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上 (4)
卷上 (4)
1. 沉脈
沉者,脈位之沉也。前人論之悉矣。亦有來往之沉,則昔人言之而未盡也。王冰「脈要精微論」注曰:推筋按之尋之而下,脈沉下掣,是陰氣有餘,故頭項痛也。「下掣」二字,微妙可思,即經所謂來不盛,去反盛者也,亦謂之來徐去疾,來近去遠。陽主噓,陰主吸,吸力大而陽不能噓之,則脈沉。
白話文:
沉脈,是指脈象深沉的現象。前人對此已有詳細論述。然而,還有一種往來沉脈,古人雖有提及,但尚未闡釋清楚。王冰在「脈要精微論」中註解說:用手指推按經絡時,若脈象沉下且有下拉的感覺,便是陰氣過盛的緣故,因此會導致頭頸疼痛。
「下拉」這兩個字,描述得很微妙,指的就是經書上所說的「來不盛,去反盛」,也就是說脈象來得緩慢,去得卻很快,來時近,去時遠。陽氣主呼氣,陰氣主吸氣,當吸力大到陽氣無法將其呼出時,便會形成沉脈。
此可到指而知也。若夫今日脈浮,而可測其明日之脈必變為沉。此何以知之?則於今日之脈,其勢下掣知之,此病機內向之兆也。
白話文:
從脈象變化就能預測。比如今天脈象浮動,就可以預測明天脈象一定會轉為沉脈。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今天脈象浮動,其勢向下,這表示病邪正在向內侵襲。
沉有寒束於外,熱鬱於內者,沉緊而數盛有力也,治宜涼散。外寒而內熱不盛者,沉緊而不數,是寒欲內陷也,治宜溫散。無寒,但氣虛下陷而沉者有三:宗氣衰而不能鼓動,則多見沉弱;衛氣衰而不能薰蒸,則多見沉緊;榮氣耗竭,脈道滯而氣不利。辨脈所謂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則必兼見遲澀,甚或細數矣。
白話文:
如果脈象顯示外部有寒氣凝聚,內部有熱氣鬱積,那麼脈象會沉緊有力且跳動次數頻繁。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清涼疏散。
如果外部有寒氣,但內部熱氣不嚴重,那麼脈象會沉緊但不頻繁。這意味著寒氣想要向內部侵襲,治療方法應該是溫和疏散。
如果沒有寒氣,但氣虛導致下陷而脈象沉穩,有以下三種情況:
- 宗氣衰弱,不能升舉,就會出現脈象沉弱。
- 衛氣衰弱,不能溫煦,就會出現脈象沉緊。
- 營氣耗竭,脈道阻塞,氣機不暢。辨脈中所說的「沉脈」,是指營氣微弱,因此必定還會出現脈象遲澀,甚至細數的情況。
宗氣者,動氣也,出於肺,參耆主之;衛氣者,熱氣也;出於命門,桂附主之;榮氣者,濕氣也,出於脾胃,歸術主之。昔人謂補火即是補氣,只說得衛氣一邊。
白話文:
宗氣:是指活動的氣,由肺臟產生,人參和黃芪負責維持。
衛氣:是指溫熱的氣,由命門產生,桂枝和附子負責維持。
榮氣:是指滋潤的氣,由脾胃產生,當歸和術負責維持。
古代人說補火就是補氣,只說到了衛氣這一部分。
2. 遲脈(遲數不並見)
張石頑曰:遲為陽氣失運,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象。故昔人隸之虛寒,然多有熱氣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脈經》曰:遲而滑者,脹。程郊情曰:遲脈有邪聚,熱結腹滿,胃實阻塞經隧而然者,癥瘕痃癖,尤多見之。竊謂凡此類者,其脈必中手有力,按之必實。
白話文:
中醫家張石頑說:脈搏遲緩,表示陽氣運行失常,胸中的大氣無法擴散。因此,古人將遲脈歸類為虛寒。但是,實際上很多患者體內有熱氣積聚,而寒氣外滯。這類患者的氣口(脈搏)會表現為遲緩、滑動,並且感到脹滿。根據《脈經》的記載:脈搏遲緩而滑,表示腹中脹滿。中醫家程郊情說:遲脈可能是邪氣聚集、熱氣凝聚於腹部,導致胃部實滿,堵塞經脈所致。癥瘕痃癖等疾病常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凡是這類疾病,其脈搏在按壓時必定有力,表示脈象是實的。
凡診脈,必兼察體勢,若至數雖遲,而其勢強體厚者,不但可知其熱鬱於內,並可測其病之人於血分矣。經曰:遲為在臟。正以其病在血分也。在血分,則氣行緩,故出入遲也。所以然者,腑分淺,臟分深也。東垣云:諸氣化者,皆腑所主;諸有形血化者,皆臟所主。又先哲有言:濕溫暑熱初起,脈皆沉遲,此非虛寒也。
白話文:
每次診斷脈象時,一定要同時觀察體型。如果脈搏雖然緩慢,但體型強壯結實,這不僅可以知道體內有熱鬱積,還可以判斷患者的病在血分。經書上說:「脈搏緩慢是病在臟腑。」這正是因為疾病在血分所致。疾病在血分,氣血運行就緩慢,所以脈搏出入也緩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腑分較淺,臟分較深。東垣說:「所有氣化的生理活動,都是腑的分管範圍;所有有形血的變化,都是臟的分管範圍。」另外,先哲也曾說過:「濕溫暑熱病剛發作時,脈象大多沉細而緩慢,這並不是虛寒的表現。」
濕熱鬱蒸之邪,口鼻吸入,從里而發,所以脈象模糊,至數不清,有類沉遲也。濕熱熏蒸,脈體散漫,應指少力,經以緩為熱者此也。夫從里而發,脈皆沉遲,以其深也。《內經》又言:躁者在手,靜者在足,手經近,足經遠也。《靈樞·經水篇》曰: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
白話文:
由於濕熱鬱積的邪氣,經由口鼻吸入體內,並從內部爆發出來,因此脈象會變得模糊不清,多到無法計算,近似沉而遲的脈象。濕熱的燻蒸會使脈體鬆散,按起來感覺力道很弱,這是因為濕熱體質的人脈絡運行緩慢。
從內部爆發出來的脈象,都屬於沉遲,這是因為它們發病的部位比較深。此外,《黃帝內經》說:躁熱的脈絡在手上,沉靜的脈絡在腳上,這是因為手上的經絡離心臟較近,腳上的經絡離心臟較遠。《靈樞·經水篇》說:手的陰陽經絡,接受氣血的通路較近,氣血運行的速度較快。
即此義也。腑數臟遲,其義不較然乎?向來醫家敘病脈,有言尺遲寸數者,左遲右數者,沉遲浮數者,即仲景書亦往往寸口、趺陽、遲數並見。夫遲則皆遲,數則皆數,不但左右、尺寸、浮沉不能有二,即周身動脈俱不能少有參差。故「三部九候論」曰: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白話文:
這正是這個道理。腑氣盛而臟氣衰,它的含義不十分明顯嗎?過去的醫家敘述病脈時,有人說寸脈遲緩而尺脈數,有人說左寸脈遲緩而右寸脈數,有人說沉脈遲緩而浮脈數,即使《傷寒雜病論》這本書也常常出現寸口脈、趺陽脈遲緩或數的記載。其實,如果遲脈,則全都是遲脈;如果數脈,則全都是數脈,不僅左右寸尺、浮沉脈不能並存,就是全身的動脈也不會稍有參差。因此,《三部九候論》說:九種脈象相應時,上下脈象應像一個一樣,不能有差別。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春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又祟脈亦有兩手遲數大小如出兩人者。非死非祟,則決無之。諸書遲數兩言者,仍指來勢一躁疾一怠緩耳,非真至數有多寡不齊也。
白話文:
如果三部九候脈象都出現失常,病人將會死亡。
如果上下左右脈位相應,如參差錯落者,病情嚴重。如果上下左右脈位不相應,無法辨別脈數者,病人將會死亡。
如果中部脈象即使單獨調和,但與其他臟腑脈象不相應者,病人將會死亡。
此外,崇脈也有兩手脈象忽快忽慢,大小不一,好像出自兩個人的情況。如果不是死亡或邪祟之脈,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醫書中提到的「遲、數」兩種脈象,仍是指脈勢的變化,一種急促,一種緩慢,而不是指脈數的多寡不齊。
3. 虛實
實,言脈體之厚也;虛,言脈體之薄也。無論何脈,凡輕診如此,重按而體勢不減者,即謂之實。輕診如此,略按而體勢頓減者,雖不全空,亦謂之虛。雖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究竟仍視所見何脈,如和緩而實,豈得曰邪?弦緊而實,乃真邪勝矣。大抵實脈多主血實,主病多在血分;虛脈亦主血虛,主病多在氣分。
白話文:
「實」是指脈搏有力而厚實;「虛」是指脈搏薄弱而微弱。
無論哪種脈象,輕輕按壓時脈搏有力的,用力按壓時脈勢不減少的,稱為「實脈」。輕輕按壓時脈搏有力,但稍微用力按壓,脈勢就明顯減弱的,即使不是完全沒有脈,也稱為「虛脈」。
雖然經典中提到:「邪氣盛則脈實,精氣奪則脈虛。」但實際上還需要根據具體的脈象來看,如果脈象和緩而有力,怎麼能說是邪氣呢?如果脈象弦緊而有力,那就說明邪氣確實很盛。
一般來說,實脈多半是氣血充盈,主病多在血液方面;虛脈則多半是氣血不足,主病多在氣血方面。
