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上 (5)
卷上 (5)
1. 散脈
何夢瑤曰:大而散漫滲開,脈與肉無界限,名散脈。形本圓斂,今散漫不收,蓋虛甚而四散者也。元廉夫曰:何氏又解秋脈,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曰虛者,是兩旁散而中央不散也。然常見真元不足,肝木有餘者,其脈中央一線緊細,而兩旁散漫,證屬不治,又不可不知也。此說前人未道,而實為閱歷之言。
夫弦而中有勁線者,其病危;散而中有勁線者,其死近。秋脈毛而中央堅兩旁虛者,乃脈之中央厚,而兩旁漸漸薄也。散脈乃陰虛而陽無所戀,與亡陰之微脈一例。
《脈經》曰:滑而浮散,攤緩風。又曰: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瘕。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侵淫痛。夫攤緩、消渴,為氣虛血耗,見散宜也。寒食成瘕及侵淫痛,為氣血凝滯,宜見弦澀,而云中散者,何也?又曰: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襜襜大,即散之義也。
蓋瘕痛日久,氣行不暢,則舊血日耗,新血不生,血氣不相榮故也。此必久病,非初病即有此象也。且既雲散矣,又云沉重,云直前者,何也?此所謂散者,乃氣過指下有混混濁大之形,不能條直圓斂。「脈要精微」以軟而散與搏而長對言,正此義也。私嘗參互考證,散脈亦分虛實。
實者,指下雖無定形,應指卻還有力,似結澀,而形體更見寬衍不聚也,即《脈經》諸條是也;虛者,浮薄模糊,軟弱無力,即亡陰之微是也。又有一種喘脈,輕按應指虛大,有來無去,重按指下即空,動於兩旁且漶漫,不似芤脈之有邊際也,此元根不固,氣散之象也。陰血虛燥不斂,即慎柔所謂虛洪者。
白話文:
【散脈】
何夢瑤解釋說:脈搏顯得非常大且散亂,像瀰漫開來,脈動和肌肉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這種脈象被稱為散脈。原本脈象應該是圓潤收斂的,但現在變得散亂而不收斂,這顯示出體內虛弱到極點,能量正在四處散失。
元廉夫進一步解釋,何氏又闡述了秋天的脈象,脈息來臨時帶有輕柔的特性,中間部位堅韌而兩側較虛弱。他說「虛弱」是指兩側散開而中間部分並未散開。然而,實際上常見到真氣不足,肝臟功能過剩的情況,其脈象表現為中間一條線緊繃且細微,而兩側散亂,這種情況屬於無法治癒的症狀,這是必須瞭解的。這種觀點前人未曾提及,但實際上是經過經驗累積得出的真知灼見。
弦脈中若含有一條強勁的線,病情十分危險;散脈中若有一條強勁的線,死亡可能即將來臨。秋天的脈象呈現輕柔特性,中間堅韌而兩側虛弱,指的是脈象中間部分厚實,而兩側逐漸變薄。散脈代表陰虛,導致陽氣無法依附,類似於亡陰的微脈。
根據《脈經》記載,如果脈象滑且浮散,伴隨攤緩,可能是風邪所致。又說脈象沉重而在中間部分散開,可能是因寒冷食物引起的瘕積。脈象直線前進而在中間部分散開消失,可能是消渴病,另一種說法是慢性疼痛。攤緩和消渴都是氣虛血耗的徵兆,出現散脈是合理的。寒冷食物引起的瘕積和慢性疼痛通常由氣血凝滯引起,應當看到的是弦脈或澀脈,為何會提到中間部分散開呢?
