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十二經動脈辨

《難經》開口便說十二經皆有動脈,人多滑口讀過,究竟十二經之與動脈一耶?二耶?夫動脈者,氣管也;經絡者,血管也。大而在裡,徑行臟腑者為經;細而在表,互相連貫者為絡。經絡之中,所存者血。血之行也,充滿推移,無分翁闢。不能動者也,謂之脈,而不得謂之動脈。

動脈者,氣管,其中無血。其動也,一翕一闢,以息往來。諸氣運行,以動脈之為領率,以呼吸為之鼓激,與血管本是二物。王勳臣《醫林改錯》有榮總管、衛總管之說,即此也。但衛氣散行於分肉腠理,氣管非衛氣也。人身之中,本有三氣。《靈樞·邪客》曰:五穀人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宗氣者,榮衛之所合,氣之能動者也。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脈之行也,以息往來,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常與營俱行於陰陽。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行於四未、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動脈者,宗氣也;血脈者,營氣也。血管之中,榮氣帥血液而環流;氣管之中,榮氣並宗氣而噓吸。宗氣之管與營氣之管,兩管並行,而不相離,亦不相注,有此經之血管,即有此經之氣管,副之而俱行。王勳臣《醫林改錯》,家有其書,無庸贅述。近會稽趙晴初《醫話稿》中,述主制群微一則,正與此合,錄以備覽。

曰:人身濕熱而已,熱恆銷濕,無以資養,則膚焦而身毀矣。故血者,資養之料也,血以行脈,脈有總曰絡,絡從肝出者二,一上一下,各漸分小脈,至細微。凡內而臟腑,外而膚肉,無不貫串,莫定其數。脈之狀似機,其順者因血勢而利導之,斜者留血毋退,橫者送血使進也。

脈之力又能存血,不合則壞。合於痰乃克順流,合於膽乃克凝滯,合於體性之氣,乃啟諸竅,導之無閉塞也。從心出者亦有二大絡,一上一下,細分周身,悉與肝絡同。所不同者,肝引血、存血,此專導引熱勢及生養之路耳。心以呼吸進新氣,退舊氣,直合周身脈與之應,少間不應,輒生寒熱諸證。

醫者必從三部躍動之勢,揣知病源,蓋以此也。按:此文全與《內經》相合,但《內經》十二經脈分屬五臟六腑,此則以心肝統之,而分達於臟腑耳。然《靈樞·邪客》曰: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是《內經》已有此義矣。從肝出者血脈,從心出者氣脈,即動脈也。

以呼吸進新氣,退舊氣,即所謂以息往來者也。而細分周身,悉與肝絡同。則吾所謂有此經之血管,即有此經之氣管副之而俱行,豈臆說而無徵者乎。下卷有「經脈續辨」引證更詳確。

白話文:

【十二經動脈辨】

《難經》一開始就提到了十二經皆有動脈,許多人只是輕易地閱讀過去,卻未曾深究十二經和動脈究竟是同一概念,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事實上,動脈指的是氣管,而經絡則指的是血管。在身體內部,較大的血管稱為經脈,它們直接穿過臟腑;在體表,較細小且互相連接的血管稱為絡脈。在經絡中,存儲的是血液。血液的運行,是充滿且不斷推移的,沒有特定的流向或區別,因此我們稱之為脈,但並不是動脈。

動脈,實際上就是氣管,其中並無血液。它的運作,是一張一縮,以呼吸為節奏。各種氣體的運行,都是由動脈領先帶動,並且由呼吸來鼓動激發,動脈和血管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物質。王勳臣在《醫林改錯》中有提到榮總管和衛總管的概念,就是這個道理。然而,衛氣散佈在肌肉和皮膚之間,氣管並不是衛氣的載體。人體中原本就有三種氣體。根據《靈樞·邪客》的描述,五穀進入胃部後,其糟粕、津液、宗氣會分別通過三個通道。

