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1. 卷上
2. 診法直解
3. 求脈大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以緩、急、大、小、滑、澀立綱,而以微甚緯之,實開千古診法之奧。後世有以浮、沉、遲、數分綱者,則其義淺而不備矣。今擬合二者,共十字,而仍以微、甚緯之,則但於十字中,縱橫離合,而於二十八脈,不待擬議,而形狀瞭然矣。然此特其形狀耳,不足以盡脈理之妙也。
滑氏曰:凡察脈,須識得上、下、去、來、至、止六字,詳見卷二。則脈之妙蘊幾於無遺。而講脈學者,可得所宗主矣。蓋求明脈理者,須將位、數、形、勢四字講得真切,便於百脈無所不賅,不必立二十八脈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長、短也;數者,遲、數也;形者,虛、實、滑、澀也;勢者,即滑氏所謂上、下、去、來、至、止也。四者為經,更緯之以微、甚、兼、獨四字,百病之虛實寒熱,全從此八字上分合剖析。
每診一人,即於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復尋之,則真假無遁情,而氣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見矣。此真泄天地之秘者也。指到脈上,即心先擬其脈,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繼調其息,遲耶,數耶;繼察其體,長耶,短耶,虛耶,實耶,滑耶,澀耶:審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獨見一脈耶,兼見何脈耶,至此而象更定矣。
於是,玩其上下起伏之盛衰,動止之躁靜,而本原無不迸露矣。大抵診脈,以察來去之勢為最要,此陰陽噓噏之機也。戴同甫分、合、偶、比、類五字說,與盧子由診法十則,即暢論位、數、形、勢四字義也,並見前編卷六。拙著《診家直訣》即發明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法,此篇特提大意而已。
白話文:
【求脈大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以緩、急、大、小、滑、澀等特徵作為診斷脈象的基本原則,再以輕微或嚴重的程度加以分析,確實揭開了歷代脈診方法的深奧之處。後人有些是以浮、沉、遲、數等特性作為基礎,但這樣的脈診理論較為淺顯,且不夠全面。現在,我們結合上述兩種方法,總結出十字,仍然以輕微或嚴重的程度進行細緻分析,只要掌握這十字,就能夠自由地應用各種脈象的組合,對於二十八種脈象的辨別,不再需要特別研究,其特徵就會清晰地呈現出來。然而,這只是脈象的外在表現,不足以完全展現脈理的精妙。
滑氏提到:凡是診察脈象,必須理解上、下、去、來、至、止六個關鍵詞,詳細內容請參閱卷二。掌握了這些,脈象的精華幾乎無遺漏。對於研究脈學的人來說,就有了可以依循的準則。若想明確瞭解脈理,必須對位、數、形、勢四個方面有深入的認識,這樣就能全面理解各種脈象,不需要特意記住二十八種脈象的名稱。其中,“位”指的是脈象的浮、沉、長、短;“數”指的是脈搏的遲、數;“形”指的是脈象的虛、實、滑、澀;“勢”即是指脈象的上、下、去、來、至、止。這四者是脈診的基礎,再配合微、甚、兼、獨四個形容詞,就能分析出所有疾病的虛實寒熱,並從這八個字中區分和剖析。
每次診斷一個人時,應當在各個部位按照這八個字的順序進行診察,反覆檢查,那麼疾病真實情況就不會被隱藏,而氣分和血分的疾病,也能夠一觸即知。這是真正揭示天地間祕密的方法。當手指放在脈搏上,心中首先推測脈象的特性,是浮還是沉,是在寸部還是尺部;接著調整呼吸,感受脈搏是慢還是快;再進一步觀察脈象的形態,是長還是短,是虛還是實,是滑還是澀。仔細檢查這些,手指下一定會有確定的形象。基於這種確定的形象,再進一步揣摩其輕微還是嚴重,是單一脈象還是多種脈象同時出現,到這裡,脈象的特徵就更加確定了。
然後,通過觀察脈象的上下起伏、強弱以及跳動的節奏,疾病的根源無不暴露無遺。一般而言,診脈最重要的是觀察脈象的來去趨勢,這是陰陽交互作用的關鍵。戴同甫的「分、合、偶、比、類」五字說法,以及盧子由的十條診法,就是深入探討位、數、形、勢四個方面的含義,詳細內容請參閱前編卷六。我個人撰寫的《診家直訣》,就是闡述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個診脈法則,而這篇文章只是概述了其中的核心觀點。