再者,《脈經》提到,如果關上的脈象蓬鬆且大,而寸部和尺部細微,此人必定有心腹冷積,形成癥瘕結聚,需要熱飲食。蓬鬆且大,正是散脈的特徵。
瘕積疼痛日久,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舊血逐漸消耗,新血無法生成,血氣無法互相滋養,這必定是長期疾病,而非初次發病就會有此現象。而且既然已描述為散脈,又提及沉重和直線前進,這是為什麼呢?這裡所說的散脈,是指氣流過手指下有混濁擴大的形態,無法呈現直線圓潤收斂的狀態。「脈要精微」用軟弱而散與堅硬而長的脈象作對比,正是這個意思。經過個人的研究和驗證,散脈也可分為實性和虛性。
實性的散脈,雖然在手指下沒有固定的形態,但對手指的反應仍有力度,類似於結澀,但形態更加寬廣散亂。《脈經》中的各條脈象都屬於這種情況;虛性的散脈,輕薄模糊,軟弱無力,類似於亡陰的微脈。另有一種喘脈,輕輕按壓時感覺虛大,有來無回,用力按壓時手指下的脈象瞬間消失,脈動在兩側擴散且模糊,不像芤脈那樣有明確的邊界,這表明根本氣息不穩固,氣息正在散失。陰血虛燥不收斂,這就是慎柔所說的虛洪脈象。
2. 緊脈(左右彈)
元廉夫曰:緊脈,諸家皆謂與弦脈相似,非也。緊者,不散之謂也,其廣有界限,而脈與肉劃然分明者也。寒主收引,故脈道緊束,非弦之端直挺長也。仲景謂如轉索,左右無常者,蓋緊中兼見之脈,而非其正形也。元氏此說甚瑩,究竟收引緊束,即是轉索切繩之義。至於左右彈而無常者,脈體驟束,則氣來振撼,此惟寒束於外,熱氣內盛者有之。
若內外皆寒,則堅細而澀,不能左右彈也。《素問·示從容論》中前謂切脈浮大而緊,後申釋曰: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二火不能勝三水,是以脈亂無常也。是明明以脈亂無常釋緊矣。且二火不勝三水,是明明熱為寒制矣。所謂脈亂無常,非謂至數疏數不一也,即左右彈是也,是緊脈固多兼左右彈也。
而左右彈,則不必皆緊脈。《傷寒例》曰: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素問·大奇論》曰: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見,四十日死。《金匱要略》曰: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搖者死。此非緊也,乃弦直。死陰之氣,挺然指下,而來去大小不勻,應指高下無定位也,此死脈之左右彈也。
《素問》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脈經》曰: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前後者,脈來之首尾也。左右彈者,應指動搖不定,氣結不暢故也。又曰: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
蓋此經有病,即見此象。此病脈之左右彈也,皆非緊也。然雖非緊,而其脈體卻必不軟弱,必有勁直之象,惟神理不同,此全重在左右彈,與寒盛之緊脈主病不侔也。寒脈之左右彈者,形堅而氣來踴躍也;死脈之左右彈者,形直而氣來有出無入,大小不一也;痹脈之左右彈者,脈絡滯澀不暢,氣來曲屈而達,以致左右振撼不定也,其氣似滑實非滑也。
易思蘭曰:有患膈滿,寸關俱沉大有力,尺中三候俱緊,按之如搖擺之狀,此乃寒濕深入經絡,以致氣血凝結。脈來牽引振撼,是痰血裹於氣外,氣滯於痰血之中,即痹而左右彈者也。
白話文:
[緊脈(左右彈)]
元廉夫曾經提到:很多人認為緊脈和絃脈很像,其實這兩者是不同的。緊脈的特徵在於它的脈搏不會散開,脈搏的範圍有清楚的邊界,並且脈搏和肌肉之間的區分非常明顯。因為寒冷會導致收縮,所以緊脈的脈道會緊繃,但這和絃脈那種筆直而延長的特性是不同的。仲景曾描述緊脈就像繩子在轉動一樣,這種左右不定的情況,是緊脈中偶爾會出現的現象,但並不是緊脈最常見的形態。元氏的這個解釋非常清晰,總的來說,收縮緊繃的特徵,就是像轉繩子那樣的脈象。至於脈搏左右搖晃,沒有固定規律的情況,這是因為脈搏突然緊縮,導致氣流震顫,只有當外部受到寒冷束縛,內部熱氣旺盛時才會發生。
如果內外都處於寒冷狀態,脈搏會變得堅硬細小,且脈搏跳動會變得遲鈍,就不會出現左右搖晃的情況了。《素問·示從容論》中提到,如果脈搏浮大且緊繃,後面進一步解釋說,脈搏浮大且虛弱,這代表脾氣已經耗盡,脫離了胃部,向外歸屬於陽明經,由於兩個火行不能剋制三個水行,所以脈搏會混亂,沒有固定節奏。這就是把脈搏混亂無常解釋為緊脈。而且兩個火行不能剋制三個水行,這顯然是熱被寒控制的表現。所謂脈搏混亂無常,並不是說脈搏跳動的速度忽快忽慢,而是脈搏左右搖晃,這表明緊脈通常會伴隨著左右搖晃。
