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上 (1)
卷上 (1)
1. 求脈大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以緩、急、大、小、滑、澀立綱,而以微甚緯之,實開千古診法之奧。後世有以浮、沉、遲、數分綱者,則其義淺而不備矣。今擬合二者,共十字,而仍以微、甚緯之,則但於十字中,縱橫離合,而於二十八脈,不待擬議,而形狀瞭然矣。然此特其形狀耳,不足以盡脈理之妙也。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將「緩」、「急」、「大」、「小」、「滑」、「澀」作為綱領,再以「微」和「甚」作為緯線,深刻闡明瞭診脈的方法。後世有人以「浮」、「沉」、「遲」、「數」作為綱領,但這種方法意義淺顯,且不全面。現在我們將前面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緩、急、大、小、滑、澀、浮、沉、遲、數」十個字,仍然以「微」和「甚」作為緯線,這樣一來,只要在十個字中進行縱橫搭配,就可以不用再推斷,就能清晰地瞭解二十八脈的形狀。但這只針對脈象的形狀,還不足以完全把握脈理的精髓。
滑氏曰:凡察脈,須識得上、下、去、來、至、止六字,詳見卷二。則脈之妙蘊幾於無遺。而講脈學者,可得所宗主矣。蓋求明脈理者,須將位、數、形、勢四字講得真切,便於百脈無所不賅,不必立二十八脈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長、短也;數者,遲、數也;形者,虛、實、滑、澀也;勢者,即滑氏所謂上、下、去、來、至、止也。四者為經,更緯之以微、甚、兼、獨四字,百病之虛實寒熱,全從此八字上分合剖析。
白話文:
滑氏說:凡是觀察脈象,一定要弄清楚「上、下、去、來、至、止」這六個字的意思,詳細的解釋請參閱第二卷。這樣就能夠幾乎完全掌握脈象的奧妙之處,學脈學的人也可以找到一個主軸。
想要弄清楚脈象的道理,必須把「位、數、形、勢」四個字講清楚,這樣才能涵蓋所有脈象,不必再另外設立二十八脈的名稱。位指的是浮、沉、長、短;數指的是遲、數;形指的是虛、實、滑、澀;勢指的是滑氏所說的「上、下、去、來、至、止」。這四個字是經脈,再加上「微、甚、兼、獨」這四個字,這樣一來,所有疾病的虛實寒熱,都可以從這八個字去分析辨別。
每診一人,即於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復尋之,則真假無遁情,而氣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見矣。此真泄天地之秘者也。指到脈上,即心先擬其脈,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繼調其息,遲耶,數耶;繼察其體,長耶,短耶,虛耶,實耶,滑耶,澀耶:審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獨見一脈耶,兼見何脈耶,至此而象更定矣。
白話文:
每看診一位病人,便依序在各個部位按照上述八個字來探尋,反覆地尋找,就可以分辨出真假脈象,而氣分和血分的疾病,也能一觸即知。這真是洩露天機的妙法啊。手指觸摸脈搏時,心中先預測脈象的浮沉和所在部位;接著調整呼吸,判別脈搏的遲數;再觀察病人的身體,判斷脈搏的長短、虛實和滑澀。審察這三個方面後,手指下就會有明確的脈象。根據確定的脈象,再進一步推測脈象的微弱或強盛,是否只見一脈,或兼見其他脈象。這樣一來,脈象的特徵就更明確了。
於是,玩其上下起伏之盛衰,動止之躁靜,而本原無不迸露矣。大抵診脈,以察來去之勢為最要,此陰陽噓噏之機也。戴同甫分、合、偶、比、類五字說,與盧子由診法十則,即暢論位、數、形、勢四字義也,並見前編卷六。拙著《診家直訣》即發明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法,此篇特提大意而已。
白話文:
因此,探究脈象的起伏盛衰、動靜急緩,就能發現它內在的變化。診脈最重要的,是探察脈動的來去勢頭,這正是陰陽呼吸升降的機制。戴同甫提出的「分、合、偶、比、類」五字說,以及盧子由的診脈十則,就是暢論「位、數、形、勢」四字的意思,詳情請見前編卷六。我所著的《診家直訣》,闡述了「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法,而這篇文章只是簡要地提出它們的要點。
