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芤革牢

《脈訣》曰:兩頭有,中間無。戴同甫駁之曰:如是則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死脈非芤脈也。此乃有意攻擊之詞耳。芤脈浮大而軟,舉指三關俱有,微按之則指下無,而但動於每指之兩邊矣,此《脈經》之義也。重按之則三指指下全無,而但動於食指名指之兩頭矣。

此《脈訣》之義也。即寸尺本位,且無脈矣,豈但不至關耶。陰絕陽絕者,脈自不至關也,芤脈中間無者,按之使無也,豈可溷耶。王子享曰:如浮而大,按之於指面之下中斷。語最明顯。史載之又謂:芤脈如按環子內面,兩頭有,中間曲而缺,非謂絕也。此蓋脈形寬大,指面不能盡壓脈上,故但指內缺而不動,指尖之外猶曲而見動也。

凡脈皆有微有甚,稍按之不及,中候而斷者,芤之甚者也,為陰虛失精,亡血盜汗。按至中候而斷者,仲景所謂芤而有胃氣也。稟賦弱者,此為平脈,大病新瘥尤宜之,蓋此即濡弱之脈也。

凡失精亡血,脈必芤,固矣。但芤而內外上下勻淨如一,來往不大者,可峻用溫潤,以補其精血。若雖芤,而中有一細勁線,或寸關尺有一部獨大而鼓指,或來去大小不勻,此即虛中夾實,宜察其在氣在血,為寒為熱,設法疏之、散之、攻之、驅之,攻補兼施。須量邪正虛實之淺深,以定其緩急輕重也。

芤脈浮而薄,但指下不見弦勁,不過血虛而氣稍弱。若浮大弦急,則為革脈。仲景謂為虛寒相搏,蓋陰寒之氣僭居陽位,不但陰虛而陽更微,又以扶陽消陰,撥開陰翳為急,補血且從輕矣。

堅實者,脈體之實,血分之象宜在沉分;空虛者,脈體之虛,氣分之象宜在浮分。革脈,則實反在上,空反在下,其空固血虛也,其實非血實,亦非氣實,乃陰寒凝結自成形體,阻塞清道。非有形,亦非無形。如滿天陰霾,雨澤不降,治之仍在氣分。設法力透重陰,使陰氣下降而內守,旋即益陽以收功。

至於牢脈,極沉而遲,挺長堅實,不見起伏來去,此陰冷固結之象,肝腎二經氣冷血寒,宜以猛熱急驅沉痼,然有氣分血分之辨。在血分者,為癥瘕積聚,有形之痞塊,飲食寒冷之停滯,與夫久受寒濕,侵入筋骨者也;在氣分者,即肝腎冷氣,為疝痛,少腹引腰控睪也。其輕者,為胸腹氣結,呼吸不暢也。

徐東皋謂:牢脈按之不移,即《脈訣》所謂辨息難也。瀕湖斥之,亦粗心而未之思矣。《素問·示從容》曰:浮而弦者,腎不足也。即革脈亡血失精之義也。又曰:沉而石者,腎氣內著也。仲景腎著湯,治腰重冷病如帶五千錢者,即尺脈牢而長,少腹引腰痛之義也。寒濕內結,不得陽氣以升發之。

革浮堅,牢沉實,在外感寒熱極盛之時得之。革即格陽,牢即關陰。蓋尺寸陰陽也,浮沉亦陰陽也,溢於寸與溢於浮無異也,覆於尺與覆於沉無異也。其來勢洶湧而形體滑大者,或汗或下猶可施治。若來勢怠緩無神,徒見形體堅搏勁急,此死陰之氣,非尋常虛寒可比,峻用溫補,猶恐未能挽回也。大抵脈中,革與散之浮,牢與微之沉,皆虛實之極致,陰陽之偏絕,雖有神丹,百難救一。

白話文:

標題:[芤革牢]

內容:

《脈訣》提到:脈象兩端有,中間卻無。然而戴同甫反駁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寸脈如果不到達關部就代表陽氣已絕,尺脈如果到不了關部就表示陰氣已絕,這應該是死脈而非芤脈。實際上這是針對《脈訣》的批評言詞。芤脈的特徵是浮大而軟,手指在三關都能感受到脈動,但稍微用力按下去,手指下方的脈動就會消失,僅能在每根手指兩側感受到脈動,這是《脈經》的解釋。再進一步用力按下去,三根手指下方的脈動會完全消失,僅能在食指和無名指的兩端感受到脈動,這纔是《脈訣》所描述的芤脈。寸脈和尺脈原本的位置,脈動已經消失了,怎麼可能只是到不了關部呢?陰氣和陽氣都絕了,脈動自然不會到關部,而芤脈中間無脈動,是因為按壓才造成的,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王子享描述:如果脈象浮大,但在手指下按壓時,中間會突然斷掉,這種描述非常明確。史載之又說:芤脈就像按在環子內面,兩端有脈動,中間彎曲而有缺口,但並不是完全沒有脈動。這可能是脈象寬大,手指無法完全壓住脈搏,所以只有手指下方有缺口,而在手指外側仍能看到脈動。