然而,左右搖晃的脈搏,不一定都是緊脈。《傷寒例》提到,脈搏像轉繩子一樣,表示病人可能會在那天死亡。《素問·大奇論》提到,脈搏像交錯的樹漆一樣,這種左右搖晃的脈象,病人可能在四十天內死亡。《金匱要略》提到,脾臟衰竭,輕輕觸摸時感覺到脈搏非常堅硬,用力按壓時,脈搏感覺像是倒置的杯子,呈現潔淨的搖晃狀,這也是會致死的脈象。這並不是緊脈,而是脈搏直線延伸。死亡陰氣,挺立在手指下,脈搏的來去和大小都不均勻,脈搏在手指下的位置也不固定,這是致死脈象的左右搖晃。
《素問》提到,青色脈象,脈搏長且左右搖晃,表示胸下有積聚的氣,這種情況被稱為肝痹。《脈經》提到,脈搏直線前進且左右搖晃,表示血液中有血塊;脈搏後退且左右搖晃,表示疾病在筋骨中。前後是指脈搏的起始和終點。左右搖晃,是指脈搏在手指下搖晃不定,這是因為氣結不通所致。還有一種說法,脈搏前部左右搖晃,表示陽蹺脈有問題;脈搏中段左右搖晃,表示帶脈有問題;脈搏後段左右搖晃,表示陰蹺脈有問題。
只要這些經絡有問題,就會出現這種脈象。這是疾病脈象的左右搖晃,並不一定是緊脈。雖然它們並不是緊脈,但脈象本身一定不會柔弱,一定會有堅韌直線的特徵,只是病理不同,這一點完全集中在左右搖晃上,和嚴重寒冷導致的緊脈病變是不同的。寒冷脈象的左右搖晃,脈象堅硬且氣流活躍;致死脈象的左右搖晃,脈象直線延伸且氣流只出不入,大小不一;痹脈的左右搖晃,脈絡阻塞不暢,氣流曲折流動,導致左右震顫不定,這種氣流看似流暢,但實際上並不是。
易思蘭提到,有人患有胸膈飽滿,寸關兩處的脈象都下沉且有力,尺中三候的脈象都非常緊繃,用手按壓時,感覺像是在搖晃一樣。這可能是寒冷濕氣深入經絡,導致氣血凝結。脈象牽引震顫,這是因為痰液和血液包圍在氣體外面,氣體被困在痰液和血液中,這就是痹脈的左右搖晃。
3. 微脈
(微與濡弱不同者,濡弱只是形體柔軟,而微則極細極薄又無力也,與散相近。)
微為氣血兩虛之候,而考諸經旨,屬血虛者尤甚。夫亡陰,亡陽皆有微脈。《靈樞·終始》曰: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小,而不稱尺寸也。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脈經》曰:脈小者,血氣俱少。又曰: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凡浮而極薄,卻非極細,應指元力而模糊者,亡陰之微也,推其極則羹上肥也。沉而極薄,且又極細,似見弦勁,應指無力,不甚模糊者,亡陽之微也,推其極則蜘蛛絲也。極細極薄者,血虛也。應指無力者,氣虛也。(應指無力為弱脈,微乃弱之極,故更模糊也。)《脈經》曰:陽微則發汗,陰微則下利。
(謂曾汗曾下也。)又曰: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傷寒論》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此大法也。
仲景「辨脈」曰: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傷寒論·太陽篇》曰: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脈經》曰: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也。此皆久病血虛,以致脈體浮薄而軟弱無力者也。「辨脈」曰:不戰不汗出而解者,其脈自微。
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又曰: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謂必曾大汗出。)此卒病經汗吐下,邪去而正亦虛者也。又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又曰: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過用汗吐下,津液大傷,以致化燥化熱也,即加燒針與灸之流弊也。
故曰: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此皆亡陰之微也。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六七已,脈微,手足厥逆,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霍亂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此皆元陽大虧,寒毒太盛而脈微,雖當發汗下利後,津液必傷,而仍以回陽為急者也。故曰:寸口諸微亡陽,此微乃沉細之極,亡陽之微也。
