熱,其熱為寒濕所郁者,中間必隱帶一分弦意也。若夫陰虛陽陷,內熱蘊蒸,脈見濁洪,則不必兼弦矣。如楊慄山曰:溫病邪從內發,其脈不浮不沉,中得洪長滑數,重濁不清,此津液枯乾,邪熱蘊結不散,脈見中洪者也。

高鼓峰曰:有一種脈,重按有力卻不弦緊,從肌肉滲開,漫無界限,此近於浮洪豁大,是陰亡也。此即所謂喘脈,滿指虛動,不見正形,不見邊際。若按之有力,屬實,是肝腎之血熱;按之空豁無力,屬虛,是肝腎之陰燥也。實宜苦寒,虛宜甘潤。此陰虛之中洪脈也。又嘗見陰虛內燥,陽陷入陰,血熱沸騰,證見小便熱赤,大便秘結,五心悗熱,氣短食少,脈來沉弦滑數,應指有力,實大異常。喻嘉言論熱人血室曰:血熱交併,則脈見洪盛是也。

此陰虛之沉洪脈也。投清熱養液,佐以宣疏,略兼健脾,提陽氣出陰歸陽,脈乃漸見和平。故葉天士曰:養陰不在補血,而在生津。王孟英謂為增水行舟之法也。凡洪大之脈,不宜空也,以其正氣當盛也;不宜過實,以其邪氣向外也;空則根不堅,實則邪內痼。

白話文:

[洪脈]

浮洪脈象,表面看是熱症,多是由陰虛導致;沉洪脈象,內在的熱症,多為寒氣束縛,這點前人已有所述。另有一種中洪脈象,浮沉兩面都呈現細弱,只有在中段形態寬大,按壓有力,這是脾臟陽氣不足,中氣運行不暢,會有胸滿腹脹的症狀,大體上病根都是由濕氣所致。如果脈象快速,則表示有熱;脈象慢,則表示有寒。當濕寒且脈象呈現洪大,是因為中焦氣鬱,陰霾充斥,陽氣無法順利運行,清濁之氣不能正常升降。

曾患濕熱,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出現中洪脈象,因此採用溫暖脾胃、助氣宣散的方式治療,病情得以改善。李東垣的升陽除濕湯,能治療疲倦嗜睡,氣逆上衝,脈象緩而弦急,按壓會顯現洪大的症狀,這都是中焦出現問題。這表示心火過旺影響到脾臟,脾臟受到侵害。補氣升陽和中湯能治療李正臣夫人的問題,她閉眼時全身麻木,脈象在六個部位都呈現中等的弦,洪緩結合,按壓無力,這是陽氣運行不順,濕氣潛伏造成的。

所謂的心火影響脾臟,即是陽氣運行不順,鬱積在中焦。洪脈原本屬於大熱,但若熱氣被寒濕鬱積,中間必然會伴隨一絲弦意。若是陰虛陽陷,內熱蒸騰,脈象呈現混濁洪大,就不一定會伴隨弦意。像楊慄山所述,溫病邪氣從內發作,脈象不浮不沉,中間出現洪長滑數,重濁不清,這是津液枯竭,邪熱鬱結不散,脈象出現中洪的現象。

高鼓峯說,有一種脈象,按壓有力但不緊繃,從肌肉散開,無邊界限制,這接近浮洪豁大,是陰氣消逝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喘脈,手指感應虛動,無正形,無邊界。若按壓有力,屬實證,是肝腎血熱;按壓空虛無力,屬虛證,是肝腎陰燥。實證需用苦寒藥物,虛證需用甘潤藥物。這是陰虛的中洪脈象。另見陰虛內燥,陽氣陷入陰氣,血熱沸騰,症狀有小便熱赤,大便祕結,手腳心悶熱,氣短食少,脈象深沉弦滑數,按壓有力,實在異常。喻嘉言討論熱入血室時說,血熱同時發生,脈象會顯現洪盛。

這是陰虛的沉洪脈象。使用清熱養液,輔以宣疏,略加健脾,提升陽氣出離陰氣回歸陽氣,脈象才會逐漸平和。所以葉天士說,滋養陰氣不在補血,而在生津。王孟英認為這是增加水分行舟的方法。凡洪大的脈象,不應空虛,因為正氣應該旺盛;不應過於實證,因為邪氣應該向外。空虛則根本不堅固,實證則邪氣內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