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三關脈體考

(反關脈、斜飛脈、臂外脈、叉脈、雙弦脈)

世謂寸口正取無脈,覆手取之而得者,謂之反關脈。近武進費伯雄又有斜飛脈之說。張石頑曰:脈之反關者,皆由脈道阻礙,故易位而見。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有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如絲,而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有諸部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所謂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外斜脈也。

所謂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內斜脈也。所謂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似反關而非反關也,謂之臂外脈。蓋諸處本有細絡與手太陰脈通,而手太陰之正管,實由寸部透於反背,出於陽谿,趨於合谷。正管有阻,其氣不能直達,則散溢諸絡,迂道而達,非正管移於諸處也。

《靈樞·邪客》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言手太陰脈,自大指外側內屈,下魚,抵太淵。

太淵者,寸口,去本節甚遠,但正直本節之後耳。復自太淵外屈上於本節下,此即所謂外斜脈。大指本節下,合谷穴處也。自合谷內屈,會陰諸絡於魚際,伏行壅骨之下。壅骨,大陵穴處也。外屈,出於寸口者,自伏而出,斜行與前抵太淵者會,此即所謂內斜脈也。此脈與外斜之脈出於合谷者,雙歧如叉。

《脈經》曰:從寸口斜入上者,名曰解。王冰謂:不合而歧出,如繩之解股是矣。外斜脈常與三關平等,而內斜脈常細。曾見有人時而內斜脈盛,時而外斜脈盛。其外斜脈盛無苦,而內斜脈盛即苦氣逆、胸滿。蓋嘗思之,其外邪脈盛無苦者,氣行之正經也;內斜脈盛即有所苦者,此與手心主相會之絡也,絡不當盛,必木火逆橫,致壅遏肺氣不得暢耳。又有三部別有一細脈,自尺至寸,與正脈並行者。

此細脈或與正脈平排並行,指下如引二線也;或行於正脈之上,浮之只見細脈,沉之始見正脈也;或行於正脈之下,按之隱隱有一細脈,自動於正脈之內也。此等最宜留心,若正脈中自見細線挺然指下者,為寒、為痰、為瘀、為疒徵瘕。若別具一脈,動而流連,則是稟賦然矣。

世謂雙弦脈指下如引二線者死,未足為據。蓋雖引二線,而指下來往流連者,乃是本象。其挺然指下,無來去者,即不二線,庸有濟乎?

張石頑曰:反關脈較平人細小者為常,較平人反大者絕少,不可以為指下變異,謂之怪脈也。凡遇反關,殊異常脈,即須細詢。其較之平時稍大,即為邪盛;較之平時愈小,即為氣衰。仍以所見諸證參之。更有正取反取俱無脈,細尋卻在手臂鼠肉之上者,亦反關之類也。但此脈已無常,似難憑脈,必須察其病證何如,元氣何如,以斷吉凶。此論極為精當。

白話文:

內容如下:

世人認為,在寸口標準脈位摸不到脈搏,需反轉手腕才能觸及的,被稱為「反關脈」。近來,武進的費伯雄提出了「斜飛脈」的概念。張石頑指出:脈象呈現反關脈的情況,多是由於脈道受到阻礙,因此脈搏位置發生了改變。有時僅在一側手出現反關脈,有時雙手均出現;有的脈從關部斜向寸部呈現反關脈;有的脈在內側靠近大陵穴向上走;有的六脈細弱如絲,但在陽谿、列缺部位卻有一條比其他脈搏更強大的脈;有的各部位脈象細微,但其中有一處像珠子一樣的搏動。從關部斜向寸部呈現反關脈的,我們稱為外斜脈。

反向內側,靠近大陵穴向上走的,我們稱為內斜脈。陽谿、列缺部位有一條比其他脈搏更強大的脈,這看似反關脈,實際上不是,我們稱之為臂外脈。因為這些地方原本就有細小的脈絡與手太陰脈相通,而手太陰脈的主要通道確實是由寸部穿過背部,經由陽谿,趨向合谷。如果主脈受到阻塞,氣血無法直達,就會散入到其他脈絡中,通過迂迴的方式達到,而不是主脈移動到了其他地方。

《靈樞·邪客》提到:手太陰脈起始於大拇指末端,向內彎曲,沿著白肉邊緣到達掌根,停留在太淵穴,然後向外彎曲,上升到掌根下方,再向內彎曲,與陰脈絡在魚際穴匯合。多條脈絡在此處匯聚,氣血在壅骨下部平滑地流動,再向外彎曲,從寸口出現,向上延伸到肘部內側,進入大筋下方,再次向內彎曲,沿著臂陰向上行走,進入腋下,再向內走行至肺部。這是手太陰脈的順行和逆行過程中的彎曲和折返。