宗氣,是由榮氣和衛氣結合而成,具有活動能力的氣體。所以,宗氣聚集在胸腔,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進行呼吸。脈的運行,是以呼吸為節奏,只要呼吸不停,脈就會一直動,經常與營氣一同在陰陽之間運行。營氣,能分泌津液,注入脈管,轉化為血液,供養身體,這是極其重要的。衛氣,則是把猛烈的氣體迅速地送到四肢、肌肉和皮膚之間,並且不會停止。

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動脈,就是宗氣;血脈,就是營氣。在血管中,榮氣帶領著血液環繞流動;在氣管中,榮氣和宗氣共同進行呼吸。宗氣的管道和營氣的管道,兩者平行運行,彼此不遠離,也不相互交換。每一條經絡的血管旁,都會有一條相對應的氣管伴隨運行。王勳臣在《醫林改錯》中詳細解釋了這一點,這裡不再贅述。近期,會稽的趙晴初在《醫話稿》中提到的一個觀點,與此完全吻合,我將其摘錄下來供參考。

他說:人體的構造,不過是濕熱而已,熱力不斷消耗濕氣,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供應,皮膚就會乾燥,身體也會衰弱。因此,血液是提供營養的重要物質,它在脈管中運行。脈管的總稱為絡,從肝臟出來的絡有兩條,一上一下,逐漸分化成更小的脈管,直至最細微的部分。無論是體內的臟腑,還是外部的皮膚肌肉,這些脈絡都無處不在,其數量無法確定。脈管的形態類似機器,順暢的脈管能利用血液的流動來順利地導引,斜向的脈管可以阻止血液倒流,橫向的脈管可以幫助血液前進。

脈管還能保存血液,如果不保持這種狀態,就會造成損壞。當脈管與痰相結合,就能順利流動;與膽汁相結合,就能凝固;與體內的氣質相結合,就能開啟各種孔道,讓氣體自由流通。從心臟出來的絡也有兩條,一上一下,細分到全身,與肝絡相同。不同的是,肝絡主要負責引導血液和存儲血液,而心絡專門負責引導熱力和生長的過程。心臟通過呼吸,吸入新鮮空氣,排出舊氣,與全身的脈絡產生聯繫,一旦這種聯繫出現問題,就會產生寒熱等症狀。

醫生必須根據手腕、額頭和腳踝三處脈搏的跳動情況,來判斷病因,這正是因為這種脈絡系統的存在。根據《內經》的描述,十二經脈分別屬於五臟六腑,而本文則認為它們由心臟和肝臟統轄,然後分別傳遞到各個臟腑。然而,《靈樞·邪客》中提到:其餘的脈絡,無論是在體內彎曲延伸,還是快速運行,都像手少陰心包絡那樣。可見,《內經》中已經有了類似的觀點。從肝臟出來的是血脈,從心臟出來的是氣脈,也就是動脈。

通過呼吸,吸入新鮮空氣,排出舊氣,這就是所謂的「以息往來」。而細分到全身的脈絡,都與肝絡相同。由此可見,我所說的每一條經絡的血管旁,都會有一條相對應的氣管伴隨運行,這絕不是憑空捏造的理論。在下卷的「經脈續辨」中,有更詳細的證據和論述。

2. 命門三焦說

李瀕湖自言著有《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二文,今皆不見。而其言曰以右腎為命門,越人之誤也,是未識《難經》之旨也。茲錄拙著《難經補義》、《脈經札記》二篇以備考。

三焦命門之說,聚訟紛紛,後人無可復置喙矣,今據《難經》釋之。命門為相火之本,腎間動氣是也,其氣與腎通。腎者,右腎也。少陽厥陰,皆相火遊行之部,而出入之機則在右腎。故右腎非即命門也,其氣之發動始於此也。命門居兩腎之間,不但為真火之本,亦即為真水之源,故《內經》不立命門之名,而凡言腎之處,皆具真陽之義。此以見水火同居,相合無間,不似心肝脾肺四臟各具一氣也。