所有的脈象都有輕微和嚴重之分,稍微用力按下去就感受不到脈動,這是芤脈的嚴重表現,通常代表陰虛、失精、亡血、盜汗等症狀。如果按壓到中等程度才感受到脈動中斷,這就是仲景所說的芤脈帶有胃氣的表現。對於體質較弱的人來說,這是正常的脈象,特別是在大病初癒的時候,因為這就是濡弱脈的表現。

無論是失精還是亡血,脈象都會呈現芤脈,這是一定的。但是,如果芤脈在內外上下都均勻而淨,來回的脈動幅度不大,可以使用溫潤的方法來補充精血。如果芤脈中間有一條細長的脈動,或者寸關尺有一部分脈動特別大,或者脈動的大小不均勻,這就是虛中夾實的表現,必須要根據是在氣分還是血分,是寒還是熱,來制定治療方案,包括疏導、散寒、攻逐、驅除等方法,同時也要考慮補血和補氣的平衡,必須根據邪正虛實的程度來決定治療的緩急和輕重。

芤脈浮而薄,但手指下不會感到弦勁,這通常是血虛而氣稍弱的表現。如果脈象浮大弦急,那就是革脈。仲景認為這是虛寒相搏的表現,因為陰寒之氣佔據了陽氣的位置,不僅陰虛,陽氣也會更微弱,必須先扶助陽氣,消除陰寒,然後再補充血液。

堅實的脈象,是血分的象徵,應該出現在深層的脈象中;空虛的脈象,是氣分的象徵,應該出現在表層的脈象中。革脈的特徵是堅實的脈象出現在表層,空虛的脈象出現在深層,空虛當然代表血虛,而堅實並不代表血實或氣實,而是陰寒凝聚形成的實體,阻塞了清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無形的氣體,就像滿天的陰霾,雨水無法降落,治療時仍需從氣分著手,設法穿透厚重的陰寒,讓陰氣下降並內守,然後再補助陽氣以完成治療。

至於牢脈,極度深沉而遲緩,堅硬而長,沒有起伏和來去的感覺,這是陰冷固結的表現,肝腎二經氣血寒冷,應該使用強烈的熱療急驅沉痾,但必須區分氣分和血分。如果是血分的問題,可能是癥瘕積聚,有形的痞塊,或是飲食寒冷的滯留,或是長期受寒濕侵襲,進入筋骨;如果是氣分的問題,則可能是肝腎冷氣,導致疝痛,少腹牽拉腰部和睪丸的疼痛,或是胸腹氣結,呼吸不暢。

徐東皋認為:牢脈按壓不動,就是《脈訣》所說的辨息困難。李時珍批評這種說法,但也許是因為他沒有深入思考。《黃帝內經·示從容論》說:浮而弦的脈象,代表腎氣不足,這就是革脈亡血失精的意義。又說:沉而石的脈象,代表腎氣內著,仲景的腎著湯,治療腰重冷病,就像帶著五千錢的重量一樣,這就是尺脈牢而長,少腹牽拉腰部疼痛的意義。這是因為寒濕內結,無法得到陽氣的升發。

革脈浮而堅,牢脈沉而實,在外感寒熱極盛的時候出現。革脈代表格陽,牢脈代表關陰。寸和尺代表陰陽,浮和沉也代表陰陽,寸脈和浮脈的過剩是相同的,尺脈和沉脈的過剩也是相同的。如果脈象洶湧而形體滑大,還可以通過出汗或下瀉來治療。但如果脈象來勢緩慢無神,只看到堅硬而緊急的脈動,這就是死陰之氣,遠比一般的虛寒嚴重,即使使用強烈的溫補方法,恐怕也無法挽救。總體來說,脈象中的革脈和散脈的浮,以及牢脈和微脈的沉,都是虛實的極端表現,陰陽的偏離,即使有靈丹妙藥,也難以救治。

2. 長短

長有來往之長,有形體之長。形體之長,弦緩相兼之謂也,稍勁即為弦矣。緩者,胃陽暢達也。緩而長者,中氣充足,水火停勻,升降流通,五臟百脈,一無凝滯虧欠,故形體圓滿,上下動靜首尾如一。《內經》長則氣治,即此義也。然有肝陽有餘,橫滿胸膈,兩脅虛脹,頭熱目昏,神識不清,其脈弦而體不甚勁者,以其無寒也。是其形體全與長無異,惟來盛去衰,浮多沉少,且輕撫於皮毛之間,必隱然挺亙不移也。