統觀諸義,凡脈見此,只宜輔正,斷無攻邪,或養陰,或扶陽,總宜兼顧陰分,不可稍傷津液。故四逆本有甘草,而又有加人參之例也。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此微字,只作沉字解。厥陰病,脈微緩,為欲愈,此只是微甚之微,非微脈也。既微矣,何所復見其緩耶?雖辨脈亦有寸口脈微而緩,趺陽脈微而緊之語,蓋以微指來去不大,應指無力,非形體模糊之微也。仲景書中,此類甚多,後人都牽作微脈,大謬。
大抵亡陰之微,病勢緩而挽回甚難。亡陽之微,病勢急而恢復稍易。若夫下利脈微弱為欲愈,及前所謂汗吐下後脈微而解者,不過脈體軟薄應指無力,未至模糊欲絕也,仍是濡弱之甚者,非正微脈也。正微脈,必如羹上肥、蜘蛛絲者也。
白話文:
[微脈]
微脈與濡弱脈不同,濡弱脈僅是脈搏柔軟,而微脈極細、極薄且無力,接近散脈。
微脈是氣血雙虛的徵兆,根據古籍,特別是血虛的表現更為明顯。無論是陰亡或陽亡,都會出現微脈。《靈樞·終始》提到:少氣的人,脈口和人迎脈都小,不相稱於尺寸。陰陽皆不足,補陽會導致陰竭,瀉陰會導致陽脫。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甘味藥物,但不宜用強烈藥劑。《脈經》指出:脈小表示血氣都少。又說:脈象細微,表示血氣都虛弱。
所有浮脈極薄,但不是極細,按下去無力且模糊,這是陰亡的微脈,極致就像羹上的油。沉脈極薄且極細,看似弦勁,按下去無力,不是很模糊,這是陽亡的微脈,極致就像蜘蛛絲。極細極薄表示血虛,按下去無力表示氣虛。《脈經》說:陽微會發汗,陰微會下痢。
又說:陽微無法呼氣,陰微無法吸氣,呼吸困難,胸部短氣。《傷寒論》說:脈微且怕冷,這是陰陽都虛,不能再發汗、再吐、再下。這是大原則。
仲景在"辨脈"中說:脈沉表示營氣微弱。加上燒針治療,血流不暢,會更加發熱和煩躁。《傷寒論·太陽篇》說:微數的脈象,千萬不要灸療。因為火邪,會造成煩躁,虛實混淆,血液散開在脈絡中。《脈經》說:陰數加上微,一定怕冷且煩躁,無法入睡。這些都是長期疾病導致血虛,脈象浮薄且軟弱無力。
"辨脈"中說:不戰慄不汗出而痊癒,脈象自然微弱。
這是指曾經發汗、吐、下、失血,導致體內缺乏津液,陰陽自行調和,必然自愈。又說:脈微而痊癒,必定是大量出汗。(表示曾經大量出汗。)這是突然生病,經過汗吐下治療,邪氣去除但正氣也虛弱的情況。又說:病人脈微且沉,這是醫生造成的問題。大量出汗,多次大量下痢,導致失血。又說: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象極微,七八天,心下痞硬,脅下痛,氣沖咽喉,眩暈,經脈跳動,長時間會變成痿症。這是過度使用汗吐下,津液大量損失,導致燥熱,就是燒針和灸療的副作用。
因此:所有脈象微弱的,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燥且煩躁,這都是陰亡的微脈。
少陰病,下痢清水,體內寒外熱,手腳冰冷,脈微且快要消失,身體反而不怕冷,臉色紅,或者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喉嚨痛,或者痢疾停止,脈象消失,使用通脈四逆湯。吐和下痢,小便也下痢,大量出汗,下痢清水,體內寒外熱,脈微且快要消失,使用四逆湯。傷寒六七天,脈微,手腳冰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就會死亡。
霍亂怕冷,脈微且下痢,下痢停止,失血,使用四逆加人參湯。這些都是元陽大量損失,寒毒太盛導致脈微,即使在發汗下痢後,津液必然受損,但仍以回陽為急務。因此:寸口脈象微弱表示失去陽氣,這個微是極度沉細,是失去陽氣的微脈。
總結,脈象出現這種情況,只適合輔助正氣,絕對不能攻擊邪氣,或者滋養陰氣,或者扶助陽氣,總之要照顧陰氣,不能稍微損傷津液。所以四逆湯本就有甘草,還有加入人參的例子。少陰病,脈微細,只想睡覺,這個"微"字,只當作"沉"字理解。厥陰病,脈微緩,表示快好了,這只是微的程度,不是微脈。既然已經微了,怎麼還能看見緩呢?雖然有脈象辨別也有寸口脈微且緩,趺陽脈微且緊的描述,這裡的微是指來去不大,按下去無力,不是形體模糊的微。仲景的書中,這種情況很多,後人都誤以為是微脈,這是大錯特錯。
大體上,陰亡的微脈,病情緩慢但挽回困難。陽亡的微脈,病情急促但恢復較容易。至於下痢脈微弱表示快好了,以及前面提到的汗吐下後脈微而痊癒,只是脈象軟薄,按下去無力,還沒到模糊要消失的地步,仍然是非常濡弱的脈象,不是真正的微脈。真正的微脈,必須像羹上的油、蜘蛛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