4. 審脈元機
有是病即有是脈,脈在病後也。若夫病證未形,血氣先亂,則脈在病先,診脈而可以預知將來之必患某病也。如第三卷所論伏疾脈詳矣。然猶一脈主一病,病雖未形,脈象已定,故可據脈以決病也。更有脈象未定,診今日之脈,而可預決其明日之必變某脈,因亦今日,即可預決其明日之必變某證。此中機括,微乎其微,誠能透此,醫也,仙矣。
如今日脈沉,而來勢盛去勢衰,可知其明日必變浮也。浮者,病機外出也。今日脈浮,而來勢衰去勢盛,即知其明日必變沉也。沉者,病機內向也。遲而有力,知必變數;數而少神,知必變遲。服瀉藥而脈勢不減,知來日之必進;服補藥而脈力不增,知來日之必減。昨見火脈,今見土脈,來日亦必是生脈;昨見木脈,今見金脈,來日亦必是克脈。
明乎此,則脈之與病,有順有逆,而可預施防維,預知趨避矣。元機妙用,仍不離陰陽、五行、升降、生克之大義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審脈元機]
有這種病症就會有相應的脈象,通常脈象會出現在病症之後。然而,在疾病徵兆尚未顯現時,如果血氣已經紊亂,那麼脈象會先於病症出現,藉由診斷脈象可以預測未來可能會患上的特定疾病。如同在第三卷中詳細討論過潛伏疾病的脈象。然而,仍舊是一種脈象對應一種疾病,即便病症尚未顯現,脈象的特徵已確定,因此可以根據脈象判斷疾病。更有甚者,脈象尚未穩定時,透過今天的脈象,可以預測明天必然會轉變為某種脈象,從而也能預測明天必然會轉變為某種病徵。其中的玄機,細微至極,若真能透徹理解,醫術便能達到近乎仙術的地步。
例如今天脈象顯得深沉,但來勢強烈而離去時弱,便可知道明天脈象必會轉為浮動。浮動表示病機正在向外發展。今天脈象浮動,但來勢弱而離去時強,即可預知明天脈象必會轉為深沉。深沉表示病機正向內發展。脈搏緩慢而有力,可知必會轉快;脈搏快速而無神,可知必會轉慢。服用瀉藥而脈勢未減,可預知病情明天會加重;服用補藥而脈力未增,可預知病情明天會減輕。昨日診得火脈,今日診得土脈,明日脈象也必定是生脈;昨日診得木脈,今日診得金脈,明日脈象也必定是克脈。
明白這些,就可以知道脈象和病症之間有順有逆,能夠預先防範,預知如何趨吉避兇。這些根本原理的巧妙運用,仍然不脫離陰陽、五行、升降、生剋等基本理論。
5. 三部九候大義
寸、關、尺候,身之上中下者也,浮、中、沉候,經絡臟腑之表裡者也。此以脈之縱橫之部位,主身之縱橫之部位,理之至顯而不易者。雖病之由上及下者,脈未嘗不由浮而沉;病之由表而里者,脈未嘗不由寸而尺。究之各有所主,則其中有必然,有或然,不可過泥,亦不容漫無分別也。
故脈之自尺上湧於寸者,多主頭目暈眩、胸膈痞滿、咳嗽、嘔逆之證。脈之自沉鼓盛於浮者,多主溫病、內熱、汗出、內實、便秘之類。寸弱尺強,下實上虛;沉強浮弱,表虛里實。《內經》曰:上竟上者,喉、胸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又曰: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堅者,病在中。
睹斯二者,其大義可知已。
白話文:
【寸、關、尺脈象】,分別對應人體的上、中、下部位,【浮、中、沉脈象】,則反映經絡臟腑的表裏狀態。這是通過脈搏在不同位置的變化,來診斷身體各個部位的狀況,道理顯而易見,且不易改變。即便是病症從上至下蔓延,脈象往往也是從浮向沉轉變;病症從表入裏時,脈象通常是從寸部轉向尺部。然而,各種病症各有其主因,其中既有必然的聯繫,也有或然的情況,不能過於拘泥,但也絕不能一概而論,毫無區別。
因此,當脈象從尺部向上湧至寸部,多預示著頭部暈眩、胸悶、咳嗽、嘔吐等症。若脈象自深處強勁地顯現於表層,多提示溫熱病、內熱、出汗、體內實證、便祕等情況。寸脈弱而尺脈強,表示下部實證而上部虛證;若沉脈強而浮脈弱,則表明外表虛證而裏部實證。《內經》中說:上部脈象異常,反映咽喉、胸部的問題;下部脈象異常,則可能涉及小腹、腰部、大腿、膝蓋、小腿、腳部的問題。又說:寸口脈象浮而盛,病在外;沉而堅,病在內。
瞭解這兩點,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大意了。
6. 氣分血分直言