此似長非長者一也。又有形體通長,而其勢怠緩,應指無力,全無精神,此為肝脾並至虛寒之敗象也,張景岳所謂緊而無力者,此似長非長者又一也。又脈體素弱者,肝邪發時,如頭痛、胸痛、疝痛、宿食停滯等證,往往不甚勁急,如所謂長而緩者,病在下是也。又風濕淫溢多見洪長,亦不勁急,皆病脈也。

此又似長非長者,其類可推也。故形體之長,指下易見而主病甚多,難云全吉。惟來往之長,來高去深,動勢從容寬綽者,最為吉象,即有兼脈,病亦輕淺。總之,無病之長,其浮中沉一律勻柔,余雖形體通長,而或浮或沉,必有一部按之挺然指下,無甚來去起伏之勢也。

長有來往之長,則短亦有來往之短也。息之深深,達之亹亹,此所謂來往之長也。其短者,陽虛陰盛則噓力微,脈沉而掣掣於肌肉之下;陰虛陽盛則吸力微,脈浮而躍躍於皮膚之上,只分動止而無甚來去之勢也。亦有止縈縈於中候,而上不及浮,下不及沉者,此先天稟賦不足,或氣鬱而中樞升降不暢也。

至於形體長短,已詳見第四卷本條及本卷結脈、動脈條內矣,茲更以《內經》、《脈經》證之。

「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注曰:長者來往長,短者來往短。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日足脛痛。此即所謂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脈經》亦曰: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注曰:來往不遠是謂短也,來往遠是謂長也。

《靈樞·終始》曰:平人者,不病也,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小,而不稱尺寸也。俱往俱來,不結不動,所謂長則氣治也。不稱尺寸,謂不稱尺寸之常脈,即短則氣病也。(脈口似指尺以下,尺部在內,氣初出也,人迎似指寸以上,寸部在前,人與迎也。

舊說似俱未允。已上《內經》。觀此經義,長短蓋皆以形體言之也,注乃多以來往釋之,可見隋唐之間,醫之於脈,猶以體察來往為務,至滑伯仁轉以上、下、去、來、至、止六字為創穫,蓋自宋以後,其義微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屍注,即勞瘵也,血脈干竭,肝風上鼓。)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緊而浮盛,宿食化熱也。降者,浮盛稍減也。)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風邪煽肺,氣不下交,亦有肝心陽虛,脈細長而駛者。)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婦人血風,虛熱搏之,脈亦如此,頭痛顱脹,暈眩嘔吐。)

短而數,心痛心煩。(水邪凌心,其勢甚危。)

短疾而滑,酒病。(胃脈受傷,毒氣內蘊而血亂也,吐血即死。)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頭痛目痛,脈反短澀者,死。(此陰脫也,凡耳暴聾,目暴無所見,並同此例。)

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下血下利,日久沉困,忌此脈證。新痛因風,不拘此例。)

四肢厥逆,脈反浮大而短者,死。(與汗多,重發汗亡陽譫語,脈短者死,同義。)

尺脈牢而長,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婦人腹滿,陰中急。(此寒疝也。寒濕深痼於肝腎之血脈,更有少腹兩旁大筋粗硬牽痛,下引睪丸及兩股者。)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沉而不揚,弦細上駛,是血瘀積與熱搏也。)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屍。(短澀,伏寒在血。)脈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伏留在小腸膜中。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伏留在大腸。(已上《脈經》。)

統觀經義,皆形體之長短也。長即弦緊之類,短即結動滑澀之類。揍其義約有數端:風邪鼓於上,長必見於寸口,兼寒則緊,兼熱則洪;濕邪注於下,長必見於尺中,兼寒則牢,兼熱則緩;陽損於上,頭小本大,胸滿短氣;陰損於下,頭大本小,頭痛目眩;風熱錮於表,發為瘡疹,脈必三部長而兼洪;濕熱蘊於裡,發為腫痿,脈必三部長而兼緩;痰飲瘀血,格於中焦,發為喘逆,為結痛,脈必三部累累厥厥,斷續不勻。

及其敗也,或溢或覆,或如引索,或如循長竿,或如循薏苡,或如麻子動搖,是皆長短之主病,且其病不皆輕淺也。蓋長短之形體有二:有三部內見者,有三部外見者。三部外見者,即上魚為溢,入尺為覆,是過於本位為長,不及本位為短之說也;三部內見者,即俱往俱來,不結不動,(三部齊起齊落,首尾如一。)是短則氣病,長則氣治之說也。

後人每以過於本位、不及本位為詞,而其義則又取氣治氣病之義。夫過於本位,豈氣治耶?無怪窒而難通,而長短皆不診關之說,鑿而愈難也。至於來往之長短,經無明文,只見王注。竊嘗考之,經凡言大小者,多指來去之盛衰,而言長短者,皆指形體之伸縮也。故王氏之說,於理雖精,而以之注經則猶未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