水之體陽,其在下也,動於左;火之體陰,其在下也,動於右。右腎非無水,而火為盛;左腎非無火,而水為盛也。三焦分診於三部,其說似是而實非。《內經》言三焦手少陽之經脈,病證多矣。細繹其詞,蓋有兩義:三焦者,本是腹內上中下三部之正名也,「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等語,皆指腹內之上中下三部,非指手少陽經也。手少陽之經,所以系之三焦者,以其脈遍屬三焦耳。

亦如心脈之屬心,脾脈之屬脾,皆止一脈,非有三脈也。心脈屬心,脈中之氣即由心來,脾脈屬脾,脈中之氣即由脾來。手少陽之經遍屬三焦,而實非有三脈,則其脈中之氣不得分受於三焦,而必有一為之主。知此,斯知候於何部矣。其寸關尺三部分診者,是候腹內上中下三部之三焦,是三焦之腑也。

寸部候胸,關尺候腹,與手少陽經何與哉?命門之原氣周行於三焦,而出入於右腎。手少陽受氣於命門,而借徑於右腎者也。命門,火也,三焦其焰之所及,右腎,其發焰之處也。手少陽受氣於發焰之處,而非受氣於其焰,則直以手少陽為命門之經可也。包絡之經氣通於心,故候於左寸;三焦之經氣通於腎,故候於右尺。

其原皆出於命門者也。故二經為表裡,其不同候於一部者,何也?厥陰之經,受命門之氣,達於包絡,以代君火行事,二火同氣,相得罔間,其氣之動靜,聽命於心,而不必聽命於命門矣。少陽受命門之氣,雖遍屬三焦,其氣之盛衰,不聽命於三焦,而仍聽命於命門也。且少陽者,火之上升者也,上升者,其根在下;厥陰者,火之下降者也。

下降者,其根在上。厥陰不降,則陰火上炎;少陽不升,則陽火下郁也。戴同甫作《脈訣刊誤》力辨兩尺皆腎,命門無經,三焦分候於寸關尺也。戴為名醫,臨證必多,其於手少陽經病分候三部,庸有當耶?是不可解也。

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原文詳見第一卷「分配臟腑篇」。夫子戶,命門也。命門之說,始於越人。予於《難經補義》中言之析矣。今讀名曰三焦,益確然有以自信其前說之不誣也。蓋命門之氣,內通於右腎,外候於右尺,其經手少陽。此章已於兩手寸部曰合於上焦,關部曰合於中焦,尺部曰合於下焦矣。

復於右尺云名曰三焦者,見分候於三部者,三焦之腑;獨候於右尺者,三焦之經。而三焦之經,實稟氣於命門,其所以系之三焦者,以其脈遍屬三焦而名之耳。故手少陽實為命門之經,而名曰三焦也。右尺實為命門之候,而名曰三焦也。

徐靈胎以衝脈之根為命門之處,此即腎間動氣之義也。衝脈之根為命門之處,非衝脈之根即命門也。凡出入所由之謂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之施由此出,女之受由此人。其形如脂,眾筋所結,其位在少腹,略近脊,高下與兩腎平。

其氣貫陰陽,徹表裡,而分為四隧:一注於太衝,達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各有脈繫於太衝之脈,以受命門之氣也;《靈樞·逆順肥瘦》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一散於臟腑之外,空廓之處,充周於上中下之三焦也;一由手厥陰之經達於包絡,以致於心,助君火之運用也;一由手少陽之經行於身,以溫肌肉,通腠理也。其積於三焦者,亦滲溢於外,以行肌肉腠理,與手少陽同氣同用。

盛則俱盛,衰則俱衰。故即以手少陽為三焦之經也,此命門形氣體用之大義也。其在脈也,必真火為之鼓激,而脈始動。脈管之形,則血之所成也。故以脈形之虛實,候真陰之虛實;以動勢之盛衰,候真火之盛衰。至當而不易者也,奚分左右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