氣,無形也;血,有形也。氣,動也;血,靜也。動,則無形者形矣,靜者之形,亦因動而見矣。然推其本,則氣以動昭也,血以形顯也。故候氣者觀其動,候血者觀其形。夫脈之行也,以息往來,其動則氣也,其管則血之質也。病在氣分,候動之勢;病在血分,候脈之形。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血病當即累氣,故候形者必兼審勢;氣病久乃累血,故察勢者不必泥形。氣虛血實,脈雖弱,而按之必有形;血衰氣盛,脈雖空,而其來必有勢。血氣盛虛,分數各有多寡,總於形、勢、微、甚辨之,可以按指便見也。浮、沉、遲、數,皆氣也;緩、急、滑、澀,皆形也。
風傷衛者,脈浮緩;寒傷營者,脈浮緊。又凡凝痰瘀血,其脈雖濡散,按之必有勁線,或有如珠粒。氣之升降不利,無論脈形虛、實、大、小,其動也,疏密不勻,強弱不均,或寸弱於尺,或尺弱於寸,或應指少力,或中道而還。血盛者,脈形必厚;血虛者,脈形必薄;牢實與芤革可推也。
氣盛者,來勢必盛;氣衰者,來勢必衰;濡弱與洪滑可例也。氣周於外,血貫於中。故氣寒而血為所束,脈即細緊;血虛而氣無所歸,脈即微散也。氣鬱與血結必殊,血虛與氣弱不類,此分見者也;血熱即見氣脈,氣寒則見血脈,此又互見者也。
血,有形者也,故脈以形見,血實形實,血虛形虛。氣,有勢者也,故脈以勢見,氣盛勢盛,氣衰勢衰。病在氣分,未嘗不累及血分,究與正在血分者有別。如氣熱者,血未嘗不奔逸,然清其氣而血即平;若正入血分,則腫腐矣,但清其氣無功也。氣寒者,血未嘗不凝滯,然溫其氣而血即通;若正入血分,則頑塊矣,但溫其氣無功也。
譬夫物近火,非不炙而溫,究與為所焚者殊也;物入水,非不漬而濕,究與為所潰者殊也。故吾常謂病之在經絡也,有氣分,有血分。其在臟腑也,止可以在氣分,而不可以在血分。前人每言病在某臟某腑血分者,仍指其經絡也,或指其血為氣累者也。果在血分,臟體壞而死矣。
白話文:
[對於氣和血的直接講解]
氣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氣是動態的,血是靜態的。動態使無形的氣變得有形,靜態的血的形狀,也因為動態而顯現出來。然而從根本上來說,氣通過運動來顯示自身,血則通過形態來彰顯自己。所以觀察氣的狀況要關注其動態,觀察血的狀況要關注其形態。脈搏的運行,跟隨著呼吸的往來,脈搏的跳動代表的是氣,而脈管本身則是血的實質。如果疾病出現在氣的部分,就應該觀察動態的趨勢;如果疾病出現在血的部分,就應該觀察脈搏的形態。
氣負責溫煦,血負責滋潤。一旦血生病,必然會影響到氣,因此在觀察形態的同時,一定要兼顧動態;氣生病久了,才會影響到血,所以在觀察動態時,不必完全拘泥於形態。氣虛而血實,脈搏雖然微弱,但是按下去一定有形;血衰而氣盛,脈搏雖然空虛,但是它的到來一定有力。氣血的盛衰,在不同的部分表現出多寡不同,總體上,我們需要從形態、動態、輕微、嚴重四個方面來辨別,只要一按就能看出來。浮、沉、遲、數,都是氣的表現;緩、急、滑、澀,都是形態的表現。
風邪傷害衛氣的,脈搏會浮而緩;寒邪傷害營氣的,脈搏會浮而緊。另外,凡是凝痰瘀血,脈搏雖然柔和散漫,但是按下去一定有堅韌的線條,或者有如珠子的顆粒感。氣的升降不利,無論脈搏的形態是虛是實,是大是小,其動態,疏密不均勻,強弱不平均,或者寸脈比尺脈弱,或者尺脈比寸脈弱,或者應指力度小,或者中途就返回。血盛的,脈搏的形態一定厚;血虛的,脈搏的形態一定薄;牢實和芤革可以推測出來。
氣盛的,到來的動態一定強烈;氣衰的,到來的動態一定弱;濡弱和洪滑可以舉例說明。氣在外周循環,血在內部貫通。因此,氣寒而血被束縛,脈搏就會細緊;血虛而氣無所歸,脈搏就會微散。氣鬱和血結肯定不同,血虛和氣弱也不一樣,這是各自表現的;血熱就會看到氣的脈象,氣寒就會看到血的脈象,這又是相互表現的。
血是有形的,因此脈搏以形態呈現,血實形態就實,血虛形態就虛。氣有動態的,因此脈搏以動態呈現,氣盛動態就強,氣衰動態就弱。疾病出現在氣的部分,未嘗不會影響到血的部分,但是與真正出現在血的部分的疾病還是有區別的。例如氣熱的,血未嘗不會奔騰,然而清除氣熱,血就會平靜;如果真正進入血的部分,就會腫爛,只是清除氣熱是沒有用的。氣寒的,血未嘗不會凝滯,然而溫暖氣體,血就會通暢;如果真正進入血的部分,就會形成頑固的結塊,只是溫暖氣體是沒有用的。
就像東西接近火,不是不熱,但是和被燒毀的還是不同;東西放入水中,不是不濕,但是和被沖垮的還是不同。所以我常常說,疾病出現在經絡中,有氣的部分,有血的部分。如果出現在臟腑中,只能在氣的部分,不能在血的部分。前人常常說疾病在某臟某腑的血的部分,其實還是指其經絡,或者是指其血受到氣的影響。如果真的在血的部分,臟腑就會破壞,人就會死亡。