其形體堅厚,而勢之來去起伏不大者,血實氣虛,氣為血累者也,痰凝血結是也。形薄而又來去不大者,氣血兩虛,氣不生血者也。夫濡、弱、芤、微、散、澀皆虛也,洪、動、滑、弦、牢、長、緩皆實也。二者本無專脈,只是貫於諸脈之中,後人因叔和專立虛實二脈,遂欲於諸脈之外,別求虛實之專象,而終不可得。
張石頑獨能知之,其言曰:二十八脈,但指下有力有神,皆謂之實;指下無力無神,皆謂之虛。庶乎近之。
白話文:
脈象堅硬厚實,強弱變化不大,是由於氣弱血盛、氣被血拖累所致,通常是痰血凝結的情況。脈象細弱,來去變化也不大,是由於氣血兩虛,氣無法生血所致。
濡、弱、芤、微、散、澀等脈象都屬於虛脈,洪、動、滑、弦、牢、長、緩等脈象都屬於實脈。虛實脈象並非特定某種脈象,它們會貫穿於各種脈象中。後人根據叔和的說法,專門制定了虛實二脈,並試圖在其他脈象之外尋找虛實脈象的專門特徵,但始終無法得到。
《脈經》曰: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按之不減者,形之厚也,血之實也。有力者,勢之盛也,氣之實也。《內經》曰:脈弱以大,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弱,氣虛;大,血虛。安靜無勞以養陰也。由此觀之,虛實雖各有陰陽,而實者多屬陽,虛者多屬陰。
實不至於陽實,實猶未甚也。虛不至於陰虛,虛猶未甚也。
白話文:
《脈經》記載:關脈摸起來澀而硬,粗大且有力,按壓也不會變軟,說明中焦實熱,脾有伏結,肺氣運行不暢,胃有熱氣。按壓不變軟,是因為身體厚實,血液充足。有力,是因為氣勢旺盛,氣血充足。《內經》中說:脈搏又弱又大,就應該安靜休息,不要勞累。脈弱,是因為氣虛;脈大,是因為血虛。安靜休息,不做勞累的事,這是為了滋養陰氣。從這些說法來看,虛實雖然也有陰陽之分,但實證大多屬陽,虛證大多屬陰。
4. 濡弱
形體泡松,應指少力,浮則為濡,沉則為弱,其實俱主氣血不足,並不能因浮沉分陰陽表裡也。二脈和緩,略無弦緊之意,老人與病後及稟賦素薄者咸宜之;不似微脈之極細而薄,應指模糊,為氣血兩敗之象也;又不似細脈之應指弦勁,為陰寒凝結之象也。但病後經汗吐下,乍見此脈,雖曰邪退,尤屬正虛,急宜扶養。若漸見勢微形細,便非佳兆。
白話文:
肌肉鬆垮,應該是力量不足;浮脈表示津液過多,沉脈表示虛弱,但實際上都是氣血不足導致的,不能因為浮沉來判斷陰陽表裡。
脈搏平和緩和,沒有弦緊的跡象,適合老年人、病後虛弱和體質虛弱的人;和微脈極細而微弱不同,微脈表示氣血虧虛;也不同於細脈應指弦勁,細脈表示陰寒凝結。
但是,病後通過出汗或嘔吐治療後,突然出現平和緩和的脈象,雖然說是邪氣已退,但還是正氣虛弱,需要及時補養。如果脈象逐漸微弱細小,就不是好兆頭了。
5. 細脈
細者,陽氣不充之候也。兼弦緊者,多見於浮,此元陽不足,陰寒盛於內外也。寒濕在內,風冷乘外,一身盡疼,兼以下利,必見此脈。兼滑數者,多見於沉,此熱邪內郁,而正氣不能升舉暢達也。故傷寒時行病後,餘熱未清,胸膈不暢,即見此脈。若病正熾時而見此脈,則邪在少陽也,三焦氣結,而升降出入之機不利也。
白話文:
脈象細小,表示身體陽氣不足。如果同時出現脈弦緊,通常出現在浮脈上,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而陰寒之氣盛在內外。寒濕在內,風寒在外的狀態下,全身都會疼痛,並且伴有腹瀉,必定會有這種脈象。
如果脈象又滑又數,通常出現在沉脈上。這是因為體內熱邪鬱積,而正氣不能暢通。所以,傷寒時疫病後,餘熱未清,胸腹不暢,就會出現這種脈象。如果在疾病發作期出現這種脈象,則說明邪氣在少陽膽經,三焦之氣鬱結,導致氣機升降出入不利。
沉細而遲,實寒內痼;浮細而數,虛陽上越。因氣寒而乍見脈細者,溫之而可復;因血痹而漸見脈細者,勞損已成也,血液不生,為虛熱所耗,而脈管縮小也。朱丹溪謂弦澀二脈,最難調治,予於細脈亦云。蓋久病脈細,未有不兼弦澀者也,若更加之以數,則氣血皆失其常矣。
白話文:
脈象沉穩細緩,表示實質寒邪內伏;脈象浮揚細數,預示虛陽上浮。如果因寒氣而突然脈象細小,溫暖後即可恢復;若因血脈不通而逐漸脈象細小,勞損已經形成,氣血不能生成,被虛熱耗損,脈管縮小。朱丹溪說,弦脈和澀脈最難調治,我也認為細脈一樣難治。因為慢性病脈象細小,沒有不兼有弦澀的,如果再加數脈,氣血就會完全失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