手太陰脈從大拇指外側向內彎曲,下行至魚際,抵達太淵穴。太淵穴,也就是寸口,距離掌根很遠,但正好位於掌根後方。從太淵穴再次向外彎曲,上升到掌根下方,這就是所謂的外斜脈。大拇指掌根下方,就是合谷穴的位置。從合谷穴向內彎曲,在魚際穴與陰脈絡匯合,沿著壅骨下方流動。壅骨,就是大陵穴的位置。再向外彎曲,從寸口出現,斜行與前面抵達太淵穴的脈絡會合,這就是所謂的內斜脈。這條脈與從合谷穴出現的外斜脈,雙脈分叉如同叉形。

《脈經》提到:從寸口斜向上行走的脈,稱為「解」。王冰解釋說:它們沒有匯合,而是分叉行走,就像繩子鬆開的股線一樣。外斜脈通常與三關平行,而內斜脈通常較細。曾經見到有些人,有時內斜脈明顯,有時外斜脈明顯。當外斜脈明顯時,他們沒有感到不適;但當內斜脈明顯時,就會感到氣逆、胸悶。經過思考,當外斜脈明顯但無不適時,說明氣血在正經脈中正常運行;而當內斜脈明顯且有不適時,可能是由於手心主脈絡與之相會,脈絡不應該過度充盈,必然是肝火旺盛,導致肺氣受阻,呼吸不暢。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三部脈位另有一條細脈,從尺部至寸部,與正脈平行行走。這種細脈可能與正脈平行並行,摸上去就像兩條線一樣;也可能行走於正脈上方,輕按只能感覺到細脈,深按才會發現正脈;或者行走於正脈下方,按壓時能隱約感覺到一條細脈,在正脈內部跳動。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當格外留心。如果在正脈中摸到一條細線,且手感堅硬,可能是寒症、痰濕、瘀血或是腫瘤。但如果是一條獨立的脈,搏動流暢,那就是天生如此。

世人認為,雙弦脈摸起來像兩條線的人會死亡,這種說法並不可信。雖然摸起來像兩條線,但如果脈搏流動自如,那纔是正常的表現。如果摸起來像一根堅硬的線,沒有流動感,即使不是雙弦脈,又能有何益處呢?

張石頑指出:反關脈相比正常人來說,脈象通常較細小,比正常人大很多的情況非常罕見,不能將這種脈象視為異常,稱之為怪脈。遇到反關脈,尤其是脈象與常脈不同時,應詳細詢問病情。如果脈象比平時更大,說明邪氣較盛;如果脈象比平時更小,說明正氣衰弱。同時應參考其他症狀進行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標準脈位和反關脈位都摸不到脈搏,但仔細尋找,卻能在手臂肌肉上方找到脈搏,這也是反關脈的一種類型。但這種脈象已不穩定,難以單純依賴脈象判斷,必須結合病情和元氣狀況來判斷吉凶。這一理論極為精確恰當。

2. 諸脈補真

補者,補元峰輯說中偏而未備者也,若專讀此,則又疑其偏,議其未備矣。真者,所論皆從歷驗而來,無欺誑也。夫不肯受古人欺者,豈肯捏造以欺人耶!

白話文:

【補充各種脈象的真實理解】

補充,這是為了彌補元峯在編輯說解中醫脈象時,對於某些偏門或不夠完整的部分所做的補充說明。但如果單獨研究這些補充內容,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偏向,或是感覺還不夠全面。真實,這裡討論的所有內容都是根據實際經驗累積而來,絕對沒有任何虛假或誇大的成分。一個不願意被古人誤導的人,怎麼可能會去編造假資訊來誤導他人呢!