2. 審脈元機
有是病即有是脈,脈在病後也。若夫病證未形,血氣先亂,則脈在病先,診脈而可以預知將來之必患某病也。如第三卷所論伏疾脈詳矣。然猶一脈主一病,病雖未形,脈象已定,故可據脈以決病也。更有脈象未定,診今日之脈,而可預決其明日之必變某脈,因亦今日,即可預決其明日之必變某證。此中機括,微乎其微,誠能透此,醫也,仙矣。
白話文:
有某種疾病就會有相應的脈象,脈象往往出現在疾病出現之後。如果疾病的徵兆還未顯現,但血氣已經混亂,那麼脈象就會出現在疾病之前,通過診脈可以預測未來可能會患上某種疾病。就像第三卷中討論的伏脈,可以詳細地預知疾病。然而,通常一種脈象代表一種疾病,儘管疾病還未顯現,但脈象的特徵已經確定,所以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疾病。還有一些脈象尚未確定,診斷今天的脈象,可以預測明天脈象會變成什麼,因此也可以預測明天會出現什麼樣的徵兆。其中的奧祕極其精妙,如果真的能理解透徹,那麼醫術就會達到很高深的境界。
如今日脈沉,而來勢盛去勢衰,可知其明日必變浮也。浮者,病機外出也。今日脈浮,而來勢衰去勢盛,即知其明日必變沉也。沉者,病機內向也。遲而有力,知必變數;數而少神,知必變遲。服瀉藥而脈勢不減,知來日之必進;服補藥而脈力不增,知來日之必減。昨見火脈,今見土脈,來日亦必是生脈;昨見木脈,今見金脈,來日亦必是克脈。
白話文:
今天脈象深沉,來勢旺盛而去勢衰弱,可以知道明天必定轉為浮脈。浮脈代表病邪外向。今天脈象浮動,來勢衰弱而去勢旺盛,就可以知道明天必定轉為沉脈。沉脈代表病邪內向。脈搏遲緩有力,就知道一定會轉為數脈;脈搏數快而神氣不足,就知道一定會轉為遲脈。服用了瀉藥而脈勢沒有減弱,就知道病情將會加重;服用了補藥而脈力沒有增加,就知道病情將會減輕。昨天看到脈象屬火,今天看到脈象屬土,明天也必定是肝脈;昨天看到脈象屬木,今天看到脈象屬金,明天也必定是肺脈。
明乎此,則脈之與病,有順有逆,而可預施防維,預知趨避矣。元機妙用,仍不離陰陽、五行、升降、生克之大義也。
白話文:
明白這些道理,就可以看出脈象與疾病的關係,有順應的,有違逆的。這樣就可以提前採取措施來預防,並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中醫的神妙運用,仍然離不開陰陽、五行、升降、生克這些基本原理。
3. 三部九候大義
寸、關、尺候,身之上中下者也,浮、中、沉候,經絡臟腑之表裡者也。此以脈之縱橫之部位,主身之縱橫之部位,理之至顯而不易者。雖病之由上及下者,脈未嘗不由浮而沉;病之由表而里者,脈未嘗不由寸而尺。究之各有所主,則其中有必然,有或然,不可過泥,亦不容漫無分別也。
白話文:
寸、關、尺脈位,分別對應身體的上面、中間、下面。浮、中、沉脈位,分別對應經絡臟腑的表層、中間、深層。這使用脈象的縱橫部位,來反映身體的縱橫部位,其中的道理非常明顯,也不容易變化。即使疾病是由上往下的,脈象也一定會由浮轉沉;疾病是由表及裏的,脈象也一定會由寸轉尺。畢竟每個脈位都對應特定部位,其中有必然性的關係,也有偶然性的關係,不可過度執著於對應關係,但也不能完全不區分。
故脈之自尺上湧於寸者,多主頭目暈眩、胸膈痞滿、咳嗽、嘔逆之證。脈之自沉鼓盛於浮者,多主溫病、內熱、汗出、內實、便秘之類。寸弱尺強,下實上虛;沉強浮弱,表虛里實。《內經》曰:上竟上者,喉、胸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又曰: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堅者,病在中。
睹斯二者,其大義可知已。
白話文:
因此,脈象從尺部向上湧動到寸部,大多主證是頭暈目眩、胸悶痞脹、咳嗽、嘔吐。脈象從沉細有力轉為浮大的,大多主證是溫熱病、內熱、出汗、內實、便祕等。寸部虛弱尺部強盛,表示下部實上部虛;沉部強盛浮部虛弱,表示外部虛內部實。《內經》上說:脈象一直上行的,表示喉嚨、胸中的問題;脈象一直下行的,表示小腹部、腰股、膝脛、腳的問題。又說:寸口脈浮而有力,外證較重;沉而堅硬,內證較重。
4. 氣分血分直言
氣,無形也;血,有形也。氣,動也;血,靜也。動,則無形者形矣,靜者之形,亦因動而見矣。然推其本,則氣以動昭也,血以形顯也。故候氣者觀其動,候血者觀其形。夫脈之行也,以息往來,其動則氣也,其管則血之質也。病在氣分,候動之勢;病在血分,候脈之形。
白話文:
氣是看不見的,而血是可以看得見的。氣是運動的,而血是靜止的。運動著的東西,雖然原本看不見,但它動了就會顯現出形狀;原本看不見的形狀,也因為它的運動而顯現出來。然而推論其根本,氣之所以顯現,是因為它的運動;血之所以可見,是因為它的形狀。所以,觀察氣的人要觀察它的運動,觀察血的人要觀察它的形狀。脈搏的運行,是因為呼吸的往來,它的動態就是氣,它的管狀就是血的形狀。疾病在氣分,就觀察氣的運動;疾病在血分,就觀察脈搏的形狀。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血病當即累氣,故候形者必兼審勢;氣病久乃累血,故察勢者不必泥形。氣虛血實,脈雖弱,而按之必有形;血衰氣盛,脈雖空,而其來必有勢。血氣盛虛,分數各有多寡,總於形、勢、微、甚辨之,可以按指便見也。浮、沉、遲、數,皆氣也;緩、急、滑、澀,皆形也。
白話文:
氣具有鼓舞的作用,血具有滋潤的作用。如果血發生了病變,通常會牽連到氣,所以觀察形體狀況的人必須同時檢查氣勢;如果氣發生了病變,時間久了才會牽連到血,所以觀察氣勢的人不必拘泥於形體。如果氣虛血實,脈象雖然虛弱,但按壓時一定會有形狀;如果血衰氣盛,脈象雖然空虛,但脈來的勢頭一定有力。血氣的盛虛,分量各有不同,如果綜合形體、氣勢、輕重程度來辨別,按脈就能知道。浮、沉、遲、數這些脈象都屬於氣的變化;緩、急、滑、澀這些脈象都屬於形體的變化。
風傷衛者,脈浮緩;寒傷營者,脈浮緊。又凡凝痰瘀血,其脈雖濡散,按之必有勁線,或有如珠粒。氣之升降不利,無論脈形虛、實、大、小,其動也,疏密不勻,強弱不均,或寸弱於尺,或尺弱於寸,或應指少力,或中道而還。血盛者,脈形必厚;血虛者,脈形必薄;牢實與芤革可推也。
白話文:
受風邪侵犯衛氣的,脈搏浮緩;受寒邪侵犯營血的,脈搏浮緊。另外,凡是凝結的痰飲、瘀滯的血塊,其脈搏雖然濡軟,但按壓一定有硬勁的線條,或像串珠一樣。氣的升降不利,無論脈象是虛、實、大、小,其脈動疏密不均,強弱不勻,有時寸脈弱於尺脈,有時尺脈弱於寸脈,有時應指無力,有時走到一半就停了。血氣旺盛的人,脈象一定厚實;血氣虛弱的人,脈象一定薄弱;脈的牢固或柔軟,是可以推測出來的。
氣盛者,來勢必盛;氣衰者,來勢必衰;濡弱與洪滑可例也。氣周於外,血貫於中。故氣寒而血為所束,脈即細緊;血虛而氣無所歸,脈即微散也。氣鬱與血結必殊,血虛與氣弱不類,此分見者也;血熱即見氣脈,氣寒則見血脈,此又互見者也。
白話文:
氣盛的人,脈搏來勢一定強盛;氣虛的人,脈搏來勢一定虛弱;濕潤緩和與洪大滑利可以作為類比。
氣運行於體外,血在體內運行。所以,氣寒時血被束縛,脈搏就會細小而緊;血虛時氣沒有歸處,脈搏就會微弱而散漫。
氣鬱和血結一定是不同的,血虛和氣弱不是同類,這些是可以分別觀察出來的;血熱時會顯現在脈氣上,氣寒時會顯現在脈血上,這些又是可以相互觀察出來的。
血,有形者也,故脈以形見,血實形實,血虛形虛。氣,有勢者也,故脈以勢見,氣盛勢盛,氣衰勢衰。病在氣分,未嘗不累及血分,究與正在血分者有別。如氣熱者,血未嘗不奔逸,然清其氣而血即平;若正入血分,則腫腐矣,但清其氣無功也。氣寒者,血未嘗不凝滯,然溫其氣而血即通;若正入血分,則頑塊矣,但溫其氣無功也。
白話文:
血,有具體的形體,所以脈象可以反映血的形體,血充足則脈象充實,血虛弱則脈象虛弱。氣,是一種力量,所以脈象可以反映氣的強弱,氣盛則脈象強勁,氣衰則脈象微弱。
當疾病發生在氣分時,往往也會累及血分,但與直接發生在血分的疾病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氣熱時,血會隨之奔逸,但只要清瀉掉氣熱,血就能恢復正常;若直接發生在血分,就會出現腫脹腐爛,單純清瀉氣熱就無效了。
同樣,氣寒時,血會隨之凝滯,但只要溫補氣分,血就能恢復流通;若直接發生在血分,就會出現頑固的塊狀物,單純溫補氣分就無效了。
譬夫物近火,非不炙而溫,究與為所焚者殊也;物入水,非不漬而濕,究與為所潰者殊也。故吾常謂病之在經絡也,有氣分,有血分。其在臟腑也,止可以在氣分,而不可以在血分。前人每言病在某臟某腑血分者,仍指其經絡也,或指其血為氣累者也。果在血分,臟體壞而死矣。
白話文:
就好像東西靠近火,雖然不至於被燒焦,但是會溫熱;東西浸入水中,雖然不至於腐爛,但是會潮濕。所以,我經常說疾病發生在經絡裏,有氣血兩方面的原因;發生在臟腑裏,只會是氣血兩方面的原因,而不會是血的緣故。前人常常說疾病發生在某個具體臟腑的血分方面,實際上還是指其經絡,或者是指其血受氣的影響。如果真的發生在血分方面,那麼臟腑器官就會壞死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