這段文字強調了其內容的實用性和真實性,並表明作者寫作的誠意和專業性。

3. 數脈

(下卷痹數篇合看)

元峰於數脈,集前賢諸論,已無遺憾矣。獨於痹數一義,尚未暢發。夫痹者,血痹也,即俗所謂乾血勞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曰病風,脈澀日痹。《脈經》引《扁鵲脈法》曰:一息四至再動為一至。謂痹者,脫脈氣。

夫痹何以脈數,則以脫脈氣故也。脈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血痹則脈道阻塞,氣行不周,不及十六丈二尺而又至矣,所謂離經也,故曰脫脈氣也。數而細澀者,血液枯乾,脈管縮小故也。久則大氣即衛氣也。全不能外充而內陷,遂為大氣入臟,腹痛下淫,脫泄而死。明乎此,則知虛勞脈數之故,全與熱無涉,而所以治之者可得矣。

白話文:

對於脈搏頻率加快的現象,元峯彙集了前輩們的各種理論,已經沒有遺憾。但是對於「痹」所導致的脈搏頻率加快這一點,他認為還未充分闡述。所謂「痹」,實際上是血流不順,也就是民間常說的乾血勞。

根據《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的描述,如果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再呼吸一次,脈搏又跳動三次且顯得急躁,如果手腕內側感覺到熱,那麼可能患有溫病;如果不熱,可能是風病;如果脈搏跳動不順,那就是痹病。《脈經》引用《扁鵲脈法》中的觀點,認為在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是正常的,但若出現兩次這樣的跳動,就是脈搏失調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痹」會導致脈搏頻率加快呢?這是因為脈搏失調的緣故。正常情況下,脈搏在全身循環一圈約需行進十六丈二尺,但當血液流通不順,脈道被阻塞,氣血無法順利循環,還沒到達十六丈二尺,脈搏就又開始跳動,這就是所謂的脈搏失調,因此稱之為脈氣脫落。脈搏頻率加快且細澀,代表血液乾涸,脈管收縮。長此以往,身體的衛氣,即防禦機制,會完全無法對外發揮作用,反而內陷,最終導致大氣入臟,腹部疼痛,下體失禁,瀕臨死亡。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虛弱疲勞導致脈搏頻率加快的原因,與熱症完全無關,從而找到治療的方法。

4. 浮脈

《金匱要略》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此前後指尺寸言。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經凡單言浮者,皆有來盛去衰之意,若再盛則為洪矣。其浮而怠緩,應指無力者,乃氣血兩虛之候,或氣虛之人患風濕,亦多見之。若再衰,則為澀,為散矣。

總之,脈既曰浮,氣多上升而不下降,形體亦多近薄,雖按之不似芤脈全空,而其主病,莫非上實下虛,陽強陰弱也。短氣而極者,氣逼於上而不納也,陽噓而陰不能吸,非陷下也。《難經》曰: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此前後指脈來之首尾言。)此氣鬱於中,而不暢也。

其義稍別,而亦自相通,皆脈力之能浮者也。

脈之由沉而浮也,陰氣上升,從陰交陽也。陰之所以能上升,有陽氣以鼓動之也。脈之由浮而沉也,陽氣下降,從陽和陰也。陽之所以能下降,有陰氣以吸引之也。浮為陽脈,有陰實而拒陽於外者,有陰虛而陽越於上者。陰實者,寒盛於內,治宜重用溫散,或導其水,或攻其食,或行其瘀血凝痰,力開結塞,略加清肅,以助浮陽之內合也。如白通加膽汁是矣。

陰虛者,陰力薄不能吸陽,宜溫潤填補精血,略佐辛熱,從陰中透出和光,接納陽氣歸根也,如桂附八味丸是矣。嘗診一工作,發熱無汗,力作不休,數日疲憊求治,肌膚悗熱,喘促低昂,脈僅在皮毛之間,趯趯不分來去,不分至數,一息幾至十動,略按即無。此液竭而陰陽不交也,發汗必死矣。

急用參附湯,再加溫元養液,大劑投之,略加細辛以透陰陽。二鼓服藥,黎明汗出如雨,見者驚惶。診其脈,則來去分明,浮沉有力矣。依仲景法以桂枝加附子湯與之,一劑而安。此法前人醫案中甚多,但施之力作之人而病外感則未見耳。其實正惟力作不休,邪熱內灼,故致陰陽兩竭也。

《難經》謂:中風,陽浮而滑,陰孺而弱。濕溫,陽浮而弱,陰小而急。傷寒,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行在諸經,各隨所在而取之。是故浮為在表者,謂於浮分察其脈之變象,即可決其病之屬於何邪。非浮脈即為表病,表病僅見浮脈也。

又或人有謂浮候經,沉候臟。此說原不必泥,然《素間·示從容》曰: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此則明明謂脈浮而按之無根者,是臟陰盡竭,元根脫離,浮越於外,不能內濟,而但遊溢於經絡之中而未散也。此非脈力之能浮,而脈氣之僅在於浮也。

診得此脈,即大劑溫元固下鎮逆,猶虞其不返矣,而敢用表散乎!故外感慮其脈沉,沉者邪氣去經,而內攻於臟也;內傷惡其脈浮,浮者真氣去臟,而外越於經也。

白話文:

標題:[浮脈]

《金匱要略》指出:當病人的脈象浮起在前,表示疾病在身體表面;如果浮起在後,則顯示疾病在身體內部。這裡所說的前後,指的是寸口脈的寸部與尺部。若有腰痛、背部僵硬無法行走的情況,必定會感到呼吸短促且非常疲憊。通常單獨提到浮脈,都含有脈搏初至時強烈,末了漸弱的意涵,如果再度強烈便是洪脈。若是浮脈緩慢無力,則是氣血雙虛的徵兆,或是氣虛之人患有風濕,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如果再度衰弱,脈象則可能轉為澀脈或散脈。

總的來說,脈象一旦被定義為浮脈,表示氣多向上而不向下,身體的形態多顯得瘦弱。雖然按下去不像芤脈那樣完全空虛,但主導的病症大多是上實下虛,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呼吸短促且非常疲憊,是因為氣被逼迫在上部而無法往下納入。陽氣外泄而陰氣無法吸入,並非是氣陷下的問題。《難經》中提到:若前段脈象大,後段小,就可能出現頭痛目眩;若前段小,後段大,則可能胸悶氣短。(這裡的前後,指的是脈象的頭尾。)這顯示氣在中間受阻,無法順暢流通。

這些解釋雖然略有不同,但都有脈象能浮起的共通點。

脈象由沉轉浮,是陰氣上升,從陰交陽的表現。陰氣之所以能上升,是因為有陽氣鼓動。脈象由浮轉沉,是陽氣下降,從陽和陰的調和。陽氣之所以能下降,是因為有陰氣的吸引。浮脈為陽脈,有可能是因陰實而使陽氣被排在外,也可能是陰虛導致陽氣向上飄散。陰實的情況,是因體內寒氣過盛,治療應使用大量溫散的藥物,或利尿、消食,或化瘀血,清除痰結,稍微加上清肅的藥物,以幫助浮陽向內合。如白通加膽汁湯。

陰虛的情況,是因陰氣力量薄弱,無法吸附陽氣,應使用溫潤的藥物填補精血,稍微加入辛熱的藥物,從陰中透出和煦的光,讓陽氣歸根。如桂附八味丸。曾經診斷一個工人,發燒不出汗,不停勞動多日,最終疲憊不堪尋求治療,皮膚悶熱,呼吸困難,脈象只在皮毛之間跳躍,跳躍的節奏不分來去,每分鐘跳動近十次,稍微用力按壓就消失。這是津液耗盡,陰陽無法交合的症狀,若使用發汗的療法,病人必死無疑。

立即使用參附湯,再加入溫元養液的大劑量藥物,稍微加入細辛以打通陰陽。半夜服用藥物,到天亮時汗水如雨般流出,看到的人都驚慌失措。再診其脈象,來去分明,浮沉有力。按照張仲景的方法,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服用一劑後病情穩定。這種方法在前人的醫療案例中很常見,但在勞動者感染外感疾病的情況下卻很少見。實際上,正是因為不停的勞動,導致邪熱在體內燃燒,使得陰陽兩竭。

《難經》認為:中風,陽氣浮而滑,陰氣柔而弱。濕溫,陽氣浮而弱,陰氣小而急。傷寒,陰陽都旺盛且緊澀。熱病,陰陽都浮,浮起而滑,沉下則散澀。溫病,行在各個經絡,根據所在位置進行治療。因此,浮脈在表面,表示在浮脈部分觀察脈象的變化,就可以判斷疾病的類型。並非浮脈就是表面疾病,表面疾病只是常見的浮脈。

另有人認為,浮候經脈,沉候臟腑。這種說法不一定正確,然而,《黃帝內經·示從容》中提到:脈象浮大虛弱,是脾氣向外絕望,離開胃部,外歸陽明。這清楚地說明脈象浮起但按下去沒有根基,表示臟腑的陰氣已經耗盡,根本脫離,浮越於外,無法內濟,只在經絡中遊走尚未散失。這不是脈象有浮起的能力,而是脈氣僅僅存在於浮起的部分。

診斷到這種脈象,即使使用大劑量溫元固下鎮逆的藥物,仍擔心無法回復,豈敢使用表散的療法!因此,對於外感疾病,應關注脈象是否沉,沉脈表示邪氣離開經絡,進攻臟腑;對於內傷疾病,則害怕脈象浮,浮脈表示真氣離開臟腑,飄散於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